「開口說話的災難見證者,在幫我們修補這個世界」

2021-01-10 小孫發呆中

武漢封城已近兩個月,這些天來,陪伴我們的,除了每日的疫情動態,還有從不斷更的」方方日記「。

正如北大歷史學教授羅新今天在他的個人微博中所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前期,文學和作家居於社會文化生活的中心。自那以後文學的影響已漸漸讓位於其他。誰曾料到,兩個月來,方方日記使文學與作家重新回到中心。在恐慌、焦慮、無助和憤怒時,一個作家以平實的觀察與感想撫慰了、撫慰著億萬人的心靈。文學再一次肩起古老的擔子。「

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學者徐賁的文章《見證文學的道德意義:反叛和「後災難」共同人性 》:「可能發生在人身上的最可怕的事情不是受苦,而是心死和無動於衷的冷漠……後災難的道德見證者見證災難,也見證雖黯然失色但仍然可以從人性廢墟上重新站起來的人的多面性。」

見證文學的道德意義:

反叛和「後災難」共同人性

文 | 徐賁

徐賁曾就讀於復旦大學,麻薩諸塞大學文學博士,曾任教於蘇州大學外文系,現任美國加州聖瑪利學院英文系教授。著作包括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1992)、Disenchanted Democracy(1999)、《走向後現代和後殖民》(1996)、《文化批評往何處去》(1998)和《知識分子和公共政治》(2005)等。

災難見證承載的是一種被苦難和死亡所扭曲的人性,而「後災難」見證承載的人性則有兩種可能的發展,一是繼續被孤獨和恐懼所封閉,二是打破這種孤獨和恐懼,並在與他人的聯繫過程中重新拾回共同抵抗災難邪惡的希望和信心。猶太哲學家費根海姆(E. Fackenheim)稱後一種可能為「修補世界」。修補世界指的是,在災難之後,我們生活在一個人性和道德秩序都已再難修復的世界中。但是,只要人的生活還在延續,只要人的生存還需要意義,人類就必須修補這個世界。

人道災難的受害者不僅是直接遭受殺戮和殘害的個人,而且是全體人類和他們的共同人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弗裡德曼(M. Friedman)說,災難之後,「人的形象已經不可能光豔美麗如初」,「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誠實、勇敢地面對人的形象的黯然失色,在儘可能肯定人性的同時,不要忘記非人性這個幾乎抹殺了人性的力量」。如果說在災難發生時,個體害怕的是肉體的痛苦和消滅,那麼災難後,人類整體應該擔憂的則是人性和人存在價值的持續消亡。正是因為這種人性和人存在價值的持續消亡,在當今世界上的許多地方,仍然存在著雖生猶死的生活方式和人不像人的生存境遇。

米爾頓·弗裡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年7月31日—2006年11月16日),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芝加哥經濟學派領軍人物、貨幣學派的代表人物,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1951年約翰·貝茨·克拉克獎得主。弗裡德曼被廣泛譽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及學者之一。

超越出個人的孤獨和恐懼,從政治上說,是人對造成災難的邪惡力量的反抗;從存在哲學上說,則是對荒誕的反叛。世界在20世紀經歷了種種極權統治的蹂躪後,人必須從孤獨的個人存在向與他者共同的集體存在轉化。這個在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中得到集中闡述的思想,由於災難見證文學的出現而更加顯現出重大的政治意義。「反叛」是人存在意識轉折的關鍵。反叛也因此成為見證文學和存在主義文學中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共同主題。

人的反叛和苦難的意義

在加繆的哲學中,預設神的最高權威和神賜的世界秩序,那就無異於放棄人的存在價值。人的反叛體現人的存在價值,「如果說在神靈的世界中,不存在反叛問題,這是因為事實上人們在那裡沒有發現任何實際問題,所有的答案已經一次作出。……人一旦從神聖中走出來,於是就有了疑問和反叛。……人專心索求一種人類的秩序,在這種秩序中,一切答案都具有人性,也就是說合情合理地作出答案。從此時起,一切疑問、一切言論就是反叛;而在神聖世界中,一切言論都是聖寵的行為」。人的反叛,它的現實意義在於,人類社會今天只能,也必須與一勞永逸的、絕對的神聖秩序保持距離,因為「我們已經生活在一個非神聖化的歷史階段」。

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法國作家、哲學家,存在主義文學、「荒誕哲學」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局外人》、《鼠疫》等。

《鼠疫》中的醫生裡厄代表了這樣一種與永恆絕對真理保持距離的人的反叛。他只是盡醫生的本分,有病治病,無病防病,並不奢求當別人的救星。他所致力的是人們的身體健康,不是他們的靈魂得救。他對神甫帕納盧說:「得救這個詞太大了。我沒有這麼高的期望。我只關心人的健康。對我來說人的健康第一。」他對朋友塔魯說:「我不想當英雄,也不想當聖人,我只想當人而已。」醫生裡厄並不認為醫生能一勞永逸地解決病人的健康問題。這可以說是加繆本人的想法。他在1948年的一次演講中對聽眾說:「我和你們一樣對邪惡感到驚駭。但是我並不像你們那樣樂觀。在我們這個世界裡,還會有孩子受難、死去,我也將繼續我的鬥爭。」

相比之下,《鼠疫》中的神甫帕納盧是一個堅信神聖的人。神甫染上了鼠疫,但他拒絕治療,最後自己跳進了墳坑。他的死是一種自殺。那些一直到被送進毒氣室都在等待上帝保護,相信上帝會解救猶太人的受害者,還有那些被迫害致死,但一直到死都相信黨或歷史會還他們清白的人們,他們是和神甫帕納盧同一類型的人物。這些不願反叛,在無言的屈辱中死去的人們,他們選擇的其實也是自殺。這些死亡的相同之處在於,受害者不願意放棄「信仰」,不能面對現實的荒誕,不願承認上帝本身有惡的可能。

在一個沒有永恆、絕對真理秩序的世界裡,個人的苦難因為孤獨而變得沒有意義。在納粹的集中營,在古拉格,在夾邊溝都是這樣。《夜》中的埃利無法從上帝的允諾那裡找到集中營苦難生活的意義。《牆外的市鎮》中的邁克所受的苦難則與埃利的不一樣。邁克是一位大屠殺倖存者,從集中營生還。20年後,他在一個叫派德羅的同情者幫助下,偷偷潛回極權統治的匈牙利,為的是去家鄉,向「二戰」期間對猶太人袖手旁觀的非猶太鄉親討一個說法。邁克在匈牙利被逮捕,警察折磨審訊邁克,逼他說出是誰幫助他潛入匈牙利。邁克一直到最後都沒有說出派德羅的名字,這是邁克對荒誕的反叛。

斯頓裡奇(S. Sternlicht)這樣評價因反叛而獲得意義的苦難:「邁克(在匈牙利)受折磨的苦難與他在『二戰』期間在集中營所受的苦難形成了對比。他在大屠殺中的苦難是無法理解的,但為了救朋友所受的苦難卻有個人和道德的意義。」

埃利威塞爾,作家,諾貝爾和平獎得主。1928年出生於匈牙利,二次大戰期間他和家人都被納粹送往集中營,父母和小妹死於集中營中,只有他和兩位姊姊僥倖生還。戰後他在法國孤兒院生活了幾年,於巴黎索邦大學完成學業。《夜》是他的第一本著作,也是最重要的一本。他關心猶太人與其他同樣受迫害族群的處境,呼籲世人譴責暴力與仇恨, 1985年美國總統裡根授予他國會金質勳章,1992年老布希總統授予他總統自由勳章, 1986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入選《時代》雜誌全球100位最有影響力人士。

邁克在獄中,嚮往牆外的家鄉市鎮,監獄的圍牆成為邁克孤獨個體存在處境的象徵。由於孤獨,他覺得自己馬上就要瘋了。好在他的牢房還有另外一個人。這個年輕人不說話。為了讓自己不至於瘋掉,邁克開始對牢友說話。他想盡了一切辦法,搞怪、吼叫、說故事,為的就是讓那個年輕人開口。邁克最後終於使他開了口。儘管邁克還被關在牢裡,但他知道,這個年輕人現在可以成為他的信使,告訴別人,可能發生在人身上的最可怕的事情不是受苦,而是心死和無動於衷的冷漠。邁克在與牢友的他人聯繫中重新確立了作為人的集體存在意義,這正是從他從派德羅那裡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

派德羅是邁克的精神導師,他在西班牙內戰中為共和國與法西斯戰鬥。派德羅對邁克說:「加繆曾寫道,為了抵抗不幸的世界,你要讓人幸福,這是一個指路的標記:它把你引向一個他人。」《鼠疫》中的裡厄醫生就是這樣一個以給人健康來抵抗瘟疫降世的人。派德羅告訴邁克,不要為一勞永逸地消滅苦難而走向極端的瘋狂,「你讓我害怕,你想要用把苦難推向極端來消滅苦難,推向瘋狂。『我受難,因此我存在』這種說法把人變成人的敵人。你應當這樣說,『我受難,因此你存在』」。暴力革命的瘋狂使人變成人的敵人,為了追求人的完美,人竟然變成了野獸。

「我受難,因此你存在」這句話,和加繆在《反叛者》一書中所說的「我反叛,因此我們存在」是一個意思。馬丁·布伯(M. Buber)說,人的存在不是孤獨的自我,而是「我與你」的關係。「我們」就是一種「我與你」的關係。個人的苦難因此而具有集體的意義。加繆對此寫道:

「在荒誕的經驗中,苦難是個人的。從反叛的行動起,苦難便有了集體的意識。因此,被荒誕壓垮的心靈,它前進的第一步就是了解,所有的人都和他一起共有這個荒誕,當他和世界隔離的時候,作為整體的人類的真實性就會因這個距離受損。一個人所患之病,也就成了集體之疫。在我們日常的考驗中,反叛所起的是『思考』(cosito)在思想中的作用。反叛是人存在的最初證明,它把人領出個人的孤獨。反叛把首要的價值建立在全人類的集體上。我反叛,因此我們存在。」

加繆在《反抗者》中,則提出這樣一個命題:「我反抗故我在」,將反抗視為人之所以為人、人之所以存在的標誌與條件。是的,既然世界本就是荒誕的,對人的理想、人的願望、人的呼喊只有冷漠的沉默與惡意的敵對,那麼,人如果沒有反抗,又何以為人?又與蠕蟲何異?既然人生而荒誕,為了不至於自殺,為了在荒誕和絕望中尋出人值得活下去的理由,就必然要進行反抗。也唯有通過反抗這一條出路,才能最終體現出人之為人的尊嚴和意義。《反抗者》體現出來的精神和勇氣,足以與《西西弗神話》前後輝映,足以為加繆「在荒誕中奮起反抗」的一生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以個人的苦難增強集體存在意識,最能體現這一反叛的便是受害者對災難所作的見證。災難倖存者發出自己的聲音,因此成為一種志業。在維賽爾的見證文學中,倖存者開口說話是一個持續不斷的主題。開口說話是一個歷經不同階段的過程。開口說話的災難見證者便是哲學家馬格利特(A. Margalit)所說的那種替人類說話的「道德見證」。

對自己的生命做主是一種使命感,「一種講述自己的故事,帶著見證意識活下來」的使命感。哪怕是那些曾經真的只是一味苟且偷生的人們,在可以講述苦難的時候,只要他們開始講述自己的故事,也一樣可以轉變為道德見證。後災難的道德見證者見證災難,也見證雖黯然失色但仍然可以從人性廢墟上重新站起來的人的多面性。

艾斯特斯(T. L. Estess)對此寫道:「維賽爾讓我們看到,人的自我是多面的。(《牆外的市鎮》中的)邁克一針見血地說,『在人心的深處,人不單純是劊子手,不單純是受害者,不單純是旁觀者。人是這三者的合一。』」

後災難的人比任何時候都清醒地知道,人生活在一個並不神聖的世界裡,生活在一種風險極高的自由狀態之中,惡是人的自由的代價。人不能依靠上帝去清除惡。人必須自己在與惡的不斷抗爭中扼制惡,這種抗爭不可能有一勞永逸的結果。人必須為這一持續的鬥爭作好準備。

end

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

相關焦點

  • 民間故事:為富不仁,菩薩開口說話,結果有點慘
    清政府未倒臺之前,朱小山是個豬倌,幫宋財主家養豬。世界變了,朱小山就不幫宋財主養了,自己買了幾口小豬來養,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朱小山慌了神,趕緊抗洪搶險,不然這個家肯定完了。只是,水太急,一個人的力量太有限了,根本阻擋不住從宋財主湧來的大水。眼看這個家就要衝垮了,他不得不求助鄉鄰。「大家快來幫幫忙,幫我開條溝,把水往下引。」朱小山對來幫忙的鄉鄰說。
  • 是什麼阻礙了自閉症孩子開口說話?
    孩子不會叫爸爸媽媽、聲調異常、不理解大人的意思、說話不清楚... ...這些問題簡直太常見了,但是不會解決也是真的。我們常常受困於孩子開口說話的問題,想在家幫孩子練習卻總感覺不得要領,付出遠遠大於收穫。甚至讓我們慢慢對自己產生懷疑,對孩子失去信心。這一切可能都源於一個最基礎的問題:沒能找到孩子的底層問題,也就沒能「對症下藥」。
  • 寶寶不會說話怎麼辦?如何訓練寶寶早開口說話
    一般情況下,孩子長到二三歲就能比較好地表達自己的意圖,四歲時能基本掌握本民族語的口語了,到五歲以後能較清楚地複述聽過的故事大意、看圖說話或自己編簡單的故事。正常情況下,發育晚的孩子與發育早的孩子相比有4-6個月的差異,超過這個時限,父母就要多加注意了。
  • 有了「作見證」的意識,災難受害者才不至於只生活在屈辱的沉默之中
    實現作見證的意願,不僅需要見證者開口說話,而且還需要有願意對受害者付出同情心的普遍公眾和允許受害者說話的社會環境。在一個苦難見證者眾多但卻很少有人站出來作見證的社會裡,增強「作見證」的意識便更加是培養公民人格和發揮公民作用的重要內容。有了「作見證」的意識、願望和行動,災難受害者(從歷史災難到大大小小社會非正義事件)才不至於只是生活在屈辱的沉默之中。」
  • 寶寶說話晚家長莫著急,看過這篇文章,就知道如何讓寶寶開口說話
    甚至還有寶媽懷疑寶寶是不是生病了,才會導致不說話,為這事全家都十分的著急。寶寶說話遲除了受家族遺傳開口遲的影響外,更多的原因是寶寶無法理解家長的意思或者是不需要寶寶表達家長就已經幫寶寶做好了所有的事情。
  • 如何開口求人不落空?讓別人心甘情願幫你的三大說話技巧
    這一天,突然來了一僧一道,他們坐在石頭身邊休息的時候,來了一番高談闊論,談仙界的玄幻奇事,談人間的溫柔富貴,石頭聽了那人間溫柔富貴的美妙,不覺動了心,好想去享受享受,但自己沒有這個能力,怎麼辦呢?此時的石頭除了能說話外,沒有其他的本事,因而,說,便是實現自己願望的唯一途徑。
  • 孩子開口說話遲?三個小辦法幫助你!
    (Holly 作品)當媽的想要笑傲小區,育兒三早得先拿下:要翻身早,說話早,走路早。就算你很淡定,專注於自家娃的發展,不跟其他媽媽較勁,但孩子一日不開口,你懸著的一顆心始終放不下。想要孩子開口說,喜歡說,家長必須不厭其煩地引導。可怎麼引導呢?今天就跟大家嘮嘮這個話題。
  • 寶寶遲遲不說話,語言啟動期,四大手勢幫寶寶開口
    這一問好可不要緊,一下打開了阿姨的話匣子,阿姨說:「你看看,都是差不多大的孩子,你這個都會問好了,我家這個心裡啥都懂,就是不說話,你說急人不急人。」儘管有老話講「貴人語遲」,但是經過育兒作者們的普及,大部分長輩也都知道了,孩子兩歲還不說話,肯定是有什麼問題。這裡面包含兩種情況,一種是孩子能理解你說的意思,並且能夠去按照指令做出回應。
  • 孩子說話不清楚?蒙氏語言,讓孩子願意開口說話
    「吃飯」說成「七飯」「姑姑」說成「嘟嘟」「哥哥」說成「得得」……聽口齒不清的孩子說話,真是件費神又費力的差事,有些家長,甚至會為孩子說不清話而苦惱萬分一、可能是構音器官生理缺陷完整的說話過程,需要「口腔」、「咽喉」和」肺部「協調聯動才能實現,反過來講,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或者彼此之間協調性不足,都會導致發音不準/不清。
  • 孩子說話不清楚?蒙氏語言,讓孩子願意開口說話!
    「吃飯」說成「七飯」 「姑姑」說成「嘟嘟」 「哥哥」說成「得得」…… 聽口齒不清的孩子說話,真是件費神又費力的差事,有些家長,甚至會為孩子說不清話而苦惱萬分,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口齒不清?
  • 寶寶開口說話慢,是病嗎?
    我們經常把寶寶比喻成花朵,既然是花朵每一個花都有不同的花期,就像牡丹花是4月開放,菊花要到深秋才開放,而梅花要到寒冬臘月,孩子不同,體質不同,所以表現的能力也就不一樣,孩子開口慢,其實也不是毛病。之前我一個同事家的孩子兩歲了,還不會說話,但是父母說什麼他都能知道,也認識那個東西是什麼?父母剛開始也挺著急的,別人家孩子都能說上七八句話了,自己家的孩子連一句完整的話都不會說,但是到兩歲半的時候孩子就能說話,說得很順利,所表達的內容比3歲孩子說的還好,我那同事就別提有多高興了。
  • 寶寶多大說話算正常?兒科醫生:這個年齡前開口都算正常
    一、孩子多大開口說話比較正常呢一些媽媽很自豪的說我家的寶寶是天才寶寶,7個月左右就可以開口說話了!一些家長表示我家寶寶8個月才開口說話,有的寶寶1歲的時候才開始說話,一些寶寶甚至1歲半後才開口講話。看著別人家的寶寶用著稚嫩的口音叫著爸爸媽媽的時候,自己的孩子還停留在「咿咿呀呀」的階段,家長的心中有說不出的焦慮情緒,畢竟家長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寶寶比其他的寶寶落後,所以對於開口說話的寶寶,家長們認為一定是智力發育遲緩的表現!家長們先別擔心,快來看看權威兒科專家如何界定孩子開口說話的年齡階段。
  • 寶寶多大說話算正常?兒科醫生:這個年齡前開口都算正常
    一些媽媽很自豪的說我家的寶寶是天才寶寶,7個月左右就可以開口說話了!一些家長表示我家寶寶8個月才開口說話,有的寶寶1歲的時候才開始說話,一些寶寶甚至1歲半後才開口講話。看著別人家的寶寶用著稚嫩的口音叫著爸爸媽媽的時候,自己的孩子還停留在「咿咿呀呀」的階段,家長的心中有說不出的焦慮情緒,畢竟家長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寶寶比其他的寶寶落後,所以對於開口說話的寶寶,家長們認為一定是智力發育遲緩的表現!家長們先別擔心,快來看看權威兒科專家如何界定孩子開口說話的年齡階段。
  • 《我的世界手遊》自動修補圍牆原理介紹 自動修補城牆製作圖文攻略...
    《我的世界手遊》自動修補圍牆原理介紹 自動修補城牆製作圖文攻略如下時間:2019-10-25 15:15   來源:遊俠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的世界手遊》自動修補圍牆原理介紹 自動修補城牆製作圖文攻略如下 我的世界手遊自動修補圍牆原理介紹。
  • 寶寶遲遲不開口說話怎麼辦?家長巧用4個方法,幫娃早開「金口」
    瑩姨家大寶是個兒子,當時1歲零2個月的時候,還沒有開口叫爸媽,把我們全家人都急壞了。每次帶著他到小區溜達,個子長得挺高,走得也挺好,就是不開口說話。很多小區的鄰居總安慰我說:「你家孩子這是聰明,你看愛因斯坦那4歲才開口說話」!但是全世界只有1個愛因斯坦呢?
  • 讓自閉症兒童開口說話,沒那麼難,你懶點就好
    好多自閉症兒童都有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有一部分孩子甚至三四歲了還不會說話。平時自己有需求不是「啊啊啊」地喊叫尋求關注,就是拉著父母的手幫自己去拿夠不著的東西。大部分家長好像對孩子不會說話這件事比「自閉症」本身這個病症更加介懷,到處詢問如何才能讓孩子早早開口說話。
  • 寶寶開口說話前,要經歷這5個階段,怎麼引導有學問
    開口說話是寶寶人生中很重要的一個裡程碑。很多媽媽在寶寶幾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期盼,等待寶貝喊出第一句「媽媽」。結果是,有些媽媽錯把寶寶無意義的發聲當成是有意識地叫「媽媽」,還有的媽媽遲遲等不來寶寶開口說話。
  • 說話晚、吐字不清,怎麼才能讓孩子快點開口說話?
    語言問題大致有四個方面(1)說話晚說話晚就是到了該說話的年齡而不能開口說話,或者到一定的時間節點,不會發出指定的語音來。孩子都是從單個音節開始說話的,是從a,e等簡單音節開始的,從疊字開始說,再後來就一點一點地變複雜了,雙音節、多音節、輔音,是逐漸學會的。說話的內容是從身邊的人和物開始的,如媽媽、爸爸,燈,等等。孩子說話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一般不會突然就會開口說話,是一點一點地獲得和習得的。
  • 寶寶說話晚,多因家長犯的這個錯,4個方法讓寶寶早開口說話
    經常有媽媽來諮詢我孩子說話晚的事,尤其當孩子到了兩歲左右還是不愛說話時,家長心裡就著急得不得了,總認為孩子是不是有什麼問題。然而事實上,孩子說話晚多數都不是因為智力和疾病問題,當我再細細詢問下才發現。寶寶有意識地開始真正意義上的講話,大概是在10個月~一歲半左右,說話早的一般十個月左右就開始喊「爸爸、媽媽」,或者「要」「拿」等一些簡單的詞彙,開口晚的也不用擔心,一般一歲半以內說話都是正常的。如果兩歲還沒開口說話的就要去醫院看一下是不是病理性原因,然後及時去醫院檢查治療,讓寶寶早日開口說話。
  • 教寶寶學說話,抓住「最佳時期」很重要,寶寶開口說話很簡單
    寶寶學說話一直是家裡的大事,寶寶說話的早晚,更是被家裡的老人當做是判斷智商高低的表現。看育兒書上說,孩子一般在7~12個月就會開口說話,因此在我家大寶7個月時,他奶奶就一直想方設法地教孩子說話。每天一家老小都圍著孩子說話,所以大寶七個月出頭就開口說了第一個詞。孩子奶奶一直誇孩子聰明,但我卻覺得這是我們抓住了孩子的語言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