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3 07:34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編輯:王一川 瀏覽:5280
通訊員 應佳如
剪取、打磨不同形狀大小的螺片,按照花紋圖樣鑲嵌在深色的底材上,層層上漆,層層打磨,最後誕生了色彩柔和,光澤絢麗,富有神秘海洋氣息的貝雕工藝品。
日前,國務院新聞辦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新聞發布會(浙江)在北京舉行。發布會期間,舉行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配套展示活動,其中洞頭東海貝雕博物館展出3件作品,代表浙江海洋文化元素驚豔亮相。洞頭貝雕從斷檔了20餘年到如今走向世界,東海貝雕博物館館長陳燦淵功不可沒。
今年49歲(1980出生)陳燦淵是2018年第十一批溫州市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2019年度第一批新入選會員。現為洞頭東海貝雕工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溫州洞頭東海貝雕藝術博物館館長,洞頭貝雕技藝研發中心主任,主導設計創新,獲得100多項國家專利,其作品也多次獲獎。
從小,陳燦淵就對洞頭民間文藝抱有極大的興趣。長大後,在洞頭一家酒店工作時,陳燦淵偶然發現了一幅貝雕作品,除了驚嘆其豔麗獨特的風格外,他還產生了進入貝雕行業的念頭。然而,陳燦淵的創業路很坎坷,第一次投資因作品耗時長、價格貴,無人問津。但他始終沒有放棄貝雕,反而沉下心來研究貝雕的創作技藝,除了到外地偷學技藝,他還多次請教洞頭貝雕老藝人,甚至跑到平陽當了半年的油漆學徒。皇天不負有心人,2006年,陳燦淵成功開發螺鈿工藝,與友人開辦公司,有關部門給予大力支持。但事業蒸蒸日上之時,偏逢股東跑路。「當時,公司場地沒了,員工工資發不出來,公司搬了3次家,搞得元氣大傷。」陳燦淵說,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候,他仍不忘初心,維持生產。後來,在政府扶持下,他開始籌建洞頭區東海貝雕藝術博物館,逐漸有了起色。
如今,陳燦淵將東海貝雕博物館打造成目前國內唯一一家以貝殼螺鈿漆器文化為主體的民間博物館,該館也成為浙江省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對於未來的展望,陳燦淵做出了具體的規劃——完善省級及國家級研學基地的配套設施,展示貝雕技藝,科普知識,寓教於樂,讓每一個來到博物館的人都能深入體驗了解中國的螺鈿文化。此外,他還提到,2019年將完成洞頭貝雕藝術博物館的新館選址工作。博物館要展開與高校合作,進一步提高螺鈿漆器從業人員的創作力量和後繼研發力量,為家鄉的文化建設貢獻綿薄之力。貝殼是大海的饋贈,貝雕則是海島人民智慧和創造的結晶。在下一步規劃上,陳燦淵將與中國文物學會兩岸故宮博物院合作。使「中國螺鈿漆器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東海貝雕落地。使得洞頭東海貝雕的螺鈿貝雕研究及生產在國內和國際確認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