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12月15日,「青海省班瑪縣紅軍長徵精神傳承教育座談會」在京舉行。來自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全國紅軍小學建設工程理事會、青海長徵精神傳承教育學院的30餘位專家、學者以及紅軍後代等參加了活動。
「三色班瑪」,一個神奇的地方
圖為班瑪縣全景
「班瑪」,藏語意為「蓮花」,位於青海省東南部,地處青、川兩省交界,是青海省的「南大門」,距離州府大武鎮332公裡,距離省會西寧780公裡。
班瑪人傑地靈、物產殷富、民情純樸。這裡是紅軍長徵唯一經過青海的地方,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是青海省長徵精神傳承教育學院所在地,有「紅色班瑪」之稱;是三江源核心保護區,有青海省面積最大的原始森林,素有「三江源小江南」和「綠色班瑪」的美譽;是「果洛柯森」(藏語意為「三果洛」,即「班瑪本」 「阿什羌本」「昂欠本」)的發祥地,宗教民俗文化底蘊深厚,有著「金色班瑪」之稱。「三色班瑪」的美稱由此而來。
爬雪山過草地,紅軍到過這裡卻鮮有人知
班瑪縣是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經過的地方,是青海為數不多的紅色教育資源。「進入上世紀80年代後,青海省的黨史學者們撰寫了許多調研報告和考證論文,進一步論述了紅軍長徵途經青海班瑪的歷史。近幾年,在班瑪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學者們對這些問題給予了認真細緻的研究,還原了紅軍長徵在班瑪的歷史真面目,從而彌補了紅軍長徵史研究的不足。」青海民族大學教授周忠瑜介紹道。
1936年7月,朱德、賀龍、劉伯承、任弼時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和3萬多名中國工農紅軍,響應北上抗日反蔣鬥爭,進入班瑪進行籌糧休整,向藏族群眾宣傳黨的民族政策、政治主張和革命真理,為班瑪播下了革命的火種,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紅色印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革命意志,留下了藏漢一家的兄弟情懷和軍民魚水情深。
紅軍當年走過的山溝、小橋等,被當地藏族群眾稱為「紅軍溝」「紅軍橋」「紅軍路」「紅軍泉」「紅軍哨所」等等,至今仍然沿用。
班瑪藏族群眾為紅軍長徵勝利做出過重要貢獻
求保是班瑪縣燈塔鄉班前村的一位藏族老人,從父親索多口中聽說了紅軍在班瑪的事跡,「看著衣衫單薄,挨餓缺氧的紅軍戰士個個面色泛青,甚至暈倒在地,起初還對紅軍存有戒備心理,但親眼目睹了紅軍嚴明的紀律,對群眾秋毫無犯,當地群眾紛紛讓紅軍入住到自己家中,與紅軍同吃同住,為紅軍籌款籌糧。」此外,經考察,紅軍宿營地還有吉德寺、吾扎寺、班前寺、白扎寺、阿什姜寺等寺院,寺院騰出一些經堂、僧侶宿舍等供紅軍休息。
班瑪群眾或積極為紅軍籌糧、或無私救助紅軍傷員、或精心安葬紅軍烈士、或為紅軍充當嚮導等等感人故事,時至今日依然被不斷提起。班瑪藏族地區是紅軍經過藏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紅軍長徵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紅色班瑪」傳承紅色基因,走好今天的長徵路
80多年來,紅軍長徵留下的歷史遺蹟和紅色「財富」,在班瑪各族幹部群眾的精心保護中代代傳承弘揚。
圖為班瑪紅軍紀念館
為充分保護好、開發好、利用好這一寶貴紅色資源,近年來,班瑪縣緊緊依託「紅軍溝」這一寶貴的革命精神財富,精心打造「紅色班瑪」品牌,累計投入8095餘萬元,建成了班瑪紅色教育中心、紅軍溝紀念館、紅軍墓、紅軍橋、紅軍寨、紅二四方面軍臨時指揮所、紅軍溝遊客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近年來,青海省內外相關部門和單位123批次3.7萬餘人相繼在班瑪縣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省州各級21家單位陸續在「紅軍溝」掛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2年至今,紅軍溝先後被列為「青海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海省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第三批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青海省長徵精神傳承教育學院、中國工農紅軍青海班瑪紅軍學校」……「紅色班瑪」在不斷融合發展中獲得認可。
圖為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顧秀蓮向青海班瑪紅軍溝紀念館授予「全國紅軍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榮譽稱號。
老紅軍扎喜旺徐之女央金在接受中國西藏網記者採訪時說:「今天,我們在這裡召開『青海省班瑪縣紅軍長徵精神傳承教育座談會』,目的就是要把紅軍精神世代相傳。紅軍長徵過班瑪是一筆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珍惜它、利用它,充分發揮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是十分必要的。目前,班瑪縣委縣政府將紅軍長徵走過班瑪縣這段歷史,重新深入研究整理並展現給世人,我覺得意義非凡。」
青海省果洛州委常委、班瑪縣委書記夏吾傑表示,此次座談會是推動班瑪紅色文化保護與傳承弘揚的一項重要舉措,對於繼承偉大的長徵精神,進一步凝聚起建設新班瑪、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動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將以此次座談會為契機,創新思路、統籌規劃,在班瑪『特色』上下功夫,在『打造』上見實效,進一步強化紅色教育功能,把長徵精神學習好、傳承好、把紅色資源建設好、利用好,更加自覺地繼承長徵精神,以敢打必勝的信念、敢爭必贏的勇氣,努力推動愛國主義示範教育和長徵精神傳承教育持續快速發展,繼續指引構建打造『班瑪經驗』升級版,努力開創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班瑪更加輝煌的明天。」(中國西藏網 記者/央卓 圖由班瑪縣委宣傳部提供)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