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旅遊或拜神走進寺院和道觀裡,經常看見有人懷著嚴肅凝重的表情,小心翼翼從籤筒內抽出支籤條,上面寫著不同形式的文字,看了似懂非懂,表情開始變化,喜笑哀樂畢呈。這些人大都是有事兒要問神佛,或問婚姻,或問前程,或問事業,或問子嗣,或問某一大事。這就是求籤。
寺院和道觀裡這類「生意」很是興隆,香案上的籤筒很少有安靜的時候。籤多是由竹、木、紙等材料製成。在神前禱告,然後搖動籤筒,直至有一根從中跳出,即是神賜之籤。依其上面所載詞句,判斷吉兇禍福,耐心體會神意,比那些深奧的佛理和道教教義要容易為人接受。
求籤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現在說法不ー。有學者認為早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就已經有人不知求了多少籤了。證據是《朱子語類》:「《易》爻辭,如今籤解耳。」這裡說的是始自周代的問卜打卦。求籤具體開始的年代不好確定,有人認為至遲產生於唐朝末年的道觀中。據宋代僧人釋文瑩《玉壺清話》卷三記載:五代後周宰相盧多遜幼時他到雲陽觀讀書,一次與小朋友們遊玩,看到廢棄的神壇上有一筒竹籤,小孩子覺得好奇,紛紛拿來玩耍,盧多遜也抽了一支,因他當時識字不多,不知籤上寫了什麼,遂回家交給父親去看。父親盧億一看,其籤詞是:「身出中書堂,須因天水白。登仙五十二,終為蓬海客。」父親看後十分高興,得知孩子位至宰相,但後面的意思看不明白,便將這支籤悄悄留下,以備驗證。後來盧多遜果真做了宰相。不料他因派手下趙白與秦王廷美結交,觸怒了皇帝,被發配到海南崖州,五十二歲死在那裡。由此可見在盧多遜之前,也即唐代末年就有了求籤活動了。
在另外的史料中,對於求籤也有記載。唐代宋居白《幸蜀記》載:「王行禱張惡子廟,抽籤,得「逆天者殃」四字。」這裡的求籤活動已經提前到唐代中期。很多人以為求籤是婦女和老年人的愛好,其實有些高級知識分子也很喜歡。南宋大詩人陸遊在《劍南詩稿》自注中就記載這事:「予生蜀日,遣僧乞籤於射洪陸使君祠。使君以老杜詩為籤予得《遺興無首》中第二首。」這次求籤是否遊戲,還是要問什麼事情,結果不得而知。
封建時代迷信盛行,人們熱衷於研究求籤活動,據學者們統計,舊時關於求籤的專著就有十七八種。而人們信仰和崇拜的神佛更多,幾乎是每一神佛都有自己的崇拜者,因此籤的種類也就極為繁多。如佛祖、觀音、彌勒佛、關帝、都城隍、土地、灶神、東嶽大帝、碧霞元君、太上老君、王母娘娘、財帛星君等等,真是眼花繚亂,應接不暇。
據說在各種籤解中,最為流行、最受歡迎的是「關帝籤」。清代袁枚在《新齊諧·裘文達為水神》中就有例子:「我是燕子磯水神,今將復位,死後汝等送靈柩還江西,必過此磯,有關帝廟可往求籤。」也有些地方小神的籤據說很靈驗,如土地城隍等。一般說來對神靈的虔信程度越大,求的籤也越準,因而其依賴程度也越深,大事小事都想問一問,這是一種很有趣的正比關係。
求籤是否真的靈驗,各自說法不同,還有些什麼「天機不可洩露」,只有鬼知道了。從人的心理來講,因為神佛的威信而增加對籤的信賴,而籤的靈驗又進一步強化了對神佛的信仰,這就使得求籤很有一定市場。要看到求籤活動開展千多年來,人們對其不斷研究,不斷加工,有的籤詩、籤語多達幾百種。仔細看看這些籤詩籤語,絕大多數都是模糊語言,本身帶有很大不確定性,大部分求籤者會請人講解。講解者又多是主持求籤的人。他們在分析籤意時,除去玄而又玄地說一大套外,也講一些應當採取的對策,大多是多做善事云云,這就起了一些勸誡教化的作用。不過,對於各人的求籤應該怎樣理解,準與不準、靈與不靈、信與不信,只好靠自己去體會和把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