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求籤問:皇位傳多少代?結果是一,嚇壞大臣,蘇軾卻說準

2020-12-22 品茶說史

求籤問卜是中國民間的習俗,是佔卜的一種形式。在電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很多古人到寺廟去求籤問前程、姻緣等的預測。而現今的道觀、寺廟,大多也擺上籤筒供人抽取籤條問卜。一般來說,求籤問卜是民間平頭百姓為了判斷所問事項的吉兇、禍福的一種通俗預測方式,但歷史上就有皇帝通過此種方式來預測國運。皇帝想通過求籤問卜的方式來預測皇位可傳幾代,出來的結果相當尷尬,把大臣們嚇得臉色蒼白,好在有位大臣打了圓場。這位想用抽籤預測國運的皇帝是哪位呢?他就是西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炎。

大家都知道,司馬家族是通過篡取曹家政權奪得皇位的。在篡位過程中,其手段卑劣和齷齪中國歷史上的任何一個篡位者都是難以匹敵的。司馬懿的出爾反爾、司馬師的廢帝、司馬昭的弒君,以及他們對不合作的士族公卿們搞人身肉體消滅,所作所為徹底破壞了秦漢以來所有的道德體系和社會規則,毀滅了所有可能的底線,在這裡就不一一細說。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這幾位做好了鋪墊後,一輩子沒有經歷過大風大雨的司馬炎於266年2月正式篡位登基,成為了西晉的開國皇帝。

歷來開國皇帝都對國運比較關注,希望自己所建立的朝代能夠長久的維持下去,秦始皇就曾想秦朝江山能夠傳萬世。司馬炎作為西晉開國皇帝,也想知道皇位能夠傳多少代,當然大臣們肯定不能給出準確的回答,只能通過預測得知,於是就想求籤佔卜。為此,當皇帝不久後,司馬炎就隆重的舉行祭祀典禮,登上阼階,問天卜卦:我司馬家的帝位究竟能夠傳幾代?左右大臣陪伴在側,大家充滿好奇的等著皇帝抽籤的結果。結果馬上就出來了,司馬炎一臉的不高興,因為抽籤的數字是「一」,按抽籤結果來說他的皇位只能傳一代。左右大臣看到結果也變得臉色蒼白,不知道怎麼搭話,也不敢說話。

就在大臣們面面相覷的時候,一個叫裴楷的大臣出來打圓場了。裴楷,字叔則,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他非常擅談《老子》、《易經》。見此情況,裴楷根據自己讀到的王弼的《老子注》裡面的內容從容解釋:臣聽說,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寧,侯王得到一就能做天下的中心。《老子》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司馬炎聽說了之後,立馬就高興起來了。大驚失色的大臣們也放鬆下來,都佩服讚嘆於裴楷。處在震怒中的皇帝一旦遷怒於臣子,就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雖然裴楷為司馬炎圓場了,不過這也是屬於詭辯,抽籤結果是一就是一。司馬家族後來雖然總共有十幾位皇帝,不過很多史學家都說東晉不是司馬家族一族的血脈,所以司馬炎的抽籤結果是正確的。蘇軾就曾經說道:晉武帝探策當如籤也耶,惠帝不肖得一,蓋神以實告。裴楷諂對,士君子恥之,而史以為善談,鄙哉。惠懷愍皆不終,牛繼馬後,豈及二乎。蘇軾覺得西晉除了司馬炎外,其他皇帝都沒有善終,而東晉又是牛家的血統,所以司馬炎的這次求籤問卜是對的。你覺得對還是不對呢?

相關焦點

  • 皇帝大喜:朕封你為太師!大臣聽後叩頭謝恩,回家後卻連忙自殺
    有一次,苻洪當著苻生的面說:「我聽說瞎子是用一眼睛流淚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旁邊的人都說是,而苻生卻拿起刀刺瞎了自己一隻眼睛,指著流血的眼睛對祖父說:「難道這不是淚嗎」。苻洪當時特別震驚,並拿鞭子抽他,並罵他這輩子只能為奴,苻生卻冷笑道:「難道像石勒一樣不成?」苻洪勸兒子苻建把他打死,苻建卻不舍的。
  • 《知否知否》皇帝的兒子是怎麼死的?皇位後來傳給了誰?
    劇中老皇帝因為幼子早逝而面臨著繼承人的問題,大臣們當朝逼迫老皇帝今早冊立新皇人選,那劇中皇帝的原型是誰?兒子是怎麼死的?最後皇位又傳給了誰?北宋年間哪個皇帝沒有兒子?下面我們一起跟隨歷史了解一下吧。《知否知否》中皇帝出場的次數雖然不多,但是在開始的時候有一段劇情相信大家映像一定深刻,皇帝第一次出場就被大臣們逼迫過繼宗室儘快冊立皇位的繼承人,皇帝也是一個可憐的人,沉浸在兒子夭折的傷痛中,但依然不得不管理朝政。據悉,北宋年間確實有這麼一位皇帝,兒子早逝,最後傳位給了自己的侄子,這個皇帝就是宋仁宗趙禎。
  • 後周開國皇帝郭威為何將皇位傳給養子柴榮?這樣真的合適嗎?
    顯德元年,年僅五十一歲的郭威因病去世,郭威臨終前將後周的皇位傳給了養子、同時也是妻子柴氏的侄子柴榮。郭威為什麼要將皇位傳給養子柴榮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一個一個來說。後漢隱帝劉承祐,因郭威起兵,誅殺郭威全家郭威本來是有兩個兒子的,但在後漢第二代皇帝劉承祐繼位後,對郭威等掌握兵權的大將日漸猜疑。終於在劉承祐登基的第三年,開始對郭威等大臣開刀了,與親信李業商議,詔令誅殺郭威、王峻、王殷等人。
  • 朱棣明明更喜愛朱高煦,可為何最後偏偏將皇位傳給了朱高熾?
    明成祖朱棣最為寵愛的兒子,莫過於在靖難之役中立下赫赫戰功的朱高煦,但是,最終明成祖還是選擇將皇位傳給了自己並不喜愛的朱高熾。甚至在明成祖眼裡,朱高熾是一個肥胖遲鈍的傢伙,事實上,明成祖的認為似乎也沒錯,最起碼朱高熾身體素質十分不好,以至於登基僅十個月,便過世了,那麼,明成祖為什麼不傳皇位給朱高煦呢?
  • 當皇帝還能「孔融讓梨」?這個皇帝竟然將皇位讓給弟弟,真是奇葩
    權力對於人們是一個非常有誘惑力的東西,因為有了權力就有了一切,可以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在古代,有著強大誘惑的莫過於皇權了,當上皇帝就擁有了一切,所以很多皇室的子孫都會為了爭奪皇位弒父殺兄,例如李世民就是為了坐上皇位發動了震驚的「玄武門之變」,雍正帝也是這樣,歷史上這樣的事情還很多
  • 大臣出上聯:寶塔尖尖,七層四面八方!蘇軾對出的下聯讓大臣跪服
    畢竟此次屬於貶官,蘇軾的心情難免有些不爽,順便向皇帝發了一下牢騷,可能用詞有些不當,有些與他不合的大臣,藉此機會落井下石,紛紛指責蘇軾目中無人,甚至不把皇帝放在眼裡。蘇軾內心非常委屈,想要解釋卻不知如何開口,很快就被押送京城。抬頭仰望星空,蘇軾除了嘆息之外,一點辦法都沒有,也不知道皇帝會如何處置他。
  • 保不住蘇軾都得完,小角色策劃烏臺詩案,朝中大臣聯手撈人善後
    更詭異的是無論變法或守舊,平日裡積怨甚深的大臣們居然默契配合,聯手救人。一、烏臺詩案宋朝文化氛圍素來以寬鬆聞名,因文獲罪不能說沒有,但基本都是偶發個例。蘇軾所處年代之前宋朝僅有一次文字獄記錄,而且還是很難喊冤的那種。
  • 求籤問卜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大家是如何看待求籤問卜的?
    求籤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現在說法不ー。有學者認為早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就已經有人不知求了多少籤了。證據是《朱子語類》:「《易》爻辭,如今籤解耳。」這裡說的是始自周代的問卜打卦。求籤具體開始的年代不好確定,有人認為至遲產生於唐朝末年的道觀中。
  • 為什麼宋朝從宋太宗趙光義開始,皇位每隔三代就會斷了傳承?
    但是,仔細的想一想,咱們中國人都講解一個因果報應,在北宋一朝,從宋太宗趙光義之後,每個皇帝基本都是子嗣匱乏,而且基本每隔三代,皇帝就斷了子嗣,其中的原因是不是因為當初宋太宗做下的事情有關呢?宋太宗趙光義是北宋王朝的第二個皇帝,原名叫趙匡義,只因為宋太祖趙匡胤登基稱帝,作為臣子應該避諱,而改名為趙光義。公元976年,宋太祖駕崩之後,兄終弟及趙光義繼位成為皇帝。
  • 蘇軾軼事二則
    韓琦為北宋大臣,與範仲淹一起抗禦西夏,時稱「韓範」。圖為清宮殿藏本韓琦畫像。一、蘇軾與宰相宋代治平二年,蘇軾進入登聞鼓院做判官。宋英宗還是藩王時,就聽過蘇軾的名聲。現在很想援引唐朝時的成例,把蘇軾召入翰林院任知制誥(唐宋兩朝專掌內命、典司詔誥的官吏)一職。宰相韓琦說:「蘇軾是前程遠大的人才,自然應當為天下所用。關鍵在於朝廷要培養他,使天下的士人都尊敬、愛慕、拜服於他並希望朝廷重用他時,再召來加以任用,那人人就不會再有其它的話說了。如果一下提拔得快了,那天下的士人可能會有意見,這樣一來,反而增加了蘇軾的麻煩。」
  • 名正言順的大漢皇帝,最後皇位卻跑到了弟弟手裡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漢朝的第二位皇帝死後,皇位為什麼會落到了他的弟弟手裡,而不是交給他的兒子。大漢朝的第二位皇帝是開國之君的嫡長子,正是由於他有著嫡長子的身份,所以才能夠被封為太子,在皇帝死後繼任皇帝之位。而他個人也是歷史之中,並不是特別受人關照的皇帝,記載並不多。
  • 大臣撕毀皇帝龍袍,皇帝大怒,大臣用一句話保命
    這就要提到一位諫官進諫的故事,這位大臣撕毀皇帝龍袍,而皇帝最終原諒了他,成為一時的美談。這位諫官叫做陳禾,他是宋哲宗時期的進士,做過太學正和闢雍博士。宋徽宗即位後,很是賞識陳禾,便提拔他為監察御史。陳禾為人正直,性格剛毅,總是能夠直言進諫,也因為他敢作敢為,宋徽宗才特別重用他。
  • 道光皇帝去世之前,他將皇位傳給奕詝,皇六子封為恭親王
    道光皇帝駕崩之前,將皇位傳給奕詝,皇六子封為恭親王。在道光年間,道光皇帝臨去世前,一直在為未來家業選擇繼承人而惆悵。道光皇帝的兩個兒子奕詝和奕訢,成為了道光皇帝的主要候選人。當然我們的道光皇帝也不是單純看長幼有序的理念來選擇下一任繼承人。道光皇帝起初也想讓恭親王作為下一任皇帝,奈何天不隨人願。道光皇帝被鹹豐的一片孝心所感動,所以將皇位傳給了鹹豐帝。鹹豐的老師是一位情商極高的學者,鹹豐的老師知道,鹹豐想要贏得高位,引起道光帝的喜愛,又無法超越恭親王的才能,就只能有一個辦法,就是用自己的孝道來感化道光帝。鹹豐成為皇帝。
  • 古代皇帝有「明君」「暴君」,那麼皇帝若是傻子,能傻成什麼樣?
    中國古代有很多優秀的皇帝,例如劉邦、劉徹等人,他們聰明絕頂,知人善任。但是也有很多「智商欠費」的皇帝。如最為人熟悉的秦朝二代皇帝胡亥。秦二世雖然為秦始皇所喜愛,但是他父親也知道胡亥是非常愚蠢的,所以將皇位傳給自己大兒子扶蘇。
  • 平定「諸呂之亂」,代王劉恆毫無功績,為何最終卻繼承了皇位
    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去世之後,雖然皇位歷經三代傳承,但朝政大權始終操持於呂后之手,呂后去世之後爆發「諸呂之亂」,陳平、周勃等人誅滅呂氏集團。在此期間,獲封於代地的劉恆並未立下功績,反而卻在「諸呂之亂」後得以繼承皇位,這又是為什麼呢?
  • 大臣勸皇帝多娶幾個妃嬪,皇帝:朕只愛皇后一人,此事不要再提了
    不論哪個朝代,皇帝後宮中的佳麗沒有一千也有八百,只算那些有名號的妃嬪,也得有大幾十個。但是,明孝宗朱佑糖卻與眾不同,當了將近20年的皇帝,一生只娶皇后一人,從沒有冊立過任何妃嬪,就問你服不服?明孝宗之所以這麼做,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他的確很痴情,專一程度不僅秒殺絕大多數皇帝,就連現代人都汗顏;二是,與他的早年經歷有關。
  • 皇帝暴斃沒繼承人,兩男人爭的你死我活,最後卻是一小屁孩當皇帝
    順治皇帝的父親死很突然,不過是一夜之間就一命嗚呼,讓所有人都猝不及防,甚至就連他自己都沒能意識到死亡將近這件大事,於是皇位的繼承人會是誰就成了未知數。在古代的帝王家庭,子嗣能否受到傳位都應該遵循皇帝本人的遺囑,但是此時皇帝已死,沒人能夠揣摩出皇帝想要傳位於誰的心思,所以幼小的「福臨」就這樣不知不覺的獲得了皇位繼承權的競爭資格。
  • 皇帝問大臣:天下什麼東西最大?大臣回答兩個字,皇帝當場重賞
    雖然我們沒有親身經歷過古代,也沒有伴君左右,但是光從電視劇中就能看出來在皇帝身邊無論是大臣還是妃子都是戰戰兢兢的生活,不知道皇帝什麼時候不高興就可能會要了自己的腦袋,看到這裡真的很慶幸自己生活在這個現代,至少不會動不動的就丟掉了性命。
  • 這一件事貫穿了明朝三代帝王,朱允炆因此丟掉皇位
    這一件事貫穿了明朝三代帝王,朱允炆因此丟掉皇位。這到底是一件什麼事情哪?可以影響明朝的三代帝王,明惠帝朱允炆都能因此丟掉皇位?最開始的時候便是朱元璋最開始實行「分封藩王」制度,而這一切的起因便是朱元璋生性多疑,不願相信手下的大臣,而只能相信自己的兒子們,所以朱元璋效仿南宋時期的制度,派自己的兒子鎮守邊關,有自己的軍隊,轄區裡的稅收可以歸於藩王,還可以互相守衛京城,同時,朱元璋給每個兒子下了一條命令,如果有臣子造反藩王可以直接帶兵圍剿
  • 皇帝寫傳位詔書,不幸被小太監窺見,從此詔書上那位皇子與皇位無緣
    清朝康熙皇帝早年,對二阿哥胤礽曾寄予殷切厚望,在他剛滿周歲的時候就把他立為皇太子。但胤礽在成年後的種種不爭氣,讓康熙皇帝痛心疾首,對他三立三廢。這同時也招來了其他阿哥的覬覦之心,在康熙晚年,阿哥們各樹朋黨,奪嫡之爭異常激烈,甚至引發了朝局動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