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3月5日電 據馬來西亞光華網報導,馬來西亞大山腳惠州籍父老流傳著這樣的口頭禪,「先有廣惠肇,後有福德神」,它似乎在說明,福德正神,這個在大山腳被視作當地華社最高領導機構,與廣惠肇籍先民有著一段淵源。
今天的大山腳被視為潮州鎮,廣惠肇籍華人算是少數,但翻查記載卻恍然發現,這批「少數民族」的先民是早期開拓大山腳的主要功臣之一。大山腳廣為人知的地標和學府,如福德正神廟(玄天廟)、日新學校前身「大山腳義學堂」,就是由惠邑為主的華人遷民發起成立。
根據正式成立年份,大山腳歷史最悠久且唯一超過100年的華人鄉團,就是威省廣惠肇會館,於1895年創立,迄今已123年。
惠州人最早落腳大山腳
威省廣惠肇會館會長莊佛和(63歲)說,惠州人相信是最早落腳大山腳的華人遷民之一。據記載,大山腳早期的廣惠肇是以惠州人為主,而惠州人是在19世紀初期遷入大山腳。
當時,英屬東印度公司基於歐洲市場的香料需求,在本地推動香料種植,引進移民耕種。由於本地農耕利潤高,加上本邦土地供過於求,任何人可輕易擁有土地,吸引許多在家鄉飽受戰亂的農民,翻山越海下南洋。
惠州籍耕農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湧入大山腳,成為本埠早期的開拓先驅之一。他們參與辛苦的種植工作,也從事採石,當時,大山腳也是著名的花崗石產區,檳島不少建築包括監獄,都仰賴大山腳供應花崗石。
與惠州人有著深厚地緣關係的廣州和肇慶府人,隨後也紛紛移居大山腳。廣惠肇3府在地理上相鄰,3府人在異鄉碰面格外親近,促使鄉親共同成立鄉會。
莊佛和說,威省廣惠肇是檳州唯一結合廣州、惠州及肇慶3府的鄉團。
日新學校前身為義學堂
走進大山腳市區玄天廟(福德正神廟),左側有兩塊光緒年代的石碑,一塊是「募題捐助建廟芳名」,刻著捐錢建廟的先賢名字,另一塊是「大山腳義學堂」,講述福德正神廟與義學點滴,這兩塊石碑,黃陳慶的名字特別突出,在其他名字最前面。
黃陳慶是大山腳早期的社會領袖,為惠州客人。
據記載,黃陳慶於1882年,聯合廣惠肇同鄉,及帶動其他籍貫人士,發起興建福德正神廟,在「募題捐助建廟芳名」碑文中,其捐銀最多。1886年建廟後,埠眾選出以他為主的領袖組成董事會掌管廟務。
福德正神廟章程明文規定:「本廟理事會由本埠四鄉團組成:廣惠肇會館選派代表五人,福建會館選派代表三人,韓江公會選派代表三人,海南會館選派代表一人,共計十二人組成理事會。」其中廣惠肇代表最多,這種分配使我們更加相信,廣惠肇與福德正神廟的發起大有淵源。
黃陳慶等領袖也在1895年,以福德正神廟經費,興辦區內首間義學,義學以客語為媒介,理事據說全是惠邑,這所義學便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日新學校」。
多用途會館出租增收入
發起福德正神廟、義學堂,在在彰顯廣惠肇先賢的遠見。還有它的會館,也展現廣惠肇領袖的前衛創新。
位於美格哈侖的威省廣惠肇會館,是一座4層建築,地基則是7層樓規格,在那個土地尚不匱乏的年代,這個多層設計可說非常創新,且該會也首開先河,為會館安裝升降機,相信是大山腳第一個有升降機的華人鄉會。
莊佛和說,多層設計是有緣由的,不像其他籍貫,該會沒有自己的義山,也因此少了一筆收入,為解決收入問題,先賢便興建這座多用途會館。
他說,會館內有禮堂和羽球場,供會員消遣之餘,也可出租給民眾,館內也設有商業單位,供商家租用,通過出租這些設備,會館就可以從中獲取租金收入,達到以會養會。
他說,目前的會所是在1996年動土,該會起初是在火車頭街店屋設會,鑑於空間不敷及陳舊,時任會長梁鴻榮於1993年發起建新會館。當時獲11位鄉親獻出美格哈侖一塊地作新會館之用。
1997年爆發金融風暴,新會館建築計劃大受打擊,為解決建設財務危機,理事會於1998年出售舊會所解燃眉之急。耗時9年策劃與興建,新會館在2002年11月8日開幕。
供發揮平臺訓練新力軍
莊佛和說,會館須給年輕人發揮平臺,才能吸引年輕人加入,他採取開明態度,放手讓青年團辦活動,以訓練接棒的新力軍,其理事會就包含了老中青。
莊佛和的籍貫是惠州市客人,80年代進入廣惠肇,從2006年起擔任會長。該會目前有會員約600名。於1989年及2002年分別成立青年團和婦女組。
帶動青年參與鄉會活動
青年團顧問王仲文說,為帶動青年參與鄉會活動,他在接棒團長後,便一一與青年會員溝通,並不斷推動舉辦青年活動,而每次辦活動,都會派出不同人領導,讓年輕會員發揮。
他發現,許多青年不入會的原因,包括不知道會館的存在,有些不清楚自己的籍貫。
他感到欣慰,目前該會的青年參與度不錯,最新一屆青年團平均年齡30出頭,如今來到會館,就有家的感覺,有這般成果,要感謝會長及母體的支持與信任,放手讓青年團發揮,負責多項會館活動,包括團拜、一日遊、體育比賽、歌唱比賽、捐血運動等,該團也與時並進,舉辦消費稅、微商講座等。
挺過艱難期興建新會所
在該會擔任座辦長達45年的陳素貞(70歲),見證會館興建新會所時面對金融風暴的艱難時期。她說,理事會當時被迫出售舊會所解財務問題,在等新會所落成的這段期間,時任會長梁鴻榮借出其甘榜峇魯店屋的樓上空間,暫時充會館辦事處,這期間,她看到理事和鄉親紛紛出錢出力為會館解困。
陳氏自1973年開始擔任座辦,至今服務了5位會長,她也是婦女組副秘書。她感懷欣慰地說,本身在2016年患癌症時,會長和理事鄉親都給予體諒,在她治療期間,自發地協助分擔工作。(黃馨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