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農採石辦學校 華社成開拓馬來西亞大山腳功臣之一

2021-01-07 中國僑網

  中國僑網3月5日電 據馬來西亞光華網報導,馬來西亞大山腳惠州籍父老流傳著這樣的口頭禪,「先有廣惠肇,後有福德神」,它似乎在說明,福德正神,這個在大山腳被視作當地華社最高領導機構,與廣惠肇籍先民有著一段淵源。

  今天的大山腳被視為潮州鎮,廣惠肇籍華人算是少數,但翻查記載卻恍然發現,這批「少數民族」的先民是早期開拓大山腳的主要功臣之一。大山腳廣為人知的地標和學府,如福德正神廟(玄天廟)、日新學校前身「大山腳義學堂」,就是由惠邑為主的華人遷民發起成立。

  根據正式成立年份,大山腳歷史最悠久且唯一超過100年的華人鄉團,就是威省廣惠肇會館,於1895年創立,迄今已123年。

  惠州人最早落腳大山腳

  威省廣惠肇會館會長莊佛和(63歲)說,惠州人相信是最早落腳大山腳的華人遷民之一。據記載,大山腳早期的廣惠肇是以惠州人為主,而惠州人是在19世紀初期遷入大山腳。

  當時,英屬東印度公司基於歐洲市場的香料需求,在本地推動香料種植,引進移民耕種。由於本地農耕利潤高,加上本邦土地供過於求,任何人可輕易擁有土地,吸引許多在家鄉飽受戰亂的農民,翻山越海下南洋。

  惠州籍耕農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湧入大山腳,成為本埠早期的開拓先驅之一。他們參與辛苦的種植工作,也從事採石,當時,大山腳也是著名的花崗石產區,檳島不少建築包括監獄,都仰賴大山腳供應花崗石。

  與惠州人有著深厚地緣關係的廣州和肇慶府人,隨後也紛紛移居大山腳。廣惠肇3府在地理上相鄰,3府人在異鄉碰面格外親近,促使鄉親共同成立鄉會。

  莊佛和說,威省廣惠肇是檳州唯一結合廣州、惠州及肇慶3府的鄉團。

  日新學校前身為義學堂

  走進大山腳市區玄天廟(福德正神廟),左側有兩塊光緒年代的石碑,一塊是「募題捐助建廟芳名」,刻著捐錢建廟的先賢名字,另一塊是「大山腳義學堂」,講述福德正神廟與義學點滴,這兩塊石碑,黃陳慶的名字特別突出,在其他名字最前面。

  黃陳慶是大山腳早期的社會領袖,為惠州客人。

  據記載,黃陳慶於1882年,聯合廣惠肇同鄉,及帶動其他籍貫人士,發起興建福德正神廟,在「募題捐助建廟芳名」碑文中,其捐銀最多。1886年建廟後,埠眾選出以他為主的領袖組成董事會掌管廟務。

  福德正神廟章程明文規定:「本廟理事會由本埠四鄉團組成:廣惠肇會館選派代表五人,福建會館選派代表三人,韓江公會選派代表三人,海南會館選派代表一人,共計十二人組成理事會。」其中廣惠肇代表最多,這種分配使我們更加相信,廣惠肇與福德正神廟的發起大有淵源。

  黃陳慶等領袖也在1895年,以福德正神廟經費,興辦區內首間義學,義學以客語為媒介,理事據說全是惠邑,這所義學便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日新學校」。

  多用途會館出租增收入

  發起福德正神廟、義學堂,在在彰顯廣惠肇先賢的遠見。還有它的會館,也展現廣惠肇領袖的前衛創新。

  位於美格哈侖的威省廣惠肇會館,是一座4層建築,地基則是7層樓規格,在那個土地尚不匱乏的年代,這個多層設計可說非常創新,且該會也首開先河,為會館安裝升降機,相信是大山腳第一個有升降機的華人鄉會。

  莊佛和說,多層設計是有緣由的,不像其他籍貫,該會沒有自己的義山,也因此少了一筆收入,為解決收入問題,先賢便興建這座多用途會館。

  他說,會館內有禮堂和羽球場,供會員消遣之餘,也可出租給民眾,館內也設有商業單位,供商家租用,通過出租這些設備,會館就可以從中獲取租金收入,達到以會養會。

  他說,目前的會所是在1996年動土,該會起初是在火車頭街店屋設會,鑑於空間不敷及陳舊,時任會長梁鴻榮於1993年發起建新會館。當時獲11位鄉親獻出美格哈侖一塊地作新會館之用。

  1997年爆發金融風暴,新會館建築計劃大受打擊,為解決建設財務危機,理事會於1998年出售舊會所解燃眉之急。耗時9年策劃與興建,新會館在2002年11月8日開幕。

  供發揮平臺訓練新力軍

  莊佛和說,會館須給年輕人發揮平臺,才能吸引年輕人加入,他採取開明態度,放手讓青年團辦活動,以訓練接棒的新力軍,其理事會就包含了老中青。

  莊佛和的籍貫是惠州市客人,80年代進入廣惠肇,從2006年起擔任會長。該會目前有會員約600名。於1989年及2002年分別成立青年團和婦女組。

  帶動青年參與鄉會活動

  青年團顧問王仲文說,為帶動青年參與鄉會活動,他在接棒團長後,便一一與青年會員溝通,並不斷推動舉辦青年活動,而每次辦活動,都會派出不同人領導,讓年輕會員發揮。

  他發現,許多青年不入會的原因,包括不知道會館的存在,有些不清楚自己的籍貫。

  他感到欣慰,目前該會的青年參與度不錯,最新一屆青年團平均年齡30出頭,如今來到會館,就有家的感覺,有這般成果,要感謝會長及母體的支持與信任,放手讓青年團發揮,負責多項會館活動,包括團拜、一日遊、體育比賽、歌唱比賽、捐血運動等,該團也與時並進,舉辦消費稅、微商講座等。

  挺過艱難期興建新會所

  在該會擔任座辦長達45年的陳素貞(70歲),見證會館興建新會所時面對金融風暴的艱難時期。她說,理事會當時被迫出售舊會所解財務問題,在等新會所落成的這段期間,時任會長梁鴻榮借出其甘榜峇魯店屋的樓上空間,暫時充會館辦事處,這期間,她看到理事和鄉親紛紛出錢出力為會館解困。

  陳氏自1973年開始擔任座辦,至今服務了5位會長,她也是婦女組副秘書。她感懷欣慰地說,本身在2016年患癌症時,會長和理事鄉親都給予體諒,在她治療期間,自發地協助分擔工作。(黃馨柔)

相關焦點

  • 馬來西亞關丹廣肇會館會長:華社應傳承族群文化
    馬來西亞關丹廣肇會館會長:華社應傳承族群文化
  • 馬來西亞華教人士談「一所華小都不能少」觀念
    中國僑網10月31日電 據馬來西亞《中國報》報導,日前,馬來西亞華教界人士接受採訪,解答華社為何要抱著「一所華小都不能少」的觀念,各華教界代表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浮羅文丁大同小學董事長趙惠坤認為,追根究底,是因為從馬來西亞獨立至今,華小都沒有受到公平對待,所以華社才會如此放不下心。「對政府而言,運作一所沒有學生來源的華小是浪費資源,但政府必須了解,華社苦苦支撐,是因為政府從來不曾給華社100%的承諾。」
  • 馬來西亞新山國際學校介紹-寬柔中學
    學校概況寬柔中學(Foon Yew High School)是馬來西亞一所由華社出資創辦的華文中學,寬柔中學與海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該校是馬來西亞最大、學生人數最多的華文獨立中學,在提倡素質教育、培養五育精神的務實教育底下,栽培了許多社會人才,為保存與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華教薪火,在貢獻社會與國家方面作出最大的努力。寬柔中學(Foon Yew High School)位於馬來西亞柔佛州的新山,於1913年建校,由黃羲初、駱雨生、鄭亞吉和陳迎祥創辦。
  • 馬來西亞新山-學校詳解
    主要是私立學校是根據英、美、新課程編排,入學年齡按其國家規定。高中畢業後,就會進入學院或大學就讀。馬來西亞的擁有國際化水平的教育系統。英、美、澳、加、新等國的著名大學都在馬來西亞設有分校或合作院校,學生可以作為跳板直接到英、美、澳、加、新等國總校學習。馬來西亞學歷學位受到國際認可,留學馬來西亞學費及生活費用比較低。
  • 馬來西亞華語教學的兩大源流及其互補性
    當時,英殖民政府出於處理行政事務的需要,鼓勵非華裔公務員學習華語,以方便與華族溝通,處理華社事務。1951年,殖民政府在金馬侖設立了一所公務員華語學校,最初開設的是閩語課和粵語課,後來又開設了普通話課和客家語課,該校現已併入國家公共行政學院(INTAN)。這是馬來西亞華語二語教學的開端。從那時開始,直至80年代末期,馬來西亞華語二語教學的對象都以非華裔公務員為主。
  • 新加坡馬來西亞學者蒞臨潮汕講學做文化交流
    新加坡馬來西亞學者蒞臨潮汕講學做文化交流   中新網汕頭3月11日電(李怡青 丁爍 林立)記者在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員會獲悉,為推動潮學研究的國際化、規範化進程,促進中外學術交流,新加坡潮籍學者林緯毅博士、馬來西亞潮籍學者陳劍虹在潮州市舉行學術報告,與聽眾作互動式學術討論和文化交流。
  • 馬來西亞華總總會長:人口比率降 華裔應團結凝聚力量
    馬來西亞華總總會長:人口比率降 華裔應團結凝聚力量
  • 馬來西亞分銷渠道及市場開拓策略:玩具及嬰兒產品
    2017年,馬來西亞的私人消費節節上揚,帶動經濟增長5.9%,創下3年來的新高。當地宏觀經濟環境良好,預計家庭收入將繼續上升,而馬來西亞政府早前廢除商品及服務稅,也可望進一步增強消費信心。   馬來西亞的嬰兒及兒童產品需求預計將越趨龐大。
  • 馬來西亞學者:馬來西亞華教面臨多方面新挑戰
    來源:中國僑網中國僑網11月21日電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華教向來是馬來西亞華社熱切關注的議題,從國家獨立至今,經歷過不少風風雨雨,各界人士付出不少努力,只為堅持保存華文教育,好讓中華傳統文化得以傳承下去。
  • 為什麼馬來西亞留學生都會說中文
    人們最常問馬來西亞留學生的問題之一,是馬來西亞人為什麼會說中文?根據馬來西亞官方數據,2014年華人人口為660.1萬,佔全國總人口的21.9%。許多出生在華人家庭的馬來西亞華人,從小就處於講中文的環境之中。
  • 馬來西亞的高考是怎麼一回事
    讀完中學5年之後便考取SPM文憑,再決定是否繼續修讀大學先修班(中六)或選擇就讀私立學院的預科班(A-Level)以進入大學深造。而華文獨立中學教育體系則是在《1961年教育法令》之後出現的。此法令規定所有要獲得政府津貼的中學必須以馬來語為教學媒介語。部分華文學校在本地華社的強烈堅持下成為了民辦的華文中學。這一類的中學的學制與美國、日本、中國等國家相似,即初中3年,高中3年。
  • 神緣、地緣與血緣的交織:馬來西亞西海岸華人移民社會的形塑
    2012年11月-2014年1月任馬來亞大學中文系暨馬來西亞華人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出版有專著《馬來西亞華人史:權威、社群與信仰》《馬來西亞吉隆坡福建社群史研究:籍貫、組織與認同》等。馬來西亞不僅有東馬和西馬的區別,各州也因英殖民統治的體制不同,各自的發展路徑也有很大差別。
  • 亞庇是馬來西亞最美的地方之一
    馬來西亞是世界上不多的擁有不相鄰國土的國家之一,猶如美國的本土和阿拉斯加,東馬和西馬共同了馬來西亞共和國。可以說,沒有到過東馬,就不能說遊過馬來西亞。沙巴是東馬最重要的部分,也可以說是馬來西亞深藏未露的絕妙旅遊地,見識了沙巴,你就會驚訝馬來西亞豐富的旅遊資源。正因為如此,到東馬一定要去沙巴,遊沙巴就從亞庇開始。北緯6度、東經116獨的亞庇,馬來語稱Kota Kinabalu,簡稱K.K。
  • 客人吃麵她捐錢 馬來西亞「蝦麵阿姨」傾力捐華教
    中國僑網11月25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儘管新冠肺炎疫情加劇,生意節節下跌,馬來西亞曾是獨中生,受過華教恩惠的「Auntie Lora」(楊亞花),在這非常時期更賣力經營和傳承「媽媽的食譜」傳統蝦麵生意時,依舊飲水思源,願意將每賣一碗麵就捐出1林吉特善款,捐作支持「華教故事20周年」系列活動經費。
  • 此人是大清巨貪但結局很好,還被繪圖紫光閣成了二十四功臣之一
    而清代歷史上有名的貪官李侍堯更是讓人咋舌,不僅保住了命升了官,還被繪像紫光閣成了二十四功臣之一。李侍堯,漢軍鑲黃旗人,有著顯赫的家族背景。他的四世祖李永芳是額駙,父親李元亮官居戶部尚書。乾隆十四年(1749),乾隆初見李侍堯便誇他是「天下奇才」,擢升副都統。
  • 馬來西亞有哪些名校?
    馬來西亞的中、小學分為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入學年齡也不一致。主要是私立學校是根據英、美、新課程編排,入學年齡按其國家規定。高中畢業後,就會進入學院或大學就讀。馬來西亞的擁有國際化水平的教育系統。英、美、澳、加、新等國的著名大學都在馬來西亞設有分校或合作院校,學生可以作為跳板直接到英、美、澳、加、新等國總校學習。
  • 馬來西亞董總建議峇都加灣增建華小
    中國僑網6月19日電 據馬來西亞光華網報導,檳政府華校及教會學校事務協調委員會主席章瑛說,針對董總提出峇都加灣有必要增建華小滿足當地需求事項,該會歡迎維護華校人士及團體對增建華小新校、分校或遷校計劃提出建議。  她說,該會願意接受各界對峇都加灣增建華小一事提出看法,以便當局可把華社建校的意願上達州政府。
  • 馬來西亞華商劉漢水:人不怕窮,只怕懶
    中國僑網10月10日電 日前,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刊載文章,介紹了馬來西亞華商劉漢水的故事。年輕時,劉漢水背井離鄉,隻身下南洋打拼,多年來,他吃過許多苦,但從未絕望退縮。憑藉一股蠻勁,他從做農業起家,後來轉戰禽畜業。
  • 馬來西亞「光碟」倡導者:「這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中新社吉隆坡12月11日電 題:馬來西亞「光碟」倡導者:以餐桌新規範「修身」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新社記者 陳悅「思想興革運動」是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華總)長年積極推進的移風易俗活動。
  • 龍昌集團拿下馬來西亞政府大單 成河南製造海外新名片
    LMC公司是馬來西亞經濟農業部下的重要企業,旨在為馬來西亞農業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持和諮詢服務,改善馬來西亞國內農業及經濟生活水平。 王儲見證,龍昌集團成功拿下馬來西亞大單作為東協中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近年來馬來西亞和中國一直保持著良好的貿易和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