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大媽擺地攤發家年入過億,曾只有1平米攤位

2020-12-20 騰訊網

「義烏大媽」黃鮮平,

曾只有1平米攤位,

如今靠小商品起家已開了十家公司,

年入上億,

她見證了小商品市場的蛻變,

她覺得網際網路太神奇了,

「昨天多少單?」

也已經成了員工早上的問候語。

她說自己很普通,

只是多一點膽量、勤奮。

前段時間,

黃鮮平因為「義烏大媽」這個身份

在網上著實火了一把

原來,在義烏市政府與阿里巴巴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eWTP當天,黃鮮平在義烏國際商貿城偶遇了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她和張勇從1688、Alibaba.com聊到Lazada,談笑間是自己的幾億生意。網友一看,嗬,這個「大媽」不簡單!

CEO對話CEO,黃鮮平因為這張圖在網上火了。

其實黃鮮平今年40多歲,還遠不到「大媽」的年紀,她的頭像眉眼含笑,有種寬厚溫潤的美。她的性格卻夠「剛」,在當地,這個敢做敢拼的女人激勵了很多創業者。

早在1990年,20歲不到的黃鮮平毅然放棄了銀行的「鐵飯碗」,帶著不到2000元的積蓄在義烏做起小商品生意。如今,她的生意通過阿里巴巴平臺做到了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家,一年光線上營業額就有2億多元。

作為「義烏大媽」走紅網絡之後,黃鮮平發了一條朋友圈:「感謝阿里巴巴給我們搭建平臺,讓無數人在這個平臺上實現夢想。」

但她沒說的是,她還投資出十幾家中小創業公司,成了年輕創業者的「本土天使」。這些公司直接創造了400多個工作崗位,這還不包括每家公司都有幾百家供應商。

在阿里巴巴平臺上實現夢想的她,繼續用平臺的方式,幫助了更多人實現夢想。

「做對了事」,年入2億,

不是「狼來了」,是「風來了」

從每個攤位「一平方米的水泥平臺」,逐漸到可容納7.5萬商位的國際商貿城,再到觸達全球2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線上跨境電商新通路,作為義烏20多萬經商戶中的一員,黃鮮平見證了義烏小商品市場的蛻變。

回想轉型做電商的那個關鍵時刻,儘管過去十多年,黃鮮平仍記憶猶新。

「一個供應商朋友一天突然跟我說,黃姐,有一家公司做得很大,一天的發貨量要裝十幾車。我說『是不是吹牛哦』,讓他帶我去看看。」

那時,每天下午四五點鐘是商戶集中收攤的時間,黃鮮平收拾好鋪位後,跟朋友去一探究竟,「沒想到四五點鐘正是電商發貨的高峰,門口堆滿了貨,我一看就驚呆了。」

這個場景給黃鮮平很大觸動:「真的是不得了,我一定要做電商。」

不到一個月,黃鮮平的網店開出來了。

黃鮮平的第一家企業叫「風情竹木」,在線下主營工藝品。在1688採購批發平臺開出網店之後,產品品類也擴展到文具、玩具、汽車用品、日用家居百貨等,從義烏賣到了全球市場,成交也從最初的一天幾十單迅速翻到上千單。黃鮮平第一次意識到,網際網路改變了傳統零售的獲客模式,帶來的指數級增長,是原來的商業形態所不能比擬。

「一開始不懂電商,擔心『狼來了』,直到站上風口,才知道是『風來了』。」

如今,她的公司光在1688上就有二三十家店鋪,「在數字平臺上,我們的生意越做越好。」

「我們還想通過Lazada進軍東南亞呢!」黃鮮平對張勇說。

回憶起剛開網店時,黃鮮平說阿里巴巴的小二幾乎手把手地來幫忙。這次在網上喊話之後,Lazada的小二也第一時間來聯繫了:「我們幫你把店開到東南亞!」

黃鮮平和公司的年輕人在一起。

「找對了人」,

1個女人帶動400人就業,

還要幫更多年輕人創業

今天,黃鮮平認為她的兩個成功經驗值得分享給創業者,一是「做對了事」,二是「找對了人」。「做對了事」,無疑是在對的時間果斷站上了電商風口,而「找對了人」,則是另一個扶持年輕人創業的故事。

電商生意做大以後,黃鮮平明顯感覺到力不從心,「自己對網際網路等新事物的把握肯定遜色於年輕人。年輕人沒有創業資金,但有創業的精神,我就為他們的好點子提供支持,錢我來出,虧了算我的,賺了一起分。」

就這樣,黃鮮平接連「投」了十幾個公司,這些公司由年輕的創業者們獨立運營。她的原則是「要讓有能力的年輕人動起來」。就這樣,人們對黃鮮平的稱呼從過去的老闆變成CEO,又多了個「天使投資人」。

2016年,27歲的董耘昊想做一個文旅產品供應鏈管理方向的創業。他把點子提給了黃鮮平。「黃總給我提供了實實在在的資金支持,風險她來擔,讓我們儘管全力去做。」

2017年,董耘昊的義烏旅集文化用品有限公司成立。截至目前,公司保持著每年翻一倍的增長速度。

剛做電商之初,黃鮮平說自己經常學習阿里的管理,她尤其喜歡阿里的文化,並自己總結了最重要的兩點:「簡單通透」和「利他」。

「我們第一代做小商品生意的人,大多都賺到錢退休了,說實話有的人兩輩子都夠用了,但第一我要回報社會,第二為孩子做榜樣,第三對有困惑的創業者傾囊相授。」黃鮮平說,「只有利他,企業才有發展,否則就是賺點小錢而已。」

從平臺上成長起來,黃鮮平自己也越來越像是一個「平臺」。在黃鮮平的十幾家企業裡,員工數量超400人,黃鮮平親切地稱呼他們為「兄弟姐妹」。

「一個人的背後就是一個家庭。解決這些人的就業,看到他們都越來越好,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

義烏出口小商品生產車間,這裡的貨物將通往全球。

200多萬義烏中小企業投身全球貿易唱主角

起步於義烏小商品市場,興盛於阿里巴巴平臺,黃鮮平是千千萬萬義烏中小商人的縮影。

「現在私人化定製越來越多,比如以前賣梳子,現在卻賣梳子禮品套裝。」黃鮮平說,「eWTP籤約,對我們來說是好事情,也是一種責任,這對我們的產品要求就越來越高,我們還要在研發上下功夫,加強智慧財產權意識和保護,提升品牌知名度,打造自己的核心產品,做精做強,做到極致和無可替代。」

黃鮮平所看到的市場需求的變化,其實是全球供給趨勢的新走向。在阿里巴巴國際站上,2019財年義烏區域線上交易額同比增長117%,5000美元以下的中小訂單在線交易同比增長182%。

義烏市場詢單量的「小單化」,正是全球消費需求越來越細分的結果。

湊巧,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本特·霍姆斯特羅姆也與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有一場對話。他說:「平臺經過自由發展,使得消費者、小生產商、小公司獲得更大的選擇權。正是技術和平臺賦能了小人物。」

歷史幕布前,任何個體都是「小人物」。正是這些個體在平臺上匯聚,共同迸發出超越個體的能量。

數據顯示,義烏小商品市場背後關聯著200餘萬家中小企業,創造了超2000萬個工作崗位,連接著浙江乃至全國的製造能力、商品供給能力和服務能力。

義烏出口小商品生產車間,這裡的貨物將通往全球。

2018年義烏電子商務成交額2368.3億元,同比增長16.7%。郵政快遞包裹業務量超29億件,擁有網商帳戶數超31萬,還擁有134個淘寶村和9個淘寶鎮。

從「雞毛換糖」到「全球小商品之都」,再逐步轉型為「全球電商」,「義烏模式」被稱為中國改革開放18種典型發展模式之一。如今,義烏的「電商換市」傳奇,在跨境電商B to C時代掀開了新的章節。

未來,菜鳥將通過數位技術,與義烏共建一系列數智化物流基礎設施,包括開通「義新歐」阿里巴巴(eWTP)專列,推動進出口貿易的便利化。Alibaba.com也宣布,建立義烏線上專區,開創「1039」的數位化轉型新模式,幫義烏百萬家中小企業,大幅提升跨境貿易環節的便利性。

「我們非常願意把20年積澱下來的平臺和廣大海外市場,與義烏背後代表的中國商業力量——中小企業深度對接,幫助大家在eWTP框架下走向新階段、走向全世界、創造新機會,這是阿里巴巴不可推卸的責任。」張勇說。

來源:界面新聞、中國義烏網|作者:羅德慧等

監製:施宇翔|主編:蔣守洋|責編:童曉

點擊播放 GIF 0.1M

相關焦點

  • 義烏「攤位」的故事
    在義烏,尤其是在四五年之前的十多年裡,很多老闆向客商介紹自己企業實力時,少不了提到「我們在市場裡還有X個攤位」;朋友聚會互相介紹家庭情況時,也會說「我們市場裡也有攤位」;「紅娘」幫男女青年介紹對象時,也少不了說「他(她)家裡還有攤位」;父子或兄弟分家立戶,絕不會忘記攤位分割的問題;夫妻離婚,協議書上一定會把攤位的歸屬寫得一清二楚;親朋好友合作夥伴翻臉打官司,許多也是因為攤位所引發
  • 義烏趙宅夜市慘澹收場 1萬8的攤位曾拍到70萬
    「搶攤」18000元3年經營權 隔夜轉讓價70萬元我想起了三年前,義烏趙宅廣場上471個夜市攤位剛剛放開招商的那兩天。2011年8月,義烏市趙宅村對外發布公告,將在1萬平方米的廣場上籌建一個夜市,經營小百貨和針織用品,除村裡自留40個攤位外,剩餘471個對外招商。
  • 那年我19歲,用1000元擺地攤創業賣襪子,月入3萬的真實經歷
    我是地地道道的農村人,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我自知不是學習的那塊料,在加上家裡也實在拿不出錢來供我上高中,更別說上大學了,在加上我自己的成績本來也很差,所以那個時候我根本就不想讀書,腦子裡面想的只有一件事情,只想賺錢,賺很多很多的錢。
  • 浙江義烏夜市攤位價格一天漲五倍 2萬人搶購
    目前呢,在這個2000平米左右的廣場已經被紅線和黃線割成了400多個5平米左右的攤位。據悉兩天不到的時間所有攤位已經被搶購一空。但是我們剛才也數了一下,很多攤位上都寫下了出租和轉讓的字樣並寫下了攤主的手機號碼,在我所站的這個不大的區域,這樣的號碼我就看到了二三十個。  夜市還沒開張,攤位轉讓招租廣告卻已經鋪天蓋地,地上牆上隨處可見。
  • 地攤經濟火了,華為任正非、聯想柳傳志40多歲靠擺地攤發家
    別急,今天帶各位想擺地攤賺點錢的朋友來聊聊科技圈大佬們是如何擺地攤的,看看他們擺地攤賣什麼東西,怎麼賣的,雖然複製不了別人的成功,但是能夠從中學到不少有用的經驗,幫助我們快速成長起來。於是乎在街頭就能看到這位大佬的地攤了,從他曬的照片來看,他的擺攤方式非常簡單,地鋪了一張塑料紙,紙上放著幾個手機盒,然後旁邊還樹立了一張黃色的硬紙盒,紙盒上寫著購機諮詢,寥寥幾個字還有錯的,就這樣那巖開始了擺地攤。
  • 方塘城市評論丨義烏:一個靠擺攤就能發家的城市
    1、雞毛換糖——義烏髮家史在義烏,人們都會跟你說「雞毛換糖」的故事,來解釋這個位於浙西山區平平無奇的小城市何以成為世界小商品之都。這個故事說的是義烏人由於土地貧瘠,發明了以大量雞毛等動物毛髮「塞秧根」來提高糧食產量的方法。
  • 地攤經濟與義烏小商品市場
    不怎麼接地氣,真正的烤腸路邊攤,只要1元錢,最近2年可能漲到了1.5到2元錢,不得了了,臺式烤腸貴點,3塊錢。我這是深圳。差不多就是這個價格,雖然比不上北京那樣的首都城市,最起碼也是改革開放的窗口。不至於是那種三四線的小鄉鎮。我覺得全國價格也不會差到哪裡去。我們在1688網上看到一根烤腸的批發價也是要1塊2錢的。臺式烤腸,也是要2.4元的。賣掉一根烤腸的利潤也就是3毛錢到8毛錢左右。
  • 「擺地攤」、「攤位」用英語怎麼說?
    1. vendor: [vend]n.當你要訂一個攤位,你需要察看一下誰是你的鄰居。②stall一般側重於集市上的攤位。我們的夜市上的攤位就可以叫stall。另外,stall做動詞時表示暫停、推後、拖延、熄火等,用法也比較常見。
  • 擺地攤被允許,收費同樣被允許?「攤位費」來了,這類人「急」了
    2020年「地攤經濟」的放開,給眾多個體戶帶來了希望。原本因為居民都待在家裡沒人消費,不少個體戶甚至已經打算轉行了。而擺地攤被允許之後,不少人又重新拾起了信心,就連不少打工人士都躍躍欲試,打算在地攤這一行賺點「外快」。
  • 坐擁6個商鋪年銷上億元!義烏「最牛大媽」一邊說英語一邊直播帶貨
    這位54歲的「義烏大媽」駱洪英,在義烏國際商貿城坐擁6個商鋪,其家電產品銷往國內外。她還是義烏當地小家電協會的會長。 駱洪英的父親曾經營煤礦,從小生活富裕,她大學畢業後,留校教書。1989年,其父因客戶欠款,資金周轉不靈,煤礦倒閉,欠了數十萬元債務。於是,年僅23歲的她決定棄教從商,在篁園市場租了店面開始賣電器,替父還債。 那段時間,駱洪英每天早上都會比別人早到一小時,為了省下幾角錢的公交車費,她會騎著自行車去市場。
  • 從擺地攤到女首富,卻只風光三年,欠債、破產,銷聲匿跡了
    義烏,是不少生意人的起點,而昔日浙江女首富周曉光的創富之路,也是從義烏開始的,不過,在這之前,周曉光曾擺過地攤。周曉光,1962年出生於浙江諸暨,作為家中老大的她,很小就懂事了,還早早地為家裡分擔負擔。17歲時,周曉光已經很忙碌了,她白天需要擺地攤,賣刺繡製品,晚上要坐車趕路,幾乎獨自跑遍了大半個中國。
  • 一邊說英語 一邊直播帶貨 54歲「義烏大媽」成「帶貨王」
    駱洪英在義烏國際商貿城坐擁6個商鋪,其家電產品銷往國內外。她還是義烏當地小家電協會的會長。「直播網紅」的背後故事駱洪英畢業於浙師大,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駱洪英的父親曾經營煤礦,從小生活富裕,她大學畢業後,留校教書。
  • 3000萬人擺地攤,小買賣,大生意
    如果你去1688或去諸暨、義烏進行批發,普通襪子的價格在3、4毛,也有質量好的價格在1-3塊錢。再比如夏天賣的T恤,內褲,這些都是地攤上的爆款。普通店鋪裡面一件T恤的價格至少也得50,優衣庫、森馬這種大眾店鋪從69-99不等。而實際同品質的T恤,批發價就在8-15塊錢。許多商販,賣35元一件,50塊錢2件,甚至甩賣的時候賣3件。
  • 「地攤經濟」激發活力添商機 義烏「夜經濟」亮出新精彩
    趁著地攤經濟的熱度,義烏市場更加「火」起來,「小商品城」股票從6月1日起,接連拉出了四個漲停;義烏市場的小商品也迎來採購熱。草根青年來義從「擺地攤」開始創業從一根網線到一臺手機就可以開始創業,義烏濃厚的電商氛圍、優越的營商環境、貨源物流優勢等吸引了全國各地的草根創業者前來。
  • 義烏國際商貿城半個攤位租金隔年漲了7萬
    「我們這裡的攤位租金快要漲瘋了,也不清楚是什麼原因,按現在的價格,我們做生意要賠本的,這樣下去恐怕很多人都會退出市場,你們快過來看看吧!」前天下午,在義烏國際商貿城做飾品生意的張老闆給記者打來電話,對近日來國際商貿城市場攤位的價格飛漲表示不滿和困惑。記者昨天趕到義烏國際商貿城,對此事進行了調查。
  • 淘寶賣家:允許擺地攤之後,摺疊桌日銷上百單,月入兩三萬不是夢
    地攤放開對於實體店來說是一次災難,因為擺地攤成本更加低,價格也可以賣得更加便宜,對於實體店衝擊也是非常大的。如果要說電商對於實體店是首輪衝擊的話,地攤放開就是第二輪的衝擊,無疑會讓實體店的生意更加差。
  • 義烏商人生意經:15元的指甲刀,成本不到7毛錢,工廠年入一個億
    出人意料的是,從2003年開始,這家名叫「雙童」的工廠開始逐漸放棄這些大客戶,轉頭重新去中小商超、咖啡館、奶茶連鎖店拉訂單。原因無他,就兩個字——利潤。在外人看來,說自己是沃爾瑪的生產商,聽起來很有面子,但是只有業內人士才清楚,跟沃爾瑪合作是最慘的事——人家每次都會把利潤給你壓到最低。
  • 當前較全較新的擺地攤攻略,不看後悔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前半年是疫情防控期,每座城市都安安靜靜,絲毫沒有煙火的氣息。後半年大轉折,擺地攤竟然是2020年的新潮流。兩會過後,國家出臺擺地攤政策,接地氣暖民心的政策,相繼許多城市開始行動,例如:成都允許20000個流動商販經營點,而且不收攤位費。
  • 「地攤經濟」火爆,新手如何擺地攤?賣什麼最賺錢?
    今年5月底,中央文明辦明確:在2020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不再將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6月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山東煙臺考察時表示: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是中國的生機。
  • 日入千元!杭州美女老師擺地攤,全程飈英文,老師擺地攤違規嗎?
    這樣的新聞很多人可能過分解讀了,對於擺地攤這件事,國家允許,但並不代表就是鼓勵首先,老師擺地攤肯定是不違規的,而這位美女老師擺地攤更不違規,因為她只是一個培訓機構的老師。法無禁止皆可為,教育部門沒有任何規定說教師不能擺地攤,教師擺地攤也不會影響教師的教學質量。更何況,這位老師本身就是一個「編外」人員,並不能用中小學教師的要求來要求她。她不但可以擺地攤,還可以補課呢。其次,受疫情影響,這位老師所在的培訓機構一直沒有復工,這位老師擺攤,也是為了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