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大媽」黃鮮平,
曾只有1平米攤位,
如今靠小商品起家已開了十家公司,
年入上億,
她見證了小商品市場的蛻變,
她覺得網際網路太神奇了,
「昨天多少單?」
也已經成了員工早上的問候語。
她說自己很普通,
只是多一點膽量、勤奮。
前段時間,
黃鮮平因為「義烏大媽」這個身份
在網上著實火了一把
原來,在義烏市政府與阿里巴巴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eWTP當天,黃鮮平在義烏國際商貿城偶遇了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她和張勇從1688、Alibaba.com聊到Lazada,談笑間是自己的幾億生意。網友一看,嗬,這個「大媽」不簡單!
CEO對話CEO,黃鮮平因為這張圖在網上火了。
其實黃鮮平今年40多歲,還遠不到「大媽」的年紀,她的頭像眉眼含笑,有種寬厚溫潤的美。她的性格卻夠「剛」,在當地,這個敢做敢拼的女人激勵了很多創業者。
早在1990年,20歲不到的黃鮮平毅然放棄了銀行的「鐵飯碗」,帶著不到2000元的積蓄在義烏做起小商品生意。如今,她的生意通過阿里巴巴平臺做到了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家,一年光線上營業額就有2億多元。
作為「義烏大媽」走紅網絡之後,黃鮮平發了一條朋友圈:「感謝阿里巴巴給我們搭建平臺,讓無數人在這個平臺上實現夢想。」
但她沒說的是,她還投資出十幾家中小創業公司,成了年輕創業者的「本土天使」。這些公司直接創造了400多個工作崗位,這還不包括每家公司都有幾百家供應商。
在阿里巴巴平臺上實現夢想的她,繼續用平臺的方式,幫助了更多人實現夢想。
「做對了事」,年入2億,
不是「狼來了」,是「風來了」
從每個攤位「一平方米的水泥平臺」,逐漸到可容納7.5萬商位的國際商貿城,再到觸達全球2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線上跨境電商新通路,作為義烏20多萬經商戶中的一員,黃鮮平見證了義烏小商品市場的蛻變。
回想轉型做電商的那個關鍵時刻,儘管過去十多年,黃鮮平仍記憶猶新。
「一個供應商朋友一天突然跟我說,黃姐,有一家公司做得很大,一天的發貨量要裝十幾車。我說『是不是吹牛哦』,讓他帶我去看看。」
那時,每天下午四五點鐘是商戶集中收攤的時間,黃鮮平收拾好鋪位後,跟朋友去一探究竟,「沒想到四五點鐘正是電商發貨的高峰,門口堆滿了貨,我一看就驚呆了。」
這個場景給黃鮮平很大觸動:「真的是不得了,我一定要做電商。」
不到一個月,黃鮮平的網店開出來了。
黃鮮平的第一家企業叫「風情竹木」,在線下主營工藝品。在1688採購批發平臺開出網店之後,產品品類也擴展到文具、玩具、汽車用品、日用家居百貨等,從義烏賣到了全球市場,成交也從最初的一天幾十單迅速翻到上千單。黃鮮平第一次意識到,網際網路改變了傳統零售的獲客模式,帶來的指數級增長,是原來的商業形態所不能比擬。
「一開始不懂電商,擔心『狼來了』,直到站上風口,才知道是『風來了』。」
如今,她的公司光在1688上就有二三十家店鋪,「在數字平臺上,我們的生意越做越好。」
「我們還想通過Lazada進軍東南亞呢!」黃鮮平對張勇說。
回憶起剛開網店時,黃鮮平說阿里巴巴的小二幾乎手把手地來幫忙。這次在網上喊話之後,Lazada的小二也第一時間來聯繫了:「我們幫你把店開到東南亞!」
黃鮮平和公司的年輕人在一起。
「找對了人」,
1個女人帶動400人就業,
還要幫更多年輕人創業
今天,黃鮮平認為她的兩個成功經驗值得分享給創業者,一是「做對了事」,二是「找對了人」。「做對了事」,無疑是在對的時間果斷站上了電商風口,而「找對了人」,則是另一個扶持年輕人創業的故事。
電商生意做大以後,黃鮮平明顯感覺到力不從心,「自己對網際網路等新事物的把握肯定遜色於年輕人。年輕人沒有創業資金,但有創業的精神,我就為他們的好點子提供支持,錢我來出,虧了算我的,賺了一起分。」
就這樣,黃鮮平接連「投」了十幾個公司,這些公司由年輕的創業者們獨立運營。她的原則是「要讓有能力的年輕人動起來」。就這樣,人們對黃鮮平的稱呼從過去的老闆變成CEO,又多了個「天使投資人」。
2016年,27歲的董耘昊想做一個文旅產品供應鏈管理方向的創業。他把點子提給了黃鮮平。「黃總給我提供了實實在在的資金支持,風險她來擔,讓我們儘管全力去做。」
2017年,董耘昊的義烏旅集文化用品有限公司成立。截至目前,公司保持著每年翻一倍的增長速度。
剛做電商之初,黃鮮平說自己經常學習阿里的管理,她尤其喜歡阿里的文化,並自己總結了最重要的兩點:「簡單通透」和「利他」。
「我們第一代做小商品生意的人,大多都賺到錢退休了,說實話有的人兩輩子都夠用了,但第一我要回報社會,第二為孩子做榜樣,第三對有困惑的創業者傾囊相授。」黃鮮平說,「只有利他,企業才有發展,否則就是賺點小錢而已。」
從平臺上成長起來,黃鮮平自己也越來越像是一個「平臺」。在黃鮮平的十幾家企業裡,員工數量超400人,黃鮮平親切地稱呼他們為「兄弟姐妹」。
「一個人的背後就是一個家庭。解決這些人的就業,看到他們都越來越好,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
義烏出口小商品生產車間,這裡的貨物將通往全球。
200多萬義烏中小企業投身全球貿易唱主角
起步於義烏小商品市場,興盛於阿里巴巴平臺,黃鮮平是千千萬萬義烏中小商人的縮影。
「現在私人化定製越來越多,比如以前賣梳子,現在卻賣梳子禮品套裝。」黃鮮平說,「eWTP籤約,對我們來說是好事情,也是一種責任,這對我們的產品要求就越來越高,我們還要在研發上下功夫,加強智慧財產權意識和保護,提升品牌知名度,打造自己的核心產品,做精做強,做到極致和無可替代。」
黃鮮平所看到的市場需求的變化,其實是全球供給趨勢的新走向。在阿里巴巴國際站上,2019財年義烏區域線上交易額同比增長117%,5000美元以下的中小訂單在線交易同比增長182%。
義烏市場詢單量的「小單化」,正是全球消費需求越來越細分的結果。
湊巧,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本特·霍姆斯特羅姆也與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有一場對話。他說:「平臺經過自由發展,使得消費者、小生產商、小公司獲得更大的選擇權。正是技術和平臺賦能了小人物。」
歷史幕布前,任何個體都是「小人物」。正是這些個體在平臺上匯聚,共同迸發出超越個體的能量。
數據顯示,義烏小商品市場背後關聯著200餘萬家中小企業,創造了超2000萬個工作崗位,連接著浙江乃至全國的製造能力、商品供給能力和服務能力。
義烏出口小商品生產車間,這裡的貨物將通往全球。
2018年義烏電子商務成交額2368.3億元,同比增長16.7%。郵政快遞包裹業務量超29億件,擁有網商帳戶數超31萬,還擁有134個淘寶村和9個淘寶鎮。
從「雞毛換糖」到「全球小商品之都」,再逐步轉型為「全球電商」,「義烏模式」被稱為中國改革開放18種典型發展模式之一。如今,義烏的「電商換市」傳奇,在跨境電商B to C時代掀開了新的章節。
未來,菜鳥將通過數位技術,與義烏共建一系列數智化物流基礎設施,包括開通「義新歐」阿里巴巴(eWTP)專列,推動進出口貿易的便利化。Alibaba.com也宣布,建立義烏線上專區,開創「1039」的數位化轉型新模式,幫義烏百萬家中小企業,大幅提升跨境貿易環節的便利性。
「我們非常願意把20年積澱下來的平臺和廣大海外市場,與義烏背後代表的中國商業力量——中小企業深度對接,幫助大家在eWTP框架下走向新階段、走向全世界、創造新機會,這是阿里巴巴不可推卸的責任。」張勇說。
來源:界面新聞、中國義烏網|作者:羅德慧等
監製:施宇翔|主編:蔣守洋|責編:童曉
點擊播放 GIF 0.1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