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大量引用冷門的名人名言和冷僻字詞,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對外公布後,引發輿論爭議。浙江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陳建新稱,上述文章經過三次打分,最終閱卷組決定給出滿分的成績。關於爭議,陳建新表示,儘管存在晦澀和難懂的情況,也不希望學生模仿,不過其仍然認為,這篇文章所獲得的分數「恰如其分」。(8月3日《新京報》)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被普遍認為晦澀難懂,但一些專家仍然表示支持給它打滿分,認為「恰如其分」。我以為,此「滿分範文」是一種壞示範,把晦澀當高明更是一種錯誤和惡劣的導向。
「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濫觴於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鑑意義。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文章開頭寫道。如此艱澀、拗口、「裝逼」的掉書袋,實在令人不忍卒讀,但一些專家學者和作家居然為之點讚,難道他們也「生活在樹上」,喜歡「雲裡霧裡」的表達方式?
這篇「滿分作文」引用大量哲學家的名言,充斥大量生僻字,即便是沒有引用名言,沒有生僻字的句子,也大多是不正常、不通順、不知所云的。本人畢業於中文系,當過高中語文教師,近年來在各大媒體發表時評700餘篇,今年寫的高考下水作文也在主流媒體發表並受好評。但坦白說,我看不懂這篇題為《生活在樹上》的滿分作文。
我反覆閱讀過《柏拉圖全集》、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福柯的《瘋癲與文明》等西方學術名著,也痴迷於《樹上的男爵》的作者卡爾維諾、《城堡》的作者卡夫卡等現代主義作家的作品。對這些經典學術、文學作品,也許我不能保證完全準確地概括其「中心思想」,但我之所以饒有興趣地反覆閱讀它們,並做了不少閱讀筆記,就因為自以為能夠讀懂、欣賞大部分句子、段落,以至整部著作。
雖然絕大多數網友都批評這篇作文過於晦澀,令人無法讀懂,而且專家們也承認此文確實晦澀,但他們又認為應該打滿分。據浙江教學月刊社微信公眾號「教學月刊」介紹,該篇作文,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但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陳建新教授點評稱,「它的文字的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點評專家同時指出,寫成這樣需要考生閱讀大量書籍,文字表達如此學術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學生能做到的。「當然,其中的晦澀也不希望同學們模仿。」
既然該文晦澀難懂,故弄玄虛,賣弄學問,那就說明作者不是寫給人看,而是為了給人製造閱讀障礙,從而讓一些人自愧不如,讓一些人頂禮膜拜。既然這篇作文讓大部分人看不懂,就說明在「裝逼」,又何來「老到」呢?把晦澀說成「深刻」,把不知所云說成「穩當」,真夠胡扯的。如果晦澀等於高明,那麼,馬克思就應該把《資本論》寫得連他自己都看不懂,以顯示他的高超學術水平。
既然專家承認該文晦澀,卻堅持給它打滿分,讓它成為「滿分範文」,卻說什麼「其中的晦澀也不希望同學們模仿」,豈不是自相矛盾、自打嘴巴?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楊慶祥稱 ,閱卷老師經過覆審和複評以後給了滿分,「這種舉動值得肯定,這並不是說鼓勵大家都去寫這樣的作文,而是鼓勵大家按照自己的興趣,按照自己的個性,寫出有個性化的,不是千篇一律的這種作文。」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理事長熊丙奇告訴記者,語文作文閱卷和評分是專業領域內的事務,上述作文能夠獲得滿分,是尊重個性化表達的體現。他發文稱「容不下一篇晦澀文章的輿論,是對高考作文個性化葉公好龍」,強調「高三語文作文命題與閱卷,都是十分專業的事務,應該尊重專業的意見」「專業的態度是,讓看得懂的人來評價。這就是我一直堅持進行專業評價的原因。」
毛主席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列舉了「黨八股」的八大罪狀,其中包括「空話連篇,言之無物」「裝腔作勢,藉以嚇人」「語言無味,像個癟三」。可如今,一些專家卻吹捧這種比「黨八股」更令人難以卒讀的學術腔文章,美其名曰「個性化寫作」,並稱廣大讀者「看不懂」是因為自己沒水平,「不專業」,不配擁有發表評論的權利。
我終於明白了專家支持這篇滿分作文的理由:通過肯定這篇「裝逼文」,來說明自己「看得懂」,以凸顯自己高於普通網友的「專業水平」。也就是說,他們表面上是吹捧這篇故作高深、不知所云的作文,實際上是藉此吹捧自己。
寫文章要「講人話」,要讓人看得懂,這是常識。但一些專家包括能夠影響高考作文走向的專家,居然反其道而行之,把晦澀當高明和個性,豈不糊塗?倘若這種錯誤且惡劣的導向不能得到及時糾正,那麼,教育必將被引向歧途。(文/李蓬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