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蓬國:把晦澀當高明,如此「滿分範文」是壞示範

2020-08-06 李蓬國評論

李蓬國:把晦澀當高明,如此「滿分範文」是壞示範

因為大量引用冷門的名人名言和冷僻字詞,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對外公布後,引發輿論爭議。浙江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陳建新稱,上述文章經過三次打分,最終閱卷組決定給出滿分的成績。關於爭議,陳建新表示,儘管存在晦澀和難懂的情況,也不希望學生模仿,不過其仍然認為,這篇文章所獲得的分數「恰如其分」。(8月3日《新京報》)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被普遍認為晦澀難懂,但一些專家仍然表示支持給它打滿分,認為「恰如其分」。我以為,此「滿分範文」是一種壞示範,把晦澀當高明更是一種錯誤和惡劣的導向。

「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濫觴於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鑑意義。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文章開頭寫道。如此艱澀、拗口、「裝逼」的掉書袋,實在令人不忍卒讀,但一些專家學者和作家居然為之點讚,難道他們也「生活在樹上」,喜歡「雲裡霧裡」的表達方式?

這篇「滿分作文」引用大量哲學家的名言,充斥大量生僻字,即便是沒有引用名言,沒有生僻字的句子,也大多是不正常、不通順、不知所云的。本人畢業於中文系,當過高中語文教師,近年來在各大媒體發表時評700餘篇,今年寫的高考下水作文也在主流媒體發表並受好評。但坦白說,我看不懂這篇題為《生活在樹上》的滿分作文。

我反覆閱讀過《柏拉圖全集》、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福柯的《瘋癲與文明》等西方學術名著,也痴迷於《樹上的男爵》的作者卡爾維諾、《城堡》的作者卡夫卡等現代主義作家的作品。對這些經典學術、文學作品,也許我不能保證完全準確地概括其「中心思想」,但我之所以饒有興趣地反覆閱讀它們,並做了不少閱讀筆記,就因為自以為能夠讀懂、欣賞大部分句子、段落,以至整部著作。

雖然絕大多數網友都批評這篇作文過於晦澀,令人無法讀懂,而且專家們也承認此文確實晦澀,但他們又認為應該打滿分。據浙江教學月刊社微信公眾號「教學月刊」介紹,該篇作文,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但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陳建新教授點評稱,「它的文字的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點評專家同時指出,寫成這樣需要考生閱讀大量書籍,文字表達如此學術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學生能做到的。「當然,其中的晦澀也不希望同學們模仿。」

既然該文晦澀難懂,故弄玄虛,賣弄學問,那就說明作者不是寫給人看,而是為了給人製造閱讀障礙,從而讓一些人自愧不如,讓一些人頂禮膜拜。既然這篇作文讓大部分人看不懂,就說明在「裝逼」,又何來「老到」呢?把晦澀說成「深刻」,把不知所云說成「穩當」,真夠胡扯的。如果晦澀等於高明,那麼,馬克思就應該把《資本論》寫得連他自己都看不懂,以顯示他的高超學術水平。

既然專家承認該文晦澀,卻堅持給它打滿分,讓它成為「滿分範文」,卻說什麼「其中的晦澀也不希望同學們模仿」,豈不是自相矛盾、自打嘴巴?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楊慶祥稱 ,閱卷老師經過覆審和複評以後給了滿分,「這種舉動值得肯定,這並不是說鼓勵大家都去寫這樣的作文,而是鼓勵大家按照自己的興趣,按照自己的個性,寫出有個性化的,不是千篇一律的這種作文。」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理事長熊丙奇告訴記者,語文作文閱卷和評分是專業領域內的事務,上述作文能夠獲得滿分,是尊重個性化表達的體現。他發文稱「容不下一篇晦澀文章的輿論,是對高考作文個性化葉公好龍」,強調「高三語文作文命題與閱卷,都是十分專業的事務,應該尊重專業的意見」「專業的態度是,讓看得懂的人來評價。這就是我一直堅持進行專業評價的原因。」

毛主席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列舉了「黨八股」的八大罪狀,其中包括「空話連篇,言之無物」「裝腔作勢,藉以嚇人」「語言無味,像個癟三」。可如今,一些專家卻吹捧這種比「黨八股」更令人難以卒讀的學術腔文章,美其名曰「個性化寫作」,並稱廣大讀者「看不懂」是因為自己沒水平,「不專業」,不配擁有發表評論的權利。

我終於明白了專家支持這篇滿分作文的理由:通過肯定這篇「裝逼文」,來說明自己「看得懂」,以凸顯自己高於普通網友的「專業水平」。也就是說,他們表面上是吹捧這篇故作高深、不知所云的作文,實際上是藉此吹捧自己。

寫文章要「講人話」,要讓人看得懂,這是常識。但一些專家包括能夠影響高考作文走向的專家,居然反其道而行之,把晦澀當高明和個性,豈不糊塗?倘若這種錯誤且惡劣的導向不能得到及時糾正,那麼,教育必將被引向歧途。(文/李蓬國)

相關焦點

  • 晦澀難懂作文得滿分:出類拔萃的優秀從來都沒有示範作用
    前天,我對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在樹上生活》進行了解析,得到很多網友的認同。然而,依然有很多人持反對意見。除去一些不學無術噴子們的為噴而噴的胡噴亂噴之外,我必須對以某些網絡大V如胡某之流進行一些回應。網絡大V胡某認為,高考滿分作文具有社會示範意義,這篇文章晦澀難懂,引不起共鳴,這種文風不值得提倡,因此,給予這篇文章高分欠缺考慮,不應該。
  • 關於浙江高考滿分範文《生活在樹上》的三個問題,真的恰如其分?
    上述這些不是編的,而是出自一篇浙江高考滿分範文——《生活在樹上》。由於使用了大量生僻字、冷門典故以及學術性用語,令文章艱深晦澀,引發全網熱議。面對爭議,閱卷組組長堅持認為,這篇文章得分&34;。浙江教育考試院工作人員則表示,已介入調查處理。下面,通過聚焦的幾個問題來看此事。
  • 如此晦澀難懂的高考滿分作文,是譁眾取寵還是才華橫溢?
    最後教授的點評也確實很到位,晦澀難懂差不多是每個人看完這篇作文的感受吧?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賞並識別出好壞。我們大多數人還是跟給39分的老師一樣吧。大家對於這篇高考滿分作文,其實也是意見不一。「寫成這樣需要考生閱讀大量書籍,文字表達如此學術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學生能做到的。」但點評專家同時也指出,「當然,其中的晦澀也不希望同學們模仿。」
  • 晦澀的滿分作文,傳遞了什麼?
    以上語句來自於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 2020 年高考滿分作文首段。據報導,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輿論對這篇滿分作文的評價很不一致。後面兩位老師打了 55 分,閱卷組長最後定了滿分。這就不免令人好奇:是翻了書查了生僻詞和名人名言,還是覺得不說人話的文章就是好文章?文章是給人看的,高考作文不給別人看,至少也是給閱卷老師看的。學術文章可以晦澀一點,因為願意讀那種文章的人都是業內人士;可是一篇 800 字的高考作文,寫成這個樣子,難道就為了為難閱卷老師嗎?
  • 浙江晦澀高考作文得滿分 專家:不鼓勵這樣的文風
    王剛 攝中新網杭州8月4日電(童笑雨)針對近日引發熱議的浙江滿分高考作文《生活在樹上》,8月4日,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張頤武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該考生的知識積累值得肯定,但有「掉書袋」之嫌,不適合作為高考滿分作文進行推廣,高考中更不能鼓勵這類文風。
  • 這篇「看不懂」的高考滿分作文,值得被當做範文嗎?
    萬眾聚焦的高考滿分作文引發熱議,當然沒啥稀奇的,但產生巨大爭議,甚至被很多人罵得狗血噴頭,卻難得一見。  然而,看了這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首段,或許就不難明白爭議的原因所在了:「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
  • 這篇「看不懂」的高考滿分作文,被當作範文是誤人子弟?
    萬眾聚焦的高考滿分作文引發熱議,當然沒啥稀奇的,但產生巨大爭議,甚至被很多人罵得狗血噴頭,卻難得一見。對於這樣一篇「掉書袋」的滿分作文,筆者和很多人一樣,嚴重不認同這種文風。但對於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的做法,卻不持異議。
  • 高考滿分作文「不說人話」?北大教授陸揚:晦澀不等於混亂
    此文於8月1日在公眾號「教學月刊」上發布,公眾號信息稱,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這篇作文39分,後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閱卷組組長、浙江大學陳建新教授評論:「文字的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要寫成這樣,需要考生閱讀大量書籍,而非背誦幾條名人名言就行的。
  • 溫儒敏:不要輕易把滿分作文當作範文
    新京報快訊(記者巫慧)「寫作教學不要輕易把滿分作文當作範文。」8月5日晚,教育部聘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總主編、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在個人微博上,就浙江高考滿分作文進行點評,並對閱卷組的評價、高考作文應該考什麼發表觀點,認為」現在需要沉澱一下,更全面也更專業地看待這次爭論的現象」,他還指出,「這次浙江滿分作文第一時間在刊物上披露,是違規的」。
  • 溫儒敏:不要輕易把滿分作文當作範文
    新京報快訊(記者巫慧)「寫作教學不要輕易把滿分作文當作範文。」
  • 這篇高考滿分作文,你給打幾分?
    日前,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在網上引發熱議。姑且不提文中提到的卡爾維諾、維根斯坦、麥金太爾等人名,以及所使用的振翮、一覘等生詞,單是篇首第一句話「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已經讓很多讀者望之卻步。文章是好是壞,網上眾說紛紜。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樹立了一個壞的標杆
    今天不幸看到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如果我是閱卷老師,頂多給他「中上」成績,絕不可以滿分!理由如下:寫文章是為了表達觀點,表達觀點是為了交流。如果一篇非專業性的文章讓大多數人看不懂,那就失去了交流的意義了。但凡能夠流傳於世的作品,都是明白曉暢、通俗易懂的,從古到今,皆是如此。
  • 這篇高考滿分作文,你給打幾分?
    這篇高考滿分作文,你給打幾分?文章是好是壞,網上眾說紛紜。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每年的高考作文都能引發全社會的廣泛關注,議論者有之,試寫者有之。畢竟,相比數學的解答題、英語的完形填空而言,作文往往凝聚著很多人的難忘回憶,那些頗有時代感的話題也最具討論基礎及分析空間。滿分作文作為這場競賽中的佼佼者,更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而《生活在樹上》之所以引發輿情,除了內容爭議外,事件本身也存在不少新聞點。
  • 紅星書評|李鎮西:個人愛好可以尊重,晦澀文風不宜提倡
    『紅星書評』個人愛好可以尊重,晦澀文風不宜提倡——我看那篇有爭議的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但沒法子,人類目前的智慧只能如此。換了誰做評卷人,都是這樣。所以,閱卷者給這篇作文打滿分,也無可厚非。這是人家的職權。第三,這篇文章可不可以成為範文?也就是說,作為「指揮棒」的高考所推出(或流出)的作文應不應該引領中學語文教學特別是作文教學的潮流?這才是爭論的焦點。
  • 高考滿分作文,「晦澀」一下又如何
    據稱,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這篇滿分作文,隨即引來眾多網友的關注與爭議。有人說好,有人說配不上滿分作文且「辭不配位」,還有人擔心給這種作文滿分,可能會誘導學生模仿,用晦澀和生僻字「裝高深」「博高分」。公布滿分作文,以及閱卷老師對作文的點評,可以讓學校老師、學生和公眾更了解作文評卷標準。這也是多年來各省教育考試部門一直堅持的做法。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涉嫌利益輸送嗎?
    今年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的開頭今年這篇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這樣的「假」應試之作,貌似高明,實際上,是古代科舉八股文泛濫之時的陳詞濫調的翻版。確實高明。該文章有沒有準確考核其真實水平的價值呢?不客氣地說,其價值確實存疑,只不過,是巧妙地鑽了制度的空子而已。根據我在網上的檢索,今年浙江高考作文閱卷組的組長,浙大的副教授陳建新先生,就是一名研究現當代寫作的專家學者。陳建新先生曾經主編出版了幾本高考作文寫作的輔導材料,目的是為廣大考生指點迷津。有意思的是,其中的一篇滿分的範文,名叫《書寫自我的生活》。
  • 「晦澀而深刻」的滿分作文,是如何誤解了哲學?
    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生活在樹上》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把不少人讀懵了,有人感嘆「太牛了」,有人則覺得「太晦澀」。這篇「後浪」滿分作文,用詞之深奧與生僻、引文之繁雜與冷門、語句之曲折與晦澀,令閱卷組長不吝讚美:「文字的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 「晦澀而深刻」的滿分作文,是如何誤解了哲學?
    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生活在樹上》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把不少人讀懵了,有人感嘆「太牛了」,有人則覺得「太晦澀」。這篇「後浪」滿分作文,用詞之深奧與生僻、引文之繁雜與冷門、語句之曲折與晦澀,令閱卷組長不吝讚美:「文字的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 2020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晦澀難懂,初評僅得39分
    高考滿分作文,《活在樹上的人》:晦澀難懂初評時只有39分,為何?2020年浙江高考滿分作文《活在樹上的人》引爭議:爭議點簡單來說只有兩個。第一那就是大家讀不大懂這篇文章。其次是該作文已經被第一個閱卷老師判為39分,可是後來改為滿分,這也成了爭議的「元兇」之一。
  • 太牛了還是太晦澀?高考滿分作文引熱議
    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這段話來自於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文章公布後,生僻的字詞、引言,奇怪的語句範式,讓許多網友大呼「讀不懂」。而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則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此文究竟是堆砌辭藻、佶屈聱牙還是辭章華麗、內容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