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善意取得制度的法律認定

2020-12-14 中國法院網

2012-07-26 10:40:44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黃建平 胡嬌豔

  一、善意取得制度的概念及其構成要件

  在《物權法》頒布以前,由於我國民事立法中沒有明確確立善意取得制度。因此,對於善意取得制度的概念,理論界主要是通過對善意取得制度起源的考察進行界定的,可以說是眾說紛紜。例如:有的學者將善意取得概括為:「善意取得也稱即時取得,是指在無處分權的動產佔有人將其佔有的動產轉讓第三人的情況下,受讓人因善意而依法取得該動產的所有權。」還有的學者認為:「善意取得,又稱即時取得,是指動產佔有人無權處分其佔有的動產,如果他將該動產轉讓給第三人,受讓人取得該動產時出於善意,則受讓人將依法即時取得對該動產的所有權或其他物權」不論理論界關於善意取得制度概念的表述如何不同,但是,其本質仍是繼承了傳統的善意取得制度理論。傳統理論上的善意取得制度具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善意取得制度僅適用於動產,不適用於不動產;其次,讓與人是無處分權人;再次,受讓人在受讓財產時出於善意,而非惡意;最後,受讓人已經取得受讓財產的實際佔有。《物權法》第106條對善意取得制度的概念作了明確的界定,善意取得,是指財產無權處分佔有人將其佔有的財產轉讓給第三人,如果受人取得該財產時出於善意且支付了合理的價格,則受讓人將依法即時取得對該財產的所有權或者他物權。

  二、 善意取得制度中「 善意」之認定

  相對於動產,受讓人只有在善意受讓動產交付時,才可以基於善意取得制度取得動產的所有權。現代民法中的善意是指行為人在為某種民事行為時不知道存在某種足以影響該行為法律效力的因素的一種心理狀態。善意取得制度中的「善意」即是這種意思,也就是受讓人不知道或者不應當知道轉讓人轉讓動產時無權處分該動產。`

  善意取得制度以保護善意受讓人的利益為根本,以犧牲財產所有權的靜的安全為代價來保障財產交易的動的安全。靜態的安全以保護原權利的人的利益為宗旨,力圖保持社會秩序的和平穩定;動態的安全則以保護善意無過失的交易者達到利益為己任,意在維護財產流通,謀求社會的整體經濟效益。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受讓人可以免除一切注意義務。如果受讓人是因為重大過失而不知道讓與人為無處分權,則不宜認定其為善意,只有當受讓人確實不知且非因重大過失而不知道讓與人為無處分權人時,才能認定其為善意。筆者認為,通常情況下,對受讓人注意義務的認定,應採取推定主義,即推定受讓人為善意,由主張其為惡意的人負舉證責任。但是,為兼顧原權利人利益,這種舉證責任也應有例外情形,比如:受讓人受讓物品的價格,是否明顯低於同類物品的當地市場價格或是依相同習慣交易而形成的價格;又如,受讓人與轉讓人之間有惡意串通的可能等情形。上述情況下則應由受讓人舉證證明自己為善意並且無重大過失,否則,即推定其為惡意。

  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對於不動產之善意的認定,對於不動產而言,這項制度中的善意是基於登記物權的真實擬制性而產生,是建立在不動產登記這種公示方式之上的,法律上它較佔有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根據登記的公信力及推定力,可以推定登記名義人為不動產的所有人。與動產的受讓人不同,不動產的受讓人除了需要了解登記薄的狀況之外,無義務承擔額外的審查義務。因此,對依不動產登記公信力從事交易的第三人善意的判斷標準較動產而言就較為輕鬆,這種推定善意實際上是對一般交易情況的認同,即除了有相反證據證明第三人是惡意的情形之外,不動產物權變動交易的雙方被視為善意的交易者,其無需為這種善意負擔舉證責任,只有否定這種善意推定的人,才負有舉證證明物權受讓人主觀上為惡意的義務。對於善意認定的時間標準,筆者認為從理論上講,因登記完畢物權變動才完成,故應以登記完畢時為善意認定標準,即只有在登記完畢時受讓人仍為善意的,才適用善意取得,然而就我國目前登記制度來看,一是登記程序較為繁雜,二是登記過程非受讓人能左右,為此,從對受讓人合法權益及交易安全保護的角度出發,如果合同成立生效在前,申請登記在後,宜採取以申請登記時為善意判斷標準,若申請登記在先,而合同成立生效在後的,則以合同生效時當事人的善意為判斷標準。

  三、贓物和遺失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贓物、遺失物等非因權利人意思而脫離其佔有的動產即佔有脫離物能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值得研究。所謂贓物,是指以盜竊、搶奪等不法行為取得之物,而不包括以欺詐、脅迫等手段取得之物和侵佔所得之物。贓物能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我國理論界有兩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贓物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只要是贓物,不論幾度轉讓,所有權人均可要求善意第三人返還,依我國目前的善意取得制度理論及司法實踐來看即採這一觀點。另一種觀點認為贓物多為動產,與其他物並無本質區別,且善意取得制度重在保護受讓人之權利,故應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發出的《關於沒收和處理贓款財物若干暫行規定》中的第六項對知情和不知情作出了不同的處理原則,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善意購買者的承認和保護。據此,筆者認為,對於善意購買贓物的受讓人可以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為原則,以公平原則為補充,受讓人善意購買贓物的可以取得贓物的所有權,原所有權人應向非法出讓人要求賠償。但是,如果非法出讓人沒有能力賠償的,可以按照公平責任原則,由善意受讓人給予所有權人一定的補償。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迅猛流轉,在不同的交易主體之間高速流通,善意受讓人受讓之物很可能是經過多次轉手由無權處分人處獲取,對於這類財產,受讓人大多是通過拍賣、公共交易場所以合法交易有償獲取,若要求買受人在購買財產時,都需要對財產的來源情況進行詳盡的調查、辨明其來源,判斷其是否屬於贓物以排除從無權處分人處取得財產的可能,這對受讓人是不公平也是不現實的,這種情況下若不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無疑會滯緩交易的進程導致此類糾紛大幅增加,使社會關係處於不穩定狀態,這顯然有悖於善意取得制度的根本目的;且如果在追贓後對善意佔有人的利益損害無任何補救,也不符合善意取得制度的宗旨。因此建議在未來的立法中明確贓物可以有條件的適用善意取得制度。這樣,既可避免因法律規定的模糊性而造成的糾紛,又穩定了現有的經濟秩序,從而有利於社會的安定。

  (作者單位:江西省新建縣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善意取得制度中「善意」的認定
    善意取得制度中「善意」的認定 2018-08-29 00: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善意取得法律制度規定
    大家晚上好,我是法律小主,經常有讀者朋友私信我,關於善意取得法律制度相關問題,因此今天晚上我整理了關於部分善意取得的法律規定。希望各位讀者朋友轉發出去,讓更多的朋友知道法律,更好的維護好我們的合法權益。話不多說,各位讀者君趕快來圍觀吧。一、善意取得的相關法律及司法解釋規定。
  • 善意取得法律制度若干問題研究
    在共同共有關係存續期間,部分共有人擅自處分擅自處分共有財產的,一般認定無效。但第三人善意、有償取得取得該財產的,應當維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對其他共有人的損失,由擅自處分共有財產的人賠償。」善意取得是物的所有權及其他權利原始取得制度的一種特殊取得制度。在古羅馬法時代,由於信奉所有權絕對原則,「任何人不能以大於自己所有的權利讓與他人」,因而不存在善意取得制度。
  • 論善意取得制度
    該說又可具體分為如下四說:其一,權利外像說,認為依物權變動之公示效力,佔有人即應推定為權利人,法律應對該「權利外像」予以保護;其二,法律賦權說,認為在善意取得制度下,是法律賦予佔有人處分他人權利之權能;其三,法律特別規定說,認為善意取得系法律直接規定的特別制度;其四,佔有效力說,認為善意取得系基於佔有之效力而發生。
  • 也論動產的善意取得制度
    該說學者認為動產善意取得制度是由於法律賦予佔有人以處分他人所有權的權能。(4)「佔有保護說」。該說學者認為依物權公示原則,動產佔有具有公信力,故善意受讓佔有的人即被推定為法律上的所有人。(5)「法律特別規定說」。持該學說學者認為:善意取得制度系基於法律的特別規定。[6]  筆者贊同「法律特別規定說」。
  • 淺談善意取得制度
    從其含義可以看出,善意取得制度的基本當事人有三個,即原所有權人、無處分權人和善意第三人。它主要包括兩個法律關係,即原所有權人與善意受讓人的關係和原所有權人與讓與人的關係。而善意取得制度的基礎,在於對可信賴利益的保護。
  • 淺析我國機動車善意取得制度
    (一)善意取得的概念  傳統上的善意取得制度是指動產佔有人以動產所有權的移轉或其他物權的設定為目的,移轉佔有於善意第三人時,即使動產佔有人無處分動產的權利,善意受讓人仍可取得動產所有權或其他物權的制度。善意取得的基本法律後果是受讓人取得動產所有權。
  • 如何適用不動產善意取得制度中的「善意」標準
    ;還是認定受讓人不具有主觀善意從而不適用善意取得,由陸小峰和中介公司共同承擔履行不能的違約責任?因此,只要受讓人在籤訂合同時履行了注意義務就應推定其具有主觀善意。本案中原告基於對房產證記載事項的信賴而與被告籤定了房屋買賣合同,已經盡到了必要注意義務,且原告已經支付了合理對價並已實際入住,為維護我國房產登記制度的公示公信力、保護交易安全,應當認定原告基於「善意」而「取得」訟爭房產,判決兩被告繼續履行合同,協助辦理房產過戶登記手續。周忠蘭則可以通過訴訟,要求無權處分人陸小峰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 淺談善意取得制度的實踐應用
    (3)法律賦權說。出讓人在出讓其所佔有財產時的權利瑕疵已為法律所不正,成為合法有權的處分。羅馬法中規定善意佔有和惡意佔有,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沿襲羅馬法的規則,1900年的《德國民法典》完全繼受了日耳曼法的「以手護手」原則,採取了與法國民法典截然不同的規定。即在法典中明確承認了善意取得制度,而不是將其作為時效的規則加以規定。
  • 論贓物限制性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又稱即時取得,是指無權處分他人動產的佔有人在不法將其佔有的他人動產讓與第三人後, 如果受讓人在取得該動產時是出於善意, 則取得該動產的所有權,原動產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讓人返還的法律制度。法律為保護所有權,特別規定了物之所有人對贓物的善意佔有人享有絕對的返還請求權,體現了所有權的神聖不可侵犯性,但卻忽略了對善意佔有人現實佔有利益的保護,這不利於保護交易安全,因而缺乏合理性。  (二)贓物有限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此種立法例為當今多數國家所採用,如法國、德國等。贓物原則上不適用善意取得,但符合法定條件的除外。
  • 淺析我國物權法上的善意取得制度
    我國民法通則並未確立善意取得制度,但《民法通則適用意見》第89條規定:「在共有關係存續期間,部分共有人擅自處分共有財產的,一般認定無效。但第三人善意、有償取得該項財產的,應當維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對其他共有人的損失,由擅自處分共有財產的人賠償。」該條規定實際上認可了善意取得制度。
  • 民事執行程序中善意取得制度的探討
    為正確適用善意取得制度,這就要求我們深刻領會《物權法》的內在精神,剝開善意與惡意的偽裝,平衡真實權利人和第三人的利益,不因我們理解的錯誤和判斷的失衡,引來對物權善意取得制度有失公正性的評判。因此有必要對民事執行程序中善意取得制度進行深入的探討與研究,這對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同時確保執行活動順利進行具有現實的意義。
  • 執行過程中不動產的善意取得制度淺析
    本案的房產屬於不動產,關於不動產能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筆者根據法理和相關法律規定試作如下分析:  第一、否定本案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理由。  否定善意取得制度的觀點認為人民法院依據錯誤的評估結論對被執行人張成的房產進行變賣,變賣裁定確有錯誤,侵害了其合法權益,且被變賣的房產屬於不動產,根據法律規定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應當依法執行迴轉,恢復到執行前的狀態,保護被執行人的權益。
  • 認定不動產抵押權的善意取得應進行綜合性判斷
    文《法人》特約撰稿 朱晉華善意取得制度是關於物權變動的重要規則,用以維護交易安全。我國現行法確立了不動產抵押和動產抵押雙重抵押體系,在不動產抵押權善意取得的判斷中,由於不動產登記的公示力和公信力,在通常情形下,受讓人具有信賴登記內容的合理性,受讓人基於對登記內容的信賴就應為善意的。但實踐中,對於不動產抵押權善意取得中善意的認定仍是一個綜合判斷的過程。
  • 我國的善意取得制度
    我國目前的立法未規定善意取得制度,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89條規定,「共同共有人對共有財產享有共同的權利,承擔共同的義務。在共同共有關係存續期間,部分共有人擅自處分共有財產的,一般認定無效。
  • 善意取得制度在偵查階段的適用探討
    2、善意取得立法現狀  目前在現代世界各國立法中,善意取得制度已成為基本物權法律制度。我國目前還沒有建立完全意義上的善意取得制度,關於善意取得的規定僅散見於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和公安部的內部規定之中,還沒有一部法律完整地明確予以規定。雖然在具體內容上有爭議,但建立這一制度已成為我國學者的共識。
  • 試論善意取得制度在我國《物權法》中的應用
    故這一制度已為大多數國家所認可。大陸法系各國繼受了日耳曼法的善意取得制度,甚至英美法系國家也受其影響。本文通過闡述善意取得概念及其歷史沿革;近現代國外善意取得制度的立法概況及其特點;善意取得制度存在的價值及理論基礎;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善意取得法律後果;我國物權法善意取得制度的特色及實例應用研究,闡述了一些自己觀點。
  • 2013國考行測常識判斷:動產善意取得制度
    一、善意取得制度成立的條件與效力  (一)具備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從功能上看善意取得制度意在對特定類型的非正常的利變動做出一價值判斷,進行利益平衡。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權制度,物權制度是民事法律制度的重要內容。因此,善意取得制度也是民事法律規範所應調整的對象,民法的基本原則,規範也對其有指導作用。
  • 淺論我國物權法的善意取得制度
    ,善意取得制度作為一項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這一制度淵源於日爾曼法,我國在《物權法》制定以前,雖然民法理論和司法實踐都承認有此制度但尚無法律明文規定,《物權法》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將善意取得制度確定下來,它是我國法律建設史上的一件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
  • 淺析贓款贓物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條件
    二、善意取得制度的含義  善意取得又稱為即時取得,無權處分人在不法將其受託佔有的他人的財物轉讓給第三人的,如受讓人在取得該動產時系出於善意,則受讓人取得該物的所有權,原權利人喪失所有權。善意取得制度是適應商品交換的需要而產生的一項法律制度。在廣泛的商品交換中,從事交換的當事人往往並不知道對方是否有權處分財產,也很難對市場出售的商品逐一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