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贓款贓物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條件

2020-12-11 中國法院網

2014-09-05 15:18:47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邱清龍

  一、贓款贓物的概念與特徵

  贓款贓物是指違法犯罪分子違法犯罪所得的一切財物。贓款贓物具有兩個方面的主要特徵:一個方面是具有證據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雙重屬性。贓款贓物與案件真實情況的發生、發展有著客觀內在的聯繫,因而對案件具有證據價值;同時,贓款贓物也具有民法上物的特徵,即人們能夠支配的具有經濟價值的物質實體和自然力,民法上的物基本上也可以成為贓物,其特徵沒有因為訴訟而發生改變。另一方面,贓款贓物必須是行為人採用違法犯罪手段所獲取的財物,它既不同於作案工具,也不是行為人的個人合法財產,更不是違禁品。

  二、善意取得制度的含義

  善意取得又稱為即時取得,無權處分人在不法將其受託佔有的他人的財物轉讓給第三人的,如受讓人在取得該動產時系出於善意,則受讓人取得該物的所有權,原權利人喪失所有權。善意取得制度是適應商品交換的需要而產生的一項法律制度。在廣泛的商品交換中,從事交換的當事人往往並不知道對方是否有權處分財產,也很難對市場出售的商品逐一調查。如果受讓人善意取得財產後,根據轉讓人的無權處分行為而使交易無效,並讓受讓人返還財產,則不僅要推翻已經形成的財產關係,而且使當事人在從事交易活動時,隨時擔心買到的商品有可能要退還,不利於商品交換秩序的穩定。

  三、贓款贓物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五個必須」條件

  (一)必須是受讓人基於善意取得

  依積極觀念的理解,善意是指財產受讓人具有將財產讓與人視為原權利人的誤信,例如將動產的承租人、借用人、運送人等誤認為是所有人或具有處分他人之物權利的人而接受其讓與;依消極觀念的理解,受讓人不知讓與人為無處分權人即可構成善意,這裡的 「不知」包括不知道或不應當知道。顯然,消極觀念對於善意的要求更為寬鬆,筆者以為,在贓款贓物適用善意取得的上應當採取嚴格的積極觀念學說。如果受讓人對標的物所有權有懷疑而不去確認,仍然購買,則顯然易導致贓物的流轉,不利於打擊犯罪。

  (二)必須是受讓人基於公開合法且有償而取得

  一般來說,受讓人從以下場所通過法律行為取得受讓物可視為善意:一是由拍賣而取得受讓物。所謂拍賣,既包括國家有關機關主持的強制拍賣,也包括一般的拍賣機構所主持的一般拍賣;二是由公開市場取得受讓物。公開市場既包括公營市場也包括公開的交易場所,如一般的商店、超市、百貨商場、廟會及夜市場等;三是由販賣同種類之物的商人處取得受讓物。善意受讓人受善意取得制度保護應當以有償交易行為為限。因為,受讓人若是基於無償行為而受讓動產,若其不受善意取得制度保護,對受讓人不會造成太大損失。

  (三)必須是讓與人為被判決有罪且無處分權

  讓與人如未被判決有罪或還在偵查起訴階段,則其所取得不動產還不能稱其為贓物,也就談不上適用善意取得問題。無處分權可分為兩種:一為讓與人有佔有權但無處分權,如基於租賃、保管、寄存等。學說上稱之為佔有委託物;一為讓與人既無佔有權,又無處分權。通常為讓與人對動產之佔有並非基於真正權利人的意思表示,如動產系盜贓、欺詐物、遺失物等,學說上稱之為佔有脫離物,亦可稱之為非付託物。在刑事案件中僅指第二種。

  (四)必須是標的物為動產

  在民事法律中,主流觀點是適用善意取得的標的為動產。其理由是,動產的特點在於雖經移動但不毀損其形態及其價值,且人們在交易中以其現實佔有狀況為依據判斷其權利的歸屬,一般情況下均相信動產佔有人即為權利人,即民法上的佔有公信力(當然某些特殊動產如車輛、船舶需辦理登記,即以登記為公示)。善意取得有利於維護這種普遍而複雜交易中的善意當事人的合法利益。

  (五)必須是受讓人負有舉證責任

  由於善意只是受讓人受讓財產時的一種主觀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又往往難以為外人所知。所以確定受讓人是否具有善意,應主要考慮當事人從事交易的客觀情況,諸如受讓財產的性質、財產取得的方式、價格高低、讓與人的狀況及交易經驗等。這些情況除當事人外,外人一般難以知道。如果讓受害人或辦案機關負舉證責任,則明顯不合情理,也較為困難。而如果受讓人是出於善意取得該財產,他應當沒有理由拒絕把交易情況公之於眾。所以在贓款贓物善意取得的認定上應當由受讓人舉證證明。如受讓人不能證明自己為善意,則推定為惡意。

  (作者單位:湖南省邵陽縣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論贓物限制性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一、不同國家關於贓物善意取得的立法規定  (一)贓物完全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這種立法例以《俄羅斯聯邦民法典》規定為代表,它規定善意佔有贓物之人不能取得物之所有權,且在物之所有人請求返還時應無償返還該物,即贓物絕對不適用善意取得。
  • 善意取得制度在偵查階段的適用探討
    需要說明的是偵查階段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應當更加寬泛,一是在偵查階段對什麼財物可能是贓款贓物一般還不能確定,如用嚴格的標準來確定善意取得既不客觀也易給犯罪分子提供轉移贓款贓物的時間,亦不利於打擊犯罪;二是法律也賦予偵查機關更大更多的權限,依據《刑事訴訟法》和《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偵查機關只要懷疑與案件有關即可查扣,這與善意取得制度中的嚴格條件是不同的。
  • 解析盜贓物善意取得制度
    盜贓物應像遺失物一樣例外地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即原權利人有權在法定期限內回復其物,但善意第三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物的,原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  張聞欣  善意取得作為民法的一項重要制度,是在交易靜態安全和動態安全中所做的價值選擇
  • 善意取得制度不適用於贓物
    這時,你朋友父親的權利在法理上稱為「物權的追及效力」,第三人只有構成善意取得才能對抗物權的追及效力。因為贓物並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所以第三人王某無權對抗你朋友父親的請求權。由於你朋友父親燒毀的是自己的財產,不是第三人王某的財產。無論第三人王某是否知道這批木材是贓物,贓物都不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因而已毀木材不需要賠償給王某。
  • 贓物,到底是否適用善意取得
    應該說善意取得制度的設立是在降低交易成本,保護交易安全,鼓勵大膽交易,促進經濟發展的行為,正是因為有了善意取得制度,才免去了買受人的後顧之憂,但在現實中,是不是所有的東西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呢?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權法中的概念,什麼物品不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應當參照物權法的規定。
  • 善意第三人可以取得「刑事贓物」所有權
    筆者接觸到許多這方面的案件,大多數案件的被害人的回答都是:找騙子有什麼用,錢又不在騙子手上了,直接找現在拿著我錢的人把錢要回來!現實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種棘手的事情,被害人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那麼,這個問題該如何處理呢?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問題,涉及到刑民法律制度的交叉領域,即《物權法》的善意取得制度與刑事贓物追繳問題。
  • 盜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
    鄧斌要求江寧歸還自行車,但江寧堅持認為已經善意取得該自行車的所有權。  【意見分歧】  第一種觀點認為,盜贓物不應適用善意取得。我國法律嚴格禁止銷售和購買盜贓物,即使買受人購買贓物時出於善意,也不能取得對該物的所有權。並且從我國的立法政策以及民眾情感來講,也應認定盜贓物不適用善意取得。
  • 非法集資案件中的贓物被善意取得 是否要追繳
    非法集資案件中,除了集資款以外的一些財物如「汽車、首飾等」是否使用善意取得制度,如果集資財物被第三人善意取得,是否還要追繳?善意取得是一個民法概念,指動產佔有人(非所有人)向第三人移轉動產所有權或為第三人設定其他物權,即使動產佔有人無處分動產的權利,善意受讓人仍可取得動產所有權或其他物權的制度。
  • 淺議善意取得制度的法律認定
    三、贓物和遺失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贓物、遺失物等非因權利人意思而脫離其佔有的動產即佔有脫離物能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值得研究。所謂贓物,是指以盜竊、搶奪等不法行為取得之物,而不包括以欺詐、脅迫等手段取得之物和侵佔所得之物。贓物能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我國理論界有兩種不同的觀點。
  • 淺析我國物權法上的善意取得制度
    從我國《物權法》第106條的規定可以看出,我國《物權法》上的善意取得制度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統一適用於動產和不動產。在傳統的善意取得的理論中,善意取得的財產僅限於動產,而以登記作為公示的不動產的取得,則不適用此制度。
  • 善意取得的贓款 是否會被追繳
    7月初,謝某因盜竊罪被逮捕,聽說還我的錢也是盜竊得來的,但事前我確實不知道歸還我的錢是盜竊的贓款。請問,謝某歸還我的這3萬元錢會被追繳嗎?   河南大正律師事務所姚剛解答:從你來電所述情況看,謝某歸還你的3萬元錢,屬於你善意取得,司法機關是不會追繳的。我國《刑法》第六十四條規定:「犯罪分子違法所得的一切財物,應當予以追繳或責令退賠。」
  • 淺談善意取得制度
    在司法實踐中,一定要嚴格把握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條件,以真正達到維護經濟秩序、保障交易安全、實現法律公平、公正目標之目的。  關鍵詞:善意取得 無權處分 善意第三人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遇見這樣的情況:甲有一臺電腦,借給乙使用,結果乙擅自將該電腦轉讓給丙。在這種情況下究竟如何處理?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 也論動產的善意取得制度
    三 善意取得制度構成要件探析  由於善意取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原所有人的權利,因而各國法律都對善意取得制度規定了嚴格的條件。筆者認為,在我國,善意取得的適用應至少具備如下要件:  (一)讓與人應不具備對動產標的物的處分權。  由於善意取得制度標的物的轉讓人不是真正的所有人,所以讓與人應不具備對動產標的物的處分權。
  • 股權糾紛中的善意取得適用
    公司接受無權處分財產出資的,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出資人用自己並不享有處分權的財產進行出資時,該出資行為的效力不宜一概予以否認。因為無權處分人處分自己不享有處分權的財產時,只要第三人符合《物權法》第106條規定的條件,可以構成善意取得,該財產亦可以認定屬於第三人所有。而出資行為在性質上屬於處分行為,出資人用非自有財產出資,屬於無權處分,那麼在公司等第三人構成善意的情形下,其也應當適用善意取得制度,這有利於維持公司資本,從而保障交易相對人的利益。
  • 從本案看善意取得制度之限制
    《物權法》在我國立法史上第一次較為系統地規定了善意取得制度,而且將善意取得從傳統的僅適用於動產領域擴大到也適用於不動產交易領域,從而可最大限度地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序地發展,這不能不說是我國物權法的一個特色。但我們也不能籍此不加分析地認為善意取得制度可無限地適用於一切無權處分轉讓財產的行為。
  • 淺談善意取得制度的實踐應用
    ,在2007年頒布的物權法則才對善意取得的概念、適用對象、成立條件等作出了明確規定,筆者結合實踐工作中的經驗,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議。  二、《物權法》對善意取得的立法規定  善意取得制度的確立。物權法第一次對善意取得制度從法律闡述上予以明確,不再僅止於概念性的陳述,也不是散見於其他法律條文的字眼,而是在民法基礎的物權法中確立了善意取得制度。
  • 物權法在身邊:「善意取得」的規定要不要修改
    這就是草案有關善意取得的規定。  全國人大代表楊梅喜是山西省太原市公安局處置突發事件處處長,他是應邀列席本次常委會會議的24名全國人大代表之一。作為一名基層公安部門的代表,他認為草案這一規定有點超前,不太符合國情。其理由是:第一,當前公安工作中,對於贓款贓物都要追回,還給所有人。如果像草案這樣規定,肯定要產生矛盾,並且不好操作。
  • 淺析我國機動車善意取得制度
    善意取得制度正是以日耳曼法「以手護手」制度設計為基礎,在吸納了羅馬法上取得時效制度中的善意構成要件產生發展起來的。  (三)善意取得制度的立法目的及邏輯基礎  作為近代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民法中一項關於所有權的取得方式的一項重要法律制度,善意取得制度,為均衡所有權人和善意受讓人之間的利益而設立。
  • 執行過程中不動產的善意取得制度淺析
    本案的房產屬於不動產,關於不動產能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筆者根據法理和相關法律規定試作如下分析:  第一、否定本案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理由。  本案人民法院依法變賣的房產並非違章建築,產生問題的原因是基於對土地性質的評估錯誤,而且房產屬於法律意義上的不動產,法律上沒有不動產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規定。因此,本案不屬於善意取得制度的範疇。  第二、肯定本案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理由。
  • 2013國考行測常識判斷:動產善意取得制度
    一、善意取得制度成立的條件與效力  (一)具備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從功能上看善意取得制度意在對特定類型的非正常的利變動做出一價值判斷,進行利益平衡。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權制度,物權制度是民事法律制度的重要內容。因此,善意取得制度也是民事法律規範所應調整的對象,民法的基本原則,規範也對其有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