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職業教育哪些值得大陸借鑑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技職教育不能淪為二流教育,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平等的發展機會。」在日前由福建省教育廳主辦、福建工程學院承辦的第三屆海峽兩岸應用技術大學校長論壇上,臺灣教育大學系統總校長吳清基指出,「只要給技職高校學生機會,他們也能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吳清基在論壇上分享說,被譽為「臺灣愛迪生」的鄧鴻吉曾就讀於霧峰高級農工職業學校機械科。得益於臺灣相對完備的技職教育體系,他一路升學並取得碩士學位。如今,鄧鴻吉發明了300多項專利,蘋果、三星等手機均應用了他的專利,「這離不開臺灣職業教育的改革」。

  當前,大陸職業教育也面臨著改革創新。福建省副省長李紅在此次論壇開幕致辭中表示,臺灣在高等教育方面有著優質的教學資源、成熟的辦學經驗和管理模式,特別在應用技術大學建設方面起步早、發展快。此次論壇為大陸高校提供了難得的學習良機,希望兩岸大學攜起手來,順應潮流,加強合作,推動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

  臺灣技職教育體系和評鑑體系完備

  「臺灣已建立了相對完備的高等教育雙軌制度——普通教育體系和技職教育體系。其中技職教育包括中等技職教育和高等技職教育。」據臺灣南華大學校長林聰明介紹,1950年代,臺灣開始重視技職教育,並將技職教育學制層級逐漸上移。目前,臺灣的職業教育學制已形成專科學校、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含研究所)的一貫體系。

  在吳清基看來,相對完備的技職教育學制,讓接受技職教育的學生有機會讀到本科、研究生,甚至獲得博士學位,「一方面提升了教學研究和服務質量,一方面幫助職業技術高校學生找到了價值和尊嚴」。他說,過去技職教育學生沒有上升空間,曾有學生寫信給臺灣主管教育的官員,表示「社會不給我上大學的機會,我就放棄社會」。

  他認為,「以往一些技職教育學生沒有成才,甚至成為不良青少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沒有上升空間而產生行為偏差。只要給他們平等教育機會,他們同樣可以成才」。

  除了相對完備的技職教育體系,臺灣教育主管部門還配置了一套評鑑體制來引導技職教育高校的發展。臺灣評鑑協會會長、中華大學校長劉維琪介紹說,1975年,臺灣開始啟動專科學校評鑑。在30多年中,經歷了臺灣教育主管部門主導、委託專業學術團體、委託專業評鑑團體、認可國內外專業評鑑機構、授權外部評鑑的發展過程。如今,臺灣主要專業評鑑機構有社團法人臺灣評鑑協會、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中華工程教育學會等機構,「這些機構彼此競爭,保證評鑑更加合理,評鑑質量更好」。他認為, 「評鑑是在檢視學校自我改善能力,有利於保證教學品質」。

  此外,臺灣的評鑑也從過去的以「教師教學」為中心發展到以「學生學習」為本位,評鑑傾向從重視「投入面與過程面」走向以「學生學習成效」為導向,更加注重「產出面」。今年8月,臺灣高等教育評鑑結果從過去的等第制改為認可制,告別過去的校標參照,轉為採用自我參照,「這樣學校就不需要和其他學校進行對比,只是單純和自己比,突破自己。這有利確保教學質量,維護學校發展特色」。

  技職教育是務實致用的教育

  「技職教育學校最重要的,便是讓準備投入社會的準職業人,在產業與學術高度連接的正規教育場域下學習。」臺灣雲林科技大學校長侯春看認為,技職教育是「務實致用的教育」,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科技或管理知識,還要學到產業知識。

  侯春看在論壇上介紹說,臺灣雲林科技大學遵循務實致用的原則,堅持走人才培育和產學聯結的道路。近兩年來,校長親自組織教師對外產業的輔導團隊30多個,在校內設立4個產業研究中心,完成輔導38個產業協(工)會。

  通過走進園區了解情況,雲林科技大學教師回到校內開發出了22個產業課程,「真正落實聯結區域產業,依據業界需求開設人才培育課程」。目前由該校教師產業教學社群所開發的產學共用教材達78套,並有企業直接投資學校研發教材。

  「本校教學除基礎學理課程外,亦重視學生實作能力培養,強調實務研究及產學合作。」臺北科技大學校長姚立德表示,該校注重師生的實訓,通過制定「技術紮根教學」實施辦法、要求「基礎實驗課程」教師需具備3年以上與業界合作經驗、安排學生校外實務實習、師生和業界專家共組團隊研究等方式培養「務實致用人才」。此外,該校還設立工學博士學位,學生畢業前不需要發表SCI期刊論文,只要求研發成果能實際解決產業關鍵問題。

  臺北科技大學還嘗試與實訓中心合作辦班,採用全新模式教學:學生大一時需要在實訓中心實訓1800小時,大二、大三、大四則由學校介紹到相關產業工作,晚上回來上課。大四時,還要回到實訓中心再接受800個小時的訓練。姚立德告訴記者,這個班級在臺灣很吃香,一些考上普通高校的學生都想來上這個班。

  臺灣「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顧問李彥儀認為,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並不是簡單培養技能,還要注重他們的研發,使之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應用型技術人才。臺灣龍華科技大學校長葛自祥表示,應用技術型大學要找好自己的定位,「科研要做,但要做短期內有成效的科研。其他的讓那些普通高校去做更適合」。為此,他對學校教師提出要求,「做科研必須在5年內看到成效」。

  兩岸職業教育合作前景廣闊

  近年來,海峽兩岸教育合作日益加強。自2009年閩臺聯合培養人才項目啟動以來,至2013年底參與該項目的福建高校有32所,臺灣高校53所,本專科專業70個,臺資企業185家,來閩任教的臺灣教師270位,來閩任職的臺灣教師35位,辦學規模26000餘人。

  在福建對外經濟貿易職業技術學院院長黃斌看來,除了上述選派交流模式外,閩臺應用技術型高校融合縱向深化發展模式還包括引進吸收、貫通銜接、全隊對接模式,等等。「借鑑臺灣應用技術型高校經驗,可以有效助推福建應用技術型高校的國際化辦學、特色化育人、內涵式發展」。

  在引進吸收方面,該校去年與臺灣育達科技大學合辦「育達專班」,開設市場開發與營銷、物流管理等專業,全套引進臺灣課程體系、原版教材,由育達教授團隊實施課程教學、博雅教育、社團輔導、實習就業指導、學生服務,等等。

  泉州師範學院是較早嘗試閩臺聯合辦學的高校。2011年,該校與臺灣輔仁大學、臺灣龍華科技大學等高校合作的首批6個專業開始招生。2012年,該校與泉州中泉集團公司、臺灣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臺北海洋技術學院合作,實施「校校企」及閩臺合作辦學模式,培養航運專業人才。

  「兩岸應用型高校加強合作有利年輕一代的成長和兩岸互信交融」。泉州師範學院副院長林華東建議,下一步兩岸應用型高校可以通過合作設立新專業、聯合培養本科應用型人才、多形式引進臺灣師資、大陸選送師資到臺學習等方式加強合作。

  他說,按照臺灣教育部門計劃,到2016年臺灣大學數量將從現在的162所減至100所左右,屆時估計將有1.4萬名教師失業。「正好可以引進到大陸,開設與地方產業聯合密切的實務專題課程」。(吳榮奎 劉斌 本報記者 陳強)

相關焦點

  • 臺灣垃圾焚化代替掩埋 環保經驗值得大陸借鑑
    中新社臺中5月9日電 題:垃圾焚化代替掩埋 環保經驗值得大陸借鑑  中新社記者 鄭巧  「希望能加速推動兩岸環保交流與合作,共創環境永續新世代。」臺灣環境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陳龍吉在臺中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 武夷山職業學院盼臺灣承認大陸高職院校學歷
    你好臺灣網武夷山12月17日消息(記者 郭婕妤) 今天上午,武夷山職業學院林新榕副董事長在接受兩岸媒體採訪時透露,當前臺灣當局只承認大陸部分高校的學歷,對大陸高職院校仍然沒有放開。他希望未來臺灣能承認大陸高職院校的學歷,才能進一步吸引大陸高職學生到臺灣進修。
  • 臺灣60所職業技術院校大陸招生
    主持人:歡迎您繼續關注《海峽兩岸》,日前臺灣60所技專院校來到福建廈門參加2009年海峽兩岸高等職業教育展覽會。由於臺灣當局正在研究開放大陸學生到臺灣就讀,以及兩岸學歷認證的工作。因此,如何吸引大陸學生成了臺灣技專院校參展的主要目標。那麼在臺灣的技專院校究竟是什麼樣的院校?
  • 臺灣中小學教學很多值得借鑑——第六期傳統文化教育赴臺專題
    通過近兩周的參觀學習和交流研討,我感覺本次臺灣之行收穫很大,臺灣的中小學教學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課堂教學----培養學生 「能帶的走的能力」。   1.課堂教學理念:「學、思、達」即:自學,思考,表達。
  • 【職業教育】臺灣職業教育牛在哪?
    (圖片來源:高雄樹德科技大學官網) 7月23日,教育部印發的《關於深入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職業院校集團化辦學參與率進一步提高,企業參與集團化辦學達到一定比例。提起職業教育,臺灣因校企結合緊密,區域特色明顯,在職業教育方面頗有建樹。為此,本版組織稿件對臺灣職業教育進行解讀,以為國內職業院校辦學提供借鑑。
  • 臺報:大陸金融改革可借鑑臺灣經驗
    臺報:大陸金融改革可借鑑臺灣經驗 >   中新網3月21日電 臺灣《旺報》21日社評文章表示,大陸兩會一向是觀察大陸改革動態的風向標,今年兩會大陸決策官員明確釋放金融自由化的信號。
  • 張煥禎:大陸該向臺灣醫療學什麼?
    臺灣壢新醫院院長、聯新國際醫療集團總執行長張煥禎在接受中國健康界專訪時表示,臺灣健保改革17年來的經驗中,80%都可以為大陸借鑑,因為大陸正在發生的,臺灣都曾經發生過,而大陸完全可以將臺灣視作一個小小的試點,從中學習成功經驗,也避免重蹈覆轍。而可資借鑑的經驗,包括醫療控費、醫院評審、醫保審查以及全科醫生培養等方方面面。張煥禎對大陸醫療體系十分了解。
  • 江蘇常州與臺灣加強職業教育體系交流培訓
    中國臺灣網9月4日常州消息 日前,江蘇常州旅遊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組織28名骨幹教師赴臺灣大仁科技大學交流培訓。整個12天交流培訓緊張而充實,每天授課6小時以上。授課教師教育教學經驗充足,專業知識精深,信息化手段運用熟練,教學態度嚴謹。受到了常州旅遊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骨幹教師一致好評。
  • 邱正雄:大陸存款保險和銀行風控可借鑑臺灣經驗
    永豐銀行董事長邱正雄在接受網易財經的專訪時指出,臺灣現在是300萬臺幣,但是臺幣跟人民幣的匯率大概是5塊多一點,所以差不多折合臺幣是250萬,差不多,兩邊差不多。大概在臺灣300萬也能夠涵蓋差不多99.5%—99.7%的一個存款人,中國大陸也是一樣。
  • 兩岸藥店的差距在哪裡,臺灣的業態模式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地方,答案在這篇文章裡
    經過高密度地接觸臺灣的四家連鎖藥店(丁丁連鎖藥局、大樹連鎖藥局、美十樂健康藥房、佑全保健藥妝),專家們感觸頗深,甚至發出了「臺灣連鎖藥店領先大陸連鎖藥店5~10年」的感慨。大陸和臺灣的連鎖藥店差距到底在哪裡?兩岸業態模式有何不同?有哪些值得大陸零售藥店學習和借鑑之處? 臺灣連鎖藥店的主管機構為衛生福利部和食品藥物管理處。
  • 臺灣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的借鑑意義
    中國大陸與臺灣地區的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各具特色。大陸公務員制度建立雖然較晚,但畢竟是建立在中國共產黨長期領導積累的有效的幹部管理制度基礎上的,具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先進性和科學性,其考試錄用制度具有公平競爭、擇優錄用的鮮明特點。而臺灣地區實施公務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考試制度,從源頭算起已有七十餘年的歷史。
  • 臺灣教育大學系統總校長:中華文化有不可替代優勢
    吳清基自己透露,大陸和臺灣的學生之間可以互念對方大學的學位也是在他曾經的提議下推動的。  「到大陸這邊來的學生都說『有回家的感覺,收穫很多』,到臺灣去的學生都覺得『不虛此行』,我認為兩岸年輕人早點接觸建立民族情感,這對兩岸永久和平發展是有幫助的,」吳清基相信自己這幾年的工作是很有意義的。  吳清基在臺灣力推中華文化的教育,曾要求高中兩年必須要學中華文化。
  • 德國雙軌制職業教育值得借鑑 中國試水德式職教
    張德江說,從執法檢查情況來看,職業教育仍然面臨一些突出困難和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對職業教育重要性認識仍然不足,職業教育不能滿足社會對技術技能人才的多方面需求,職業教育經費穩步增長機制不夠健全,教師隊伍還不適應職業教育發展需要,企業辦學的作用未能充分有效發揮,職業技能培訓難以滿足需求。中國製造業要升級,離不開職業教育。
  • 臺灣家庭式託育是怎樣的?有哪些經驗值得學習借鑑?
    我國臺灣地區家庭託育起步早,並形成了健全的政策法規、嚴格的保姆準入制度、專業化的人員培訓以及完善的監管體系。文章通過借鑑我國臺灣地區居家式託育經驗,從政策與管理、人員培訓、監管督導三方面提出建議。我國臺灣與大陸同根同源,家庭觀念和育兒觀念相近,本文在梳理臺灣地區家庭託育經驗的基礎上,為大陸地區的家庭託育服務體系提供建議。(一)居家式託育的由來在臺灣,家庭託育稱為居家式託育,最初由傳統的鄰裡互助形式演變而來。
  • 臺灣服裝電商lativ一路走紅 哪些經驗可借鑑?
    臺灣服裝電商lativ官網截圖(騰訊科技配圖)騰訊科技訊 提起大陸電商企業,你或許會想到幾個關鍵詞:促銷大戰、燒錢、巨虧和轉型等等,目前還沒有一家宣稱已盈利,仍在為看似龐大的市場蛋糕而展開拼死搏鬥。然而臺灣的服裝電商品牌lativ卻一路斬荊披棘,高歌猛進,備受電商人士關注,被尊稱為臺版優衣庫(Uniqlo)。先從一組數據來了解下這個公司,lativ成立於2007年,當年營收僅1000萬新臺幣(約213萬元),次年營收增幅達1000%,第三年營收3.7億新臺幣(約合7900萬元),2010年營收增至15億(約合3.2億元)。
  • 【探訪·臺灣】臺灣課後託管先驅超優教育的「大陸擴張經」
    」的超優教育已經有33年的發展歷史,是臺灣最早立足託管行業的企業之一,幾十年的發展積攢的經驗對大陸地區託管行業有較大的借鑑意義。最近兩年,小學生放學後託管問題已經逐漸引起廣泛的關注,這個在大陸被稱為學後託管的名詞在臺灣則稱為安親班,意為「安父母親的心」。相比大陸普遍存在的只滿足接送吃睡等最基本需求的「小飯桌」,臺灣的學後託管行業已經有30餘年的發展歷史,並且明確由教育部門做具體的監督管理。
  • 中國臺灣科學教師專業化的借鑑研究綜述
    ,完善其培養體系,規範其職業標準顯得格外重要。臺灣地區科學教師培養機構師資雄厚,培養方案詳盡,培養過程正規,評估方式嚴格,實習實踐時間較長,課程設置涉及面廣,既有專業知識的學習,又有實踐技能的訓練,既有專業的研習,又有專家的督導,體現了系統化和規範化的特點。由於受共同文化傳統的影響,臺灣教育思想與大陸一脈相承,兩岸在科學教育方面也有許多相似、相融與互補之處。例如兩岸都非常重視以探究式的教學方法來進行科學教育。
  • 臺灣地區年金及健保制度對大陸地區的啟示
    ,同時提出了一些大陸地區可以在試點醫療改革借鑑的地方。摘要:目前,臺灣地區最熱的議題莫過於「年金改革」問題,即養老保險和養老金的改革議題,這其中也有很多前車之鑑值得大陸地區在進行養老金改革時學習和思考;同時,臺灣地區的健康保險制度廣泛地受到當地民眾和世界各國的好評,恰逢北京地區試點醫療改革,我們也可以從臺灣的醫療保障經驗中學習到改革和努力的關鍵。
  • 職業禁忌,您覺得哪個好?臺灣的?大陸的?
    合格粉絲的標準:點讚+轉載+點廣告!最近推文:索引│職業病防治博士工作站454篇推文全在這裡,附快速查詢妙法@所有人,安全生產合規性檢查有新規啦!臺灣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學習會記錄臺灣的職衛機構管理辦法和檢測規範  值得同行學習臺灣的鉛中毒預防規則臺灣的職業健康檢查辦法註冊職業衛生師真的要誕生了嗎?安監-職業衛生隱患排查提綱
  • 臺灣籍考生拿到法律職業資格證書
    由於兩岸法律制度及法律思維方式的差別,謝啟大可謂是「吃盡苦頭」,但她認為這是非常值得的。   「對臺灣居民開放司法考試,彰顯了大陸的法律自信,表明了大陸的法律體系、司法制度正在走向成熟。」謝啟大說,這為加強兩岸間的法律交流,增強彼此間的理解和互信架起了一座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