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職教育不能淪為二流教育,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平等的發展機會。」在日前由福建省教育廳主辦、福建工程學院承辦的第三屆海峽兩岸應用技術大學校長論壇上,臺灣教育大學系統總校長吳清基指出,「只要給技職高校學生機會,他們也能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吳清基在論壇上分享說,被譽為「臺灣愛迪生」的鄧鴻吉曾就讀於霧峰高級農工職業學校機械科。得益於臺灣相對完備的技職教育體系,他一路升學並取得碩士學位。如今,鄧鴻吉發明了300多項專利,蘋果、三星等手機均應用了他的專利,「這離不開臺灣職業教育的改革」。
當前,大陸職業教育也面臨著改革創新。福建省副省長李紅在此次論壇開幕致辭中表示,臺灣在高等教育方面有著優質的教學資源、成熟的辦學經驗和管理模式,特別在應用技術大學建設方面起步早、發展快。此次論壇為大陸高校提供了難得的學習良機,希望兩岸大學攜起手來,順應潮流,加強合作,推動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
臺灣技職教育體系和評鑑體系完備
「臺灣已建立了相對完備的高等教育雙軌制度——普通教育體系和技職教育體系。其中技職教育包括中等技職教育和高等技職教育。」據臺灣南華大學校長林聰明介紹,1950年代,臺灣開始重視技職教育,並將技職教育學制層級逐漸上移。目前,臺灣的職業教育學制已形成專科學校、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含研究所)的一貫體系。
在吳清基看來,相對完備的技職教育學制,讓接受技職教育的學生有機會讀到本科、研究生,甚至獲得博士學位,「一方面提升了教學研究和服務質量,一方面幫助職業技術高校學生找到了價值和尊嚴」。他說,過去技職教育學生沒有上升空間,曾有學生寫信給臺灣主管教育的官員,表示「社會不給我上大學的機會,我就放棄社會」。
他認為,「以往一些技職教育學生沒有成才,甚至成為不良青少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沒有上升空間而產生行為偏差。只要給他們平等教育機會,他們同樣可以成才」。
除了相對完備的技職教育體系,臺灣教育主管部門還配置了一套評鑑體制來引導技職教育高校的發展。臺灣評鑑協會會長、中華大學校長劉維琪介紹說,1975年,臺灣開始啟動專科學校評鑑。在30多年中,經歷了臺灣教育主管部門主導、委託專業學術團體、委託專業評鑑團體、認可國內外專業評鑑機構、授權外部評鑑的發展過程。如今,臺灣主要專業評鑑機構有社團法人臺灣評鑑協會、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中華工程教育學會等機構,「這些機構彼此競爭,保證評鑑更加合理,評鑑質量更好」。他認為, 「評鑑是在檢視學校自我改善能力,有利於保證教學品質」。
此外,臺灣的評鑑也從過去的以「教師教學」為中心發展到以「學生學習」為本位,評鑑傾向從重視「投入面與過程面」走向以「學生學習成效」為導向,更加注重「產出面」。今年8月,臺灣高等教育評鑑結果從過去的等第制改為認可制,告別過去的校標參照,轉為採用自我參照,「這樣學校就不需要和其他學校進行對比,只是單純和自己比,突破自己。這有利確保教學質量,維護學校發展特色」。
技職教育是務實致用的教育
「技職教育學校最重要的,便是讓準備投入社會的準職業人,在產業與學術高度連接的正規教育場域下學習。」臺灣雲林科技大學校長侯春看認為,技職教育是「務實致用的教育」,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科技或管理知識,還要學到產業知識。
侯春看在論壇上介紹說,臺灣雲林科技大學遵循務實致用的原則,堅持走人才培育和產學聯結的道路。近兩年來,校長親自組織教師對外產業的輔導團隊30多個,在校內設立4個產業研究中心,完成輔導38個產業協(工)會。
通過走進園區了解情況,雲林科技大學教師回到校內開發出了22個產業課程,「真正落實聯結區域產業,依據業界需求開設人才培育課程」。目前由該校教師產業教學社群所開發的產學共用教材達78套,並有企業直接投資學校研發教材。
「本校教學除基礎學理課程外,亦重視學生實作能力培養,強調實務研究及產學合作。」臺北科技大學校長姚立德表示,該校注重師生的實訓,通過制定「技術紮根教學」實施辦法、要求「基礎實驗課程」教師需具備3年以上與業界合作經驗、安排學生校外實務實習、師生和業界專家共組團隊研究等方式培養「務實致用人才」。此外,該校還設立工學博士學位,學生畢業前不需要發表SCI期刊論文,只要求研發成果能實際解決產業關鍵問題。
臺北科技大學還嘗試與實訓中心合作辦班,採用全新模式教學:學生大一時需要在實訓中心實訓1800小時,大二、大三、大四則由學校介紹到相關產業工作,晚上回來上課。大四時,還要回到實訓中心再接受800個小時的訓練。姚立德告訴記者,這個班級在臺灣很吃香,一些考上普通高校的學生都想來上這個班。
臺灣「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顧問李彥儀認為,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並不是簡單培養技能,還要注重他們的研發,使之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應用型技術人才。臺灣龍華科技大學校長葛自祥表示,應用技術型大學要找好自己的定位,「科研要做,但要做短期內有成效的科研。其他的讓那些普通高校去做更適合」。為此,他對學校教師提出要求,「做科研必須在5年內看到成效」。
兩岸職業教育合作前景廣闊
近年來,海峽兩岸教育合作日益加強。自2009年閩臺聯合培養人才項目啟動以來,至2013年底參與該項目的福建高校有32所,臺灣高校53所,本專科專業70個,臺資企業185家,來閩任教的臺灣教師270位,來閩任職的臺灣教師35位,辦學規模26000餘人。
在福建對外經濟貿易職業技術學院院長黃斌看來,除了上述選派交流模式外,閩臺應用技術型高校融合縱向深化發展模式還包括引進吸收、貫通銜接、全隊對接模式,等等。「借鑑臺灣應用技術型高校經驗,可以有效助推福建應用技術型高校的國際化辦學、特色化育人、內涵式發展」。
在引進吸收方面,該校去年與臺灣育達科技大學合辦「育達專班」,開設市場開發與營銷、物流管理等專業,全套引進臺灣課程體系、原版教材,由育達教授團隊實施課程教學、博雅教育、社團輔導、實習就業指導、學生服務,等等。
泉州師範學院是較早嘗試閩臺聯合辦學的高校。2011年,該校與臺灣輔仁大學、臺灣龍華科技大學等高校合作的首批6個專業開始招生。2012年,該校與泉州中泉集團公司、臺灣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臺北海洋技術學院合作,實施「校校企」及閩臺合作辦學模式,培養航運專業人才。
「兩岸應用型高校加強合作有利年輕一代的成長和兩岸互信交融」。泉州師範學院副院長林華東建議,下一步兩岸應用型高校可以通過合作設立新專業、聯合培養本科應用型人才、多形式引進臺灣師資、大陸選送師資到臺學習等方式加強合作。
他說,按照臺灣教育部門計劃,到2016年臺灣大學數量將從現在的162所減至100所左右,屆時估計將有1.4萬名教師失業。「正好可以引進到大陸,開設與地方產業聯合密切的實務專題課程」。(吳榮奎 劉斌 本報記者 陳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