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有的不快樂,源於這5個「心理陷阱」

2020-09-04 精神科醫生陳豔玲

我們痛苦了,第一反應就是想降低痛苦、逃離痛苦。但是,痛苦本身其實只是一個信號,只是告訴我們,問題發生了,我們應該去改變。如果只是一味努力降低痛苦、逃避痛苦,那就是在逃避問題自身,這並不利於心靈的成長。


這和身體疼痛的道理一樣。當我們肚子疼時,醫生經常不建議先服用止痛藥,因為那會讓身體麻木,讓醫生難以探察到底是哪裡的內臟發生了病變,從而無法下手治療。心理痛苦的意義是一樣的。


要分清痛苦與問題,可以想辦法減輕痛苦,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有勇氣去面對問題。


太痛苦常常是因為不了解為什麼痛苦,而太痛苦又直接導致我們逃避痛苦、恐懼痛苦……最後,我們忽略問題自身,迫切地想消除痛苦,因此產生了一系列心理問題。


要帶著心理問題去生活,我們必須先改變一些習慣性的錯誤認識,明白痛苦與問題的關係。


01.陷阱一:「我是天底下最不幸的」


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並且每個人的心理問題都有大量的「同道」。但人們經常看不到這一點,以為自己的痛苦獨一無二,總是感嘆「為什麼不幸的偏偏是我」,將自己的問題無限擴大,並將它當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用一切資源去糾正它。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有心理問題的人以為自己的問題是洪水猛獸,不敢將它暴露出來,但在封鎖自己的問題的同時也封閉了自己。久而久之,就覺得自己是天底下獨一無二的最不幸的人了。


無論多麼古怪的心理問題,基本都可以找到大量的同類,沒有誰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總有別人和你一樣不幸甚至更不幸。


蘇格拉底曾經說過:「若將全世界所有人的不幸都扔到一起,讓你重新再挑選,你會以最快速度將原來屬於自己的那一份不幸撿回來,屬於其他人的一概你都不會要。」



02.陷阱二:「痛苦都是因為現在」


一個27歲的女孩寫信說,她只談過一次戀愛,分手後再也不敢談戀愛了,因為「我很怕失去,很怕那種如坐雲端卻頓時墜入谷底的感覺,很害怕」。


無數人在戀愛中分手,但多數人後來又開始了新的戀愛,為什麼這個女孩「很害怕」而不敢再談戀愛呢?


一般來說,這可以回溯到童年。這種不敢再談戀愛的女孩多在童年遭受過嚴重的分離焦慮的傷害。譬如,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離開她很長時間,甚至,父母一方離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


這種嚴重的分離焦慮最後化為一種無意識,深埋在她的心底,分手重新喚起了她的無意識,又一次誘發了她嚴重的分離焦慮。於是,她寧願麻木,也不想再有親密關係。


這個27歲的女孩,她的邏輯看似是合理的,因為成年的體驗重複了童年的災難。


但是,如果她能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懼怕和憤怒究竟從何而來,她就會明白,自己的懼怕與憤怒是建立在有限的人生體驗上的,是不合理的。


03.陷阱三:「用一切辦法減少痛苦」


日本心理學家森田正馬,他提出的「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森田療法成為治療強迫症、社交恐怖症等心理疾病的一種非常流行、有效的療法,而他自己在讀大學時正是一名嚴重的神經症患者。


國內著名口吃矯正專家平易,他自己以前就是一名嚴重的口吃者。他是在進行自我治療的時候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現在,我更堅信美國心理學家派克的表述——「逃避問題及其內在痛苦情感的傾向是所有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我們想逃避痛苦,但痛苦背後的問題恰恰是我們的一部分,須臾不可分離,根本逃避不了。所謂的逃避,只不過是運用種種自欺的方式扭曲了我們對問題的認識,從而減少我們的痛苦。我們以為看不到它們了,但其實它們還是我們甩不掉的尾巴。


那些直面自己的痛苦及痛苦背後的問題的人,每一次痛苦就促進了他們的成長。


04.陷阱四:「我能控制自己的一切」


我們經常以為,我們能夠控制自己的一切,這種錯誤認識是強迫症、社交恐怖症和口吃等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


一位男青年寫道:


「我是一名步入社會就業已經六年的普通人,但是,我一直希望我能有不平凡的作為!


「主要的問題是,我很多時候都不能集中意志思考自己要思考的問題,往往會在思考的時候走神,這樣一來,我的效率就很低,想向你請教一下:怎樣才能集中意志思考問題?」


一位年輕媽媽說:


「我很愛我的孩子,但我有一次居然產生了想掐死他的念頭。天哪,我怎麼能這麼想,我一定是瘋了。於是,我拼命壓制這個念頭,但它現在出來得越來越頻繁。我現在都不敢抱孩子了,生怕我控制不住自己。」


這位男青年和這位媽媽的問題有些類似,他們都以為自己能控制自己的一切。男青年偶爾走神,他就認為會嚴重影響自己的追求。年輕媽媽認為愛孩子就絕對不能產生「想掐死孩子」的念頭。


潛意識的特點是,我們越想控制它,就越控制不了,它的活動會越來越頻繁。譬如,那位年輕媽媽拼命想壓下掐死孩子的無意識念頭,這種念頭就會出現得越來越頻繁。


一個人的潛力無限,但一個人的意識能直接控制的範圍卻很有限。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不要總是和潛意識過不去,不必和走神、壞念頭等偶爾出現的問題較真。否則,它們就會成為真正的問題。



05.陷阱五:「沒有它我就一切OK」


很多時候,當我們把一切焦點放到問題上時,這個問題就會成為我們拒絕成長的一個替罪羊。


譬如,前面提到的斷了一截小手指的大學生,他最後的斷言是「自己的一生就毀在這一截小手指上了」。


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可以作一個最基本的假設,如果他有這一截小手指,那麼他的人生就會一切OK嗎?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有些男孩會把個子矮當作替罪羊,於是拒絕成長;有些女孩會把相貌醜當作替罪羊,於是拒絕成長。他們把一切問題都歸罪到自己的某個缺陷上去,經常會幻想「如果……一切OK」。


但是,一些個子同樣矮的男孩、相貌同樣醜的女孩非常有勇氣地去生活,並活得非常成功。一些高大帥氣的男孩和一些美貌的女孩卻同樣找到了各種各樣的替罪羊而拒絕成長。


你最在乎自己的什麼缺陷?好好思考一下,它有沒有成為你的替罪羊?


最後,送大家三句話:


一、接受心理問題,帶著你的心理問題去積極生活;

二、打開心扉,尋找你身邊的「心理醫生」;

三、理解他人,自己去做一名好的「業餘心理醫生」。


相關焦點

  • 避開這5個心理陷阱了嗎
    如果只是一味努力降低痛苦、逃避痛苦,那就是在逃避問題自身,這並不利於心靈的成長。這和身體疼痛的道理一樣。當我們肚子疼時,醫生經常不建議先服用止痛藥,因為那會讓身體麻木。讓醫生難以探察到底是哪裡的內臟發生了病變,從而無法下手治療。
  • 你的不快樂,源於沒有做到這一點!
    越長大,似乎越不快樂。要真問你哪裡不快樂?有時候還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只是莫名的心情很差罷了!其實,你的不快樂,大多數都是源於一直在羨慕他人的生活。圖源網絡你沉默了,失落了,暗淡的雙眼只剩下羨慕。可是,你卻不知道,她卻羨慕你有個溫暖的家,有個乖巧可愛的寶寶;羨慕總有人為你留著一盞燈,在等你回家!
  • 《快樂陷阱》:當心!這21個習慣與思維方式正在讓你變得不幸福
    ,名字叫做《快樂陷阱》。很多時候,你之所以不快樂,不是你知道的太少了,是你想太多了。比如,這篇文章接下來提到的21個習慣和思維方式,便是會讓你不快樂的思維/行為模式。因此,你若是希望自己更快樂一點,買個計步器,每天記得多走幾步。
  • 這5個家長陷阱要遠離
    這5個家長陷阱要遠離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如何讓孩子學會思考?這5個家長陷阱要遠離!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心理好文 | 榮格:幾乎所有的不如意,都源於你的內在小孩
    正如《小王子》中說:「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人記得。」其實,上述所有表現,正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內在小孩。它正在向你呼救,渴求被你關心愛護。並將這些演變成你性格裡的不理性,不成熟,脆弱敏感......不得不說,生命中幾乎所有的問題,其實都是受傷的內在小孩在作祟。內在小孩就如同我們人生木桶的最短板。它不長大,我們再努力也無法成長。
  • 心理學:你人生中的絕大部分困局,其實都源於這一個思維陷阱
    認知啟發(cognitive heuristics)是指人們在認知事物時喜歡走捷徑,並不對有關事物的所有信息進行判斷,而是傾向於抄近路,去感知那些最明顯、對形成判斷最必要的信息的現象。它是人們經常快速、簡便進行推理,得出結論的決策法則。認知啟發很容易出現偏差,面對不確定事件的判斷,人們常採用三種啟發。
  • 小心這5種心理「陷阱」,會讓你做出錯誤決定
    以下是5種常見的心理陷阱,以至於讓您做出錯誤的決定。這會比你遇到一個紅燈更加痛苦。和「大促銷,現價19」哪個更能夠吸引你?買冰淇淋,菜單上標記最多可選6種口味,那麼你會選擇幾種口味呢?第一個例子是非常常見的錨定效應,前者會比後者更吸引人,而第二個例子中,如果沒有那句「最多可選6種口味」,人們一般都會選擇一種,但是有了之後,人們傾向於選擇3-4種,對於冰淇淋店來說,利潤變高了。
  • 你不影響他人就會被他人影響:扮可愛源於自卑心理
    你不影響他人就會被他人影響——女性影響力訓練如今的社會,有太多的精神佔領,就身邊的同學、同事、朋友、父母,哪一個不在精神上侵略你、感染著你?強者影響別人,弱者則被人影響。在這個浮躁的世界,擁有影響力就等於擁有了一切!
  • 快樂是要找的?快樂源於內心
    常聽到有人說活得不快樂,過得不快樂,其實快樂在於自己,不需要去找,只源於自己內心的樂觀豁達。生活中從來不缺少快樂,只是我們沒有去感受它的淡然心態。其實快樂很簡單,如果你能用好的心態去面對一切,那麼快樂就時刻跟隨你。
  • 心理健康丨心理陷阱: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
    02 心理陷阱:先入為主人們會過度信賴第一個想法,這是最常見,最會讓自己騙自己的一個陷阱,直擊短板,有據可循。舉個例子:想一想你會怎樣來回答以下兩個問題?巴基斯坦人口是否超過3000萬?你估計巴基斯坦的人口最接近多少?相信大多數人都一樣,第一個問題的數字,直接影響了第二個問題的回答。甚至在心理學家的測試中,把3000萬替換成1億後,發現第二個問題的結果還是和第一個問題的數字成正相關。
  • 5個你不知道的心理現象!
    點擊右上方「關注」@泛心理學院,為你講述更多心理學情感小故事5個你不知道的心理現象,越早知道越好!不要以為上帝在和你開玩笑,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這件事,和你的心態有直接關係。就像我們明知道,快樂肥宅水會讓人發胖,但只要肥宅水在身旁,短暫的快樂欲望讓我什麼都能忘。
  • 源於3個心理
    有些看起來郎才女貌的神仙眷侶卻以離婚收場,有些看起來明顯不般配的情侶,卻過得如膠似漆,很多人都試圖解讀戀愛的密碼,但是卻都無功而返。在豆豆的小說《天道》當中,白富美芮小丹愛上了大叔丁元英,明顯是反差比較大,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他們演繹了一段盪氣迴腸的愛戀,其中的原因值得我們探究,思索很久,我發現芮小丹愛上丁元英源於這3中心理。
  • 跨過這一步,就能徹底擺脫所有心理問題,人生就會因此不同!
    跨過這一步,就能徹底擺脫所有心理問題,人生就會因此不同!原創 李嘉琪 幸福人生學院李嘉琪 2018-08-02收錄於話題 #幸福人生學院李嘉琪老師文章149個作者簡介:李嘉琪——超心理學專家、國家高級健康管理師、心向正覺健康管理首席超心理療愈師、幸福人生學院導師。
  • 7種心理擋住快樂
    戴爾・卡耐基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心靈導師和成功學大師,他曾說:「無論你是誰,你在何處,或你在做什麼,使你快樂或不快樂的,是你如何想。」由此可見,一個人的心理對他是否快樂有著非常關鍵的影響。8月22日,美國「每日健康」網站刊登心理學專欄作家泰蕾茲・博查德的文章,指出以下7種心理會讓你不快樂。絕對化。一個被男人傷害過的女人斬釘截鐵地說:「男人沒一個好東西」。在混亂的火車站被人騙了,就認為這座城市的所有人都素質低下……我們對事物的認識很多源於經驗,但如果將經驗絕對化,「非黑即白」地看事物,這會讓我們失去很多快樂。不妨給自己的思維留一個「中間地帶」,客觀地認識事物,了解他人。
  • 源於心理的疾病
    十分之九的疾病源於心理——精神的疾病到處流行。人們所受的病苦,有十分之九是根源於此。大腦的電力受到心理活動的刺激,會給全身帶來活力。這對於抵抗疾病的幫助是無法估量的。還要說明在保持和恢復健康方面意志的力量和自製的重要性,忿怒、不滿、自私、或汙濁之念對身體的傷害甚至毀損,以及在另一方面喜樂、無私和感恩之心所擁有奇妙的生命力。  有些疾病是因為缺乏意志——在旅行中我遇到許多確實是因思想問題而受苦的人。
  • 李玫瑾教授:孩子心理問題大多源於12歲之前父母的撫養方式
    這些父母也許不知道,孩子的行為與他們的教育方式密切相關。一般而言,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或心理問題如:逃學、撒謊、網癮、頂撞父母、離家出走、動輒自殺、還有打架傷害、參與搶劫等「發病期」多在12歲前後至18歲前後。但是,這一年齡段的行為問題和相關的心理問題都源於12歲之前。而且源於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方式。
  • 人生的很多不快樂,都源於不切實際的想法
    快樂與痛苦有二個層面,屬於身體方面的,與心理方面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身體的不舒服等,如有時候是身體健康,但是內心不快樂——感到焦慮、緊張等等。這些我們都可以清楚地感受到。 在這二個層面中,內心是比身體更重要的。
  • 5年都不能獲得晉升,你陷入職場「能力陷阱」而不自知
    「我們只認阿龍,要是阿龍走了,明年的合作就不一定了。」客戶的「非他不嫁」宣言,讓總公司打消了調他去東北開拓的念頭。這件事情對於阿龍來說是個小插曲,可是營銷總部的劉總卻對這個小夥子萌生了好奇之心,特意飛成都拜訪了那些客戶。「阿龍細緻地令人髮指,我代理貴公司7個品類106種產品,任何時候諮詢阿龍任何一種產品的相關問題,他不帶一絲猶豫都能給我解說得清清楚楚。
  • 從《親密陷阱》說起,女性為什麼會有霸總式幻想?| 心理小課
    內容包括而不限於,心理學入門,心理諮詢信息,心理知識小科普。本期介紹女性心理相關。先問一個我好奇的問題:不知道收看節目的你,有沒有過性幻想的經歷?在腦中播放了想像中的一些畫面,很多橋段,炸開很多煙花。《親密陷阱》有一章討論性幻想。在其中一個小節,埃絲特提到她的一個來訪者喬妮。
  • 值得摘抄的「勵志文案短句」:所有快樂都向你靠攏,所有好運都在路上
    值得摘抄的「勵志文案短句」:所有快樂都向你靠攏,所有好運都在路上 2.詆毀多數源於嫉妒 ,嫉妒多數源於自愧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