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部落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部落,最早可以追述到帝嚳。早期的周人居住在今天山西中南部一帶,後來遷到了今天陝西。那時還有沒有周的概念。
直到周部落傳到九世古公亶父時,迫於薰育 戎侵襲逼迫,遷到了渭水流域,岐山之南「周原」,周的概念才開始形成,才有了周部落和周人的說法。
周原的的地理條件非常優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很快周部落就發展壯大了。遷到周原的周人開始與殷商發生了聯繫,此時商是天下共主,古公亶父與殷商建立了同盟關係。
由於周部落實力逐漸增強,開始有了取殷商而代之的想法。詩經中也有記載古公有東下圖商之意。《詩經》記載:「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歧之陽,實始鎮商。」可見當時雙方矛盾已經開始萌芽。
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最寵愛的是小兒子季歷,季歷就是武王姬發的爺爺,也就是文王姬昌的父親。古公亶父傳位給了小兒子季歷,長子和次子被迫流亡到荊蠻,後來發展成吳國,史學界有人認為這是周部落「剪商」策略,建立西南戰略方位。
古公亶父過世後,周國王位傳到了季歷的手上,國家經濟得到了持續的發展,特別是武功方面取得了空前成就。周部落的強大,就需要向外拓展空間。
而此時殷商和周部落是同盟關係,並且也希望周部落幫助殷商剷除周邊不臣勢力,雙方一拍即合,季歷積極向東擴展,打敗了鬼方,程國,義渠還有很多周邊的戎狄小部落。
此時周部落的勢力得到了空間發展,實力強大的周人,取商而代之的想法,越發膨脹了。同時也為了麻痺殷商,把俘獲的大量物資,當做貢品謹獻給殷商。殷商很高興,帝乙封了季歷為「牧師」,也就是西邊部落老大的意思。
周的強大還是引起了殷商的警覺,因為不知不覺間,周部落已經成長到可以威脅殷商的存在,臥榻之側,豈容猛虎酣睡,殷商以封賞之名,召季歷入殷都,名義上封其為西伯,實則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季歷。這也是周部落首領被稱為西伯侯的來歷。
季歷去世,姬昌繼位,雖然周部落實力得到了大大增強,但還是很難和殷商抗衡,所以姬昌仍然選擇了對殷商稱臣納貢,除此也沒有其他選擇,不臣服可能面臨亡國的危險。兩家的仇恨從此結下了。
帝乙去世,帝辛繼位,帝辛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君王,也就是後世稱為商紂王的帝辛,帝辛繼位後,大力徵討不臣之邦,主力徵伐東夷,拓地千裡,國威遠揚,而此時周部落只得繼續選擇隱忍。
當然帝辛也沒有放鬆對周部落警惕之心,西伯侯姬昌長子伯邑考,覲見帝辛時,因妲己貌美,產生了不該有追求想法,帝辛正好抓住了機會,殺了伯邑考,並且囚禁了姬昌,現在想來,可能這一切都是帝辛的陰謀,目的為了削弱周部落實力。
雖然姬昌最後在敬獻了大量財物,換來了自由,兩國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了。父親死於殷商,最喜歡的長子又被殷商所殺,這個仇不能不報,雙方已經沒有緩和的餘地。
回國後的姬昌積極備戰,準備伐商事宜。可惜沒能等到這一天,姬昌就去世了,享年97歲。離世時不忘對繼任者姬發說,伐紂、伐紂。
姬發繼承了父親的遺願。成功帶領周人趁著帝辛主力徵伐東夷之時,一舉攻破了朝歌,國讎家恨總算得報。雙方的世仇以帝辛身死鹿臺,殷商滅亡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