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辛殺了武王哥哥伯邑考,帝乙還殺了武王爺爺,兩家早已仇深似海

2020-12-23 辰風帶你看歷史故事

周部落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部落,最早可以追述到帝嚳。早期的周人居住在今天山西中南部一帶,後來遷到了今天陝西。那時還有沒有周的概念。

直到周部落傳到九世古公亶父時,迫於薰育 戎侵襲逼迫,遷到了渭水流域,岐山之南「周原」,周的概念才開始形成,才有了周部落和周人的說法。

帝嚳

周原的的地理條件非常優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很快周部落就發展壯大了。遷到周原的周人開始與殷商發生了聯繫,此時商是天下共主,古公亶父與殷商建立了同盟關係。

由於周部落實力逐漸增強,開始有了取殷商而代之的想法。詩經中也有記載古公有東下圖商之意。《詩經》記載:「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歧之陽,實始鎮商。」可見當時雙方矛盾已經開始萌芽。

古公亶父

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最寵愛的是小兒子季歷,季歷就是武王姬發的爺爺,也就是文王姬昌的父親。古公亶父傳位給了小兒子季歷,長子和次子被迫流亡到荊蠻,後來發展成吳國,史學界有人認為這是周部落「剪商」策略,建立西南戰略方位。

古公亶父過世後,周國王位傳到了季歷的手上,國家經濟得到了持續的發展,特別是武功方面取得了空前成就。周部落的強大,就需要向外拓展空間。

季歷

而此時殷商和周部落是同盟關係,並且也希望周部落幫助殷商剷除周邊不臣勢力,雙方一拍即合,季歷積極向東擴展,打敗了鬼方,程國,義渠還有很多周邊的戎狄小部落。

此時周部落的勢力得到了空間發展,實力強大的周人,取商而代之的想法,越發膨脹了。同時也為了麻痺殷商,把俘獲的大量物資,當做貢品謹獻給殷商。殷商很高興,帝乙封了季歷為「牧師」,也就是西邊部落老大的意思。

西周文物

周的強大還是引起了殷商的警覺,因為不知不覺間,周部落已經成長到可以威脅殷商的存在,臥榻之側,豈容猛虎酣睡,殷商以封賞之名,召季歷入殷都,名義上封其為西伯,實則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季歷。這也是周部落首領被稱為西伯侯的來歷。

季歷去世,姬昌繼位,雖然周部落實力得到了大大增強,但還是很難和殷商抗衡,所以姬昌仍然選擇了對殷商稱臣納貢,除此也沒有其他選擇,不臣服可能面臨亡國的危險。兩家的仇恨從此結下了。

商周版圖

帝乙去世,帝辛繼位,帝辛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君王,也就是後世稱為商紂王的帝辛,帝辛繼位後,大力徵討不臣之邦,主力徵伐東夷,拓地千裡,國威遠揚,而此時周部落只得繼續選擇隱忍。

當然帝辛也沒有放鬆對周部落警惕之心,西伯侯姬昌長子伯邑考,覲見帝辛時,因妲己貌美,產生了不該有追求想法,帝辛正好抓住了機會,殺了伯邑考,並且囚禁了姬昌,現在想來,可能這一切都是帝辛的陰謀,目的為了削弱周部落實力。

伯邑考

雖然姬昌最後在敬獻了大量財物,換來了自由,兩國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了。父親死於殷商,最喜歡的長子又被殷商所殺,這個仇不能不報,雙方已經沒有緩和的餘地。

回國後的姬昌積極備戰,準備伐商事宜。可惜沒能等到這一天,姬昌就去世了,享年97歲。離世時不忘對繼任者姬發說,伐紂、伐紂。

牧野之戰

姬發繼承了父親的遺願。成功帶領周人趁著帝辛主力徵伐東夷之時,一舉攻破了朝歌,國讎家恨總算得報。雙方的世仇以帝辛身死鹿臺,殷商滅亡而告終。

相關焦點

  • 武王伐紂只是一個騙局,掩蓋在歷史下的真相如何呢?
    再來說標榜正義的"武王伐紂",看似順應天道為國為民,其實終究是為了滿足一己私慾。商紂王劇照帝辛暴行未必真實,或許是後世臆測杜撰商紂王的本名其實是帝辛,人們之所以稱他為"商紂王",只是為了表達貶低羞辱之意。按照輩分排位來說,帝辛是帝乙的小兒子,但他出生前母親被封為王后,所以比其他人的身份都要尊貴得多。
  • 夏商周黃帝後裔,王權爭奪激烈「武王伐紂」商湯建國到商紂自焚
    夏商周斷代工程將其在位時間推定為三十年(前1075年-前1046年帝辛是帝乙少子,繼位後,在內營建朝歌、加重賦斂、嚴格周祭制度、改變用人政策、推行嚴刑峻法,對外屢次發兵攻打東夷諸部落。其種種舉措既在統治集團內部引發矛盾,也動搖了商王朝的統治基礎。牧野之戰,商軍被周武王所率諸侯聯軍擊敗,帝辛身死,商朝滅亡。
  • 教科書關於「武王伐紂」的表述欠妥 | 短史記
    ,在第4課《早期國家的產生和發展》中講到「武王伐紂」這段歷史時,是這樣說的:「商紂王……對外徵伐,耗費國力,同時修築豪華宮殿,對百姓徵收繁重的賦稅,還施用酷刑,殘害人民。」事後,帝乙將妹妹嫁給姬昌,作為安撫。④帝乙死後,紂王即位,封周文王為「西伯」,即西部諸侯首領。後來周文王觸怒商紂,又一度被囚禁在羑裡。周文王回國後,維持對商朝表面上的臣服的同時,積極擴張,先後滅了密、黎、邘、崇等諸侯。共行天罰or解決饑荒?周武王「替天行道」討伐作惡多端的商紂,此說所依賴的主要資料是《史記》。
  • 武王伐紂,帝辛之後,世間再無人皇
    歷史書上記載,武王伐紂,皆因紂王無道,濫殺無辜,寵信奸佞,荒淫無度。周武王上承天意下應民心,興仁義之師,伐無道之君。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不認同,甚至認為紂王不僅不是無道昏君,還是一代聖君,年輕有為。作為人間帝王,一代人皇,帝辛本來有能力阻止神仙以人間為戰場,就像所有神都只能供他驅使,不敢違逆半分一樣,只可惜他鬼迷心竅,終釀成大禍,將六百年成湯基業拱手讓於西周。神仙們順利展開封神大戰,完成了既定任務。有人說,商稱帝,周稱天子,紂王之後,再無人皇。
  • 典故:武王伐紂
    武王還團結自己的兄弟周公旦、召公奭(shì)等,使全國上下一條心,厲兵秣馬,積蓄力量,準備起兵滅商。數年後,武王率軍東進。但他沒有公開打出滅商的旗號,相反卻仍以商朝屬國的名義,讓軍隊在前面抬著自己父親的木牌位,大旗上書寫著西伯昌的名號,而自己也不稱王,只稱太子發。武王的這種做法,顯然是為了對當時的政治和軍事形勢進行一次虛實試探。
  • 學習歷史的二個層次之武王伐紂、三監之亂
    但是,如果我們步入青年時代以後,不深挖掘歷史,而是用學生時代殘留的第一層次歷史記憶來討論歷史問題,評價歷史人物,不主動去發掘歷史知識,引發第二層次的認知,就會出現很大問題。商王朝最後一任王叫「帝辛」,周武王在其生前稱呼他是「商王受」。帝辛死後,周武王給其諡號紂王(在「諡號」裡面對「紂」的解釋是:殘義損善曰紂),因此「帝辛」以「紂王」為後世所熟知。
  • 西周伐紂後,紂王自焚,武王一年後也去世,你看後來又發生了什麼
    查閱資料,「源易緣」注意到,由於武王伐紂時,勤於國政和帶兵打仗,操勞過度,又不幸身染重病。 武王姬發,在滅商後的第二年便不幸病故。從公元前1050年文王辭世,武王繼位,到公元前1043年,武王去世,僅在位七年時間。 武王在世時,雖然將商朝的政治中心攻陷,將商朝的最後一任國君帝辛打敗。
  • 縱橫全歷史| 伯邑考、管叔鮮、周公……周文王兒子為啥不是一個姓
    伯邑考簡直是男默女淚的人間悲劇。傳說西伯侯逃回封地後吐出了肉羹,伯邑考的三魂還化作兔子不願離去。姜子牙念其忠孝之心,代玉虛元始天尊將其封為中天北極紫微大帝之神,命為尊貴之神。2.最猛姬發——建立西周父恨兄仇一起報無論是皇室,還是平頭百姓,家中的老二都是最憋屈的,但姬發完全沒有這樣的待遇。作為西伯侯的嫡次子,哥哥伯邑考的早逝使他成了眾望所歸的繼承者,擺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條路——繼承老爸的伐紂大業。
  • 竟是紂王之兄後代,六世祖因妻子太美被殺!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從身份上來說,孔子卻與周朝有滅國之仇,因為孔子不僅是商朝王族後裔,而且還是紂王之兄的直系後人。武王伐紂之後,商朝宣告滅亡,但商朝王族並未消失,還活躍在歷史舞臺之上。根據史書記載,商紂王一共有一子、二個兄弟、二個叔叔,即兒子武庚,兄弟微子啟與中衍,叔叔比幹與箕子。
  • 「當代辭賦」《武王質辯夷齊賦》作者/葉文利
    武王乃對,君者治天下而愛兆民,承景業以傳萬世。必烹鮮而守道德,調鼎以行仁義。紂則施烙蠆於烝庶,行樂有方;刑脯醢於忠臣,流毒不止。興殘興暴,而足一夫之心;賊義賊仁,豈配天子之位?吾懷殺兄囚父之仇,其有蠹國害民之罪。雪恨謂孝,乃慰父兄之靈;誅暴謂仁,是秉公義之理。何有背理之舉乎?
  • 帝乙為何不傳位給賢明的嫡長子子啟,反而傳給幼子帝辛,造成失國
    公元前1076年,帝乙在渭水之濱狩獵時,意外被暴雷擊中,一命嗚呼。隨之,受德扶柩繼位,是為帝辛,也就是史書上大名鼎鼎的商紂王。帝辛繼位後,商朝內部動蕩不安,矛盾重重,歸納起來有三個方面:其一,神權和王權的矛盾。
  • 伯邑考為什麼不姓姬?知道答案後,男人們的臉都紅了!
    伯邑考為什麼不姓姬?知道答案後,男人們的臉都紅了!答案是什麼呢?答案是:不但伯邑考不姓姬,姬發這種稱呼法,也是後世男權社會的陰謀附會。
  • 封神榜的故事家喻戶曉,歷史上真實的武王伐紂是怎樣的?
    這一時期是周發展的轉折點,周原物產豐盛,土地肥沃,周人在這裡經營農耕,修築城邑,他們還不斷的徵討周邊的戎族,向東向西擴大自己的地盤,此時的周,逐漸成了商朝較大的一方諸侯。也正是到了這個時候,商周之間的關係才變得微妙起來;紂王為了震懾周人,殺了他們領頭的季歷,但是矛盾的是,商朝又不得不利用周來對付西邊的戎族,又把季歷的兒子姬昌封為「西伯侯」,他就是武王的老爹。從文王到武王,周的勢力進一步擴大,商周之間的矛盾已經表面化了。
  • 淮南武王墩墓大猜想:墓主或是楚國遷都壽春的第一代王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在該墓葬的前期勘探中,呈「甲」字形的該墓葬長寬皆約47米,封土頂距墓底深約30米,且四周有臺階內收,臺階高1米,寬1米。墓室邊發現南北長149米,東西寬12.5米的大型長方形車馬坑。從墓葬的規格和陵園的布局,以及其他省份發現的楚墓葬制來看,非常符合「王」的規格。 既然是王,那麼會是哪一位王?
  • 朱昆明:商代天作之合、周文王姬昌和妹妹帝乙結婚的歷史典故
    看電視,我喜歡《封神榜》,楊戩,哪吒,聞太師,姜子牙,雷震和周文王他的兒子伯邑考,姬中的英雄,歷史上有很多關於周文王的歷史傳說,愛情是永恆的主題。商王朝和周朝都想互相取代,這是不可避免的,但當實力不夠時,和平是一個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