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地名的由來——長沙為古越語祭祀白沙女神之意

2020-12-13 百家號

長沙之名始於周初,《逸周書·王會解》載,成王時,諸侯所獻方物有「長沙鱉」。戰國時已成為楚南重要城邑,又名青陽。秦置臨湘縣,並為長沙郡治。西漢徒封吳芮為長沙王,置長沙國。東漢復長沙郡。西晉置湘州。

隋改臨湘縣為長沙縣,廢郡,並改湘州為潭州。唐稱潭州或長沙郡。唐廣德二年(736年)派駐湖南觀察使。五代為楚國都,置長沙府。宋置湖南路,後改荊湖南路。元置潭州路,後改為天臨路。明設長沙府。清康熙三年(1664年)置湖南布政使司,從此成為湖南省會。1933年析長沙縣城區置長沙市。1949年定為省轄市。

據《元和郡縣誌》:《東方朔記》,南郡有萬裡沙祠,自湘川至東萊,地可萬裡,故曰長沙。

另據《通典》:軫旁有小星名長沙,應其地而名。其地在周曰星沙,以天文名也。

長沙上古名「沙」,周初為越人方國地名,得名長沙。作為行政區劃地名,歷有長沙、湘、臨湘、撫睦之名,皆有歷史文化淵源可考。沙,作為越族集落地名,得名約在西周之前。

長沙上古為三苗國地。《戰國策·魏策一》:「昔有三苗之後,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韓詩外傳》糾正為:「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川。」唐代杜佑《通典》:「今嶽州、潭州、衡州,皆古三苗國。」《史記·五帝本紀》:「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三苗,古籍多指南蠻重要一支。

三苗部落聯盟的苗領驩兜,受到堯、舜、禹多次徵伐《尚書·堯典》:「放驩兜於崇山,以變南蠻。竄三苗於三危。」今有驩兜放逐於湘西張家界市之說。

《辭源》釋「崇山」:「在湖南大庸縣(今張家界市永定區)西南,與天門山相連。相傳舜流放驩兜於崇山,即此。」今有驩兜冢。《直隸澧州志》亦有載。舜發兵徵三苗,在「丹水之浦」(今湖北丹水流域)將三苗打敗,但三苗族累徵不服,後舜率部族大舉南徵,《淮南子·修務》云:「舜南徵三苗,遂死蒼梧。」(今湖南永州市寧遠縣)三苗被徵服後,一部分融入古越族,一部分向今湖南湘西沅水上遊遷徙,成為今湘西及雲貴高原苗、瑤族居住地先祖。

由此推知,今長沙地區上古為三苗國,三苗敗後為古越人所居。長沙上古名「沙」,屬古越人族居之地。沙,古文中多指細碎的石粒。《說文·水部》:「沙,水散石也。」段玉裁注「石散碎謂之沙。」古今文中有20餘種釋義,其本義指碎石粒。

揚越人族居此地後,發現湘江邊白沙如帶,形成長而大的白沙帶,故叫「沙」。但越語讀前加驚嘆字「長」,「長」即為發語詞,冠首,實為虛敬詞而已,實以「沙」名族邑。

有古籍史料記載《湘中紀》:「白沙如霜雪。」《路史》:「沙,為長沙;雲陽,為茶陵。」晉代闕駰《十三州志》載:漢「有萬裡沙祠,而西自湘州,至東萊萬裡,故曰長沙」。《元和郡縣誌》引《東方朔記》:「南郡有萬裡沙祠,自湘州至東萊可萬裡,故曰長沙。」

唐代杜佑《通典》載:潭州「秦為長沙郡」。注云:「有萬裡長沙,故曰長沙。自此後,歷代地方志多引此為據,長沙得名於『萬裡沙祠。』」《史記·孝武本紀》載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至今山東東萊祈禱「萬裡沙」。因有「沙經三百裡」之沙原,故祭之。東漢應劭注曰:「萬裡沙,神祠也。」有感於晉代今長沙湘江水陸洲(橘子洲)大面積顯露沙灘,故闕駰便附會成「萬裡沙祠」。但不能否認,其時長沙已建「萬裡沙祠」或「沙祠」,供人祭祀。

湘夫人

《楚辭·湘君》及《湘夫人》等載:楚人歷有敬祭「湘女神」「湘夫人」「鬼母」之俗,這當為古越人敬祭之遺存。在「蠻越」中,據傳「長」為祭祀,「沙」為女神之意。「長沙」在越語中,是祭祀白沙神及女神的地方。今壯、侗民族,據考證為古越人後裔,至今「未立村寨,先立長沙」的成語,這也可視為古越人祭祀白女神之遺傳。唐代《長沙土風碑記》引《遁甲記》云:「沙土之地,雲陽之墟。」《元和郡縣誌》:「秦並天下,分黔中以南之沙鄉為長沙郡,以統湘川。」以上「沙土」「沙」「沙鄉」「白沙」等應是古越人地名之遺存。

相關焦點

  • 二裡半三王街四方坪 長沙有趣的數字地名咋來的
    一步兩搭橋、二裡半、三王街、四方坪、伍家嶺、六堆子巷……這些長沙地名你也許耳熟能詳,但你知道它們背後的名字由來嗎?今天我們來扒一扒這其中可能連正宗老長沙人都不知道的歷史。 唐朝時,此處是長沙城的護城河,為方便城南百姓出入,在護城河建了兩座並列的橋,據說兩橋僅一步之隔,所以人們便稱為「一步兩搭橋」。
  • 長沙地名「二裡半」「五裡牌」,是以什麼為參照物的?
    長沙地名「二裡半」「五裡牌」,是以什麼為參照物的? 2018-11-24 10:00:44 [來源:瀟湘晨報] [作者:伍婷婷 王帆] [編輯:夏博]字體:【大 中 小】 兩千多年的古城長沙,地名千奇百怪,滿滿都是知識點。
  • 餘杭,句容,無錫,江浙地名中有多少是來自「古越語」的?
    除此之外,南方地區的一些地名,也存在的古代越人部族語言的痕跡。 首先在江南一帶,江南江浙一帶的越人屬於「于越人」,春秋時期的吳越兩國便是由此部族建立的,何休《公羊傳》註疏記載,越國當地人自稱于越,但中原華夏諸國稱其為越,在文獻中,吳國國名為句吳、吳。在金文中,寫為「工敔」、「攻吾」、「句敔」等。
  • 無錫地名的由來是什麼?
    無錫,一個謎一般的地名,總在「無錫」與「有錫」之間徘徊。無錫的地名最早出現在戰國。據有關史料記載,無錫地名最早來源於楚國春申君黃歇所說「立無錫塘,治無錫湖」。歷代無錫縣誌所記都以《漢書·地理志》為標準,官方明確記載為西漢高祖五年始置無錫縣。關於無錫地名的由來,現在能見的最為清晰的記載來自唐朝茶聖陸羽的《惠山寺記》。據《惠山寺記》記載,惠山東峰,即錫山,曾在西周至先秦時期大產鉛錫,到漢代才採盡,故在此建立無錫縣,隸屬於會稽郡。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澎湖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2、湖西   在澎湖島之東,有大武山與尖山,兩山之間為一小盆地,內有窪地瀦成一小湖,在其東西各有一村,稱為湖東、湖西,湖西之地名由此而來。  3、白沙   以白沙島名為地名。白沙島一帶,因布滿珊瑚砂礫,陽光照耀下,遠眺就像白沙成環帶一般,所以得稱。
  • 浙江省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
    ,以其故裡命名;又說南宋偏安江南,有臨時安置之意建德市:三國吳黃武四年(225)析富春縣始設建德縣,1992年設市;據《中國地名辭源》:因孫權封孫韶為建德侯於此得名,其義則取建立功德之意桐廬縣:三國吳黃武五年 (226) 析富春縣始設桐廬縣,以居桐溪(桐廬江、天目溪)地得名;另說昔有人採藥結廬桐木下指桐為姓,故縣名桐廬;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苗慄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三灣地名起源於河道之曲流地形,三灣是在中港溪第三個曲流凸岸建立聚落,即在三個河灣上的聚落,故名內灣、二灣、三灣。  鄉名因四周環繞高山,西為關刀山脈,東為馬那邦山地,內為臺地緩斜面,形如一大盆地,稱為大湖。臺俗將山間小盆地稱為「湖」,大湖往昔為泰雅族聚居之地,自稱地名為馬凹(Maaou),意為山胡椒。
  • 從長沙彈詞到方言Rap 長沙的說唱一直很韻味
    這就跟如今的嘻哈說唱藝人多存在於酒吧夜店一樣,彈詞生存也需要土壤,當時最重要的土壤就是茶寮、茶樓。1904年,長沙闢為商埠後,茶鋪茶館居全省之首,直到抗日戰爭後,長沙茶館仍有百餘家。像西牌樓的洞庭春茶館、黃興南路的德園、八角亭的大華齋、老照壁的徐松泉都是名噪一時的老字號。客人們在其中喝茶吃早點,有時一坐便是大半天,總不能讓人閒著吧,得表演點節目。
  • 長沙城北48條受保護地名文化遺產目錄公布
    開福區治理地名「大洋怪重」現象  長沙晚報訊(全媒體記者 李卓)昔日違建倉庫扎堆的鴨子鋪,曾是長沙城北著名的六大古驛鋪之一,你曉得啵?記者從政協開福區五屆四次會議上獲悉,該區政協委員關於加強老地名保護與傳承的提案被辦成A案,對長沙城北老地名列出48條受保護地名文化遺產目錄,嚴禁隨意撤銷或更名,以傳承保護老地名文脈。
  • 內蒙古自治區各個縣級城市地名由來
    ;另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巴林意為陣地,蒙古語稱西為右林西縣: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始設林西縣,因在巴林草原之西得名,另說因處巴林右旗以西得名;又說在巴林右旗與林西縣交界處的珠爾沁有一片森林,因治所在森林之西,故名克什克騰旗:清順治九年(1652)設克什克騰旗,系蒙古族部落名稱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臺中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鰲西」地名由來的另一說法:因梧棲鎮位於大甲、大肚兩溪之間,兩水會合鰲山(即今清水牛罵頭山),所以昔日地名為「鰲西」(即鰲峰山之西端)。  大雅鄉昔日為拍宰海平埔族岸裡社群之阿河壩荒埔,初稱為「壩雅」或「埧雅」,意為阿河壩之荒埔地,按客家語之「壩仔」相當於閩南語之「埔仔」。壩雅之地名至民國九年改稱大雅。  鄉名原稱烏松頭,因創建村莊於二棵大烏松樹下,而得名。移民此地漢人曾因墾地與平埔族發生衝突,番害頻繁,成莊後寓太平之願望,改稱太平。民國九年改稱大平,光復後再恢復為太平。
  • 啜飲老酒博物館:長沙人記憶中的老品牌特產——白沙液
    主席得適時長沙酒廠的酒遂端起酒杯又嘗了一口,隨手拿起白瓷葫蘆瓶,看了看說:「這酒很好,是取白沙古井之水釀造成的酒,酒質味道都不錯,叫『白沙液』好了。」自此,湖湘之水的千年傳奇終有正名,白沙液,誕生自偉人手中的湖南味道,醇香更濃。 白沙液之源「古遺六法」,古人云釀好酒六必,即「黍米必齊,曲櫱必時、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甚熾必潔、火劑必得」。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彰化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彰化」一稱之由來,據福建巡撫王紹蘭《彰化縣碑記》中的一段話:「實獲眾心、保域保民、彰聖天子、丕昌海隅之化歟」,可得知「彰化」就是顯彰皇化的意思。  2、鹿港   原名「鹿仔港」,這地名的由來,有四種說法:  ·早期此地為鹿群聚集之處,因此命名為「鹿仔港」。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高雄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6、永安   本鄉舊稱「永安仔」,乃因鄉內原設有「新永安仔塭」及「舊永安仔塭」魚塭,寓有永保平安之意,故建鄉之時,地方士紳乃決定以「永安」為地名。  20、美濃  美濃舊稱為「彌濃」,其地名之由來,有一說為,美濃地方過去的先住民是曹族四社之一「美壟族」的分布之地。或有可能取自平埔族「彌力社」與溪名「荖濃溪」,各取一字並成地名。  清雍正十三年,有林姓兄弟來此開墾,籌建土地伯公廟,其開基碑文上有「彌濃」等字樣,後定莊名為「彌濃」,意謂該地以水為源,汲用不息之意。
  • 你知道現在的長沙人基本都是來自哪裡的嗎?長沙大火是什麼時候?(上)
    《沁園春·長沙》1938年11月13日,文夕大火,因國民黨當局焦土政策的失誤,最終導致長沙30000多人喪生,全城90%以上的房屋被燒毀,長沙城自春秋戰國以來幾乎所有的地上歷史文物都被燒光。三次長沙會戰,更是讓長沙飽受戰火摧殘!那麼現在的長沙人基本是來自哪裡的呢?下面讓我們一起通過長沙的歷史發展軌跡來了解一下現在的長沙人基本都是來自哪裡的。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嘉義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邱奕松,民81,美哉嘉義,嘉義縣政府 出版)   4、大林  「大林」舊稱為「大莆林」,此地名之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係指本地在開墾初期乃為廣大的森林地帶,故有此稱;另一種說法為往昔此地有來自潮州府大埔之林地的移民,而有此稱。後來才改為「大林」。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新竹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4、五峰   由於境內有五指山五峰並峙,故命名為「五峰」。  五峰 北埔 尖石 竹北 竹東 芎林   香山 峨嵋 湖口 新埔 新豐 橫山  關西 寶山   境內東側為油羅山脈,西為鹿場大山脈盤結之地域,有五指山、鵝公髻山、鹿場大山、石加鹿大山、油羅山等高峰林立,地名由來其境內五指山五峰並峙,故得稱。
  • 在他們繞的彎子裡,長沙人物、地名都成了謎
    在他們繞的彎子裡,長沙人物、地名都成了謎 文丨金林 唐兵兵 這則謎語大概的起源,大概就是某個充滿慈祥的老人在跟孩子嬉鬧時的即興之作,生動而溫馨。 在市井生長出來的謎語生動形象充滿了煙火氣,同時具備了童謠的畫面感,也融入了當地的特色。「五指領兵到長沙,長沙兵馬亂如麻,火炮閃閃打一仗,個個累得張嘴巴(打一事)。」這則謎語的謎底是炒豆,將豆子放入鍋中,豆子在鍋中跳動,豆子爆裂的聲音,豆子熟了爆開的姿態,讓人仿佛聞到了豆子的香氣。
  • 貴州省縣級各個縣市區地名由來
    織金縣:清康熙五年(1666)設平遠府,意即平定西南邊遠之地;二十二年改平遠州,1913年改平遠縣,次年改現名,以織金河為名,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因綺陌、桂果壩子稻穀黃熟,谷浪如金梭在織,故名黔西縣:清康熙三年(1664)設黔西府,因地為黔之藩籬,地處鴨池河之西,故名;二十二年降府為黔西州,
  • 記憶中的長沙濚灣鎮
    長沙最早的集市之一∨「濚」,舊志中作「瀠」,濚灣即「瀠回的港灣」之意。古時這裡有河流濚灣水,「濚灣水出麓山左自之字灣來,曲折數十裡為濚灣鎮,可通舟。濱江三裡穿孔,道繞濚灣市北以出,將入大江。」由於濚灣鎮為長沙至貴州古驛道的首站,又緊鄰湘江碼頭,在湘江未建大橋之前,是長沙城湘江兩岸的主要渡口,系湘中地區水陸交通要衝,因此自古為商業繁華之地。濚灣鎮古稱濚灣市,是長沙古代最早形成的集市之一(雖為集市,實際上是一條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