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之名始於周初,《逸周書·王會解》載,成王時,諸侯所獻方物有「長沙鱉」。戰國時已成為楚南重要城邑,又名青陽。秦置臨湘縣,並為長沙郡治。西漢徒封吳芮為長沙王,置長沙國。東漢復長沙郡。西晉置湘州。
隋改臨湘縣為長沙縣,廢郡,並改湘州為潭州。唐稱潭州或長沙郡。唐廣德二年(736年)派駐湖南觀察使。五代為楚國都,置長沙府。宋置湖南路,後改荊湖南路。元置潭州路,後改為天臨路。明設長沙府。清康熙三年(1664年)置湖南布政使司,從此成為湖南省會。1933年析長沙縣城區置長沙市。1949年定為省轄市。
據《元和郡縣誌》:《東方朔記》,南郡有萬裡沙祠,自湘川至東萊,地可萬裡,故曰長沙。
另據《通典》:軫旁有小星名長沙,應其地而名。其地在周曰星沙,以天文名也。
長沙上古名「沙」,周初為越人方國地名,得名長沙。作為行政區劃地名,歷有長沙、湘、臨湘、撫睦之名,皆有歷史文化淵源可考。沙,作為越族集落地名,得名約在西周之前。
長沙上古為三苗國地。《戰國策·魏策一》:「昔有三苗之後,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韓詩外傳》糾正為:「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川。」唐代杜佑《通典》:「今嶽州、潭州、衡州,皆古三苗國。」《史記·五帝本紀》:「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三苗,古籍多指南蠻重要一支。
三苗部落聯盟的苗領驩兜,受到堯、舜、禹多次徵伐《尚書·堯典》:「放驩兜於崇山,以變南蠻。竄三苗於三危。」今有驩兜放逐於湘西張家界市之說。
《辭源》釋「崇山」:「在湖南大庸縣(今張家界市永定區)西南,與天門山相連。相傳舜流放驩兜於崇山,即此。」今有驩兜冢。《直隸澧州志》亦有載。舜發兵徵三苗,在「丹水之浦」(今湖北丹水流域)將三苗打敗,但三苗族累徵不服,後舜率部族大舉南徵,《淮南子·修務》云:「舜南徵三苗,遂死蒼梧。」(今湖南永州市寧遠縣)三苗被徵服後,一部分融入古越族,一部分向今湖南湘西沅水上遊遷徙,成為今湘西及雲貴高原苗、瑤族居住地先祖。
由此推知,今長沙地區上古為三苗國,三苗敗後為古越人所居。長沙上古名「沙」,屬古越人族居之地。沙,古文中多指細碎的石粒。《說文·水部》:「沙,水散石也。」段玉裁注「石散碎謂之沙。」古今文中有20餘種釋義,其本義指碎石粒。
揚越人族居此地後,發現湘江邊白沙如帶,形成長而大的白沙帶,故叫「沙」。但越語讀前加驚嘆字「長」,「長」即為發語詞,冠首,實為虛敬詞而已,實以「沙」名族邑。
有古籍史料記載《湘中紀》:「白沙如霜雪。」《路史》:「沙,為長沙;雲陽,為茶陵。」晉代闕駰《十三州志》載:漢「有萬裡沙祠,而西自湘州,至東萊萬裡,故曰長沙」。《元和郡縣誌》引《東方朔記》:「南郡有萬裡沙祠,自湘州至東萊可萬裡,故曰長沙。」
唐代杜佑《通典》載:潭州「秦為長沙郡」。注云:「有萬裡長沙,故曰長沙。自此後,歷代地方志多引此為據,長沙得名於『萬裡沙祠。』」《史記·孝武本紀》載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至今山東東萊祈禱「萬裡沙」。因有「沙經三百裡」之沙原,故祭之。東漢應劭注曰:「萬裡沙,神祠也。」有感於晉代今長沙湘江水陸洲(橘子洲)大面積顯露沙灘,故闕駰便附會成「萬裡沙祠」。但不能否認,其時長沙已建「萬裡沙祠」或「沙祠」,供人祭祀。
《楚辭·湘君》及《湘夫人》等載:楚人歷有敬祭「湘女神」「湘夫人」「鬼母」之俗,這當為古越人敬祭之遺存。在「蠻越」中,據傳「長」為祭祀,「沙」為女神之意。「長沙」在越語中,是祭祀白沙神及女神的地方。今壯、侗民族,據考證為古越人後裔,至今「未立村寨,先立長沙」的成語,這也可視為古越人祭祀白女神之遺傳。唐代《長沙土風碑記》引《遁甲記》云:「沙土之地,雲陽之墟。」《元和郡縣誌》:「秦並天下,分黔中以南之沙鄉為長沙郡,以統湘川。」以上「沙土」「沙」「沙鄉」「白沙」等應是古越人地名之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