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兩搭橋、二裡半、三王街、四方坪、伍家嶺、六堆子巷……這些長沙地名你也許耳熟能詳,但你知道它們背後的名字由來嗎?今天我們來扒一扒這其中可能連正宗老長沙人都不知道的歷史。
一步兩搭橋
此街位於長沙城南天心閣城牆內,西起磨盤灣,東到小樂嘉巷。
唐朝時,此處是長沙城的護城河,為方便城南百姓出入,在護城河建了兩座並列的橋,據說兩橋僅一步之隔,所以人們便稱為「一步兩搭橋」。
二裡半
二裡半,跟河東的三公裡一樣,是河西的一個地名。只是三公裡因曾建有湖南巡撫駱秉章、張亮基和藩臺潘鐸三個人的祠堂而得名,而二裡半的名字由來據說是因為這裡離濚灣鎮大約2.5裡。
三王街
南起坡子街,北止五一西路,「三王」指吉王朱見浚之前封藩長沙的潭王、谷王和襄王。潭王為朱元璋第八子朱梓;谷王為朱元璋弟十九子朱橞;襄王為明仁宗第五子朱瞻墡。三王街舊有老郎廟,始建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光緒十八年(1892)重修。
四方坪
四方坪在長沙方言中是小平地的意思,因為此地多為平原,開墾農田多為四正四方的形狀,故四方坪之稱流傳下來。
伍家嶺
伍家嶺位於開福區,原為長沙北郊的荒山野嶺。相傳明洪武年間靳、毛、李、廖、楊五姓在此定居,故名伍家嶺。
六堆子巷
六堆子巷位於老長沙青少年宮後面,是現營盤路以南的一條小巷子。也是唐代長沙城北門護城河所在處的地名。
關於地名的來歷,要從滿族人的風俗習慣來探究。滿語中堆子的意思是城鎮內官兵駐地巡邏的居住房子的意思。而六堆子巷附近就是原來長沙城的「撫臺衙門」(故址位於老青少年宮內),在撫臺衙門的周遭有官兵駐地也就不足為奇了。
七裡廟
七裡廟地名的來歷源於一個古時的故事。當時,有個和尚遭人誣陷,犯了姦淫女性的罪名,被當時官府判了斬立決。和尚留下遺言,若其被人冤枉,其屍首立地行走七裡路。哪想最終和尚屍首果真行走七裡路。百姓因為此事立廟祭祀,命名為七裡廟,自此香火不絕。但寺廟建築早已淹沒在歷史煙雲之中。
七裡廟地區現位於芙蓉中路以東、雨花路以西,北臨雨花路與芙蓉中路交叉路口,南臨省勞衛所,地處東塘-雨花亭商圈的繁華地段。
八角亭(見大圖)
八角亭因明吉藩府兩座八角形的亭子建於此路南北兩端而得名。南起司門口,北到藥王街口,全長約100米,寬不足30米。現今可能不是特別明顯,在舊時卻是老長沙城的標誌。
黃興南路步行街司門口一端還重修了一個八角亭用作紀念。它繁華,但不喧囂。在堂皇富麗之中還不失古樸、典雅。幾乎每個想在長沙購物的人首先想到的也是這裡。
韭菜園
韭菜園位於今天的長沙市中心,曾經是湖南省政府所在地。韭菜園其實曾經一度成為中國知識青年的聖地,緣於抗戰時國立長沙臨時大學(西南聯大前身)校址便在韭菜園。
「韭菜園」:因為很久很久以前,這裡是一片鬱鬱蔥蔥的韭菜園……
識字嶺
識字嶺,解放前曾作為刑場,楊開慧在這裡被殺。既是行刑之處,又稱為「嶺」,可見當年是偏僻荒蠻地帶。
來源:微信公眾號「長沙吃喝玩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