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種罕見病診療初現「曙光」 基因檢測開啟精準診治新時代

2020-12-25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7000種罕見病診療初現「曙光」 基因檢測開啟精準診治新時代

  罕見病患者迎來了最好的時代。目前國際確認的罕見病有近7000種,只有不到5%的罕見病有治療方法。由於每種罕見病的患者人數少,且多為疑難雜症,罕見病的診療屢屢受挫。

  而隨著分子醫學的發展,為總數龐大的罕見病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由於罕見病多為遺傳病,由基因缺陷導致,因此,基因檢測已經成為罕見病診斷與防治的重要手段,可以為疾病的臨床診斷提供重要參考,提高診斷率,縮短確診時間,降低確診成本

  另一方面,這些患者的基因檢測數據,也顯得十分珍貴。以往,醫生收集到的罕見病患者案例少,而通過近年來對罕見病認識的提高和病友群,經基因檢測確診,同一類罕見病患者的數據可以快速達到一個量級,助力科研人員對相關疾病的研究。「基因檢測的臨床數據將成為我們京都兒童醫院最好的財富。」北京京都兒童醫院學術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鄒麗萍說。

  12月7日,第四屆香山情·華大基因合作論壇2019兒童精準醫學研討會在北京舉行。論壇邀請了北京協和醫院、解放軍總醫院、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大學醫學遺傳學系的專家對兒童精準醫學新進展進行了專題報告

  基因檢測是罕見病精準診斷的基石

  罕見病指的是發病率很低的一類疾病,這些疾病往往嚴重致殘致畸,甚至危及生命,是人類醫學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2018年,國家相關部委聯合制定並發布了《第一批罕見病目錄》,以「發病率相對較高、疾病負擔較重、可治性較強」為優先標準,收錄了白化病、ALS、戈謝病、卡爾曼症候群、馬凡症候群、法布雷病、血友病等121種疾病。

  一個現實的矛盾是,在我國絕大部分罕見病患者在縣級醫院初次問診,而九成以上的罕見病專家及診斷資源卻集中在一線城市的三甲醫院,這加劇了患者的頻繁誤診現象,不僅耗時耗力,也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復旦大學出生缺陷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罕見病群體約為1680萬人,其中能得到明確診斷的患者不足40%,平均確診時間超5年,確診費用高達5萬元。

  更令人惋惜的是,這些罕見病患者有一半都是孩子,他們在出生時或兒童期發病,約30%的罕見病兒童壽命不會超過15歲。而在今天,基因檢測提供了罕見病精準診斷、早期幹預的可能性。

  研究表明,約有80%的罕見病是由於基因缺陷導致的,具有遺傳性,這使得基因檢測的重要愈加凸顯,成為認識、診斷、治療罕見病的關鍵。鄒麗萍表示,自己曾診治過一個孩子,當時他並不能走路,臨床的症狀與腦癱很像。但是通過基因檢測,發現他是SEGAWA綜合症,治療兩周後,孩子已能跌跌撞撞地走起來了,病情有了大幅的改善

  更令人期待的是,通過基因檢測對罕見病的了解不斷加深,而這些了解將助力常見病的治療。

  「罕見病是上天給人類最好的疾病模型。把罕見病研究好,普通病也就容易治療了。」鄒麗萍說,「我國人口總數龐大,罕見病雖然發病概率很小,但乘以大的基數,病人數量都是幾萬甚至幾十萬,更有理由做好研究。」

  鄒麗萍舉例,比如先天性無痛症,研究人員發現一個成員普遍具有Ⅱ型先天性無痛症的家族,許多成員5號染色體上的FAM134B基因都發生了變異。製藥公司從這種罕見的基因突變中看到了商機,並發現這一基因控制著體內的Nav1.7鈉離子通道,而這一發現將幫助公司制造出全新級別的止痛藥,目前該藥物已在臨床試驗階段。

  數據質量與解讀能力是關鍵

  罕見遺傳病的臨床診治與研究邏輯是,臨床診斷後,通過對基因檢測數據的分析,找出與疾病相關的基因;也可更深層次探索與疾病相關的新致病基因,並對其進行一系列的發病機理研究與治療層面的探索,最後進行臨床轉化應用。

  這也意味著,對提供檢測服務的公司來說,基因檢測的數據質量與報告準確解讀的能力成為關鍵。目前,基因檢測公司魚龍混雜,質量與標準不一,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行業的良性發展。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遺傳分子診斷科主任王劍表示,基因檢測公司的數據質量控制要讓目標區域覆蓋範圍內所有變異能夠檢出,並保證檢出變異的真實性;另一方面,檢測公司需要找到臨床症狀的真正致病變異。

  王劍也指出,基因診斷的三個環節,實驗室產出數據、專業人員分析數據以及出具檢測報告、遺傳諮詢均不可或缺,第三個環節仍顯薄弱,行業亟需培養一批臨床遺傳學醫生、遺傳諮詢師等人員。

  同時,在王劍看來,想真正實現中國罕見遺傳病的精準診治,需要建立適合國情的遺傳病診斷規範化流程;需要建立「兒科-產科(生殖)-遺傳科」的合作診治體系;還需要逐步建立基於人工智慧的罕見疑難病輔助診斷系統,進行臨床表型與基因組數據解讀。

  而隨著華大基因與北京京都兒童醫院的戰略合作,罕見病的精準診治前景可期。

  「戰略不是研究我們未來要做什麼,而是研究我們今天在做什麼才有未來。罕見病治療的優勢和困難一定是並存的,不可能只有好沒有壞,只有突破了這些困難,才能夠找到前進的方向,我覺得這就是一個非常大的方向。」鄒麗萍說,「罕見病治療是我們京都兒童醫院與華大基因,這種民營醫院與民營企業聯合起來,能夠突破的堡壘。」

  華大基因首席醫學事務官許四虎說:「兒童罕見病的患者數量很大,需要攻克的難題也很多,華大基因與京都兒童醫院能夠合作的領域也十分寬廣。這種民營機構的『強強聯合』,將帶領我們走得更遠。」他表示,華大基因與北京京都兒童醫院將共同開展臨床檢測服務、樣本以及大數據積累、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加速基因組學研究成果落地到臨床,「為孩子做更多事情」。

  據了解,北京京都兒童醫院與華大基因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依託各自資源和技術優勢,共建「精準醫學聯合診療中心」和「基因診斷聯合實驗室」,在兒童精準化醫學領域進行探討與實踐。

(責任編輯:DF395)

相關焦點

  • 從瓜氨酸血症II型的確診,看懂基因檢測在罕見病診斷上的應用
    這對罕見病患者、家屬和那些奮戰在罕見病事業的公益組織來說是一件歡欣鼓舞的大事,同時也為罕見病家庭和罕見病用藥行業發展帶來了曙光。該目錄共收錄了121種罕見病,有21-羥化酶缺乏症、白化病、Alport症候群等,下面小編就來分享一例收錄在《第一批罕見病目錄》第18號疾病「瓜氨酸血症」的案例。
  • 提高罕見病診斷水平(健康焦點)
    我國罕見病患者超過2000萬人,每年新出生的罕見病患兒超過20萬。罕見病不只是一個醫學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近年來,我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為罕見病診治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日前,本報記者走近罕見病患者群體,記錄了他們的真實生存狀況,提出了加強罕見病診治的建議,希望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 省醫開設罕見病遺傳諮詢門診
    多彩貴州網訊(記者 李曜)為使廣大罕見病患者及時得到診斷和治療,近日,貴州省人民醫院在省內開設首個「罕見病遺傳諮詢門診」,由省醫產前診斷中心的遺傳諮詢專家出診。「罕見病遺傳諮詢門診」開診時間為每周四上午,群眾可通過省醫門診預約掛號系統中的產前診斷中心進行預約掛號。
  • 《人民日報》:華大基因用創新基因檢測技術推動實現精準醫療
    就在今年8月,由華大基因研發的中國首個基於國產測序平臺的肺癌多基因檢查試劑盒獲得準產批件,這意味著國產基因檢測技術在腫瘤臨床領域實現了重大突破。10月,與該試劑盒配套的分析解讀軟體也獲得了相應批件。至此,華大基因的華翡冉-肺癌組織個體化診療基因檢測,從提取、建庫、測序(測序儀及試劑)到分析軟體的全流程均已獲得醫療器械證書和準入許可,可為腫瘤臨床患者提供可靠和規範的檢測服務。
  • 貴州省人民醫院開設罕見病遺傳諮詢門診
    多彩貴州網訊(記者 李曜)為使廣大罕見病患者及時得到診斷和治療,近日,貴州省人民醫院在省內開設首個「罕見病遺傳諮詢門診」,由省醫產前診斷中心的遺傳諮詢專家出診。「罕見病遺傳諮詢門診」開診時間為每周四上午,群眾可通過省醫門診預約掛號系統中的產前診斷中心進行預約掛號。
  • 警惕罕見病,重視胚胎植入前遺傳學檢測
    我國知名生殖醫學專家、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終身榮譽院長兼首席科學家盧光琇教授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胚胎植入前遺傳學檢測(PGT)已經能實現。在胚胎植入子宮前,在試管裡面對胚胎進行遺傳學診斷,就像在播種前對「種子」進行精挑細選,經過挑選後的健康「種子」才能植入子宮,從而生出健康寶寶,這樣,罕見病家族基因有望因此被阻斷。
  • 貴州首個罕見病遺傳諮詢門診落戶貴州省人民醫院 每周四上午開診
    據了解,罕見病又稱 " 孤兒病 ",是指發病率非常低的一類疾病的總稱,但作為一類疾病而言患病人數並不低。國際確認的罕見病有 7000 多種,約佔人類疾病的 10%,其中約 80% 為遺傳性疾病,涉及臨床各專業。我國約有 2000 萬罕見病患者,且每年新增患者超過 20 萬。
  • 121種疾病納入首批罕見病名單
    罕見病又稱「孤兒病」,是指發病率極低的疾病。這些病症對人體危害極大且藥物難尋,幾乎沒有有效的根治方法。據統計,目前世界上有超過7000種罕見病,而在中國,罕見病患者的總人數已超過2000萬。長期的病痛折磨、高昂的醫療費用,讓罕見病患者承受著巨大的經濟和精神負擔。日前,國家衛健委等5部門公布了第一批罕見病目錄,納入了121種罕見病。
  • 精選健康「種子」放入子宮,罕見病家族基因有望被阻斷
    對於這個問題,包括盧光琇教授在內的多位接受採訪的專家幾乎異口同聲:因為罕見病太難了。 首先,診斷難。罕見病大概有7000多種,不多見且病種特別多,涵蓋了各個不同醫學專科,有的醫生可能整個職業生涯中也未必能遇到一例,所以不單是公眾知之甚少,連不少醫療從業人員也不甚了解。
  • 121種罕見病治療有了推薦醫院
    為提高罕見病診療水平,維護罕見病患者健康權益,日前,市衛健委和北京醫學會罕見病分會,制定並公布了《具備第一批罕見病目錄中所列疾病診治能力推薦醫院/科室名單(2018年)》。今後,罕見病患者求醫將有望少走「彎路」。   為使罕見病患者得到規範治療,保障患者醫療安全,市衛健委和北京醫學會罕見病分會制定了《具備第一批罕見病目錄中所列疾病診治能力推薦醫院/科室名單(2018年)》。
  • 罕見病家族基因有望被阻斷 備孕夫婦應及早進行遺傳學諮詢
    對此,我國知名生殖醫學專家、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終身榮譽院長兼首席科學家盧光琇教授表示,目前,胚胎植入前遺傳學檢測(PGT)已經能實現,在胚胎植入子宮前,在試管裡面對胚胎進行遺傳學診斷,就像在播種前對「種子」進行精挑細選,經過挑選後的健康「種子」才能植入子宮,從而生出健康寶寶,這樣,罕見病家族基因有望因此被阻斷。
  • 一位溫州罕見病患者爸爸的心願
    直到2007年,上海一位醫生說會不會是「小胖威利」啊,那是林曉靜第一次聽到這個詞,兩個月後,基因檢測結果出來,醫生在病曆本上寫了一串英文加三個中文漢字——「Prader-Willi症候群」。  「醫生,這什麼意思啊?」「唉,罕見病,沒法治的。」
  • 罕見病已成全球公共健康議題 今年9月邀您相約北京共議罕見病
    屆時全球目光都將聚焦中國,各利益相關方圍繞「罕見病的全球挑戰與中國角色」這一主題展開交流與合作。罕見病是人類醫學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目前已知有近7000種罕見病,而80%是由於基因缺陷所致,具有遺傳性。我們已經看到,在各利益相關方的共同努力下,各國家和地區在罕見病領域的研究、診斷、治療及醫療保障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其中,中國就是一個在此領域表現最積極的國家之一。
  • 「阿爾法狗」助力腫瘤精準診療 將在蘇州市立醫院東區全面應用
    今天(4月21日)上午,2018蘇州-西雅圖腫瘤精準醫療高峰論壇暨第二屆中美腫瘤精準醫療醫生培訓會在
  • 實測:關於罕見病診治在線系統的使用|罕見病|實測|診治|臨床症狀|...
    因為一次偶然的原因,筆者知道了罕見病,加上筆者所從事的工作與醫療相關,所以一直在關注罕見病領域,本文就是筆者對罕見病診治的一點小小的思考,由於筆者非醫療專業人士,不保證所述內容全都正確合理,僅供各位讀者一看,有不對之處還請指教,互相交流,文章比較長,請各位看官耐心閱讀,筆者保證句句屬實。
  • 罕見病患者爸爸的心願:我走過的彎路希望其他父母不要再走
    直到2007年,上海一位醫生說會不會是「小胖威利」啊,那是林曉靜第一次聽到這個詞,兩個月後,基因檢測結果出來,醫生在病曆本上寫了一串英文加三個中文漢字——「Prader-Willi症候群」。  「醫生,這什麼意思啊?」「唉,罕見病,沒法治的。」
  • 「中國罕見病、遺傳病兒童公益救助計劃」國際癲癇日上線
    全球範圍內已確認的罕見病約有6000種至7000種,佔人類疾病的10%左右,而中國的罕見病患者已達2000萬人。約有80%的罕見病由遺傳缺陷引起,遂也被稱作基因病,約50%的罕見病在出生時或者兒童期即可發病,且發展迅速,死亡率很高。同時,罕見病、遺傳病又是上天賜給人類最好的疾病樣本,治療、研究罕見病刻不容緩。
  • 卵巢癌診療已進入精準時代,哪些人群需要做BRCA基因檢測?
    但這些症狀易被忽略,也難以跟其他症狀區分,導致卵巢癌難以早期發現,且目前沒有十分精準有效的篩查方案,70%的患者初診時已經是卵巢癌晚期。 卵巢癌高危人群 卵巢癌多發於40~60歲的女性,有家族遺傳史、不孕不育、體內有基因突變等都是卵巢癌的高發人群。
  • 仁東醫學聯手瀚暉製藥 開啟乳腺癌精準診療系列產品商業合作
    仁東醫學聯手瀚暉製藥開啟乳腺癌精準診療系列產品商業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