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遵:曾被日本人重金懸賞,抗戰勝利收復南沙群島,建國後授銜少將

2020-12-20 騰訊網

中國的邊界在哪?說起中國的邊界,就不得不提祖先傳承下來的遼闊南海。"九段線,一個都不能少"正是我國的海洋邊界。

然而一個世紀前,南海還被侵略者所佔領。遙想當年,名將戚繼光曾有一句石破天驚的口號,他說"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知道是誰收復了南沙群島嗎?還是林則徐的一門俊傑。他的侄孫林遵,就繼承了他"固守藩籬"的海防戰略,將南沙群島收回。

更在後來的新中國,成為了人民海軍司令員。這不僅是林氏門風所造就,更是那一代人的情懷所造就。

一、海軍名宿的家學淵源

林遵,字遵之,1905年出生於福建福州,是民族英雄林則徐的侄孫。

觀其名,為遵,有循規之意,然而事實上,這個遵,該是審時度勢為生民謀出路之意。就如他的父親從小給他講的林則徐的故事一般。可見族中對其的期望。

而作為中國的海軍名宿,他是有著相當的家學淵源。從林則徐開始,就開始著眼於海防,因為有林則徐的警醒,才有了洋務的轟轟烈烈。

而林遵的父親,早年也在北洋海軍中供職。並曾參加了甲午海戰。那次慘敗,讓他的父親林朝曦,與許多人一樣,都感到改變的不少軍隊,而該是整個國家。

亂世將臨,功名還需馬上取。所以在培養兒子林遵的過程中,一直為他灌輸家國情懷。長大後的林遵,也因自己父親期盼和家族薰陶,加入到了中國海軍。

1924年,帶著振興中國海防,洗刷父輩在甲午的恥辱,繼承文忠公"固守藩籬"理念,年僅19歲的林遵滿優異成績考入煙臺海軍學校。

後來,他又以優異的成績,被公派到英國格林尼治皇家海軍學院留學。直到1934年畢業回國。正值多事之秋,又趕赴德國學習潛艇技術

在發覺德國一邊對著中國推銷武器設備,一邊又與自家寇讎日本眉來眼去,暗中媾和妄想瓜分世界之後。當時的林遵,毅然回到了祖國參與抗戰。那一年,正是1939年。由此,開始了他徵戰四海的一生。

2、 雪甲午之恥:成日本人的心頭大患

說到清朝的海防,就有人問,清朝為什麼落後?為什麼被船堅炮利叩開國門?這種問題並不新鮮,有一千次提問,就會有一千零一次回答,因為閉關鎖國,因為清政府的愚民政策。

火藥,管制火器都起自中國,卻被清朝入關以後擯棄,而導致武器發展停滯不前。有人愚昧,有一群人愚昧,但總會有第一個開眼審視自己的人。

而這個人,就是近代開眼第一人,林則徐。他告訴國人,"師夷長技以制夷",並在後來,固守藩籬的思想傳播後代子孫。

直到他的侄孫林遵那一代,這種思想面對著咄咄逼人的日軍侵略者,開始發揚光大。許多人都說,這種"以守為戰"的戰略思想,太過被動消極。

這其中不僅僅是因地制宜,也是因時制宜,晚清時中國,是這樣的困難,抗戰時期,也是如此。

但這會兒,林遵這個剛回國就當上第五遊擊布雷大隊大隊長的"林則徐傳人",他有了新的玩法。在他抗戰的幾年裡,指揮布置的魚雷,多次炸沉日軍運輸船和軍艦。

回想當年甲午,日軍軍艦在東海對著清政府海軍耀武揚威,恐怕想破頭也想不到當年父輩的債,會由這一代人了解。

惱羞成怒的日本人,開始四處懸賞要抓捕林遵。作為林則徐的侄孫,如果中國人保不住林遵,那麼對於民心對於軍心,無疑是沉痛的打擊。

只要辦了林遵,既可以減輕我方布雷策略上的壓力,還可以讓抗戰陷入士氣低谷。日本人的狼子野心可以說是昭然若揭了。

而當時全軍上下一條線,是不可能讓日本人這個"白日夢"實現的。並且這種手段,當年宦海浮沉的林則徐都泰然處之,林遵作為其子孫,又如何能夠退縮呢。

所以,日本人的如意算盤打的響,卻始終只能是"籌算"。

3、 抗戰勝利,從法國人手中收復南沙群島

抗戰勝利後,根據有關條款,日本自甲午海戰以來,佔據的中國領土,領海都必須無條件還給我國。但就在抗戰勝利之後,法國竟然公然派遣軍艦,無視中國主權而入主南沙。

隨後,怒不可遏的國民政府,派遣艦隊前往收復。而率領艦隊的指揮,就是林遵將軍。這一次的艦隊遠行,其最終目的就是直指南沙群島。

當時正值11月,正值冬季。在南海也多強風,而當時去收復南沙,無疑是一年最困難的。然而因為祖國剛剛戰勝寇讎日本,而國家的命令也無可違抗。

於是為了國土的完整,林遵只能率領艦隊去往南沙並克服困難。此後,克服了重重困難的他們,也在1946年12月15日,收復了南沙並率艦隊返航。如今,南沙的第二大島"中業島",就是紀念中業艦接收南海命名的。

他們的南海之行,也向全世界人民宣告了中國對於南海及其附近島嶼的永久主權,中國對南海諸島及其海域的領土主權已經恢復行使管轄權。

四、遵民心,起義後建成中國海軍

凱旋歸來之後,當時正值解放戰爭,國民政府與我黨激戰正酣。而林遵,也奉蔣委員的命令,進入長江構築蔣委員口中的"天塹防線"。

可以說,如果事情就這樣發展下去,那麼其割裂中國之心,恐怕是早已有之

因為從古至今,能被長江所隔絕的,不是炎黃子孫,而是南北兩朝,那麼多的朝代,依據著這個天塹,偏安一隅。恐怕他早已為自己謀劃好出路了吧?

然而中國總是不乏大義之人,在1948年9月,對於此次非常上心的我黨領導人。開始找到了林遵的大學同學,與他一同在煙臺海軍學校相識的老友——郭壽生。

當時他正任職於國民政府《海軍月刊社》的社長。周總理託人向他表示,希望他能夠歸隊,並且積極爭取一下第二艦隊帶頭人林遵。

後來,郭壽生找到了林遵,這個多年的好友,以及大學時期的搭檔,在這一場談話中,逐漸從回憶往昔轉到了家國天下。

或許這倆人的熱血,從未被澆滅。林遵一生洗刷甲午恥辱,收復南沙,而郭壽生一生致力於海軍軍事的普及,俱是"殊途同歸"。

他們只缺一個時刻,一個為萬世開太平,為炎黃大一統的時刻。兩位老友就這樣在漫漫長夜的促膝長談之下,敞開了心扉。

談及心痛之處時,林遵悲慟的說,政府下令"於必要時炮擊江岸",難道成大事者就不顧生民安危嗎?

恐怕對於某些政府來說,確實如此,因為他們所做的事情,不只是這一次如此決絕。"花園口決堤"慘案歷歷在目,難道如今也要成為愚昧政府的"劊子手"嗎?

作為一軍指揮官,他斷不會如此奉命,他說:"作為一個指揮官,他的良心尚存的時候,下令炮擊生他養他的同胞和國土,於心何忍!"

同樣正說到動情之處的郭壽生,就此將起義和我黨委託全盤託出。希望這個一生致力於領土完整的將軍,能夠在最需要他擺明立場的時刻,為人民作出選擇。

聽罷郭壽生的建議,林遵心頭一震,願意跟隨起義。許多年後,林遵每每回憶起這改變中國人民的歷史節點的時候,都會頗有感觸的說:

"與中共黨的組織建立了直接聯繫,我如同在長夜中看到了曙光,黑暗裡見到了光明。"因為,一個為將者,殺的是寇讎,不可能是自己守護的子民。將軍的職責,就是守護。而不是作為國民政府的指揮棒。

大概,也只有這樣心懷天下的人,才能夠一生銘記這樣的職責吧。

4、 為中華一統,林遵將軍永垂不朽

1949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海軍成立,林遵被任命為第一副司令。1955年,林遵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一級解放勳章。

林遵也成為中國海軍歷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領軍人物,為中國海軍的成立、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1979年7月16日,這個一生縱橫江海的海軍名將,最終於上海病逝,享年74歲。在臨終前,他說:"我一生愛海軍,愛海洋,又是東海艦隊的副司令,坦骨東海,正是死得其所。"

後人們於是按照林遵將軍的遺願,人民海軍將他的骨灰,撒在了東海。靜靜的凝望華夏崛起於世界東方。

有人問林遵的影響有多大?如果說收復南沙,是歷史的必然。那麼解放戰爭起義,對於歷史來講,則不完全都是必然。

當時的他,完全有機會幫助國民政府構築天塹,以達到國外一致認可的"劃江而治"

毛主席為新華社所寫的1949年新年獻詞中,向全黨、全軍發出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偉大號召,明確謝絕了國際友人的"好心勸告",拒絕了"劃江而治""平分秋色"的主張。

1949年9月15日,經毛主席批准,林遵出任華東軍區海軍第一副司令員。此後,作為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的代表,他參加了共和國開國大典。

當毛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林遵激動不已,幾十年來,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他苦苦奮鬥。

今天,夢想終成現實,他怎能不為此而興奮,而激動?他暗暗下定決心,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為站起來的中國人民、為獨立了的中華民族,努力奮鬥。

如果當年,沒有林遵,別說是海軍的底子,就是統一也會是遙遙無期。因為長江自古就是天塹,"固若金湯"往往不是口頭所說而已。

試想,如果真要割裂中國,那麼如今的中國會是什麼樣?恐怕不會比如今東北邊那兩難兄難弟好過。

一邊是資本主義的"傀儡",一邊是固步自封。這對於中國的偉大復興來說,將是遙遙無期。而林遵的出現,則成為了改變歷史的節點。這樣的家國天下,才是真正大中華最需要的。

也當之無愧是林則徐的子孫。可以說,福州林氏一門俊傑,觀林遵一人則可知其全貌。林遵將軍,當永垂不朽。

文/史海觀復

相關焦點

  • 中國70年前收復西南沙群島向世界證明了什麼?
    抗戰勝利後,中國收復西沙和南沙群島,對於維護中國主權完整是一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行動。70年前筆者的父親林遵有幸奉命組建了收復西南沙群島的「前進艦隊」,作為指揮官帶隊收復了西沙和南沙群島。
  • 五大野戰軍縱隊司令員,為什麼有5人建國後僅為少將?
    這52名縱隊司令員中,東野特種兵縱隊司令員朱瑞在解放戰爭中犧牲,西野四縱司令員王世泰、華野十一縱隊司令員管文蔚、東野鐵道兵縱隊司令員黃逸峰等三人建國後從事地方工作,43人被授予中將及以上軍銜,其中西野三縱司令員許光達被授予大將軍銜。可令人大跌眼鏡的是,有五人僅授予少將,這是怎麼回事呢?先說說爭議比較大的東野十一縱司令員賀晉年。
  • 授銜時許世友碰了釘子,四野軍長不服少將銜,林彪破例為此人出面
    早在八路軍抗戰時期,我軍就曾授過一次軍銜,不過當時由於是戰亂時期,因為軍銜的授予只是為了方便行事,抗戰勝利後,在與國民黨的和談中,中共中央軍委再次進行授銜,這是為了更好地協商,而要說到真正的公平卻公正的授銜,那就是建國後的1955年授銜了。
  • 1955年授銜時,有多少投誠國軍將領被授予了軍銜?誰的級別最高?
    其中,被授予上將軍銜者3人,被授予中將軍銜者3人,被授予少將軍銜者5人。1950年10月,他奉命率部赴朝作戰,回國後繼任第50軍軍長。新中國第一次授銜時,曾澤生被授予中將軍銜。韓練成,出生於1909年,寧夏固原人,投誠前任國軍甘肅省保安司令,中將軍銜。1949年初,他從甘肅逃往香港,後經東北到達解放區,被我軍任命為第一野戰軍副參謀長,隨同一野參加解放戰爭。解放後,調任西北軍區副參謀長、蘭州軍區第一副司令員。新中國第一次授銜時,韓練成被授予中將軍銜。
  • 1955年,開國授銜後不久,功德林中一位國軍中將被處決,此人是誰
    此人名叫李繼龍,他是湖北長陽人,早年間就讀於湖南陸軍講武堂,這所學校創立於1917年,學校的教官基本上都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教材也是沿用保定軍校的教材。值得一提的是,彭德懷、黃公略、張子清、唐生明等人也是這所學校的畢業生。李繼龍在校期間非常好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他的理論水平和軍事素養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 中國收復西南沙群島70周年紀念活動中英文對照發言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偉大勝利後,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1946年11-12月,中國派出「太平」「永興」「中建」「中業」4艘軍艦,在指揮官林遵海軍上校的率領下,與政府接收專員和相關專業人員,收復了被日本軍國主義侵佔的西南沙群島並隆重舉行儀式,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國對西南沙群島恢復行使主權。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世界共同見證,國人永遠銘記。
  • 東沙群島,清朝從日本手上奪回的領土,扼守著巴士海峽的咽喉
    我國南海諸島包括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其中東沙群島是南海諸島中位置最北、島礁最少、開發最早的一組群島。東沙群島物產豐富,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通往臺灣海峽、巴士海峽、巴林塘海峽等國際航線的必經之地。
  • 「銘記歷史」貴州桐梓金家樓,抗戰期間辦在內陸的「海軍學校」
    抗戰8年中,桐梓海校航海、輪機、造艦三個專業共培養了11期(班)、300多名學生。不少學子,有的在歐洲和中國戰場參加「二戰」,建立功勳;有的參加收復南沙群島、西沙群島,捍衛主權;有的擔任院校教學領導和骨幹,為建國初期的海洋、國防、航海、教育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
  • 中國對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的主權無可爭辯
    ……左近柏拉蘇島(按即PARACEL ISLANDS,即西沙群島),出海葠(參),亦產珊瑚而不甚佳,中國屬島也。」光緒九年(公元一八八三年),德國曾對西沙、南沙群島進行調查測量,清朝政府提出抗議後,德國不得不停止調查。
  • 東北抗聯創始人之一,後成四野副司令員,55年為何沒有參加授銜?
    在抗戰勝利後,抗聯隊伍又投入到東北解放戰爭中,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巨大貢獻,但在建國後的55年授銜中,十大元帥和十大將都沒有抗聯出身的將軍,仔細留意的話在57位開國上將中也沒有來自抗聯的將軍,甚為遺憾。
  • 1955年時,解放軍中有4個兵團級的少將,他們分別是誰?
    抗戰時期他先後擔任過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備第1團團長、三邊軍分區司令員、中央西北局委員,因為在三邊地區將革命發展得很好,還得到了主席親筆所寫 「艱苦奮鬥,不屈不撓」的獎狀。解放戰爭最高做到了四野第15兵團第二副司令員、黨委常委兼第48軍軍長,這時候就已經是副兵團級了。建國後他也沒有脫離軍隊,反而調到了當時國家的重心東北去,擔任東北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 日本託管的琉球群島,至今主權未定,能拿回來嗎?看一下
    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茲坦公告》給出的處置原則,日本的主權必須被限制在本州、四國、九州、北海道以及吾人所決定的其他小島。這就留下一個空間,「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指的是哪裡?這裡除了琉球群島,其它島嶼都有歸屬。比如臺灣屬於中國,庫頁島南部歸蘇聯,朝鮮半島獨立建國,唯獨琉球群島的地位較為尷尬。
  • 陳賡麾下的四猛一瘋五位猛將,四位是中將,為什麼他只是少將
    還在東徵中救過蔣介石,後來毅然跟著黨走,成為我軍的高級將領,特別是在抗戰時期,他擔任八路軍129師第386旅旅長,在太行山區堅持和日寇作戰,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甚至日軍的鐵甲車上寫著專「專打386旅」的條幅,可見陳賡所部給日軍帶來的重創,解放戰爭時期陳謝兵團挺進豫西,和其他兩路大軍一起構築了一個品字形的戰略態勢,功勞巨大。
  • 按資歷是中將,授銜前4年開會時壞人背後開槍犧牲,後兒子授中將
    1926年大革命的高潮中,黃祖炎投身革命,在陶業工會南康分會做工運工作,隨後入黨,大革命失敗後,在白色恐怖下,他的家庭慘遭迫害,他沒有動搖革命信念,先是在江西容庚特委工作,後任中央蘇區信(信豐)、康(南康)、雄(南雄)中心縣委書記兼遊擊大隊政委。他帶領部隊和群眾給敵人以沉重打擊,敵人出重金懸賞捉拿他,在群眾的掩護下幾次死裡逃生,化險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