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邊界在哪?說起中國的邊界,就不得不提祖先傳承下來的遼闊南海。"九段線,一個都不能少"正是我國的海洋邊界。
然而一個世紀前,南海還被侵略者所佔領。遙想當年,名將戚繼光曾有一句石破天驚的口號,他說"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知道是誰收復了南沙群島嗎?還是林則徐的一門俊傑。他的侄孫林遵,就繼承了他"固守藩籬"的海防戰略,將南沙群島收回。
更在後來的新中國,成為了人民海軍司令員。這不僅是林氏門風所造就,更是那一代人的情懷所造就。
一、海軍名宿的家學淵源
林遵,字遵之,1905年出生於福建福州,是民族英雄林則徐的侄孫。
觀其名,為遵,有循規之意,然而事實上,這個遵,該是審時度勢為生民謀出路之意。就如他的父親從小給他講的林則徐的故事一般。可見族中對其的期望。
而作為中國的海軍名宿,他是有著相當的家學淵源。從林則徐開始,就開始著眼於海防,因為有林則徐的警醒,才有了洋務的轟轟烈烈。
而林遵的父親,早年也在北洋海軍中供職。並曾參加了甲午海戰。那次慘敗,讓他的父親林朝曦,與許多人一樣,都感到改變的不少軍隊,而該是整個國家。
亂世將臨,功名還需馬上取。所以在培養兒子林遵的過程中,一直為他灌輸家國情懷。長大後的林遵,也因自己父親期盼和家族薰陶,加入到了中國海軍。
1924年,帶著振興中國海防,洗刷父輩在甲午的恥辱,繼承文忠公"固守藩籬"理念,年僅19歲的林遵滿優異成績考入煙臺海軍學校。
後來,他又以優異的成績,被公派到英國格林尼治皇家海軍學院留學。直到1934年畢業回國。正值多事之秋,又趕赴德國學習潛艇技術。
在發覺德國一邊對著中國推銷武器設備,一邊又與自家寇讎日本眉來眼去,暗中媾和妄想瓜分世界之後。當時的林遵,毅然回到了祖國參與抗戰。那一年,正是1939年。由此,開始了他徵戰四海的一生。
2、 雪甲午之恥:成日本人的心頭大患
說到清朝的海防,就有人問,清朝為什麼落後?為什麼被船堅炮利叩開國門?這種問題並不新鮮,有一千次提問,就會有一千零一次回答,因為閉關鎖國,因為清政府的愚民政策。
火藥,管制火器都起自中國,卻被清朝入關以後擯棄,而導致武器發展停滯不前。有人愚昧,有一群人愚昧,但總會有第一個開眼審視自己的人。
而這個人,就是近代開眼第一人,林則徐。他告訴國人,"師夷長技以制夷",並在後來,固守藩籬的思想傳播後代子孫。
直到他的侄孫林遵那一代,這種思想面對著咄咄逼人的日軍侵略者,開始發揚光大。許多人都說,這種"以守為戰"的戰略思想,太過被動消極。
這其中不僅僅是因地制宜,也是因時制宜,晚清時中國,是這樣的困難,抗戰時期,也是如此。
但這會兒,林遵這個剛回國就當上第五遊擊布雷大隊大隊長的"林則徐傳人",他有了新的玩法。在他抗戰的幾年裡,指揮布置的魚雷,多次炸沉日軍運輸船和軍艦。
回想當年甲午,日軍軍艦在東海對著清政府海軍耀武揚威,恐怕想破頭也想不到當年父輩的債,會由這一代人了解。
惱羞成怒的日本人,開始四處懸賞要抓捕林遵。作為林則徐的侄孫,如果中國人保不住林遵,那麼對於民心對於軍心,無疑是沉痛的打擊。
只要辦了林遵,既可以減輕我方布雷策略上的壓力,還可以讓抗戰陷入士氣低谷。日本人的狼子野心可以說是昭然若揭了。
而當時全軍上下一條線,是不可能讓日本人這個"白日夢"實現的。並且這種手段,當年宦海浮沉的林則徐都泰然處之,林遵作為其子孫,又如何能夠退縮呢。
所以,日本人的如意算盤打的響,卻始終只能是"籌算"。
3、 抗戰勝利,從法國人手中收復南沙群島
抗戰勝利後,根據有關條款,日本自甲午海戰以來,佔據的中國領土,領海都必須無條件還給我國。但就在抗戰勝利之後,法國竟然公然派遣軍艦,無視中國主權而入主南沙。
隨後,怒不可遏的國民政府,派遣艦隊前往收復。而率領艦隊的指揮,就是林遵將軍。這一次的艦隊遠行,其最終目的就是直指南沙群島。
當時正值11月,正值冬季。在南海也多強風,而當時去收復南沙,無疑是一年最困難的。然而因為祖國剛剛戰勝寇讎日本,而國家的命令也無可違抗。
於是為了國土的完整,林遵只能率領艦隊去往南沙並克服困難。此後,克服了重重困難的他們,也在1946年12月15日,收復了南沙並率艦隊返航。如今,南沙的第二大島"中業島",就是紀念中業艦接收南海命名的。
他們的南海之行,也向全世界人民宣告了中國對於南海及其附近島嶼的永久主權,中國對南海諸島及其海域的領土主權已經恢復行使管轄權。
四、遵民心,起義後建成中國海軍
凱旋歸來之後,當時正值解放戰爭,國民政府與我黨激戰正酣。而林遵,也奉蔣委員的命令,進入長江構築蔣委員口中的"天塹防線"。
可以說,如果事情就這樣發展下去,那麼其割裂中國之心,恐怕是早已有之。
因為從古至今,能被長江所隔絕的,不是炎黃子孫,而是南北兩朝,那麼多的朝代,依據著這個天塹,偏安一隅。恐怕他早已為自己謀劃好出路了吧?
然而中國總是不乏大義之人,在1948年9月,對於此次非常上心的我黨領導人。開始找到了林遵的大學同學,與他一同在煙臺海軍學校相識的老友——郭壽生。
當時他正任職於國民政府《海軍月刊社》的社長。周總理託人向他表示,希望他能夠歸隊,並且積極爭取一下第二艦隊帶頭人林遵。
後來,郭壽生找到了林遵,這個多年的好友,以及大學時期的搭檔,在這一場談話中,逐漸從回憶往昔轉到了家國天下。
或許這倆人的熱血,從未被澆滅。林遵一生洗刷甲午恥辱,收復南沙,而郭壽生一生致力於海軍軍事的普及,俱是"殊途同歸"。
他們只缺一個時刻,一個為萬世開太平,為炎黃大一統的時刻。兩位老友就這樣在漫漫長夜的促膝長談之下,敞開了心扉。
談及心痛之處時,林遵悲慟的說,政府下令"於必要時炮擊江岸",難道成大事者就不顧生民安危嗎?
恐怕對於某些政府來說,確實如此,因為他們所做的事情,不只是這一次如此決絕。"花園口決堤"慘案歷歷在目,難道如今也要成為愚昧政府的"劊子手"嗎?
作為一軍指揮官,他斷不會如此奉命,他說:"作為一個指揮官,他的良心尚存的時候,下令炮擊生他養他的同胞和國土,於心何忍!"
同樣正說到動情之處的郭壽生,就此將起義和我黨委託全盤託出。希望這個一生致力於領土完整的將軍,能夠在最需要他擺明立場的時刻,為人民作出選擇。
聽罷郭壽生的建議,林遵心頭一震,願意跟隨起義。許多年後,林遵每每回憶起這改變中國人民的歷史節點的時候,都會頗有感觸的說:
"與中共黨的組織建立了直接聯繫,我如同在長夜中看到了曙光,黑暗裡見到了光明。"因為,一個為將者,殺的是寇讎,不可能是自己守護的子民。將軍的職責,就是守護。而不是作為國民政府的指揮棒。
大概,也只有這樣心懷天下的人,才能夠一生銘記這樣的職責吧。
4、 為中華一統,林遵將軍永垂不朽
1949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海軍成立,林遵被任命為第一副司令。1955年,林遵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一級解放勳章。
林遵也成為中國海軍歷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領軍人物,為中國海軍的成立、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1979年7月16日,這個一生縱橫江海的海軍名將,最終於上海病逝,享年74歲。在臨終前,他說:"我一生愛海軍,愛海洋,又是東海艦隊的副司令,坦骨東海,正是死得其所。"
後人們於是按照林遵將軍的遺願,人民海軍將他的骨灰,撒在了東海。靜靜的凝望華夏崛起於世界東方。
有人問林遵的影響有多大?如果說收復南沙,是歷史的必然。那麼解放戰爭起義,對於歷史來講,則不完全都是必然。
當時的他,完全有機會幫助國民政府構築天塹,以達到國外一致認可的"劃江而治"。
毛主席為新華社所寫的1949年新年獻詞中,向全黨、全軍發出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偉大號召,明確謝絕了國際友人的"好心勸告",拒絕了"劃江而治""平分秋色"的主張。
1949年9月15日,經毛主席批准,林遵出任華東軍區海軍第一副司令員。此後,作為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的代表,他參加了共和國開國大典。
當毛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林遵激動不已,幾十年來,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他苦苦奮鬥。
今天,夢想終成現實,他怎能不為此而興奮,而激動?他暗暗下定決心,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為站起來的中國人民、為獨立了的中華民族,努力奮鬥。
如果當年,沒有林遵,別說是海軍的底子,就是統一也會是遙遙無期。因為長江自古就是天塹,"固若金湯"往往不是口頭所說而已。
試想,如果真要割裂中國,那麼如今的中國會是什麼樣?恐怕不會比如今東北邊那兩難兄難弟好過。
一邊是資本主義的"傀儡",一邊是固步自封。這對於中國的偉大復興來說,將是遙遙無期。而林遵的出現,則成為了改變歷史的節點。這樣的家國天下,才是真正大中華最需要的。
也當之無愧是林則徐的子孫。可以說,福州林氏一門俊傑,觀林遵一人則可知其全貌。林遵將軍,當永垂不朽。
文/史海觀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