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場愛的修行,老師和家長互相信任,才能互相成就

2021-02-14 智庫教育

每年期末,總有一批家長會帶著各種各樣的困惑或者焦慮找到我。我把歷年家長朋友們共同關心的幾個問題整理出來,不是給大家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希望大家在遇到問題時,能聚焦教育本質,有效溝通,避免焦慮。

最重要的是,家長要保持對老師的信任感,學會與老師合作,形成家校合力,更好地促進班級和自己孩子的發展。

當孩子很用心地做了一件事,期待老師的肯定和讚揚,但老師卻按照自己的要求只指出孩子的問題,而沒有肯定孩子的努力;有時,孩子好像沒做什麼事,但是老師卻表現出極大的驚喜和肯定,連孩子自己都覺得很奇怪。

這時,家長便會感到疑惑:「連批評和讚揚都不在點上,老師真的了解我的孩子嗎?」

的確,教育的奧妙在於老師和家長能捕捉到孩子內心真實的感受,並順勢引導。如果不了解孩子在想什麼,說再多話,做再多事也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了解孩子的前提,通常是建立在獲取足夠的信息和坦誠的溝通上,再優秀的老師,也需要時間跟孩子磨合,跟家長溝通才能達到對孩子深入的理解。

作為家長,重點思考的應當是如何給老師提供足夠的信息,讓老師對孩子的理解建立在一個更大的背景上,而不僅僅是他所看到的那一個點上。

比如家長如果看到孩子很用心地做一件事,通過照片或者錄像記錄下來並跟老師分享孩子的努力,並告知老師孩子很期待老師的肯定,以獲得更多的信心和支持。

此時老師看到的就是孩子的努力和最終呈現的成果了。那麼,他在給孩子反饋的時候,就會多一個維度,不只是按照事件本身的評判標準來反饋了。

當然,最理想的狀態是,不用家長提供信息,老師就能很好地捕捉這些細節,在重要時刻更好地引導孩子發展,同時這也是老師一輩子都需要修煉的敏感和專業。

家長主動給老師提供這些信息,不但更快地促進老師對孩子的了解,同時促進老師的專業化成長。

但需要提醒的是,家長也有盲點和誤區,給老師提供關於孩子的信息的同時,不可強迫老師做出某些判斷或決定,不恰當的幹預會給老師造成額外的壓力和負擔,影響老師的正常工作。

比如,老師給孩子買棒棒糖作為獎勵。

有的家長就表示,雖然很認同老師通過這種方式跟孩子們搞好關係,但這樣會不會把孩子引向外在驅動力,而影響孩子內在的動機?

在開封貞元學校,我們通過共讀、教研等各種方式,讓老師們達成了一點共識:通過課程本身的豐富深邃,通過思辨的魅力,通過美好的學習體驗及成就感來激發孩子內在學習的動機,而不靠外在的獎懲手段讓孩子學習。

但是我們需要釐清的一個觀點是:給孩子們買好吃的或好玩的,是否等同於將孩子導向依賴外部獎懲的反應模式?

這個不能一概而論,需要考慮幾個方面的因素:

如果一個老師在班級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用外在獎懲的模式來引導和反饋孩子學習生活,那麼班級的孩子有可能形成依賴外部評價的行為模式。

比如上課回答問題一次、打掃一次衛生、作業優秀一次……獎勵一朵小紅花,打擾課堂扣一朵小紅花,那麼班級孩子在安排自己學習生活時,大概率會因為想要獲得小紅花而去努力。

在此過程中,老師沒有引導孩子關注事件本身的樂趣、意義,而是將其與得到或失去小紅花捆綁在一起。這樣就會使孩子喪失對事情本身意義的感知和享受,從而喪失內部動機。

如果老師並非一貫把孩子導向關注外因,而只是偶爾製造一些小驚喜,是不會出現家長擔心的情況的。孩子本身就具有主動獲取所從事事務奧妙和意義的好奇心,即他們天生是有內在學習動機的,如果不是被持續地誤導,他們會自動調試。

在某些特殊的階段,可以適當使用外部刺激,引導孩子朝向我們希望他朝向的地方。這個「特殊階段」一般包括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當孩子處於低齡階段,在某方面已經表現出抗拒(即被損壞過),想要重新培養孩子的興趣和動力,或者在孩子對某件事情表現出畏難和退縮的傾向時。

低齡階段可以適當使用外部刺激,這個階段的孩子通常會將事物是否「正確」「該不該做」這樣的問題與做這些事情所產生的結果直接聯繫起來。比如他們會認為受到老師表揚的事情一定是對的,不管這件事情本身對不對。

另外一種情況是當孩子某方面興趣受損,或者在某件事上表現出畏難或退縮的傾向時,可以借用外部能量打破原有的惡性循環。

比如想要孩子克服很大的困難,挑戰一個較難或者他暫時沒那麼感興趣的內容時,可以跟孩子約定,如果他在某個階段能堅持做什麼事,就可以獎勵他最想要的一件東西。

藉助想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的動力來推動另一件事情的發展,只要能堅持下來,孩子就能從持之以恆中感受到成就感,體會到堅持的力量,進而重新認識這件事。

以前孩子不願意參與,覺得難是因為他還沒有行動,陷入想像的畏難情緒中。一旦他開始做了,而且取得了成就,即便是外因促使他開始的,他依然能從做事情的過程中感受到成就和快樂,並進而轉化為自己的內驅力。

教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我們要從全面、長期的視角來評判某些教育行為。社會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真真假假的信息,甚至有些自媒體為了吸引眼球,故意偷換概念,草木皆兵地攪動愛子心切的家長的焦慮。

處在這樣的氛圍中,如何理性地理解和分析各種言論的確非常考驗人。在某方面,教育如同大海,可以容納很多東西,有自己的平衡機制,不會因為偶爾刮過的一陣小風就波濤洶湧。

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了解它的規律,不斷深入了解自己的孩子,時刻保持反思的狀態,出現問題解決問題就好,不要輕易因為一件事或一個言論而持續焦慮。

教育是活潑潑的,有血有肉的生活,不是死板的教條。歡喜時,師生共同慶祝,一起狂歡;悲傷時,一起哭泣,一起分擔。

我們學校的老師都會在特殊的日子,或者在孩子們完成某件特別的事情後,給孩子們買很多好吃的一起慶祝。學校沒有這樣的經費,都是老師們發自內心歡喜,自掏腰包。

這才是真正的共同生活,有共同的喜怒哀樂,有共同分享和表達喜怒哀樂的渠道。正因為如此,師生關係才非常融洽;正因為如此,我們學校的孩子眼裡有不一樣的光芒,那是對生活的熱愛,對集體的信任。

當文章篇幅過長或者文意理解遇到困難時,孩子的確會表現出一定的退縮或者懈怠,閱讀興趣會大大下降,但這是大多數孩子必經的階段。

一方面,可能是由於孩子進入閱讀晉級的階段,正處在從某個閱讀舒適區走出,進入另一個有挑戰區域的過渡階段。這個時候要給孩子一定時間和空間緩衝,讓他們自己慢慢調試,找到適合自己讀,又感興趣的書籍。

正常情況下,在我校大力提倡閱讀、課上課下都給孩子大量自由閱讀時間的大環境下,孩子們一般能較好地度過這個過渡期。

另一方面,還可能是孩子在這個階段把注意力投到了別的地方,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這個階段,他們也許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在了比如舞臺表演上和足球練習上,還有照顧小動物上。相比於專攻閱讀,對這些事情可能更感興趣。

這些事情能帶給孩子挑戰的勇氣,挑戰成功後的自信及對動物的關懷,這些情感與當下讀的幾本書相比,哪個更重要呢?

孩子的時間和精力都有限,在某方面的專注投入必然會影響其在其他方面的投入。作為老師和家長,我們需要全面衡量孩子的成長,不能只盯著某方面的短板。不能要求孩子在同一個時間段,把我們所希望孩子具備的能力和品質都培養出來。即便孩子有這樣的天賦,也沒有這麼多時間。

孩子的生命狀態是第一位的,只要孩子生命狀態好,積極向上,那麼他就一定不會虛度自己的時光,會在他感興趣的領域投入時間和精力。其他細節的問題都會在過程中迎刃而解。反之,如果我們舍本求末,過於關注某一個分支而破壞了孩子整體的生命狀態,則得不償失。

如何讓孩子獲得好的生命狀態?讓孩子沉浸在他喜歡的領域,不斷獲得成就感。當然,在小學階段,孩子喜歡的領域很大概率會不斷變化。

開學了,班主任換成了一名新老師,一些家長就會直接詢問其帶班的方向。當一個新老師面對家長突如其來的「問詢」時,的確容易緊張,甚至說出「我還沒想好」之類的回覆。

聽到這樣的回答,家長普遍會認為,一個老師如果連自己將要把班級帶到哪個方向都不知道,怎麼能把班帶好呢?所以,家長們都對新老師沒有太大信心。

但實際上,在帶班的過程中,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任務,哪個階段應該朝什麼目標奮進是一件很謹慎的事。它必須要建立在老師對班級孩子獨特個性的準確把握之上,如果連自己班的孩子都不甚了解,如何談及指引到哪個方向呢?

當家長選擇一個班讓孩子就讀,在還不了解情況時,可以先選擇發自內心地相信老師,這種真誠不僅會滲透到言行的方方面面,給老師力量,也會給孩子力量,產生不同的能量場,並散播出去。

老師感受到家長的信任後會更自信,會有更多的熱情和力量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學中。

孩子感受到家長對老師信任後,會本能地認同家長,信任、喜歡自己的老師,進而願意靠近老師,跟老師交流,努力實現老師對自己的期待。

反之,老師會可能陷入自我懷疑中內耗,懷疑自己工作的意義和價值。孩子也可能產生對老師的抱怨和詆毀中。當然,這並不是說不管老師做了什麼,家長都一味地順從和支持,而是基於信任的前提下互相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雖然以上四個問題並不一定是最典型的案例,家長與老師的溝通也還有更多待解決的空間,但是針對以上家長普遍關心的問題解決與分析,可以協助家長更好理解教育教學中的一些問題,避免家長與老師之間產生不必要的焦慮。

「信任」和「提建議」並不矛盾,甚至是一體的。即便沒有從家長反饋意見中獲取建議,每一所學校也在日復一日地學習和研究這些問題。培養優秀的孩子,需要有一個優秀的集體環境。這不是理論推理得出的結論,而是一個又一個事實道出的共同規律。

希望所有對老師和孩子有著深切期待的的家長朋友,能夠發揮自己的能量,使之成為班級發展的堅強後盾!

相關焦點

  • 教育是一場愛的修行,老師和家長互相信任,才能互相成就|頭條
    的確,教育的奧妙在於老師和家長能捕捉到孩子內心真實的感受,並順勢引導。如果不了解孩子在想什麼,說再多話,做再多事也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了解孩子的前提,通常是建立在獲取足夠的信息和坦誠的溝通上,再優秀的老師,也需要時間跟孩子磨合,跟家長溝通才能達到對孩子深入的理解。
  • 教育是一場愛的修行,老師和家長互相信任,才能互相成就 | 頭條
    的確,教育的奧妙在於老師和家長能捕捉到孩子內心真實的感受,並順勢引導。如果不了解孩子在想什麼,說再多話,做再多事也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了解孩子的前提,通常是建立在獲取足夠的信息和坦誠的溝通上,再優秀的老師,也需要時間跟孩子磨合,跟家長溝通才能達到對孩子深入的理解。
  • 教育就是師生的互相成就
    這天的校園,鮮花湧動,映著孩子們的純真笑臉,和著著童稚的聲聲祝福,讓神聖的校園充滿了溫馨歡樂的色彩。早上,剛踏進教室,一聲聲:老師,教師節快樂!此起彼伏,不絕於耳,一支支花朵立刻湧上講臺。班級裡立刻湧動著溫馨的暖流。這時,門外這時傳來一聲脆脆的:老師,節日快樂!我回過頭一看原來是小博,手裡捧著一支鮮豔的玫瑰花。小博現在不是在別的班級嗎?
  • 教育,是一場師者與學者互相成就的旅程
    從普通的語文老師、班主任,再到學校管理者,這些豐富的經歷,使我對教育的理解經歷了所有老師都經歷的階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三個變化過程。第一個階段,作為一名最初的教育者,事事擺開教育者的姿態,「盡心盡力」的修枝剪葉,努力做一名好的「園丁」,整齊劃一的教育成為目標,不免急功近利。
  • 教師家訪,是家長老師互相熟悉的重要途徑為什麼我們越來越拒絕
    教師家訪本質是與學生家長溝通,讓家長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同時家長也可以和老師交流了解到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情況,本來是家長和老師互相增加了解的一種途徑,可以促進家長老師的互相信任為孩子的教育教學互相配合,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教師不願意去家訪,家長們也不願意歡迎老師來家裡
  • 家長要和老師建立怎樣的關係,是互相合作,還是把老師當成服務者
    並不是所有的家長和老師之間的溝通都是輕鬆愉快的,因為不同的家長因為成長環境、受教育程度、經歷的事情之間存在差異,所以對待老師的態度也是截然不同的。家長要把老師當服務者還是合作者,觀念不同,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你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老師,對於孩子的教育就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家長要把老師當服務者還是合作者?
  • 是互相體諒,互相信任!
    前言:一段感情,真正愛你的人ta可以做到在感情裡充分的理解你充分的信任你。因為ta愛你,所以ta可以做到不佔有你,而是給你足夠的自由跟自己的空間做自己喜歡的任何事,會讓你也支持你去尋找自己的夢想。愛你而不佔有你,更加不強迫你。
  • 教書是一件學生和老師互相成就的事
    即使我每天都很辛苦備課,輔導,學生也比我努力,認真學習,但是他們的成績始終平凡,讓所有教師和家長都覺得我不會教書,也正應了那句話:「沒有不會學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我所在學校的教師教書都非常厲害,所帶的班級成績幾乎門門第一,我夾在他們中間,像只喘不上氣的小鳥,岌岌可危。在2018年,也許領導看到了我的艱難處境,主動調離了我那所學校,還找我談了談心。
  • 新東方老師好 | 周帆:教育是一場溫和而堅定的人生修行
    這其中的區別主要體現在老師內心積澱是否深厚。  第四點作為好老師的標準還需要用心關愛每一個孩子的成長。從學前到成人教育,新東方重點科目全部可設,為學生提供一站式全科學習方案。源自內心的這份關愛, 使得我們的老師不僅把教育發生在學校,更延伸到家庭,從各個層面對學生、家長做到用心負責的教學和服務。
  • 陳璇老師|教育是一場充滿詩意的修行
    到現在5年過去了,我在教育之路上更加堅定地詩意前行。——陳璇老師陳老師是一位如春雨一般的女子,她悄無聲息地潤澤了她的學生們,所以有了學生們優秀的筆記、優異的成績和家長們的讚不絕口。而這一切成績,都離不開陳老師在教育之路上的自我修行。陳老師在本科期間就參加了相關的從業資格考試,拿到了教育通行證。其中,專業四級和專業八級都一次性取得了良好成績。
  • 好的教育是父母孩子互相成就的過程,如何做到高情商養育?
    以前都是孩子圍著父母轉,現在都是父母圍著孩子轉,主角都不同,就像做老闆和做員工一樣,對待工作的態度都不一樣。3,孩子的需求和過去不同,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還停留在過去現在的孩子基本是衣食無憂,已經由物質的需求上升至精神的追求,假如父母還一味地給予孩子最好吃的,穿最好的,而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求。
  • 老師和家長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孩子才會有好未來!
    我想,老師每每看到這樣的作文,都很欣慰吧。現在,寫這樣的作文的學生,都成為了學生家長,也許早已經忘了當初的老師那些諄諄教誨,忘記了老師是如何苦口婆心地勸我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忘記了老師對我們的殷切的期盼,忘記了老師陪我們度過的每一個春夏秋冬。
  • 新學期接納和信任老師,是給幼兒園老師最好的禮物
    家長只有足夠的信任老師,和幼兒老師成為共同育兒的合作夥伴,才能有效地提高幼兒園保教工作的質量,促進幼兒全面健康的發展。「老師的心情」,不是指老師因為不喜歡哪個家長就會對哪個孩子怎麼樣。而是,當老師情緒有絲毫的波動時,一定會影響到她所帶著的孩子。
  • 為何現在師生關係如此緊張,老師和家長的關係也是相互缺乏信任?
    所以,對於孩子和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都應客觀認識,切忌一刀切,同時真正做好家校之間,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才能緩解緊張關係,才能有利教育的健康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好的教師,是一個懂得心理學和教育學的人。作為老師要有仁愛之心,有不忘教育的初心,對孩子有寬容和耐心,再加上專業的學識,才能教好學生。但有,有的家長認為把孩子放在學校,教育孩子就是老師的責任了,但是,當孩子出現問題,老師嚴於管教的時候,家長卻又不理解老師。
  • 教育路上,家長和老師應該成為最好的搭檔!我們一起努力,成就孩子
    在教育這條路上,老師和家長應該成為最好的搭檔,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給孩子最優的教育! 1 教育,不能一味地對孩子讓步 「老師,你別那麼兇,孩子上學已經很累了,你再兇他會厭學的!」
  • 【全國卷I下水作文】美好世界,互相成就
    美好世界,互相成就文/馬德圖/全國卷1親愛的同學們:有道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江湖,是彼此成全,還是互相傾軋,是一團和氣,還是明爭暗鬥,往往取決於各自的心眼、胸懷和格局。天下管仲何其多也,但舉目四望,桓公鮑叔零落無幾,最後,多少管仲「泯然於眾人」。究其本質,小心眼的比比皆是,大胸懷的寥若晨星。道理誰都明白,但真正能做到的鳳毛麟角。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可以名垂青史,而更多的人成為芸芸眾生。
  • 家長與老師的相逢,就是一場愛與信任的邂後,這觀點你認同嗎?
    世界上愛孩子的第一個人是父母,那麼第二個人就是老師。這一路上,家長與老師相逢,本就是一場愛與信任的邂逅。老師對孩子的愛未必如天高,比地厚,卻是這個世界上除了父母之外,最愛孩子的人。老師甚至比家長更了解孩子,龍其比父母更完全的了解孩子的個性,興趣愛好等。
  • 教育路上,最和諧的關係是:老師做好領路人,家長做好榜樣
    在孩子的教育上,不能光靠老師,再好的老師也無法代替家長的教育地位。不能光靠家長,再負責任的家長也需要老師的配合。教育孩子,從來不是家庭或學校的孤軍奮戰,更不是家長和老師互相對立,而是老師做好領路人,家長做好榜樣。
  • 有一種,最好的愛,叫彼此給予,互相成就(寫的真好)
    有一種,最好的愛,叫彼此給予,互相成就(寫的真好)最好的愛,是彼此給予,互相成就,最好的感情,是互相理解,彼此扶持,一同成長,>使自己成為更優秀的人而不是在平凡的歲月中互相消耗……真愛你人,從不計較,誰主動,誰不主動,誰愛的多,誰愛的少,誰付出的多,誰付出的少,而是他們懂得
  • 教育路上,和諧的關係是:老師做好領路人,家長做好榜樣,共勉
    新學期開始了,在孩子的教育上,不能光靠老師,再好的老師也無法代替家長的教育地位,再負責任的老師也需要家長的配合。教育孩子,從來不是家庭或學校的孤軍奮戰,更不是家長和老師互相對立,而是老師做好領路人,家長做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