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五十年代,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冷戰正酣,雙方都急欲了解對手的底細,尤其是軍事方面的情報。
然而令美國人苦惱的是,蘇聯嚴密的安保措施,使他們無法得到想要的東西,依靠諜情人員收買、偷竊搞情報的手段已顯過時。由此,一種高空偵查技術引起了極大關注。
遠距離高解析度相機美國已擁有,難點在於攜帶載體,原先由波音提供的機型已無法滿足要求,若想擺脫監視保障飛機安全,必須研製出飛行高度在2萬米以上的新機型,因為當時蘇聯最先進的米格—17,極限高度為1.3萬米。
這一研製任務交給了著名軍火商洛克希德公司,1955年名為U2的高空偵察機研發成功,極限高度在2.2萬米以上,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航速1000公裡/小時,最大航徑7000公裡,可以對半徑3500公裡內的目標實施偵查。利用多點起飛,即使用於幅員遼闊的蘇聯,續航能力也已足夠。
然而U2存在嚴重隱患,試飛過程時不時發動機停車,如果這種問題出現在偵查過程中,勢必易造成墜毀或被擊落。
為此美情報機關想出「妙計」,所有U2飛行員都必須退役,並以洛克希德僱員身份加入計劃。此舉雖有掩耳盜鈴之嫌,但可以儘可能撇清自己。
對東歐各國進行多次「練手」之後,在1956年美國獨立日,U2正式執行摸底蘇聯的航程,起飛點位於德國中部,穿越波蘭、白俄羅斯,直飛到聖彼得堡上空,而後沿波羅的海安全返航。
經過數次偵查,美國收穫重大成果:蘇聯戰略轟炸機遠低於預估數目,在紅場閱兵時,蘇聯將僅有的遠程機在上空來回飛行,以此造成假象。這個結果令美國長出一口氣,他們再也不用心驚膽戰了。
對於U2在領空肆無忌憚的偵查,蘇聯怒不可遏卻束手無策。雖然防空雷達捕捉到其蹤跡,但攔截戰機只能在下方眼巴巴看著,甚至連U2的樣子都看不清楚。對於蘇聯缺乏證據的指控,美國矢口否認,並反駁蘇方是抹黑捏造。
憋了一肚子氣的蘇聯,當然不會善罷甘休,並積極尋找機會「幹掉美國佬的玩意兒」。
1960年,一架由巴基斯坦起飛的U2,當飛行到蘇聯烏拉爾地區上空時,幾道火光從地面升起直追而去,被蘇聯人恨得牙痒痒的U2終被擊落,飛行員被生擒。
獲得重大成果的蘇聯故意不動聲色,坐看美國人的醜陋表演。美方則經過縝密分析,認為U2有自毀裝置,飛行員從2萬高空墜落生存概率極低,蘇聯方面並未掌握什麼確實把柄,便宣稱那只是架誤入蘇聯領空的科研氣象飛機。
哪知蘇聯立即拿出U2殘骸及公審美飛行員,這令美國否無可否極其難堪。由此,美蘇關係進入冰點,冷戰加劇。
究竟是什麼秘密武器令U2折戟沉沙?
正是蘇聯最新型的薩姆—2防空飛彈,極限射高34000米,不可一世的U2終於遇到剋星。
不過薩姆—2缺點同優點一樣明顯,操作複雜、反應速度慢、過於笨重導致機動性差,只能預先擺在固定陣地上,等著目標經過方能奏效,頗有些守株待兔的意思。
而對於U2被擊落原因眾說紛紜,一說蘇聯諜報人員潛入美軍基地,暗中給U2高度表換了顆磁性螺絲,這使高度表顯示2萬米時,實際高度僅1.5萬米,降低了打擊難度。
另一種說法更為合理,薩姆—2並未直接命中,而是爆炸產生的氣浪震碎了飛機尾翼。如果直接擊中,U2和飛行員將蕩然無存。
經歷過在蘇聯的恥辱後,U2開始轉入對拉美和遠東的偵查,然後經歷了更大的「恥辱」。
1960年代,臺灣當局得到U2後如獲至寶,由黑貓中隊執飛,多次潛入大陸實施高空偵查。
與此相對,解放軍當時僅裝備三個薩姆飛彈營,每個營攔截寬度20~30公裡,而U2四處亂飛行蹤不定,「逮到它」的難度如大海撈針。
對付U2必須解決兩個要點:一是飛彈部隊需預先埋伏在飛行路線途中;二是提高飛彈發射反應速度。
經過分析,終於找出飛行規律,不管U2目的地在那裡,南昌是路過最多的城市,光是1962年上半年11次飛行,就有8次經過南昌。於是飛彈部隊以地質勘探隊的名義,秘密轉移到南昌預先設伏。
至於第二個難點,被飛彈部隊創造的奇蹟解決掉。U2具有反偵測能力,當發覺被飛彈雷達監控時,會有一個躲避動作,該過程前後約18秒。如果利用這短短十幾秒發射,擊落概率將大大提升。於是原本由蘇方制訂的長達8分鐘的操作條令,硬是被我軍壓縮到10秒,難以想像其中蘊含了多少付出。
1962年9月9日,當一架U2返航途經南昌時,被張網以待的飛彈部隊擊落,隨後各地捷報頻傳,犯境U2接二連三有來無回。 截止1967年,共有五架U2被擊毀於我國境內,原本安枕無憂的U2飛行員,被揍成高危職業。
武器是影響勝負的重要因素,但並非決定因素,U2的宿命再次驗證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