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靜經「又名:常清靜經、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2020-12-22 道家功法

清靜經(又名:常清靜經、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老君曰。老君曰。 大道無形。大道無形。 生育天地。生育天地。 大道無情。大道無情。 行日月。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大道無名。 長養萬物。長養萬物。 吾不知其名。吾不知其名。 強名曰道。強名曰道。

夫道者。夫道者。 有清有濁。有清有濁。 有動有靜。有動有靜。 天清地濁。天清地濁。 天動地靜。天動地靜。 男清女濁。男清女濁。 男動女靜。男動女靜。 降本流末。降本流末。而生萬物。而生萬物。 清者濁之源。清者濁之源。 動者靜之基。動者靜之基。 人能常清靜。人能常清靜。 天地悉皆歸。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夫人神好清。 而心擾之。而心擾之。 人心好靜。人心好靜。 而欲牽之。而欲牽之。 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靜。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靜。 澄其心。澄其心。 而神自清。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自然六欲不生。 三毒消滅。三毒消滅。 所以不能者。所以不能者。 為心未澄。為心未澄。 欲未遣也。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能遣之者。 內觀其心。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心無其心。 外觀其形。外觀其形。 形無其形。形無其形。 遠觀其物。遠觀其物。物無其物。物無其物。 三者既悟。三者既悟。 惟見於空。惟見於空。

觀空亦空。觀空亦空。 空無所空。空無所空。 所空既無。所空既無。 無無亦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無無既無。 湛然常寂。湛然常寂。 寂無所寂。寂無所寂。 欲豈能生。欲豈能生。欲既不生。欲既不生。 即是真靜。即是真靜。 真常應物。真常應物。 真常得性。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應常靜。 常清靜矣。常清靜矣。

如此清靜。如此清靜。 漸入真道。漸入真道。 既入真道。既入真道。 名為得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雖名得道。 實無所得。實無所得。 為化眾生。為化眾生。 名為得道。名為得道。能悟之者。能悟之者。 可傳聖道。可傳聖道。

老君曰。老君曰。 上士無爭。上士無爭。 下士好爭。下士好爭。 上德不德。上德不德。 下德執德。下德執德。 執著之者。執著之者。 不名道德。不名道德。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 為有妄心。為有妄心。 既有妄心。既有妄心。 即驚其神。即驚其神。既驚其神。既驚其神。 即著萬物。即著萬物。 既著萬物。既著萬物。 即生貪求。即生貪求。既生貪求。既生貪求。 即是煩惱。即是煩惱。 煩惱妄想。煩惱妄想。 憂苦身心。憂苦身心。便遭濁辱。便遭濁辱。 流浪生死。流浪生死。 常沉苦海。常沉苦海。 永失真道。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真常之道。 悟者自得。悟者自得。 得悟道者。得悟道者。 常清靜矣。常清靜矣。

相關焦點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李道純)
    經名: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元代道士李道純注。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參校本:杜光庭等諸家注本。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一)都梁參學清庵瑩蟾子李道純注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才言可道,即非常道。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頌注(劉通微)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經名: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頌注。神峰默然子(金朝道士劉通微)著。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讚頌類。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頌序夫源清流靜,湊法海之波澄;蒂固根深,抱純陽之炁運。盈虛消息,六合周流。原天地眹使兆之由,探陰陽樞機之要。夫人者委形於天地,惟清靜自然之歸;混炁於陰陽,具變通真常之化。清者,撓之而不濁;靜者,安之而不動。天得一清,地得一寧,人得一靈者,一神也。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杜光庭)
    經名: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注。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五)左右街弘教大師傳真天賜紫廣成先生杜光庭注太上老君太者,大也。上者,尊也。高真莫先,眾聖共尊。故曰太上老君。老者,壽也,明老君修天修地,自然長壽,故曰老也。
  • 道教經典|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闡釋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是道教的經典之作,相傳是太上老君西遊龜臺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後經仙人轉傳,為葛玄所得,筆錄而傳之於世。即經文中葛玄所說:"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無名氏)
    經名: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原題無名氏注,約出於宋代。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參校本:杜光庭等注本。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無名氏注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 走近道教:《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全文注音註解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簡稱《清靜經》,僅三百九十一字。是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極為重要的道家經典,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清靜經》正文起首一句就是「大道無形」而定了全經格調。經文不講有為的修養方法,而是要人從心地下手,以「清靜」法門去澄心遣欲,去參悟大道。經中以發揮「清靜」兩字為主,簡明地敘述了道家修心養性的基本原則。
  • 太上老君清靜經全文和簡介
    編入《早壇功課經》之中。全真道士領受初真戒時,也必須誦習此經。因此,《清靜經》在後來的道教中,被視為一部非常重要的上乘經典。由於一般人思維的局限性,所說的道都只是真正道的一部分,並無法深入剖析道的全貌,故無法反映道的本質。正因為」道」本身是難以言說,所以在《清靜經》裡寫道:「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 《太上老君常說清靜經》 百話翻譯
    【大道沒有名字,而能成住壞空有名的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強就叫「道」】夫道者有清有濁,【道的狀態有清和濁】有動有靜。【清是濁的本源,動是靜的基礎】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人能常清靜,那麼天地人即是一體】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的思想喜歡清晰,但被心情幹擾】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纂圖解注(王玠)
    經名: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慕圖解注。元代道士王玠(字道淵)撰。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序竊謂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化之不測之謂神。夫太上老君之神聖,居混沌之始,為萬炁之宗,變化不可測也。
  • 轉一篇《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白話譯文,對於新學信士很有幫助
    《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一卷。作者不詳,成書不晚於晉魏。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道教稱老君西遊龜臺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後經仙人轉傳,為葛玄所得,筆錄而傳之於世。即葛玄曰:「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
  • 常誦《清靜經》心靈真的能得到清靜嗎
    經常誦讀《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能不能讓人擺脫煩惱呢?這要看誦讀者的心態和是否能夠長期堅持以及是否了解《清靜經》所講內容的含義。你若不信讀它何用,一年讀一次估計也沒用,不知其所云何意就算一天讀一百遍也只是浪費時間。如果你願意了解《清靜經》所說內容的含義,那就請你認真讀完全文。
  • 修行,我們應該「常清靜」
    經文中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是講如果人們能夠始終保持清靜的本真狀態,那麼就能與整個天地大道齊合為一。道教認為道包含著清和濁,靜和動等對立的兩個方面,其中清靜是本,濁動是流。因為清是濁的根源,靜是動的基礎。所以,不論是治國治身都要清靜。學道者如能清靜,則與天地同壽。
  •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清靜經》介紹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簡稱《清靜經》或《常清靜經》,今《道藏》中有白文本及各家注本共七種。本經文字共三百九十一字,經後有仙人葛仙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三篇贊語。關於此經的成立時代,根據考證應為唐代,因: (一)《清靜經》七種注本中,屬杜光庭注本為最早,杜光庭是唐末五代人,因此《清靜經》應系晚唐以前的作品。
  • 《清淨經》管窺之三——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管窺小思:若能遣心欲,心中的煩惱掛牽自然消散。心中無事小神仙。
  • 清靜經解讀(下)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簡稱《清靜經》。為老君西遊龜臺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後經仙人轉傳,為葛玄所得,筆錄而傳之於世。《清靜經》僅四百零一字。篇幅雖短,內容卻很豐富,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 是教人遣欲入靜的修煉要領,是道門日常諷誦 修持的重要功課之一。
  • 《清靜經》生有妄心自驚其神染著煩惱,無邪欲悟得真道歸於清靜!
    太上老君教誨我們:真正有覺悟的雅士,做人如水,與世無爭,因為深明,所以淡泊;而覺悟沒到的俗人,點點滴滴都與人計較,時時刻刻都在盤算,用盡聰明,因為淺識,所以爭搶。道本無形,德本無象。真正有德行的人,大都看淡名利,恬淡虛無,隱而不顯;而德行不夠的人,才為名利所縛,費盡思量,執之不放。
  • 道德經:一個人若是能保持虛空、清靜的心境,到了極致,自然能悟
    儒家曾子《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佛門更是清淨之地,「一念心清靜,蓮花處處開」。中國文化的心,在一個「靜」字。
  • 說說《清靜經》與「男尊女卑」的理解!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這裡的「男」和「女」分別與「清」和「濁」、「動」和「靜」相對應。讀者很容易在這些內容上斷章取義,認為《清靜經》裡面說的「男」都是「清」和「動」,而「女」的就是「濁」和「靜」,並認為這是典型的男女不平等的描述。其實不然。
  • 南懷瑾先生: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道家《清靜經》
    《清靜經》上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一個人能夠常清靜,天地的力量會回到你生命上來。所以一念清靜有如此之重要,比佛家講的功利一點。佛家講了半天空啊,好像我們做生意一樣,誰願意抓空的!道家很會誘惑人,他不做蝕本的生意,「天地悉皆歸」,一投資就一本萬利,這還不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