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靜經解讀(下)

2021-02-19 梁興揚

既然清靜經上篇為天道入人道,那麼,下篇自然是由人道體天道,理解清靜經的下篇,我們先從字面意思開始理解

何為清靜?水同青,青同爭。

上篇重在無形無名無情,天之感悟,天道傳達。

下篇天道既入人道,必然會有人道的體現,就涉及到了爭。

說清靜到清靜,水同青,青同爭也。上善若水天道不爭,人之有情何謂不爭?上善若水天之道,青為木之生發之氣,順其自然而無礙;人之有情人之道,青為木氣爭其生機。

於是乎,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非爭之罪,非不爭之德,非天之爭,乃人之爭。

上士可超脫凡塵而無礙,天下莫可與之爭,下士沉淪世間,不爭己敗。

天之道,不爭名利,人之道,張揚名利。

芸芸眾生,名利所困,因其興,因其廢。

老君爺憐憫眾生,傳經送寶,此句便以天心帶動人心。

如同棋局,旁觀者清,唯有體天道,有人情,才得悟道;無天道落入下士之爭,無人道寡情絕欲之輩,均不可取。


我們社會上說的競爭、奮進、努力,都在於完成我們的人之道,進去和競爭沒有任何錯,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發展更好進步更好。

之所以有經文傳世,在於我們在競爭中,可能就迷失了本心,爭進入了內心,失去了真正的自我;當以不爭之心去努力的時候,才能看清楚自我。

不想當廚師的士兵不是好司機,如果人連點追求都沒有,跟鹹魚有什麼區別呢;不能讓名利遮擋我們的雙眼,如果全部因為蠅頭小利來衡量我們的一切,為了生活而活著,連探尋真理和自我的信心都沒有,跟一塊石頭有什麼區別呢?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握這個平衡,讓自己在其中隨心所欲。

天之道,不在乎人間道德正義,哪怕世間殺戮遍地罪大惡極,天不廢,地不荒,就如同無論建立什麼樣的道德規範,天地都存在;殺人償命欠債還錢是我們遵循的道義,如果有一個國家建立了殺人立功欠債不還能夠運行,那麼,存在就是合理的,天地不會因為我們不認同的理念或者道德而荒廢。

作為人,需要一個共同的規範,需要認可的制度,無論歷史還是現實原因,造成的我們的習俗、法律、道義、禮儀就是德的一種反映,我們需要遵循,因為我們在這樣的生活狀態下存在,除非我們願意完全放棄所得,那麼,就可以不德;印第安人、非洲原始部落的德不適合我們,我們的德也不適合他們,天在上,人在下,人之德,貴在規範,貴在約束,貴在適用。

上德不德是厚德,下德執德是厚德,唯有用於人才有益,完全的公正在人道上不存在,任何不公正在天道上不存在,人道為人,天道為天,天道無名無形無情,決定了人道有名有形有情。

執著天地人之道的明確分辨,是因為不能夠分辨其道德,擺脫天地之道的困惑,真正以人道來詮釋天道,讓天道來演化人道,才能清晰了解。天道只可以被人道理解,不能被人道覆蓋,人道只能以天道之心來體悟,不能完全上升為天道。天有天之位,人有人之歸。

人應該順從自然,而不是說毀滅或者覆蓋自然,人之心大,可包容宇宙,但是,不可有妄心;行道用道,需要追尋天地之理,當有了妄心,試圖否認覆蓋天道的時候,就不可能知道天道。

我們理解的天道,是我們所認知到的世界的全部,當不斷加深認知的時候,世界才會開闊,妄自尊大,就會造成心的失衡。道教是探尋真理的同道者的集合,首先重的應該是消除這樣的妄心,真正認知人和天的位置,不讓人屈服與天,也不讓人妄斷。

如果有了妄心,便會從天之道的無為,落入認知到的形式中,天道無為人道有為,當天道有為人道無為的時候,就失常了。


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

我們大部分人,都可能產生妄心,因為我們生活中會受到這樣那樣的幹擾,這種幹擾可能是生活的瑣事,可能是我們遇到的糾葛,也可能是我們生活的起伏,甚至家庭的瑣事;哪怕我們向道,我們想保持清靜之心,但是,一旦有了這些事情,反映到我們內心,就會有了反應,因為我們是人啊,我們有感情啊。

各種反應堆積起來,就會讓我們內心有變化,影響我們的判斷,這種影響或許負面正面都有,反饋到外界,我們看到的萬事萬物,就不再是按照我們真心想追尋的道,而是著相了。

或許會因為這些沉迷在萬物中,或許會因為這些而排斥萬物,無論正反,無論善惡,都會產生貪求。這裡的貪求是中性詞,因為心有所感,才可能有動力去追求,我們因為怕黑,發明了電燈泡,我們因為怕冷,發明了暖寶寶,我們因為怕孤獨,發明了網絡,我們因為無聊,發明了打豆豆。


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正因為有了這些欲望,我們才有了各種煩惱,這些煩惱牽扯到我們內心中,所有的遭遇,無論是事業的成功和失敗,無論是愛情的得意和落寞,無論是家庭的糾葛和溫情,都是因為我們有追求。

很多時候我們人在居中,不是因為我們不悟,而是因為有這樣那樣的欲望,才願意接受其他人看起來不正常的濁辱。

欲有所得,才受其辱,心無所得,自無牽掛。

大多數時候,我們不是願意接受濁辱,也不是願意去做什麼事情,而是在衡量自己的捨得,在衡量自我物質世界或者精神世界的圓滿

在這種濁辱下,我們甚至流浪生死,如同在苦海中沉淪,因為各種欲望下,因為生活的影響下,讓我們在尋道的路上一步步淡忘自己的目標,到最後,永失真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責任,我們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天道降本流末成為人世間,人世間的演化,雖然不能反應天道,但是,無意識的集體行為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世界,當人的目光在十裡之內的時候,影響的是鄉鄰,當人的目光是整個國家的時候,影響的是國家,當人的目光是整個宇宙的時候,影響的是整個宇宙,哪怕微乎其微,都是在影響。

真道隱藏在事物背後,欲望牽引大多數人無意識的前行,永失真道可能也是道的一種詮釋。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當大多數人永失真道的時候,才可能有人來悟道;如果每個人都能夠認知道的存在,那麼,悟道就失去了基礎。

因為眾人悶悶,才有了賢者傳道,我們才可聆聽到老君爺的指引;道是長久並且永恆存在的,無論在哪個民族或者哪個國家或者在哪個星球或者在哪個星系,都有人或者智慧生命以不同的方式來解釋自然,來探尋直接背後的真理。

我們地球的宗教和文化中,有三清、上帝、佛祖、真主、奧特曼、變形金剛、小龍人等等,其他星球也有他們對道的定義,哪怕形式千差萬別,都是在試圖解釋事物背後的真理。

事物背後的真理只有一個,但是展現在人面前的,有無數種,不存在否認一種,不存在完全肯定另外一種,只能說這種說法能不能讓更多人認同。

當有人或者智慧生命來悟道的時候,自然會得到其詮釋和真理,不在於他們怎麼解釋,而在於是否去探尋這個真理。

能夠體悟這些道理的人,必然以天道演化人道,以人道解釋天道,通過事物的表象來探尋真理,通過真理來改造世界。

所謂清靜,上善如水是心,清也,積極奮進是行,靜也,爭也罷,靜也罷,均為道,水也罷,清也罷,都是自然。

演化世界我們無法做主,解釋世界神佛無權幹涉,天道做主天道該做的事情,我們行動我們該做的事情。

因為天地我們存在,因為我們,天地絢爛。

清靜經整體思想體系就是這樣,天道演化人,人道詮釋天,缺一不可,互為依存。

梁興揚微信:chincoo

1.如覺有益,請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發送給朋友」。

2.在梁興揚微信帳號首頁點擊「查看更多歷史消息」,可瀏覽之前的文章。

(希望你每天成功推薦一位朋友關注我們,關注道教文化,日行一善。)


相關焦點

  • 清靜經「又名:常清靜經、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清靜經(又名:常清靜經、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老君曰。老君曰。 大道無形。大道無形。 生育天地。生育天地。 大道無情。大道無情。 行日月。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大道無名。 長養萬物。長養萬物。 吾不知其名。吾不知其名。 強名曰道。強名曰道。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杜光庭)
    說常清靜經此明清靜之理。且常者,法也。常能法則此經清靜也。清者,元也。靜者,氣也。經則法也,一則為聖人之徑路,二則為神仙之梯凳。凡學道之人皆因經戒而成真聖。聖人未*有不假經戒而立,不因元氣而成道者也。此一章之句分為三段,先明無形之道,次說運行之理,下明無名之法。
  • 太上老君清靜經全文和簡介
    編入《早壇功課經》之中。全真道士領受初真戒時,也必須誦習此經。因此,《清靜經》在後來的道教中,被視為一部非常重要的上乘經典。由於一般人思維的局限性,所說的道都只是真正道的一部分,並無法深入剖析道的全貌,故無法反映道的本質。正因為」道」本身是難以言說,所以在《清靜經》裡寫道:「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李道純)
    經名: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元代道士李道純注。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參校本:杜光庭等諸家注本。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一)都梁參學清庵瑩蟾子李道純注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才言可道,即非常道。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頌注(劉通微)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經名: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頌注。神峰默然子(金朝道士劉通微)著。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讚頌類。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頌序夫源清流靜,湊法海之波澄;蒂固根深,抱純陽之炁運。盈虛消息,六合周流。原天地眹使兆之由,探陰陽樞機之要。夫人者委形於天地,惟清靜自然之歸;混炁於陰陽,具變通真常之化。清者,撓之而不濁;靜者,安之而不動。天得一清,地得一寧,人得一靈者,一神也。
  • 常誦《清靜經》心靈真的能得到清靜嗎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
  • 《太上老君常說清靜經》 百話翻譯
    感謝玄禎分享的清靜經。我用我的理解意譯為白話。箇中應有偏失。還請方家點抜。—————————————————————————————————【清是濁的本源,動是靜的基礎】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人能常清靜,那麼天地人即是一體】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的思想喜歡清晰,但被心情幹擾】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無名氏)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無名氏注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其鬼使曰:君能誦某經否?德玄曰:平生長誦《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真經》。鬼使曰:我怪有道氣,慈心惟甚,有愍恤之德。謝公船中賜食之恩,且放公一月,其限罪我,即耽之一月之內,可誦經萬卷,必有聖降。道罷,忽然不見。德玄忘食忘寢,專心而誦之。前後誦經三十日,其數已足,便回至家庭焚香再誦其經。彼使者復見於前,使者曰:公乃經數已足,其壽蓋終。前者感君之飯恩,陰府怪責我違限之愆,背上決我三十。遂袒下衣。
  • 道教經典|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闡釋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是道教的經典之作,相傳是太上老君西遊龜臺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後經仙人轉傳,為葛玄所得,筆錄而傳之於世。即經文中葛玄所說:"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
  • 走近道教:《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全文注音註解
    經文不講有為的修養方法,而是要人從心地下手,以「清靜」法門去澄心遣欲,去參悟大道。經中以發揮「清靜」兩字為主,簡明地敘述了道家修心養性的基本原則。經文大旨,主要是根據太上道祖「清靜無為」的理論推演而來,在道經之中不失為純正之品。此經篇幅雖短,卻是一篇博大精深、邏輯性驚人的經文,每一句話可以解釋成上千字的思維過程。涵蓋了宇宙人生的全部真相,讓人真正意義上地明白真理並獲得解脫。
  • 道德經解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道德經解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出自《道德經》第45章,它的原文如下: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衝,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 道德經:一個人若是能保持虛空、清靜的心境,到了極致,自然能悟
    來自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無論是儒、釋、道,中國文化的心,在一個「靜」字。諸葛亮精通道家的黃老學問,他留給兒子的智慧財富,在《誡子書》中:「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修行,我們應該「常清靜」
    這其實是對修行人的狹隘化解讀。真正的修行,應該是以明道、悟道為前提,並把道之理貫穿於整個修真過程中,在此基礎之上才能把術法歸於正途。經文中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是講如果人們能夠始終保持清靜的本真狀態,那麼就能與整個天地大道齊合為一。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纂圖解注(王玠)
    經名: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慕圖解注。元代道士王玠(字道淵)撰。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序竊謂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化之不測之謂神。夫太上老君之神聖,居混沌之始,為萬炁之宗,變化不可測也。
  • 問道丨《道德經》第45章中「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四十五章,要理解這句話,需要理解這一章在講什麼。「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經典的魅力在於解讀,自然此段文字的義理也不乏多種理解,這裡說一下個人淺見。
  • 轉一篇《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白話譯文,對於新學信士很有幫助
    道教稱老君西遊龜臺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後經仙人轉傳,為葛玄所得,筆錄而傳之於世。即葛玄曰:「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因而《清靜經》被認為是三國時葛玄依託之作。網上翻找看到此文,通俗易懂,很適合新學《清靜經》的信士,所以轉發分享給大家做個修行參考。
  • 說說《清靜經》與「男尊女卑」的理解!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這裡的「男」和「女」分別與「清」和「濁」、「動」和「靜」相對應。讀者很容易在這些內容上斷章取義,認為《清靜經》裡面說的「男」都是「清」和「動」,而「女」的就是「濁」和「靜」,並認為這是典型的男女不平等的描述。其實不然。
  • 《清淨經》管窺之三——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靜非靜境,心欲不生,自然清靜,無須求靜。心欲不生,方歸為真。以真應物,常應而常靜。應物自然,隨應隨靜,常清淨矣。心欲不生方為真靜,常應常靜,是為真靜,漸入真道。道是無欲,是常應常靜,是本來無一物。道本無形亦無體,名之為道,只為傳聖道化眾生。
  • 《清靜經》生有妄心自驚其神染著煩惱,無邪欲悟得真道歸於清靜!
    《清靜經》詳解第005篇上篇已經詳解了:邪欲不生就已得清靜,道性具足自然通達玄門!再次重點強調一下,清靜二字就是除邪欲,摒除邪欲始得清涼和自在,行住坐臥煩惱不侵就已得祥和。那麼這個「邪欲」二字又是怎麼來的呢?
  • ​《太上老君內觀經》現代解讀(五)
    《太上老君內觀經》現代解讀(五)老君曰:「知道易,信道難。信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