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一卷。作者不詳,成書不晚於晉魏。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道教稱老君西遊龜臺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後經仙人轉傳,為葛玄所得,筆錄而傳之於世。即葛玄曰:「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因而《清靜經》被認為是三國時葛玄依託之作。
網上翻找看到此文,通俗易懂,很適合新學《清靜經》的信士,所以轉發分享給大家做個修行參考。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老君說:「大道沒有形態虛實,但生育出有虛實形態的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大道沒有情感起伏,卻能讓日月升降更替】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大道沒有名字,而能成住壞空有名的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強就叫「道」】夫道者有清有濁,【道的狀態有清和濁】有動有靜。 【有動和靜】天清地濁, 【相對天地來說一清一濁】天動地靜; 【一動一靜】男清女濁, 【相對男女也是一清一濁】男動女靜。 【一動一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從本源分離衍流到表末,從而生出世間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清是濁的本源,動是靜的基礎】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人能常清靜,那麼天地人即是一體】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的思想喜歡清晰,但被心情幹擾】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人的心情喜歡安寧,卻被欲望牽引】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 【經常遣散一下欲望那麼心情自然安寧】澄其心而神自清。 【清理一下心情,思想自然清晰】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自然就不會生起各種欲望,貪心,嗔恨,痴迷也就消滅了】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而無法做到這個,也就是因為沒有清理心情,沒有遣散欲望】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能遣散欲望的人,向內觀察自己的心,發現並沒有一個所謂的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向外觀察形狀,發現並沒有一個所謂形狀】遠觀其物,物無其物。【再看身外的物體,並沒有所謂的有物有體】三者既悟,惟見於空。【這三者都能悟透,就會認識到一切物相等同虛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再觀察空相,發現空相也是一種妄識,並沒有所謂的相被空了。】所空既無,無無亦無;【這個所空被空既然是一個假像,那麼認為其為假像這本身也是一個假像。】無無既無,湛然常寂;【當這一切的假像妄識都不存在了,心境就無比安寧】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最後安寧到根本不用覺察自身的安寧狀態,也沒有去追求安寧的欲望,這樣怎麼可能再生出欲望?】欲既不生,即是真靜。【欲望既然再也無從生起,就是真正的安靜了。】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以真正安靜清晰的心來接人待物,這樣的心才是我們的本心本性。一直如此行事就會一直安寧,從此就清靜了,秉持這個清靜的心,就會漸漸體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 【既然入了真道,可假名為得道,雖然名為得道,其實什麼都沒有獲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為了教化其他人,才起個名叫「得道」。能悟解這篇經的人,就可以傳播經中真理】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老君說:上等智慧的人沒有爭鬥之心,下等智慧的人才好爭鬥】上德不德,下德執德。【真正有道德的人,內心清淨並能包容,不會教條性的用道德規範來約束自己和別人,而自認為有道德的人才去執著道德標準。】執著之者,不明道德。【這些執著規範和標準的人,不能真正明白什麼是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眾生所以不能體悟真正的大道,是因為有錯誤的認識,】既有妄心,即驚其神;【這些錯誤的認識,就能猛然牽動心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驚動了心神,就會執著在所思的事物上】既著萬物,即生貪求;【執著在事物上,也就是對事物產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貪求的本身就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煩惱和錯誤的認識,讓內心憂慮讓身體痛苦】便遭濁辱,流浪生死。【於是心就受到玷汙,產生生死輪迴。】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經常沉溺在苦海中,永遠不會體悟真正的大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這個永恆的真道,悟解的人能自身體用】得悟道者,常清靜矣。【能悟道的人,心一直是清靜的】
原作者:火龍 綿陽。原創聲明:內容均是源於對經文的理解以及實證感悟,歡迎討論,隨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