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音注釋(收藏版)

2021-02-19 伏羲國學

請點擊上方「伏羲國學」藍字加關注

中考在即,崑崙道法充分調動道家時空能量場助考生順利躍過龍門,屢創奇蹟!諮詢微信:zyh186867。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是中華道家的重要經典,是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譽為相當於佛家的《心經》而比《心經》更重要的經典,以其深刻揭示宇宙間普遍存在的因果律而著稱,流傳廣泛,影響深遠,亦被漢傳佛教引為重要經典。

老Lǎo君jūn曰yuē:大dà道dào無wú形xínɡ,生shēnɡ育yù天tiān地dì;大dà道dào無wú情qínɡ,運yùn行xínɡ日rì月yuè;大dà道dào無wú名mínɡ,長zhǎnɡ養yǎnɡ萬wàn物wù;吾wú不bù知zhī其qí名mínɡ,強qiǎnɡ名mínɡ曰yuē道dào。

太:過於,極,高,很,身份最高之意。

古代也寫作「泰」。「太上」,至高無上,為尊。老君,這裡特指太上道祖。君,是尊號,道清德極,稱為君。太上道祖,為眾聖之祖,真神之宗。學術界認為,老子為太上老君,首先,這是學術界的一個說法,我們自己的確切說法,首先,稱呼上,我們不能稱呼為老子,而應尊稱為太上道祖,我們都是太上弟子,是有信仰的,我們自己首先應該有一個起碼的尊敬心和恭敬心,當我們提到太上道祖是,我們應規矩的一稽首。第二,我們說,我們道教最高的三清尊神,太上道祖是唯一歷世應化,分身下降教化世人的。太上道祖有八十一化,而化身為老子留下五千言,也只是其中的一化。所以,我們不能說太上道祖就是老子。

「常」,恆常。「清」為元,「靜」為炁,「經」為法。

我們學到修仙,都是憑藉經戒而成聖成真,沒有不憑藉經典而成為聖人的,也沒有不憑藉元炁而成道的。《清靜經》是四品經的首篇,在道教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在玄門弟子日常課誦修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上乘經典。

太上道祖說:大道無形,道是至高無上的,在天地未生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在萬物寂滅之後,依然存在,他先天地而不見其始,後天地而不見其終,《道德經》中說他「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生世間萬物,他沒有具體的形狀,每一個事物都是他,每一個事物又都不是他,每一個事物中都有他。他「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杳杳冥冥,混混沌沌,其中有精,其中有物。」視之不得見,聽之不得聞。因為他化生了陰陽,所以叫生育,陽為清,上升為天,陰為濁,下降為地。

大道無情:大道本身,並沒有思想和感情,沒有分別心。

不會因為你的長相是否漂亮,是不是能幹,有沒有錢財,不會因為你個人所缺所需而有其它特殊對待,天道至公,他對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眾生,有形眾生和無形眾生都是一樣的,不因為你的想當然而改變。所以,不管你如何,日月都東升西轉,就是因為這種至公和沒有分別。

大道無名:有兩個含義,一個指你所看到的事物的表象,另外一個則是名利。

道本身,這兩個都沒有,既是內在的,實際的,又是虛空的一種境界。長養,生長養育。萬物,指世間萬事萬物。

這些,都是對道的一種不同角度的描述,既是道,又不是道,為了讓後人認識他,理解他,接近他,給他勉強定一個名字,叫做「道」。

夫Fū道dào者zhě:有yǒu清qīnɡ有yǒu濁zhuó,有yǒu動dònɡ有yǒu靜jìnɡ;天tiān清qīnɡ地dì濁zhuó,天tiān動dònɡ地dì靜jìnɡ。男Nán清qīnɡ女nǚ濁zhuó,男nán動dònɡ女nǚ靜jìnɡ。降Jiànɡ本běn流liú末mò,而ér生shēnɡ萬wàn物wù。

夫,語氣助詞,沒有具體的字義。

這一句,說明道的生化造化之機,有清有濁,有動有靜,清中有濁,濁中有清,清而能濁,濁而能清,清、濁、動、靜、天、地,萬物,都是不斷生生化化,降為生,流為成,本為始,末為終,本為體,末為用,本末兩不相離。天地以太空為本,而生人畜萬物;人畜以至善為本,而生周身百體。天不失本,則長久,人不失本,則可成仙。降,從高到低,從無極到太極,到兩儀,到四象……我們在其中,如果隨波逐流,便會生死流浪,應該接近道的本源,合於大道的清淨無為。什麼是清淨無為呢,其實就是指人真正的自性,既不是起心動念,也不是不起心不動念,其實我們凡人,經常都是以事礙理,那麼有道的人,則是以理來明事,這就是凡人和有道之人的一個區別。

清Qīnɡ者zhě濁zhuó之zhī源yuán,動dònɡ者zhě靜jìnɡ之zhī基jī。人Rén能nénɡ常chánɡ清qīnɡ靜jìnɡ,天tiān地dì悉xī皆jiē歸ɡuī。

清為濁的根源,動為靜的基礎,清濁可以相互轉化,而動極則靜,靜極則生動,人們如果能夠在「五濁」中,朔本追原,做到居塵而不染塵,常清常靜,以清淨的心態來對待周遭的人事物,同時真心清靜了,自心與天地般寬廣透徹,則天地萬物都在自己心中了。同時,也是告訴我們一個清靜的法門,常習清靜,可以返本歸真,與道合真。

夫fū人rén神shén好hào清qīnɡ,而ér心xīn擾rǎo之zhī;人rén心xīn好hào靜jìnɡ,而ér欲yù牽qiān之zhī。常Chánɡ能nénɡ遣qiǎn其qí欲yù,而ér心xīn自zì靜jìnɡ,澄chénɡ其qí心xīn而ér神shén自zì清qīnɡ。自Zì然rán六liù欲yù不bù生shēnɡ,三sān毒dú消xiāo滅miè。

一陰一陽方為人,人為陰陽相結,神,有兩重,秉父母之性為元神,受天地之性為識神。元神從受胎以得,其生凝於無極,無知無識,卻能主宰生身之造化,當人出生一瞬間,元神跟隨下降到心,識神隨著第一口氣的吸入,而進入,就像投胎一樣,與元神合而為一,共同居住在心房,然後開始以心為主,元神失位,識神開始當家作主,而識神偏好動作,非常愛顯。識神經常幹擾元神,因為不能清靜,朝傷暮損,日漸虧衰。元神一衰,人就容易得病,最後無常。人的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和六欲(色聲香味觸法),晝夜耗散,而元神耗散盡時,就無常了,這時候識神舍下色身離開了,所以,即便有百歲高壽,依舊是大夢一場,依舊有鬼卒押至地獄,按照這一生人所做的善惡進行賞罰。所以,我們要記住《北鬥經》中告誡的:「人身難得,中土難生,假使得生,正法難遇。多迷真道,多入邪宗……」今天既然有機緣得遇正道,這是真真切切的福報深厚,千萬不能再糊糊塗塗的混過這一生了。三毒,一指貪嗔痴,在六種根本煩惱中,這三種力量特別強,對人影響特別大,所以被稱為「三毒」。另指住在玉枕、夾脊和尾閭的三屍神。

所Suǒ以yǐ不bù能nénɡ者zhě,為wéi心xīn未wèi澄chénɡ,欲yù未wèi遣qiǎn也yě。能Nénɡ遣qiǎn之zhī者zhě,內nèi觀ɡuān其qí心xīn,心xīn無wú其qí心xīn;外wài觀ɡuān其qí形xínɡ,形xínɡ無wú其qí形xínɡ;遠yuǎn觀ɡuān其qí物wù,物wù無wú其qí物wù。

者指代上文清靜。

不能得清靜,是因為人的心思沒有滅,七情六慾沒有去。如果能夠去掉七情六慾,轉化為元精、元氣、元神,按照經典仔細行持,漸漸轉陰為陽,則仙道可成。能夠把七情六慾排遣出去,瞑目內視,發現,雖然念頭從心而發,但是連心都沒有了,還怎麼發雜念呢?那瞑目外視,雖然心生於各種有形,但是連形都沒有了,心又怎麼能生雜念呢?那遠視天地日月星辰,山河萬物都沒有了,身又生於何處呢?

三Sān者zhě既jì悟wù,唯wéi見jiàn於yú空kōnɡ。觀ɡuān空kōnɡ亦yì空kōnɡ,空kōnɡ無wú所suǒ空kōnɡ;所suǒ空kōnɡ既jì無wú,無wú無wú亦yì無wú;無wú無wú既jì無wú,湛zhàn然rán常chánɡ寂jì;寂jì無wú所suǒ寂jì,欲yù豈qǐ能nénɡ生shēnɡ?欲Yù既jì不bù生shēnɡ,即jí是shì真靜jìnɡ。

能悟到心身物都沒有了,那麼天地之間就只剩下一件,還沒有空,沒有滅,就是空本身。包括自身的真空和身外的虛空。(寫到這裡,翻看手邊的參考資料,發現了祖師爺留下的一句話,而這句話的意思,最先是我的恩師告誡我的,後來我又告誡我的諸多弟子,受益匪淺。祖師爺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當然這句話有兩重意思,一指無常說,一指觀想境界說。身邊總有很多人,把自身所帶無形眾生的緣分看得過重,而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和修行,在此略微一提,真正皈依了自己的身神命的修行弟子,你們怕什麼,顧慮什麼,一心勤修正道便是。已是跑題。)《道德經》言:「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都說的要忘形守道。而世人卻非常著意這個形,這個假身,飽酒肉,戀美衣,愛美色,一旦無常,永墮沉淪。

我們外不知其物,內不知其心,只有空還存在,當觀見空也不存在時,當無也無了,當沒有沒有也沒有了,所謂的沒有這個空,粉碎虛空了,則湛湛然常寂了,常寂,為混沌的先天境界。此時不會產生各種欲求,欲求不生之時,自然三花聚頂,五炁朝元。

真Zhēn常chánɡ應yìnɡ物wù,真zhēn常chánɡ得de性xìnɡ;常chánɡ應yìnɡ常chánɡ靜jìnɡ,常chánɡ清qīnɡ靜jìnɡ矣yǐ。

沒有念頭紛擾則為真,五德五元為常,真常者,良知也。應,感應,感而遂通為應,此感彼應為得,此為道法自然說,隨緣應物,緣來以真常之心應之,不先物而強為之,緣去則不留,自隨他去。寂然不動,萬緣頓息,人心死,道心活。道心常活,則妄念不生,則常復先天……

如Rú此cǐ清qīnɡ靜jìnɡ,漸jiàn入rù真zhēn道dào;既jì入rù真zhēn道dào,名mínɡ為wéi得dé道dào,雖suī名mínɡ得dé道dào,實shí無wú所suǒ得dé;為wèi化huà眾zhònɡ生shēnɡ,名mínɡ為wéi得dé道dào;能nénɡ悟wù之zhī者zhě,可kě傳chuán聖shènɡ道dào。

接上文言之——如此清淨無為,可以返回先天,既返回先天,則漸漸得入真道。

真道,為先天大道。

生天生地,生人生萬物之道,雖然可以以經載道,以師明道,雖然經過勤修,經過積功累德,可以三千功滿,八百行圓,證得了所謂的大道,實無所得,一是指道本虛無,二是指人身通過命功的修煉,產生的各種玄妙變化,實際上為身中本來自有的,並沒有得到什麼。為了普度、教化眾生,而勉強說得受了大道,如果眾生哪一個能夠窮理盡性,勤修內外,便可以傳授大道之天機理法。

老Lǎo君jūn曰yuē:上shànɡ士shì無wú爭zhēnɡ,下xià士shì好hào爭zhēnɡ;上shànɡ德dé不bù德dé,下xià德dé執zhí德dé。執Zhí著zhù之zhī者zhě,不bù名mínɡ道dào德dé。

太上道祖說:上士之心,即聖人之心:涵容深厚,保羅天地,渾然天理,和光混俗,自謙自卑,外圓內方,做事循乎天理,出言順乎人心,何掙之有?下士雖然也好學,但學不到聖人之位,多有偏頗好勝之心,論是論非,所以說好爭,上德為先天五德俱全,德行全備,不染後天,所以為上德,後天返回先天,也可以算上德。但是下德之士,太執著於後天五德(仁義禮智信),著為著相,不明道德究竟是什麼,所以說不明道德也。修道,要明白一個陰陽消長之理和一個進退存亡之道。

眾Zhònɡ生shēnɡ所suǒ以yǐ不bù得dé真zhēn道dào者zhě,為wéi有yǒu妄wànɡ心xīn。既Jì有yǒu妄wànɡ心xīn,即jí驚jīnɡ其qí神shén;既jì驚jīnɡ其qí神shén,即jí著zhuó萬wàn物wù;既jì著zhuó萬wàn物wù,即jí生shēnɡ貪tān求qiú;即jí生shēnɡ貪tān求qiú,即jí是shì煩fán惱nǎo。煩Fán惱nǎo妄wànɡ想xiǎnɡ,憂yōu苦kǔ身shēn心xīn。

眾生之所以不能夠得真道,是因為有妄心。妄心是由酒色財氣、名利恩愛所牽纏出來的。其不知酒色財氣四堵牆,耗散三寶損壽元;名利恩愛如浮雲過眼,人生百歲如在夢中遊。既起了妄念之心,便會驚動元神。元神藏住在心中,心為諸神之主帥,人身之神,有六十四位,以應六十四卦,若元神不驚,則六十四位人神混合元神,則元神之光必大,其神必旺,神旺則性靈,此為大羅金仙之基。如果驚動了元神,便又會開始執著天上地下的萬事萬物,實際上,不過就是日月星辰,山川樹木,酒色財氣,人身的精血骨肉而已,而這些,哪一個都不是你強求而能得的。貪為好勝,求為苦心,如此便心煩意燥,嗔恨心起,思慮過重,憂苦身心。不得榮貴生煩惱,得了榮貴卻又從榮貴中生出榮貴的煩惱。後天奉天時,延命術,為有為之術,要知道先天無為而為之道,不然難以成仙成聖。

便Bàn遭zāo濁zhuó辱rǔ,流Liú浪lànɡ生shēnɡ死sǐ,常chánɡ沉chén苦kǔ海hǎi,永yǒnɡ失shī真zhēn道dào。真Zhēn常chánɡ之zhī道dào,悟wù者zhě自zì得dé,得dé悟wù道dào者zhě,常chánɡ清qīnɡ靜jìnɡ矣yǐ。

上面說的如果心煩意燥,嗔恨心起,思慮過重,貪心不了,便會受五濁之辱,人生一世,而不知生從何來,死從何去,沉溺於各種煩惱中。酒色財氣為四大苦海,迷昧於此,連人身都難保,從何談真道呢?!

真道者,為先天無極大道,為正身修身之道,能夠窮究性命之理,勤修至道的人,自然能夠得道,得悟道者,需積功累行,勤參苦修,修道守道,成道了道。常清靜,是說道成德備,功圓果滿,陽神衝舉,三官保奏。

仙Xiān人rén葛ɡé翁wēnɡ曰yuē:吾wú得dé真zhēn道dào,曾cénɡ誦sònɡ此cǐ經jīnɡ萬wàn遍biàn。此Cǐ經jīnɡ是shì天tiān人rén所suǒ習xí,不bù傳chuán下xià士shì。吾Wú昔xī受shòu之zhī於yú東dōnɡ華huá帝dì君jūn,東dōnɡ華huá帝dì君jūn受shòu之zhī於yú金jīn闕què帝dì君jūn,金jīn闕què帝dì君jūn受shòu之zhī於yú西xī王wánɡ母mǔ。西Xī王wánɡ母mǔ皆jiē口kǒu口kǒu相xiānɡ傳chuán,不bù記jì文wén字zì。吾Wú今jīn於yú世shì,書shū而ér錄lù之zhī。

仙人葛翁說:我得傳真道,曾經誦讀清靜經萬遍。清靜經是脫離「凡趣」的上士才修習的,不傳給下士,下士與前文「下士執德」的下士同指,此說清靜經的重要性,講明清靜經的傳承,句句為心法,擇人而傳,不廣而宣之。而道以真慈大善濟世利人,為了利濟眾生,才寫成文字,記錄下來,方便世人都能夠得聞正道,勤而行之。

上Shànɡ士shì悟wù之zhī,升shēnɡ為wéi天tiān官ɡuān;中zhōnɡ士shì修xiū之zhī,南nán宮ɡōnɡ列liè仙xiān;下xià士shì得dé之zhī,在zài世shì長chánɡ年nián。遊Yóu行xínɡ三sān界jiè,升shēnɡ入rù金jīn門mén。

《道德經》中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亡若存;下士聞道,大笑之……上士得聞經法,二六時中刻刻提點自己,最終功圓行滿,得證大道;中士不能實實保持道心,即便如此,若按經法行持,也能成為南宮眾仙;不算精進的下士,得聞此經,明得要義,還可以使自己滅罪消遣,罪滅福生,而使自己人生得到護佑。遊行三界,形容元神的逍遙境界,最終掙得大羅金仙。此是說,《清靜經》的經功浩力不可思議,言其地位、價值和重要性。

左Zuǒ玄xuán真zhēn人rén曰yuē:學xué道dào之zhī士shì,持chí誦sònɡ此cǐ經jīnɡ,即jí得dé十shí天tiān善shàn神shén,擁yōnɡ護hù其qí神shén。

然Rán後hòu玉yù符fú保bǎo神shén,金jīn液yè煉liàn形xínɡ。形Xínɡ神shén俱jù妙miào,與yǔ道dào合hé真。zhēn


真人左玄說:修道的人,參悟到這部經的經義,行持這不經典而不輟,可得到上聖高真的加持護佑,祖師言真修之人,誠心可格天心,三分的誠心,便有七分的加持,只要去積功累行,便會感動天地,與明師相遇,得修仙之真口訣,勤而行之,太陽練氣,太陰練形,最終練就九轉還丹,陽神衝舉,丹書下召,與道合真。

妙,玄妙,指聚則成形,散則成氣,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的玄妙狀態。

正Zhènɡ一yī真zhēn人rén曰yuē:人rén家jiā有yǒu此cǐ經jīnɡ,悟wù解jiě之zhī者zhě,災zāi障zhànɡ不bù幹ɡān,眾zhònɡ聖shènɡ護hù門mén。神Shén升shēnɡ上shànɡ界jiè,朝cháo拜bài高ɡāo真zhen。功Gōnɡ滿mǎn德dé就jiù,相xiānɡ感ɡǎn帝dì君jūn。誦Sònɡ持chí不bù退tuì,身shēn騰ténɡ紫zǐ雲yún。

東漢時,祖天師張道陵被授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人家,不是指的自己的住家,而是指的人自身,自身得聞,自心得悟,自然明白世事無常,人生百態,恍如大夢一場,掃淨心塵,雖在塵而又不染塵,在凡而又不染俗犯,隨緣應物,煩惱蕩除,自然獲得身心大自在,眾生護門,一是指通過誠心得到上聖高真加持護佑,二是指的自身之神,都能各守其位,最終三花聚頂,五炁朝元。道心不減,勤勤行之,一定可以功行圓滿,應詔飛升。

(原載《道家之音》)


本公眾號創始人深得道家崑崙宗高人真傳親授,多年來充分調動道家時空能量場濟世助人,如催財催官、求婚求子、學業事業、祈福轉運及晚期癌症等各類危重病症和疑難雜症,素享盛譽。諮詢微信:zyh186867。

化太歲並非新春應景,犯太歲乃全年不順之源,不可輕視!凡屬雞、兔、狗、鼠的朋友請加清蓮的微信zyh186867諮詢——


請長按二維碼關注本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簡稱《清靜經》。為老君西遊龜臺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後經仙人轉傳,為葛玄所得,筆錄而傳之於世。《清靜經》僅四百零一字。篇幅雖短,內容卻很豐富,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 是教人遣欲入靜的修煉要領,是道門日常諷誦 修持的重要功課之一。
  • 文徵明小楷長卷《老子列傳》和《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不僅僅是已經介紹過的《落花詩冊》和《盤谷敘》,還有《老子列傳》、《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等等。今天就來說說文徵明的小楷《老子列傳》和《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這兩件是合冊,紙本,現藏於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印製出版的時候,這兩件也經常出現在同一本集子裡。長卷的首頁為工筆水墨老子像,題有一行蠅頭小楷:「長洲文徵明寫像。」
  • 走近道教:《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全文注音註解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簡稱《清靜經》,僅三百九十一字。是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極為重要的道家經典,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清靜經》正文起首一句就是「大道無形」而定了全經格調。經文不講有為的修養方法,而是要人從心地下手,以「清靜」法門去澄心遣欲,去參悟大道。經中以發揮「清靜」兩字為主,簡明地敘述了道家修心養性的基本原則。
  • 【誦讀經典】蘇軾《水調歌頭》拼注音誦讀版(含注釋),快一起誦讀吧!
    注釋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這一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任太守。2達旦:到天亮。3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周易》拼注音誦讀版《論語》拼注音誦讀版《大學》拼注音誦讀版《中庸》拼注音誦讀版《孝經》拼注音誦讀版《吉祥經》拼注音誦讀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拼注音誦讀版《佛說阿彌陀經》拼注音誦讀版《金剛經》拼注音誦讀版《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 為什麼《清靜經》是道門日常修持的重要功課?|附《清靜經》全文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是道教徒日常持誦的功課經之一。此經是三國時葛玄受之於東華帝君,觀其旨要,乃發揮老子清靜無為思想,以之指導心性修養。《清靜經》全文不到六百字,篇幅雖短,內容卻很豐富,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
  • 文徵明小楷《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老子列傳》
    文徵明小楷《太上老君說常清淨經》、《老子列傳》合冊,紙本,縱20.9釐米,橫11釐米,每頁8行,正文每行18字。現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 首頁為工筆水墨老子像,題蠅頭小楷一行:「長洲文徵明寫像。」《太上老君說常清淨經》凡37行,書於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年)七月十二日,時年68歲。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無名氏)
    經名: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原題無名氏注,約出於宋代。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參校本:杜光庭等注本。答曰:前人在江州為司錄之官,其人自小能誦《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數年冥司陳告,終取不得。知玄曰:我與告彼官,使彼官修齋作醮,書篆黃籙白簡,汝可生天。肯解此冤乎?婦人再拜曰:深相感也。道罷,其婦人遂滅。知玄來入假狀於官,因得其假。遂乃裹糧,便馬徑至江州,乃見劉司錄。既見,乃以其事告曰:汝為司錄,孰為此事?聞君唯持《太上老君清靜經》,是有道心也,而行此事。豈不明有官法處之,暗有鬼神沬之。
  • 為什麼《清靜經》是道門日常修持的重要功課!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通常簡稱為「清靜經」或「常清靜經」,是道教徒日常持誦的功課經之一。 《清靜經》全文不到六百字,篇幅雖短,內容卻很豐富,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首先經中先闡釋無形、無情、無名的「大道」,具有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的功能;而道有清、濁、動、靜,「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因此,「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 清靜經「又名:常清靜經、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清靜經(又名:常清靜經、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老君曰。老君曰。 大道無形。大道無形。 生育天地。生育天地。 大道無情。大道無情。 行日月。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大道無名。 長養萬物。長養萬物。 吾不知其名。吾不知其名。 強名曰道。強名曰道。
  • 《清靜經》中的這十個字,言明了修道的根本
    《清靜經》曰:「人能常清靜經,天地悉皆歸。」意思是告訴我們只要心靜神定了,就能讓我們的心和天地合二為一。達到了天人合一就能觀察到大道之中的玄奧。《清靜經》中的這十個字,告訴了我們修道的根本,看起來非常簡單的十個字,它卻包含修道修心的方法。
  • 道教經典|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闡釋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是道教的經典之作,相傳是太上老君西遊龜臺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後經仙人轉傳,為葛玄所得,筆錄而傳之於世。即經文中葛玄所說:"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
  • 轉一篇《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白話譯文,對於新學信士很有幫助
    《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一卷。作者不詳,成書不晚於晉魏。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道教稱老君西遊龜臺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後經仙人轉傳,為葛玄所得,筆錄而傳之於世。即葛玄曰:「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
  • 【節日讀經】《吉祥經》拼注音誦讀版,快一起誦讀吧!
    《周易》拼注音誦讀版《論語》拼注音誦讀版《大學》拼注音誦讀版《中庸》拼注音誦讀版《孝經》拼注音誦讀版《吉祥經》拼注音誦讀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拼注音誦讀版《佛說阿彌陀經》拼注音誦讀版《金剛經》拼注音誦讀版《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 《心經》和《清靜經》,佛教與道教中兩部異曲同工的經典!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是道教徒日常諷誦修持的重要功課之一,以其言簡意賅、義理深刻而被道教人士重視,視為道教性功修持的準鵠。誦讀經典,最關鍵的應該是透過詞句領會其蘊含的原理和教義。《清靜經》則起於闡釋無形、無情、無名的大道,最終落實到人心的清靜修為,通過「遣其欲,澄其心」從而不生「六欲」(眼、耳、鼻、舌、身、意),消滅「三毒」(貪、嗔、痴),最終「常清常靜得真道」的修為境界。四百零一個字,道盡修行至純至精義理之外,更重在探索作為人自身的實修,眼界至廣,闡理至深,實修更為細化具體。
  •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清靜經》介紹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簡稱《清靜經》或《常清靜經》,今《道藏》中有白文本及各家注本共七種。本經文字共三百九十一字,經後有仙人葛仙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三篇贊語。關於此經的成立時代,根據考證應為唐代,因: (一)《清靜經》七種注本中,屬杜光庭注本為最早,杜光庭是唐末五代人,因此《清靜經》應系晚唐以前的作品。
  • 對《清靜經》的一些解讀
    清靜經,全稱為《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太上老君就是我們說的老子,也是道教的祖師爺。這篇文章基於《道德經》的基礎之上,用裡面的思維方式,給我們講解了人處於混亂狀態下,用什麼樣的方法能夠讓頭腦清醒。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開頭講解了所有的運動本質都是「道」在運轉,這個「道」是什麼呢,不清楚,因為不知道叫做什麼,所以把她叫作「道」。她無形,這裡解讀這些語句需要知道老子的思想中,說到「無」的時候就要想到「有」。說大道無形,因為不知道,所以沒有形態,但萬物確實在這樣的規則下生存發展起來的,所以,說是無形卻也有形,肉眼看到是無,內心觀到是有。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李道純)
    經名: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元代道士李道純注。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參校本:杜光庭等諸家注本。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一)都梁參學清庵瑩蟾子李道純注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才言可道,即非常道。
  • 南懷瑾先生: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道家《清靜經》
    道家有一本經典寫得非常好,將近四百個字,叫做《清靜經》,你們不管學佛修道的找來念念看。《清靜經》可以同佛家的《心經》媲美,但是如果講學術,對不起,那是仿照佛家《心經》來的。因為禪宗所主張的明心見性而得道,是根源於佛說一切眾生的自性本體,原是光明清淨的。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頌注(劉通微)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經名: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頌注。神峰默然子(金朝道士劉通微)著。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讚頌類。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頌序夫源清流靜,湊法海之波澄;蒂固根深,抱純陽之炁運。盈虛消息,六合周流。原天地眹使兆之由,探陰陽樞機之要。夫人者委形於天地,惟清靜自然之歸;混炁於陰陽,具變通真常之化。清者,撓之而不濁;靜者,安之而不動。天得一清,地得一寧,人得一靈者,一神也。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纂圖解注(王玠)
    經名: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慕圖解注。元代道士王玠(字道淵)撰。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序竊謂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化之不測之謂神。夫太上老君之神聖,居混沌之始,為萬炁之宗,變化不可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