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一個人若是能保持虛空、清靜的心境,到了極致,自然能悟

2020-12-20 易說蓮花

俗話說,人生無常,世事無常。

這個無常的根源,來自哪裡?

來自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

無論是儒、釋、道,中國文化的心,在一個「靜」字。

諸葛亮精通道家的黃老學問,他留給兒子的智慧財富,在《誡子書》中:「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儒家曾子《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佛門更是清淨之地,「一念心清靜,蓮花處處開」。

中國文化的心,在一個「靜」字。

青少年能靜,才能專心學習;成年人能靜,才能好好做事;老年人能靜,才能心平氣和,延年益壽。

靜而後動,知而後行。知識和實踐能夠合一,內心和言行能夠一致,才是真正的知道,文化傳承。知而不行,不是真知。

一個人若是能保持虛空、清靜的心境,到了極致,自然能悟。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悟到什麼?這個用文字很難形容。那是天地萬物的根源,是生,也是死;是衍化,道生一,也是復歸,九九歸一。

我解讀《道德經》上一章時,提出這樣的觀點:真正厲害的人,「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你看不透他。

有讀者問:「我只是想知道,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妙在哪裡?」

我看而不答,就像當年佛祖拈花微笑一樣。這個問題,無法用語言和文字回答。

佛祖拈花微笑,是禪宗以心傳心的第一宗公案,心神意會。

如果無法意會,說明自己的心境,還達不到那個層次,那就讓自己清靜下來。虛空思緒,明心見性,答案自然浮現。一切東西本自足,無需向外去求助。

明白了「常」,就知道什麼是「無常」。

老子說:「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這段話,講的就是「常」。

天地之根,萬物之源,有一個如如不動的存在,那就是「常」。

從這個根源,衍化出萬物,萬物經過生長、茂盛、衰敗,消亡,人是萬物的一種,經歷生、老、病、死,最後都回歸到那個根,稱之為「常」的地方。

有人調侃說,人只能活一陣子,卻會死很久。

事實也是如此。所以說,生命無常,世事無常,人生無常。

因為出來混,總要還的。這個混的過程,就是短暫的一生,來的時間,和去的時間,無法控制,這就是無常。

只有九九歸一以後,回到那個「常」,才是塵埃落定。

簡單和深奧,像一隻手的正面和反面,只有開悟,才能明了。

有個名詞,「無明眾生。」

值得注意的是,無明不等於無知,更不等於愚笨。

老子說:「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知道生命從哪裡來,回到哪裡去,知道天地規律是怎麼演變的,知道這個「常」,才是有明。不知常,就是無明。

我們都是無明眾生,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不知常,妄作,兇。

不知道規律,瞎折騰,胡思亂想,亂動,那就是妄作,兇多吉少。

很多人,不知常,不知道規律,一輩子忙忙碌碌,都不知道自己為了什麼,那不是妄作,是什麼?

知道規律以後,有明,心中明了,就不會妄作。這個時候,真正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天地規律,亦是天地的秘密。

說簡單,其實也深奧。

最深奧的,和最簡單的,是一個太極的陰陽兩面,就像一隻手的正面和反面。你只開悟了,才能明白其中的奧妙。

靜則能悟。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每天解讀一篇經典,喜歡的朋友,可以點關注,和我一起堅持讀書、提升自己。本文由易瑾還原創,歡迎轉發,分享給更多人。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五千文,精髓盡在9個字,悟到的人,自然懂老子
    《道德經》的精髓盡在9個字:致虛極、守靜篤、順自然,悟到的人,自然懂老子。致虛極:放下自我心智,把自己的頻率匹配到虛無,才能悟。《道德經》的經典,在於道,像一面鏡子,不同的人讀,就映射出不同的樣子。在人格上,人人平等。而在意識層面,有三六九等。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 《道德經》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能獲得自然能量的反哺和加持!
    《道德經》依序詳解第016篇(第二十章)人生在世,必需經歷過一段獨處的時間,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而習慣一直獨處或靜處,不入塵俗的人,便是修真路上的覺者!就是在塵俗間,真正有沉澱有智慧的人,他們的思維觀念都不一樣,往往都不合群,與身邊的人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有距離才有美感,我們不要輕易的,去接近或打擾他們的生活!略有修為的覺者都知道,當一個人清靜坐禪的時候,是不適合前去打擾的。所以平時多讀經藏,就能慢慢感受到古聖先賢博大精深的智慧!
  • 《太上老君常說清靜經》 百話翻譯
    【從本源分離衍流到表末,從而生出世間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清是濁的本源,動是靜的基礎】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再看身外的物體,並沒有所謂的有物有體】三者既悟,惟見於空。【這三者都能悟透,就會認識到一切物相等同虛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再觀察空相,發現空相也是一種妄識,並沒有所謂的相被空了。】
  • 轉一篇《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白話譯文,對於新學信士很有幫助
    【從本源分離衍流到表末,從而生出世間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清是濁的本源,動是靜的基礎】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人能常清靜,那麼天地人即是一體】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的思想喜歡清晰,但被心情幹擾】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人的心情喜歡安寧,卻被欲望牽引】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 【經常遣散一下欲望那麼心情自然安寧】澄其心而神自清。
  • 一個人,若能悟透《道德經》中的這八個字,往往更能成大器
    所以說,老子的《道德經》非常值得我們一讀再讀,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道德經》言簡意賅,大道至簡,其中蘊藏著許多萬古不易的人生哲理。比如說,我們若能讀懂了《道德經》中的這八個字,也就讀懂了人生。一個人,若能悟透《道德經》中的這八個字,往往更能成大器。
  • 《道德經》:一個人提高境界的最好方法,只需做到一個字
    我解讀《道德經》和《莊子》,不少讀者問到,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境界?方法多樣化,因人而異。我分享一個適用於任何人的根本方法。一個人提高境界的最好方法,只需做到一個字:靜。1、一切大智大慧,皆來自一個源頭:靜。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頌注(劉通微)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頌序夫源清流靜,湊法海之波澄;蒂固根深,抱純陽之炁運。盈虛消息,六合周流。原天地眹使兆之由,探陰陽樞機之要。夫人者委形於天地,惟清靜自然之歸;混炁於陰陽,具變通真常之化。清者,撓之而不濁;靜者,安之而不動。天得一清,地得一寧,人得一靈者,一神也。
  • 清靜經「又名:常清靜經、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清靜經(又名:常清靜經、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老君曰。老君曰。 大道無形。大道無形。 生育天地。生育天地。 大道無情。大道無情。 行日月。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大道無名。 長養萬物。長養萬物。 吾不知其名。吾不知其名。 強名曰道。強名曰道。
  • 常誦《清靜經》心靈真的能得到清靜嗎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
  • 《道德經》:三個字,三個成語,說透生活大智慧
    《道德經》有三個字,讀懂就是大智慧。人一輩子最好的活法,也藏在這三個字裡。《道德經》有言:「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意思是,躁動可以戰勝寒冷,給人送去溫暖;冷靜能夠戰勝狂熱,讓人頭腦保持清醒;清靜無為,才是天下正道,能保世間太平安寧。道家講:靜為躁君。「靜」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力量。靜能制躁,一顆平靜的心,可以撫平躁動不安的神經。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纂圖解注(王玠)
    經者,天道之常、人之有心也,又言人人共行之徑路也。太上見世人生居劫濁之中,食著物慾,昧了本初之性,憂道之失也,不得已,故說《清靜經》開化世人,誘引知其本末。言人初生是為赤子,赤子之心未嘗有不善,只因年漸長成,眼中見色,耳中聞聲,鼻中嗅香,舌中知味,貪愛不息,習染漸深,是以情牽欲蔽,與道相違。人若能清其心,靜其性,明其善,復其初,一念不生,諸塵不染,自然清靜,與道合真矣。
  • 《清靜經》生有妄心自驚其神染著煩惱,無邪欲悟得真道歸於清靜!
    《清靜經》詳解第005篇上篇已經詳解了:邪欲不生就已得清靜,道性具足自然通達玄門!再次重點強調一下,清靜二字就是除邪欲,摒除邪欲始得清涼和自在,行住坐臥煩惱不侵就已得祥和。那麼這個「邪欲」二字又是怎麼來的呢?
  • 《道德經》感悟,教你如何從悟「到」到悟「道」
    這幾天,除了誦讀老子的《道德經》,我也在看學成法師所著的《好好說話》一書。開篇看了幾章,就讓人有「清心」之妙,這也難怪,佛家本就是清淨不爭之地,不僅言語是那麼得通俗易懂,一點就明。就連書寫的方式也是如此簡明,卻又不失精妙深奧之處。
  • 《道德經》說了什麼?其精髓就這6個字,悟透者受益匪淺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的聖人老子撰寫的一部著作,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其文意深奧,包含廣博,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都產生了深刻影響,被譽為萬經之王。可以說,能讀懂一部《道德經》,自身的智慧必定能有所增長,人生一定也能有很深刻的感悟。但《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文,想要讀懂可不簡單。相信許多人看完之後,依然是一臉迷茫。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杜光庭)
    能悟本性,非分別所得也。但能體似虛無,常得至道歸身,內修清靜,則順天從正,外合人事,可以救苦技衰。以此修持,自然清靜。傳者,付度之名也。人能清靜,至道自來,不求而得,不學而成。本經云: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清靜自然,聖道歸身。所以言可傳聖道也。凡此一段,前獨標無爭無德。後學眾生皆執偏見,妄情所起,失道迷源。老君又徹其前意,以上下有殊,乃破執性。
  • 清靜經解讀(下)
    既然清靜經上篇為天道入人道,那麼,下篇自然是由人道體天道,理解清靜經的下篇,我們先從字面意思開始理解何為清靜? 上德不德是厚德,下德執德是厚德,唯有用於人才有益,完全的公正在人道上不存在,任何不公正在天道上不存在,人道為人,天道為天,天道無名無形無情,決定了人道有名有形有情。執著天地人之道的明確分辨,是因為不能夠分辨其道德,擺脫天地之道的困惑,真正以人道來詮釋天道,讓天道來演化人道,才能清晰了解。
  • 太上老君清靜經全文和簡介
    《玄門日誦早晚功課經》把《清靜經》放在眾經之首,每日持誦,可知該經是道教徒修持的一部十分重要的上乘經典。每每朗誦此經「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而然就能「清靜」,「漸入真道」。
  • 走近道教:《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全文注音註解
    「道」者,虛無自然,難名之神,強名曰道,尊稱太上。太上為道之祖,體於自然,在乎三清之前,象帝之先。太上者,萬物之所尊,在聖為眾聖之尊,在真為萬真之先,在地為萬國帝王之師,在法界為無上法王,在教為萬教之祖。而且常常分身下降諸界,傳教度人,弘揚道法。故《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大道家令戒》曰:「道亦形變,誰能識真?」老子是老君爺的第十八次世化身。著有震古爍今的萬經之王《道德經》。
  • 時常讓自己的心保持清靜
    在生活中,如果想要自己心安,就要保持一顆安然清靜的心。而要保持自己的內心清靜,就要心有處安放,有處安放我們的心,心自然就會清靜了。能夠保持自己的內心,不被那些身外之物所左右、所染,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 修行,我們應該「常清靜」
    《道德經》第十六章稱「守靜篤」、「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意思是要將致虛和守靜都做得非常精湛,返回本根叫作靜,靜了才是復命。第四十五章稱「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闡明了靜的作用,能夠克服擾動,制服暑熱。清靜可以成為天下人的模範。第三十七章還稱「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