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強化】九上歷史:西歐經濟和社會發展

2021-03-01 中考歷史
 

 一、 選擇題  

 

1.  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繁榮,市民階級逐漸形成,早期資產階級產生。下列哪些人成為早期資產階級( )①手工業者②農民③富裕的大手工業作坊主④商人⑤銀行家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2.  「中世紀晚期,西歐少數商人佔據著生產資料,他們向鄉村手工業者提供原料、甚至生產工具,並預付部分工資,最後收回製成的產品,並投放到市場出售。」材料反映了(        )

A.基督教的傳播B.手工工場的產生

C.新航路的開闢D.租地農場的出現

 

3.  中世紀晚期,西歐社會處於轉型時期,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它們是( )

A.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B.租地農場和工廠

C.鄉鎮企業和手工工場D.工廠和鄉鎮企業

 

4.  13世紀後,最能體現手工工場具有一定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是( )

A.機器逐漸取代人工B.手工工場內統一勞動

C.手工工場面向市場D.手工場內存在僱傭關係

 

5.  在13世紀,西歐農民為了繳納封建賦稅,也開始在家裡用自已的生產工具從事手工生產。這表明( )

A.農民獲得了農產品的支配權

B.很多領主不再參與生產管理

C.農村出現了分散的手工工場

D.手工業者已經脫離農業生產

 

6.  隨著土地關係的變化和手工業的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化的生產和經營方式,開始改變中世紀歐洲社會的整體面貌,這種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是

A.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   B.莊園

C.集體農莊                    D.城市工商業

 

7.  11世紀以後,歐洲各地紛紛開展墾殖運動。新開墾的土地應該歸

A.莊園共有          B .附近莊園的領主 

C.封建國王分配    D.墾殖者

 

8.  「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經濟實力較強的實際經營者承租土地,提供種子、牲畜、農具,使用少量僱傭工人來耕種土地,將產品推向市場。」材料表明租地農場的性質是

A.封建莊園經濟   B.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C.資本主義經濟   D.商品化高的自然經濟

 

9.  英國的租地農場出現的最早,也最典型。其「租地農場」的特點是①領主或富裕農民把土地逐漸集中  ②農副產品推向市場③生產組織方式具有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特徵  ④手工工場由分散轉向集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 材料分析題  

10. 材料一 封建關係的基礎是土地……如果領主將一塊土地賜予一個人,這個人就成了封臣……封臣的權力和對於土地的所有權與他在舉行臣屬儀式時承擔的義務是相應的……臣屬意識和賜封儀式可以算是封建制度中的契約。﹣﹣(英)赫伯特•喬治•威爾斯著《世界通史》

材料二 西歐的莊園經濟,是一種典型的土地與人身依附關係結合在一起的封建農奴制經濟模式……這種落後的生產方式本來就使農奴缺乏勞動的熱情……更加無法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迫於生活的壓力和為領主服勞役以及繳納地租的多重負擔,很多莊園的農奴經常出逃……尋求新的生活。﹣﹣馮正好《論中世紀西歐的農業》

材料三 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商品貨幣關係的影響……自14世紀初起……莊園主紛紛放棄自營地,改為出租經營,貨幣地租流行,農奴也通過各種途徑獲得人身自由……莊園趨於瓦解。﹣﹣肖翠松《試析中世紀西歐莊園制瓦解的經濟影響》  

(1)根據材料一,指出西歐「封建關係」確立的基礎。根據材料一,概括西歐封建關係的特點。

 

(2)根據材料二,指出莊園經濟的特點。舉出莊園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舉一例);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很多莊園的農奴經常出逃……尋求新的生活」的方式。

 

(3)根據材料二、三,結合所學知識別寫出西歐地租交付方式和農業生產組織方式的變化。根據材料三,指出引起該變化的原因。

 

(4)綜合材料,請你為本次探究擬定一個主題。

 

11. 商品經濟的發展是西歐邁向近代社會的經濟根源。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從9世紀開始,一種新的農業經濟組織形式封建莊園逐漸流行開來。大約到11世紀,莊園遍布歐洲各地。﹣﹣摘自部編版九上歷史教材

材料二:農民逐漸獲得對自己剩餘產品的支配權,土地集中成為趨勢,14世紀後一些富裕農民通過多種方式建立了租地農場。租地農場主成了這種農業工人的實際指揮官,成了他們的剩餘勞動的實際剝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現在只和這種資本主義租地農場主發生直接關係。﹣﹣摘自部編版九上歷史教材

材料三:從歐洲的經濟發展史來看,直到中世紀的晚期,新的生產方式,如手工工場,逐漸得到了發展,商業資本也因此得到了迅猛發展。這在西方史學家眼中,被稱為「前工業革命」的資本主義。這些東西在我國歷史上也有,我們稱之為「資本主義萌芽」。﹣﹣孟彥弘《中國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渡》  

(1)依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回答,歐洲莊園的主人和勞動者分別是誰?中世紀西歐莊園的性質是什麼?

 

(2)依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回答,「農民逐漸獲得對自己剩餘產品的支配權」的主要原因是什麼?租地農場裡的「農業工人」與租地農場主之間是什麼關係?這種關係的實質是什麼?

 

(3)根據材料三,概括歐洲「前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的特點。13﹣14世紀歐洲生產領 域出現了「新的生產方式」和「新的經營方式」,這種變化對歐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12. 材料一:典型的西歐莊園,和鄉村一致,即一個村子就是一個莊園。莊園的土地分為領主直領地和農民份地兩部分。領主直領地由依附於莊園的農民無償耕作,其收穫全歸領主。各戶農民的小塊份地則由農民用自己的農具耕作,其收穫用以維持農民一家的生活。 

(1)西歐莊園是一種什麼性質的組織?維護莊園統治秩序的機構是什麼?

材料二:11世紀以後,歐洲農村發生了一系列新的變化……莊園制度之下的小塊土地越來越不適應新的生產經營活動……土地集中成為一種趨勢。14世紀中葉以後,……一些富裕農民通過承租、購買領主的土地,或者轉租、購買其他佃戶的土地將土地集中起來,建立租地農場。他們採用新的生產方式進行經營,僱傭少地或無地的農民耕種,並將產品推向市場。 

(2)根據材料二,概括「租地農場」建立起來的方式。「租地農場」中「農場主」與「耕種的農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概括「租地農場」的特點。

材料三:隨著手工業的發展,手工業者逐漸與農業分離,為了繳納封建賦稅,小型手工作坊發展為手工工場。後來隨著商人經濟實力的增強,他們不僅向工人提供原料,而且還提供統一的生產工具,工人常常需要在同一地點集中勞動,於是就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場。

(3)材料三中「商人」與「工人」之間形成了一種什麼關係?這種「集中的手工工場」有什麼優點?

 

(4)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的出現有什麼作用?

 

13.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斑駁的蕁麻爬滿了古堡的石牆,盔甲鮮明的騎士在麥苗青青的原野間耀武揚威,卑微的農奴跪倒在泥濘中瑟瑟發抖,而茂密的橡樹林後面,則掩映著尖頂小教堂的十字架,迴蕩著悠揚的聖歌聲。」

           ﹣﹣《山那邊的領主》

材料二:中世紀西歐城市是作為經濟中心出現的,它們是自然地在一些位於交通路口的集市、廢舊的古代城堡上興起的……城市所集中的手工業和商業所構成的商品經濟從一開始就對封建制度起著瓦解作用……城市裡的市民階層不斷發展壯大,成為近代資產階級的前身。

        ﹣﹣摘自《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

材料三:14﹣17世紀,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地區出現了資本主義手工工場和租地農場。手工工場是指經營者將生產者集中在一個場地內進行生產,他們提供生產工具和原材料,生產者成為完全出賣勞動力的僱傭工人……租地農場是在封建制度瓦解過程中產生的新的農業經營方式,這是一種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農場,其經營是為了滿足市場需求的商業化經營,它以市場為生產的基本單位,主要依靠僱傭自由的工資勞動者。

                           ﹣﹣摘自《歷史學習新視野》

(1)材料一是中世紀莊園的想像圖景。莊園的主人被稱為什麼?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農奴獲得份地的條件是什麼。

 

(2)根據材料二,指出中世紀西歐的城市有著怎樣的地位?它的興起有哪些歷史意義?

 

(3)根據材料三,指出手工工場和租地農場在使用勞動力上的共同之處。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它們的出現對歐洲社會轉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14. 材料分析題:

材料一:租地農場主成了這種農業工人的實際指揮官,成了他們的剩餘勞動的實際剝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現在只和這種資本主義租地農場主發生直接關係,而且是單純的貨幣關係和契約關係。

材料二:在工場手工業時期,廣泛存在的手工業作坊是附屬於工場手工業並且受它支配的:許多小作坊形式上是獨立的。實際上卻是工場手工業的分支機構,小作坊主不過是大作坊的居間人,小作坊的勞動者是大作坊的僱傭工人。工場手工業時期,社會關係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工場手工業擴大了僱傭勞動關係的範圍,瓦解了小商品生產,並且使商業資本和工業資本的聯繫日益密切和擴大。  

(1)材料一中的「土地所有者」指的是誰?租地農場裡的勞動者是什麼人?與租地農場主之間是什麼關係?

 

(2)材料二反映了歐洲哪一行業的發展?體現了怎樣的生產關係?

 

(3)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古時期的西歐手工工場經歷了哪兩個階段?

 

(4)歸納材料一、二,請你談談這兩方面的發展變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參考答案 一、 選擇題 

1.B2.B3.A4.D5C6A7.D8.C9A

二、 材料分析題 

10.(1)土地;等級關係;契約關係(明確彼此間的權利與義務;權利與義務交織在一起)。

(2)一種典型的土地與人身依附關係結合在一起的封建農奴制經濟模式;使農奴缺乏勞動的熱情;無法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逃往城市(成為城市市民);通過繳納遷徙稅,獲得離開莊園,擺脫領主的人身束縛的機會;

(3)從勞役地租為主轉變為貨幣地租流行;從莊園轉變成為租地農場;生產力的發展;商品貨幣關係的影響;

(4)西歐封建制度的興衰(中世紀西歐)。

11.

(1)歐洲莊園的主人和勞動者分別是領主和佃戶;莊園中主要是領主和佃戶;莊園的居民均為領主的佃戶,包括自由的農民和缺少自由的農奴。中世紀歐洲莊園最大特點是自給自足;在領主統治下,莊園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

(2)莊園逐漸衰落和瓦解;僱傭與被僱傭的關係;資本主義生產關係。 

(3)手工工場得到發展;商業資本迅速發展;僱傭勞動出現;生產以手工勞動為主;農業在社會經濟中佔主導地位。這種變化推動農業手工業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開始改變中世紀歐洲社會的整體面貌。

12.(1)獨立的自足自給的經濟和政治單位、莊園法庭。

(2)「通過承租、購買領主的土地」或「轉租、購買其他佃戶的土地將土地集中起來」;僱傭與被僱傭的關係;特點:領主或富裕農民把土地集中;生產組織方式具有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特點;農副產品推向市場。

(3)徹底的僱傭關係,即資本主生產關係;生產的效率高。

(4)推動了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開始改變中世紀歐洲社會的整體面貌。

13.(1)主人:領主或封建主;條件:義務耕種領主的「直領地」。

(2)地位:經濟中心;意義:瓦解封建制度;孕育早期的資產階級。

(3)共同之處:都使用僱傭勞動力;影響:有利於歐洲社會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

(4)航海家:哥倫布(或麥哲倫);實質:血腥的資本原始積累。

14.(1)領主。勞動者:少地或者無地的農民。關係:僱傭與被僱傭的關係。

(2)行業:手工業。生產關係:資本主義生產關係。

(3)分散的手工工場;集中的手工工場。

(4)土地關係的變化和手工業的發展,推動了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開始改變中世紀歐洲社會的整體面貌。

 

七八九年級上冊政史數地第一次月考試卷匯總

八年上冊歷史問題式知識提綱

九年級歷史上冊表格知識提綱(1-21)

2020年中考歷史小論文猜押

7-9年級上冊史數生課本習題答案、微課

乾貨:中考歷史易錯點背誦模板(1-5)

2020年中考歷史:周年熱點大事和人物 

中考歷史核心考點默寫清單(世界近現代史)

2020年中考歷史熱點新題(2)

2020年中考歷史熱點新題(1) 

如何科學評價歷史人物?

中考歷史選擇題常考知識點總結  

相關焦點

  • 部編版:九上歷史第19課《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背誦提綱
    ▲2.根本原因:封建專制制度阻礙了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政治上:封建等級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制約,激化社會矛盾。▲4.開始: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5.發展:1789年8月,制憲會議通過《人權宣言》,宣告了人權、法治、自由、分權、平等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基本原則,維護資產階級利益。6.初步勝利:1792年,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年將國王路易十六送上斷頭臺。
  • 21屆高三歷史:第6講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的強化與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三單元 明清前期——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和遲滯[時空坐標 單元概覽]第6講 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的強化與社會經濟的發展這反映了清朝軍機處A.人員構成複雜 B.日益完善,備受重視C.其官員隨時增減 D.大臣的職責不夠明朗考點2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遲滯一、農耕經濟的發展
  • 部編版:九上歷史第3單元《封建時代的歐洲》考點歸納
    6、作用:莊園法庭維護了領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主的特權;也有利於維護佃戶的權益,同時莊園也起著維護莊園公共秩序的作用。 7、比較中世紀西歐莊園與中國古代社會的農民的異同:同:都是獨立的小生產者,擁有自己的生產工具和財產,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都受到封建主的剝削。
  • 【考點強化】九上歷史: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使日本社會發生的變化有( )①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②土地收歸國有③被貴族控制的農民轉為國家公民④實現了各階層平等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  大和國的王室和貴族各有自己的領地,在他們領地上的居民組織生產的形式是( )A.農業生產合作社B.人民公社C.
  • 解析西歐經濟:重心轉移!新興產業出現,促進資本主義發展
    再加上西歐社會的農業經濟本來就處於十分有限的發展空間,因此大量的社會人口不斷將自己投身於手工業與商業等諸多部門當中,這就使得西歐工商業獲得了大量的有效勞動力,這對於推動西歐社會的城市化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雖然這種商業經濟的繁榮和發展是當時西歐大部分國家的經濟現象,但是卻在一些國家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
  • 初中歷史《西歐莊園》說課稿
    一、說教材過渡語:教材是聯繫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橋梁,首先我來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本課是部編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9課的內容,主要介紹了西歐中世紀鄉村的典型組織形式——莊園的概況。西歐莊園制是西歐封建主(領主、教會)憑藉土地佔有及超經濟強制等權力形成的剝削農民的實體。學習本課可以學生進一步了解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 九年級歷史上冊期中試卷(7)
    新交通工具的發明和應用帶來的積極影響是什麼?(4)綜合上述材料,請你歸納出推動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15.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資本主義制度產生、確立和不斷發展的歷史。某同學使用主題式學習方法複習這一主題。請根據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問題:
  • 2021年中考歷史考點複習:世界歷史上的重大改革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歷史考點複習:世界歷史上的重大改革,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孝德天皇改革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加強天皇的權力,為此,他仿效隋唐,在政治上改革中央了地方機構的設置,在中央,設「二官八省一臺」,在地方設「國、郡、裡」,目的是加強天皇的權力;在經濟上,實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調製」。   通過改革,日本的部民制終結,社會生產力得到解放,經濟得到發展。與此同時,封建制度在日本逐漸確立起來,日本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
  • 高考歷史中國/世界政治經濟思想文明的考點匯總!
    (2)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同時也瓦解著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與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和市場,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條件。(3)列強侵華將中國作為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地的同時,帶來先進的技術和觀念,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近代中國社會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
  • 特崗說課稿| 初中歷史《中古歐洲社會》
    一、說教材過渡語: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將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中古歐洲社會》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5課的內容。本課由「等級森嚴的歐洲封建社會」「西歐城市的重新興起」「拜佔庭帝國的滅亡」三個子目構成。西歐封建制度是中古歐洲歷史的一項核心內容,而西歐封建制度的核心內容是西歐封建等級制度。
  • 資本主義社會從西歐封建社會中產生的原因分析
    我們來討論為什麼資本主義社會最先從西歐封建社會中產生?表面上看,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對各式各樣的傳統社會結構進行分析,研究它們的演化過程。中世紀西歐、中國、日本、印度、拜佔庭的社會結構各不相同,在這裡逐一進行具體分析似乎是難以實現的任務。然而,由於資本主義社會結構有某些獨有的特點,可以使我們從理論上作出推斷:近代資本主義文明只可能在類似西歐封建社會的結構中產生。
  • 2021年中考歷史知識點:世界經濟文明與可持續發展
    中古西歐城市在政治上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共同體,城市從封建主那裡取得了自治權,一方面又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西歐封建國家王權與城市逐漸結成聯盟,也促進了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西歐中古城市,它是商品生產的基地、被壓迫農奴反封建鬥爭的堡壘、世俗文化的發祥地、文藝復興的搖籃。它的出現與發展成為埋葬中古封建主的墓場。
  • 2019屆九上歷史期末模擬試卷
    (   )                                A.古代文明的傳播與發展               B.世界宗教與政治的融合C.古代經濟與社會的繁榮               D.古代科技與文化的興盛5.11~12世紀,西歐城市市民爭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貴族的意識強烈,琅城、威尼斯、佛羅倫斯、巴黎、倫敦等爭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貴族的故事在西歐民間廣泛流傳
  • 西歐文明-搜狐新聞
    從歷史上看,西歐文明又不局限在西歐,小亞細亞半島(以下簡稱小亞)也曾是西歐文明的搖籃,在希臘時代,羅馬帝國時代西歐文明形成與民展作出過重要貢獻,進入中世紀後西歐文明才形成在西歐全部本土發展文明的基本格局,「文明」不單純是地理、種族、宗教、語言意義上的範疇,而是指人類在實踐中實現自身的本質力量,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文化精神的綜合形態,西歐文明歷來是多民族
  • 統編九上歷史課本習題答案
    統編九上歷史課本習題答案P20.課後活動雅典民主政治能激發公民群體的積極性
  • 九上歷史全冊背誦手冊
    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金字塔:古埃及文明的象徵,反映了古埃及社會經濟發展的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結晶。 3.大學的興起 (1)背景: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希臘、羅馬的古典著作開始在西歐傳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斷傳入西歐。
  • 中世紀西歐社會,查理曼帝國的解體,加洛林王朝衰落後的歷史進程
    歷史上兄弟反目父子成仇的故事並不罕見,虔誠者路易雖然為人忠厚老實,但好歹也是徵戰四方的一代君王,憑藉著自己多年來的影響力,重新號召一眾封臣,舉兵討伐阿基坦和巴伐利亞,經過十餘年的內戰,在835年重新奪回王位。
  • 《歷史》新教材強化國家主權意識,注重史料實證
    「點」是具體生動的重大歷史事實,比如事件、人物、歷史現象等,「線」是歷史社會發展演變的基本脈絡和基本規律。從結構來說,使學生既了解把握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又對歷史上一些重要的史事有所理解。「通過這樣的學習,培養學生唯物史觀,了解和熱愛祖國的歷史和文化,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堅定社會主義信念。」
  • 高考歷史卷:如何評價西歐國家的福利制度
    主要是想著通過政府擴大財政開支,拉動消費,刺激經濟增長。但是福利制度的評價應該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是確實有助於在一定程度上穩定社會秩序,緩和社會矛盾,但另一個方面也降低了人們的工作積極性。可以這麼說,戰後資本主義國家效仿羅斯福新政的經驗,以凱恩斯主義作為指導,擴大政府開支,擴大內需,紛紛對經濟進行了幹預和調節,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
  • 九年級歷史 | 部編版九上教材問題解答彙編!
    中國這一時期是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時期,即春秋戰國社會大變革時期。在此時期,「百家爭鳴」成為思想發展的重要特徵。諸家思想各具特點,但他們共同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尋求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他們圍繞君本民本、性善性惡,以及軍事、經濟等方面展開激烈的爭論。例如:儒家主張仁者愛人,提倡以德治國,重禮儀規範,重個人修養;法家主張以法治國,強調嚴刑峻法;道家崇尚自然,主張無為而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