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明清前期
——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和遲滯
[時空坐標 單元概覽]
第6講 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的強化與社會經濟的發展
考點1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的強化
[識記—基礎知識梳理]
一、明朝
1.廢除丞相
(1)原因:明太祖認為丞相權勢過重,妨礙了皇權的高度集中,會導致社會動蕩。
(2)措施:1380年,明太祖誅殺胡惟庸,裁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
(3)影響:秦以來一直實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廢除;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
2.設立內閣
(1)原因:廢除丞相後,全國重大政務都由明太祖決斷,政務繁多。
(2)演變
①奠基:明太祖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
②確立: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開始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內閣」正式確立。
③發展:明宣宗時,大學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擬權。
④全盛:明神宗時,張居正任首輔,大權盡歸內閣,六部幾乎變成內閣的下屬機構。
(3)評價: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3.頒布《大明律》
(1)特徵:嚴懲直接危害封建君主統治的行為;增加經濟立法內容;嚴懲貪贓枉法。
(2)原因: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商品經濟的發展。
[易誤警示] 宰相制與內閣制
(1)宰相和內閣:都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重要機構。宰相是百官之首,參與決策,對皇權起到制約作用。如「宰相為百官之首,位高而權重」。
(2)內閣屬於皇帝的內侍機構,僅備顧問,沒有決策權,對皇權無制約力。如「我朝閣臣,只備論思顧問之職,原非宰相」。
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開始實行地方行政體制的改革。他下令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除南京直轄區外,全國分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廣西、四川、山東、廣東、河南、陝西、湖廣、山西12布政使司。布政司設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財政;設提刑按察司,掌管刑罰;又設都指揮使司,掌管軍事。三者合稱三司,長官為封疆大吏。
二、清朝
1.設立軍機處
(1)背景
①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設內閣,置六部。
②軍國機要由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定奪。
③康熙帝時,為擴大皇權,在宮內設南書房。
(2)設立
①目的:適應辦理西北軍務的需要,防止洩露軍事機密。
②設立:雍正年間,選親重大臣協辦軍務,後擴大到處理其他政務。
(3)特點
①軍機大臣均由欽定,秉承皇帝旨意辦事。
②機構簡單,人員精幹,有官無吏,辦事效率高。
③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中樞機構,政治決策封閉性。
(4)影響: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制度;提高了中央集權政府的行政效率。
2.建立密折制
命令地方大員密摺奏事,加強皇帝對地方行政的控制。
3.清朝的邊疆政策
(1)目的:為了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2)基本原則
①尊重各民族的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籠絡各民族的上層分子。
②大事集權,小事放權,因地制宜進行行政管理。
(3)措施
①在中央設置主管邊疆民族事務的理藩院,其職能是管理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事務。
②在西南地區大規模地施行「改土歸流」。
(4)歷史作用
①近代中國的版圖在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基本奠定。
②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大大加強了中央政府的統治。
[史論歸納]
明清君主專制強化的特點及影響
1.特點
(1)既有繼承又有發展。明清時期加強君主專制制度,既繼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礎上實行了新的舉措。
(2)內容詳盡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監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個方面。
(3)以強化君權為核心,程度空前。主要體現在廢除丞相、軍機處的設置和大興「文字獄」等方面。
(4)體現了時代特徵。君主專制逐漸達到頂峰,並且走向反動,反映了我國封建社會漸趨衰落的時代特徵。
[應用—對點強化訓練]
1.明代以後不再設置丞相的官職,實際上執行丞相之職的是殿閣大學士。而明清時期,大多皇帝對臣下上奏的批答都像命令僕從一般,言語粗暴。這說明
A.內閣大學士是名副其實的丞相
B.明清的君主專制獨裁程度極高
C.內閣權力不來源於皇帝
D.明清所有君主親自批閱所有奏摺
2.明朝萬曆皇帝因立太子之事與內閣爭執長達十餘年,最後索性三十年不再上朝,內閣出現了「人滯於官」和「曹署多空」的現象,部、寺大官十缺六、七,史稱「萬曆怠政」。這反映了當時( )
A.君權與相權矛盾的激化 B.君主專制出現弱化趨勢
C.內閣對皇權制約的強化 D.政治體制存在嚴重弊端
3.軍機處雖然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但完全置於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於皇帝的私人秘書處。同時,軍機處在形式上始終處於臨時機構的地位。在辦公場所和官員設置上沒有正式的規定,也無品級和俸祿。符合材料主旨的是
A.極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 B.說明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C.實際上並沒有任何權力 D.有利於君主專制的強化
4.乾隆朝入值軍機大臣大多為六至七員,嘉慶朝則以四至五員為常。乾隆朝,軍機章京的選任範圍是內閣及各部院衙門司員。嘉慶時,不但確定了軍機章京的員額,而且皇帝開始直接插手軍機章京的選任。這反映了清朝軍機處
A.人員構成複雜 B.日益完善,備受重視
C.其官員隨時增減 D.大臣的職責不夠明朗
考點2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遲滯
一、農耕經濟的發展
1.農業
(1)農耕技術:生產技術水平明顯提高,雙季稻得到大面積擴種,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被引進和推廣。
(2)灌溉工具:明清時期出現了風力水車。
(3)農業著作:徐光啟的《農政全書》體現了當時農業科技的水平。
(4)人口的大量增加:由於國家統一、政局穩定,大量荒地的開墾,耕作技術的進步,高產作物的推廣以及賦稅制度的改革,導致明清時期人口急劇增長。
2.手工業
(1)生產規模:明代中葉以後,民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佔據主導地位。
(2)成就
①制瓷業:明代燒制帶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裝飾圖案的瓷器;清代根據歐洲商人的訂單,專門燒制西餐用具和魚缸等;明清時期,瓷器種類豐富,青花瓷、彩瓷、琺瑯彩爭奇鬥豔。
②紡織業
a.絲織業:南方絲織業進入鼎盛時期,蘇州、杭州和南京成為著名的絲織業中心;明清官府在蘇杭等地設織造局,緞成為清朝絲織品的代表。
b.棉織業:明代棉花成為紡織業主要原料。原因:棉花種植面積擴大;棉紡織技術的改進與推廣;國家政策的推動;農書的推介等。
3.商業
(1)商業繁榮
①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成為商品。
②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
③社會上大量使用白銀,商業資本日趨活躍。
④出現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商幫,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
(2)商業市鎮發展:出現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四大商業名鎮。
4.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1)條件: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2)出現
①時間:明朝中後期。
②地點:江南。
③行業:絲織業。
④標誌:出現「機戶出資、機工出力」「計工受值」式的僱傭和被僱傭關係。
⑤性質:是一種新的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係。
(3)特點:地區性和不平衡性突出;發展緩慢。
(4)緩慢原因:政府採取加強控制和掠奪的手段予以壓制;勢力強大的經濟傳統的壓抑;根本原因是落後的封建制度的阻礙。
[輕巧識記] 推動及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因素
二、農耕經濟的遲滯
1.「重農抑商」政策
(1)原因:社會上出現商業與農業爭奪勞動力、影響農業生產甚至危及政權統治等問題。
(2)目的:保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確保賦役徵派和地租徵收,鞏固封建統治。
(3)表現:明清時期政府實行專賣制度,加徵民營商業的商稅。
(4)評價
①積極: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了農業經濟發展;鞏固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權。
②消極:強化了自然經濟,在封建社會後期,阻礙工商業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從根本上造成中國的落後。
2.「海禁」與「閉關鎖國」
[理解—史料研習歸納]
史料一 富室之稱雄者,江南則推新安,江北則推山右。新安大賈,魚鹽為業,藏鏹有至百萬者,其他二三十萬,則中賈耳。山右或鹽,或絲,或轉販,或窖粟,其富甚於新安。新安奢而山右儉也。
——[明]謝肇淛《五雜俎》卷四《地部二》
史料二 明清時期,出現了不少著名的產棉區,如山東東昌府所產棉花,「商人貿於四方」;江蘇松江府一些地區種棉花的佔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菸草專業戶集中的地區。北京豐臺草橋一帶各村莊都種花卉,被譽為「花鄉」。明清商業繼續繁榮,國內市場擴大,農工產品種類多達兩百餘種。商品經濟向農村延伸,江浙地區以工商業著稱的市鎮,蓬勃興起。
史料三 明中後期「奴富至數百萬,初縉紳皆醜之,而今則樂與之為朋矣」;「縉紳家之女(婚嫁)惟財是計,不問非類」。
——《林居漫錄》
[史料運用]
(1)根據史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商幫出現的原因和影響。
(2)綜合上述史料,說明明清工商業發展呈現出怎樣的新氣象?
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
(1)經濟功能不斷增強。(2)城市規模不斷擴大。隨著農村人口不斷湧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規模不斷擴大。(3)城市市場不斷繁榮。 (4)對外貿易發達。 (5)貨幣種類不斷豐富。
明清時期的主要經濟政策
(1)明清時期繼續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官營專賣壟斷了鹽、茶等的經營,對商業徵收重稅。
(2)明太祖擔心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統治,實行「海禁」政策,規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與外國互市,對外貿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進行。
(3)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只留廣州對外通商,由政府特許的商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
這些政策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與世界隔絕,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發展潮流。
2.影響中國農耕經濟向近代化變革的因素
(1)制度因素:土地私有制必然導致土地兼併,使得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始終在低水平的狀態下運行,很難實現社會經濟財富的積累。
(2)政策因素:重農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限制了工商業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日漸脫離世界發展的大趨勢。
(3)經濟結構因素:古代中國以小農經濟為核心,不利於市場發育,無法實現量的積累,也無法實現農業經濟的商品化。
(4)思想觀念因素:古代中國以「農本」為立國的經濟思想,導致民間大量資本流向土地,而非用來經營工商業。
[應用—對點強化訓練]
1.朱元璋頒布詔書,規定:「佃戶見田主不論齒序,並行以少長之禮;若在親屬,不拘主佃,止行親屬禮。」清雍正頒布新制,規定禁止「不法縉紳私置板棍擅責佃戶」。這說明(
A.佃戶和田主取得完全平等地位
B.主佃之間人身依附關係減弱
C.資本主義性質的租佃關係產生
D.傳統等級秩序遭到嚴重破壞
2.明隆慶元年(1567年)明穆宗頒令「凡買賣貨物,值銀一錢以上者,銀錢兼收。」這反映了( )
A.白銀成為主要流通貨幣
B.抑商政策發生了重大轉變
C.白銀取得合法貨幣地位
D.重農抑商並沒有得到實施
3.明清時期,景德鎮的瓷器「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江蘇南潯的「湖絲」不僅遠銷國內邊遠市鎮,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鄉的鐵器「大江南北鹹仰賴」。這一歷史現象反映出( )
A.資本主義萌芽促進民營手工業的發展
B.商品流通突破了狹隘的地方市場
C.商業繁榮促進工商業市鎮興起
D.海禁政策鬆動促進海外貿易發達
明後期社會轉型研究 [學術前沿]
[熱點關注]
明後期社會轉型研究,從史學研究的角度來說,就是我國的古代社會究竟是向前發展變化的,還是停滯無發展的,在我國的古代社會能不能產生近代性的因素,我國古代社會能不能向近代社會轉變。在這個問題上,我國史學界和國外史學界長期以來都存在較為激烈的爭論和分歧。對於中國古代社會自身能否滋生新的近代社會因素,能否實現向近代社會轉型,中外學者向來有不同看法。不同觀點儘管很多,但歸結起來只有兩大學派:一派是不變論、無發展論、停滯論;另一派是變遷論、發展論、轉型論。兩派爭論的焦點又集中在明代中後期至清代中期,即15世紀至19世紀前期。
[運用點撥]
1.社會轉型是人類文明的新起點
社會轉型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的一個個精彩片段,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新起點。這種社會轉型是由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諸多方面的一系列變革和革命構成的,是我們認識和把握歷史發展規律的重要節點。
2.明清時期封建社會漸趨衰落是轉型的前夜
(1)政治領域:中央集權空前強化,封建統治日漸腐敗。
(2)經濟領域:商品經濟活躍,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新的生產關係衝擊並侵蝕著傳統的自然經濟形態。
(3)對外交往:實行「海禁」政策,在閉關鎖國中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4)思想領域: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戰正統思想,提倡個性、批判專制、否定帝權等主張,成為近代進步思想的先聲。
(5)文學領域:《紅樓夢》等鞭撻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惡,揭示了封建社會走向沒落的歷史趨勢。
3.明清時期社會轉型的必然性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起步、起始是指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自身經過將近兩千年的積累,孕育出新的社會因素,不同於以往的傳統封建社會而與未來的近代社會相同。新生的先進的社會因素代表了社會未來,顯示了社會走向,各種新因素紛紛出現的明代後期成為中國早期近代化歷程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