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8分)
1.(2019屆四川內江一模)據《史記·殷本紀》載:「帝乙長子曰微子啟,啟母賤,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後,辛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之紂。」據此可知( )
A.商朝初期「家天下」制度開始形成
B.商朝末期「分封制」已經走向成熟
C.商朝初期「中央集權制度」正式確立
D.商朝末期實行了「嫡長子繼承制」
解析:選D 夏朝時啟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後代,說明「家天下」制度已經形成,故A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王位繼承的問題,與分封制內容不符,而且分封制走向成熟是西周時期,故B項錯誤;中央集權制度正式確立於秦朝,故C項錯誤;「啟母賤,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後,辛為嗣」反映了辛為嗣的原因是辛母為正後,辛被立為繼承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朝末期已經實行了「嫡長子繼承制」,故D項正確。
2.(2019屆廣東揭陽二模)夏朝時期,天下萬國,夏王為「諸侯之長(盟主)」,到了周朝,「天下一家」,周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這一變化反映了( )
A.各部族文化融合的加強 B.中央集權統治的加強
C.政治制度的宗法倫理化 D.君主專制的不斷強化
解析:選C 題幹未提及文化的交融問題,故A項錯誤;西周時期,地方有相當的獨立性,直到戰國商鞅時期特別是秦朝後才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故B、D兩項錯誤;題幹中提及夏王被稱為「諸侯之長(盟主)」到周王被稱為「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由變化可知國王的稱號融入了「民父母」「天下主」——倫理觀念,故C項正確。
3.(2019屆四川瀘州一模)在考古發掘中,商代晚期的都城安陽殷墟、西周王朝的豐鎬、周原和洛邑都沒有發現外郭城牆,構成了中原早期王都「大都無城牆」的鮮明特色。對此解釋最有可能的是( )
A.皇權至上的強大吸引力
B.經濟能力不足無力修建城牆
C.尚未掌握城牆修建技術
D.王都的強大實力和文化自信
解析:選D 皇權至上是秦帝國建立以後才出現的,故A項錯誤;B、C兩項不符合史實,故錯誤;中原早期王朝自身的強大(經濟、政治、文化等)是不修建城牆的原因,故D項正確。
4.(2020屆山東濱州高三開學考試)清人全祖望說:「而宗祠之禮,則所以維四世之服之窮,五世之姓之殺,六世之屬之竭,昭穆雖遠,猶不至視若路人者,宗祠之力也。」這說明宗法制度( )
A.與分封制度互為表裡
B.保證了社會長治久安
C.有利於鞏固宗族團結
D.強化了社會等級分化
解析:選C 據材料「則所以維四世之服之窮,五世之姓之殺,六世之屬之竭,昭穆雖遠,猶不至視若路人者,宗祠之力也」可知,宗法制有利於凝聚宗族,鞏固宗族團結,故選C項;材料主旨為宗法制對宗族的影響,未涉及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係,排除A項;材料主旨為宗法制對宗族的影響,未涉及宗法制對社會秩序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主旨並非強化了社會等級分化,排除D項。
5.(2020屆河南頂級名校高三開學摸底)周幽王當政時,為博寵妃褒姒一笑,竟在沒有敵寇的情況下,命令城防舉烽火。結果,諸侯以為自己的天子遇到了大敵,紛紛率兵救難勤王。即使到了春秋中葉,還出現過「諸侯城周」的勤王舉動。這反映了分封制使( )
A.周王擁有絕對權力
B.周朝有效控制邊疆
C.宗法等級秩序森嚴
D.權力中心意識明確
解析:選D 通過題幹內容可知,在西周時期和春秋中葉,都出現了諸侯「勤王」現象,這說明在分封制之下,各地諸侯把周王作為國家的權力中心,即權力中心意識比較明確,故選D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分封制之下,各地諸侯擁有一定的自主權,周王還不能擁有絕對的權力,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分封制之下,周王對邊疆並沒有實現有效的控制,排除B項;題幹著重述及在分封制之下,各地諸侯的權力中心意識比較明確,沒有涉及宗法制,排除C項。
6.(2020屆河南安陽高三畢業班第一次調研)清代豎格玉牒表示輩分,每頁16行豎格,按輩分順序依次記載宗室、覺羅子孫的情況,包括名字、職銜、封號、生卒年月日時、生母姓氏、妻妾姓氏及嶽父職銜等。這些玉牒( )
A.詳實記述了清代貴族發展脈絡
B.表明清代沿襲了嫡長子繼承制
C.提供了研究宗法制的可靠史料
D.說明清初皇族具有平等的思想
解析:選C 根據材料「按輩分順序依次記載宗室、覺羅子孫的情況」可知,宗法觀念影響封建王朝皇室家族的記載,對研究西周宗法制有一定的借鑑意義,故選C項。
7.(2019屆廣東江門調研)周朝時,士以下的胥吏階層靠「稍食」(官府發放的口糧及衣裝)為生,它的多少要依職事與考課而定,按等級發放。該制度( )
A.說明官僚政治開始形成 B.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
C.服務於分封制和宗法制 D.說明等級制度逐漸加強
解析:選C 官僚政治形成於秦朝,與題目中時間不相符,故A項錯誤;商周時期尚未形成權力的高度集中,故B項錯誤;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從上而下的等級制,故C項正確;材料中並未涉及等級制度的加強,故D項錯誤。
8.(2019屆江西名校學術聯盟教學質量檢測二)據《尚書》記載,西周「克(能夠)明俊(才俊)德,以親九族;九族即睦,平章(分辨彰明)百姓;百姓昭明,協合萬邦」。這主要反映了( )
A.分封制的職責和權限 B.宗法政治的突出特徵
C.中央集權的雛形出現 D.中華文化共同體形成
解析:選B 題幹主要論述西周時期的宗法制,不是分封制,故A項錯誤;題幹的主要意思是西周通過分封「九族」,使諸侯歸心,使百姓服從統治,使九族至親和睦,這反映了西周時期政治特徵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故B項正確;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央集權開始萌芽,故C項錯誤;在秦漢時期,中華文化共同體形成,故D項錯誤。
9.(2019屆四川樂山三模)周代「雅樂」實際上是西周的京畿之樂,通過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個不同等級的階級中去,本質是「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雅樂」的傳播( )
A.推動了文化認同 B.實現了思想統一
C.加強了中央集權 D.孕育了宗法制度
解析:選A 據材料「西周的京畿之樂,通過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個不同等級的階級中去」「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可知,「雅樂」的傳播將周文化向全國推廣,促進了全國範圍內的文化認同,故A項正確;「雅樂」的傳播並不能實現全國思想的統一,故B項錯誤;夏商周時期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故C項錯誤;宗法制早在夏商時期就已存在,故D項錯誤。
10.(2019屆甘青寧聯考)考古發現西周時期的一些異族貴族群體的墓葬同西周貴族墓葬相比,墓地在墓向、墓葬形制、葬式以及殉葬習俗等方面存在較多相似之處。這表明當時( )
A.墓葬制度凸顯了貴族特權
B.分封體制鞏固了中央集權
C.宗法制保障了政權的穩定
D.禮樂制度傳播了西周文化
解析:選D 材料是異族貴族和西周貴族墓葬的比較,不是貴族與平民的比較,凸顯不出貴族特權,故A項錯誤;分封制是在保證周王室強大的條件下,將親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廣建封國,以拱衛王室的制度,體現不出中央集權的鞏固,故B項錯誤;材料的主旨是異族貴族和西周貴族墓葬的比較,沒有涉及宗法制,故C項錯誤;異族貴族和西周貴族墓葬存在較多相似之處,這表明禮樂制向外傳播,異族學習西周文化,故D項正確。
11.(2019屆甘青寧聯考)春秋初年,會盟的主持者、參與者多為各諸侯國國君。諸侯之間的會盟不再經過周王的批准;沒有周王主持或參加的盟會幾乎連年不斷。這表明,此時( )
A.諸侯聯合助推統一趨勢加強
B.宗法分封制體系走向崩潰
C.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完全喪失
D.貴族統治新秩序亟待構建
解析:選D 春秋初年諸侯會盟加劇了諸侯國間的爭霸戰爭,故A項錯誤;諸侯會盟進一步瓦解了宗法分封制,而不是走向崩潰,故B項錯誤;「完全喪失」表述過於絕對,故C項錯誤;由材料「會盟的主持者、參與者多為各諸侯國國君。諸侯之間的會盟不再經過周王的批准;沒有周王主持或參加的盟會幾乎連年不斷」可知,分封制遭到破壞急需建立新的統治秩序,故D項正確。
12.(2020屆山東青島高三上學期期初)《禮記·王制》記載:「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周人養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虞庠。」還規定,白叟五十歲以後,不再服勞役;六十歲以後免服兵役。並依據戶口冊核對老年人的家庭及其產業狀況,規定「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這說明秦漢之前的養老制度( )
A.注重禮制和孝道 B.帶有宗法色彩
C.受儒家思想影響 D.重視禮法並施
解析:選A 根據材料「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虞庠」「白叟五十歲以後,不再服勞役……免服兵役」「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可知,秦漢之前的「養老制度」注重禮制和孝道,故選A項;宗法制為統治階級內部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政治制度,與分封制互為表裡,材料未體現,排除B項;儒家思想創始於春秋戰國,此為商周時期,排除C項;材料不能體現「法治」,排除D項。
二、非選擇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
13.(25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左傳·昭公》記載:「周有亂政,而作九刑。」關於「九刑」的具體規定,《左傳·文公》曾經提到「毀則為賊,掩賊為藏,竊賄為盜,盜器為奸」,觸犯這些規定的要受到懲處;《尚書·呂刑》記載西周時期的刑罰有墨、劓、刖、宮、大闢五種,稱為「五刑」,其具體條文規定達300多條。「刑罰世輕世重」則表明刑罰的執行時輕時重,因人因時而異,貴族中的親故勳戚可以減免,交納一定數量的罰金,也可以赦免。
——摘編自晁福林主編《中國古代史》
材料二 關於西周的歷史,羅香林認為:「他(周武王)把過去已被人滅掉的部落或諸侯之國重新建立起來。這在當時,曾得到大眾的擁護,是其獲得的第一步成功。第二步是完成了對亡殷的防範工作……第三步是以功臣開發邊區,『屏藩王室』而封建諸侯,這使親親賢賢的工作也隨之成功了。」王玉哲認為:「周武王東徵滅商後,曾經進行分封,在黃河流域各地區,廣建侯衛……但這次分封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東方還沒有平定下來,有些諸侯仍不能赴國……且埋下了政治的隱患。」
——摘編自羅香林《中國民族史》
和王玉哲《中國上古史綱》
(1)根據材料一,指出西周司法制度的特色,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成因。
(2)根據材料二,分析兩位研究者對西周歷史的認識。
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信息「具體條文規定」「因人因時而異」「貴族……可以減免」等概括即可;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制度和等級秩序的建立方面進行分析。第(2)問,由材料可知,兩位學者都肯定了分封制的重要地位,但羅香林強調分封在當時取得的成功,王玉哲強調分封的長遠影響。
答案:(1)特色:法律條文具體,刑罰體系完備;司法因人因時而異,立足於保護貴族利益,維護等級秩序。成因:西周建立了完備的政治制度和等級森嚴的禮樂秩序,注重維護貴族的利益和統治。
(2)二人都認為分封制是西周基本的政治制度,但二人對周武王分封效果的認識不同。羅香林認為周武王分封取得了成功,鞏固了西周的統治;王玉哲認為分封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並且留下了政治隱患。
14.(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與商王朝相比,西周的統治有其鮮明的特點:其一,重視國家的制度建設,包括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官制在內的「周禮」體系得以確立。古人喜歡用「周公制禮作樂」來表述……其三,政治疆域和文化影響區域大大拓展,這與「分封制」的大規模推行密切相關。可以說,這是一個神權下降、王權強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時代。
——劉芃、楊寧一《歷史學習精要》
從材料中提取相關信息,從一個角度自擬題目,並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史論結合。)
解析:注意所擬題目要緊緊圍繞材料,例如「西周的制度創新促使西周崛起」「西周的宗法制強化了王權」「西周的分封制鞏固了統治」等等。闡述要緊緊圍繞所擬題目,史論結合。
答案:示例
題目:分封制鞏固了西周的統治
闡述:分封制明確了周王權利和諸侯義務,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序列,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縱向聯繫;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分配國家政治權力,加強了諸侯國之間的橫向聯繫。分封制有利於周政治疆域的擴展和周文化的傳播,天下一家的民族認同、文化心理認同逐漸形成。
總之,分封制使西周的國家政權由鬆散走向嚴密,鞏固了統治,擴大了影響,是一種制度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