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講 先秦時期的政治 作業

2021-02-11 English Conner



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8分)

1.(2019屆四川內江一模)據《史記·殷本紀》載:「帝乙長子曰微子啟,啟母賤,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後,辛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之紂。」據此可知(  )

A.商朝初期「家天下」制度開始形成

B.商朝末期「分封制」已經走向成熟

C.商朝初期「中央集權制度」正式確立

D.商朝末期實行了「嫡長子繼承制」

解析:選D 夏朝時啟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後代,說明「家天下」制度已經形成,故A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王位繼承的問題,與分封制內容不符,而且分封制走向成熟是西周時期,故B項錯誤;中央集權制度正式確立於秦朝,故C項錯誤;「啟母賤,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後,辛為嗣」反映了辛為嗣的原因是辛母為正後,辛被立為繼承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朝末期已經實行了「嫡長子繼承制」,故D項正確。

2.(2019屆廣東揭陽二模)夏朝時期,天下萬國,夏王為「諸侯之長(盟主)」,到了周朝,「天下一家」,周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這一變化反映了(  )

A.各部族文化融合的加強 B.中央集權統治的加強

C.政治制度的宗法倫理化 D.君主專制的不斷強化

解析:選C 題幹未提及文化的交融問題,故A項錯誤;西周時期,地方有相當的獨立性,直到戰國商鞅時期特別是秦朝後才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故B、D兩項錯誤;題幹中提及夏王被稱為「諸侯之長(盟主)」到周王被稱為「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由變化可知國王的稱號融入了「民父母」「天下主」——倫理觀念,故C項正確。

3.(2019屆四川瀘州一模)在考古發掘中,商代晚期的都城安陽殷墟、西周王朝的豐鎬、周原和洛邑都沒有發現外郭城牆,構成了中原早期王都「大都無城牆」的鮮明特色。對此解釋最有可能的是(  )

A.皇權至上的強大吸引力

B.經濟能力不足無力修建城牆

C.尚未掌握城牆修建技術

D.王都的強大實力和文化自信

解析:選D 皇權至上是秦帝國建立以後才出現的,故A項錯誤;B、C兩項不符合史實,故錯誤;中原早期王朝自身的強大(經濟、政治、文化等)是不修建城牆的原因,故D項正確。

4.(2020屆山東濱州高三開學考試)清人全祖望說:「而宗祠之禮,則所以維四世之服之窮,五世之姓之殺,六世之屬之竭,昭穆雖遠,猶不至視若路人者,宗祠之力也。」這說明宗法制度(  )

A.與分封制度互為表裡

B.保證了社會長治久安

C.有利於鞏固宗族團結

D.強化了社會等級分化

解析:選C 據材料「則所以維四世之服之窮,五世之姓之殺,六世之屬之竭,昭穆雖遠,猶不至視若路人者,宗祠之力也」可知,宗法制有利於凝聚宗族,鞏固宗族團結,故選C項;材料主旨為宗法制對宗族的影響,未涉及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係,排除A項;材料主旨為宗法制對宗族的影響,未涉及宗法制對社會秩序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主旨並非強化了社會等級分化,排除D項。

5.(2020屆河南頂級名校高三開學摸底)周幽王當政時,為博寵妃褒姒一笑,竟在沒有敵寇的情況下,命令城防舉烽火。結果,諸侯以為自己的天子遇到了大敵,紛紛率兵救難勤王。即使到了春秋中葉,還出現過「諸侯城周」的勤王舉動。這反映了分封制使(  )

A.周王擁有絕對權力

B.周朝有效控制邊疆

C.宗法等級秩序森嚴

D.權力中心意識明確

解析:選D 通過題幹內容可知,在西周時期和春秋中葉,都出現了諸侯「勤王」現象,這說明在分封制之下,各地諸侯把周王作為國家的權力中心,即權力中心意識比較明確,故選D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分封制之下,各地諸侯擁有一定的自主權,周王還不能擁有絕對的權力,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分封制之下,周王對邊疆並沒有實現有效的控制,排除B項;題幹著重述及在分封制之下,各地諸侯的權力中心意識比較明確,沒有涉及宗法制,排除C項。

6.(2020屆河南安陽高三畢業班第一次調研)清代豎格玉牒表示輩分,每頁16行豎格,按輩分順序依次記載宗室、覺羅子孫的情況,包括名字、職銜、封號、生卒年月日時、生母姓氏、妻妾姓氏及嶽父職銜等。這些玉牒(  )

A.詳實記述了清代貴族發展脈絡

B.表明清代沿襲了嫡長子繼承制

C.提供了研究宗法制的可靠史料

D.說明清初皇族具有平等的思想

解析:選C 根據材料「按輩分順序依次記載宗室、覺羅子孫的情況」可知,宗法觀念影響封建王朝皇室家族的記載,對研究西周宗法制有一定的借鑑意義,故選C項。

7.(2019屆廣東江門調研)周朝時,士以下的胥吏階層靠「稍食」(官府發放的口糧及衣裝)為生,它的多少要依職事與考課而定,按等級發放。該制度(  )

A.說明官僚政治開始形成 B.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

C.服務於分封制和宗法制 D.說明等級制度逐漸加強

解析:選C 官僚政治形成於秦朝,與題目中時間不相符,故A項錯誤;商周時期尚未形成權力的高度集中,故B項錯誤;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從上而下的等級制,故C項正確;材料中並未涉及等級制度的加強,故D項錯誤。

8.(2019屆江西名校學術聯盟教學質量檢測二)據《尚書》記載,西周「克(能夠)明俊(才俊)德,以親九族;九族即睦,平章(分辨彰明)百姓;百姓昭明,協合萬邦」。這主要反映了(  )

A.分封制的職責和權限 B.宗法政治的突出特徵

C.中央集權的雛形出現 D.中華文化共同體形成

解析:選B 題幹主要論述西周時期的宗法制,不是分封制,故A項錯誤;題幹的主要意思是西周通過分封「九族」,使諸侯歸心,使百姓服從統治,使九族至親和睦,這反映了西周時期政治特徵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故B項正確;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央集權開始萌芽,故C項錯誤;在秦漢時期,中華文化共同體形成,故D項錯誤。

9.(2019屆四川樂山三模)周代「雅樂」實際上是西周的京畿之樂,通過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個不同等級的階級中去,本質是「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雅樂」的傳播(  )

A.推動了文化認同 B.實現了思想統一

C.加強了中央集權 D.孕育了宗法制度

解析:選A 據材料「西周的京畿之樂,通過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個不同等級的階級中去」「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可知,「雅樂」的傳播將周文化向全國推廣,促進了全國範圍內的文化認同,故A項正確;「雅樂」的傳播並不能實現全國思想的統一,故B項錯誤;夏商周時期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故C項錯誤;宗法制早在夏商時期就已存在,故D項錯誤。

10.(2019屆甘青寧聯考)考古發現西周時期的一些異族貴族群體的墓葬同西周貴族墓葬相比,墓地在墓向、墓葬形制、葬式以及殉葬習俗等方面存在較多相似之處。這表明當時(  )

A.墓葬制度凸顯了貴族特權

B.分封體制鞏固了中央集權

C.宗法制保障了政權的穩定

D.禮樂制度傳播了西周文化

解析:選D 材料是異族貴族和西周貴族墓葬的比較,不是貴族與平民的比較,凸顯不出貴族特權,故A項錯誤;分封制是在保證周王室強大的條件下,將親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廣建封國,以拱衛王室的制度,體現不出中央集權的鞏固,故B項錯誤;材料的主旨是異族貴族和西周貴族墓葬的比較,沒有涉及宗法制,故C項錯誤;異族貴族和西周貴族墓葬存在較多相似之處,這表明禮樂制向外傳播,異族學習西周文化,故D項正確。

11.(2019屆甘青寧聯考)春秋初年,會盟的主持者、參與者多為各諸侯國國君。諸侯之間的會盟不再經過周王的批准;沒有周王主持或參加的盟會幾乎連年不斷。這表明,此時(  )

A.諸侯聯合助推統一趨勢加強

B.宗法分封制體系走向崩潰

C.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完全喪失

D.貴族統治新秩序亟待構建

解析:選D 春秋初年諸侯會盟加劇了諸侯國間的爭霸戰爭,故A項錯誤;諸侯會盟進一步瓦解了宗法分封制,而不是走向崩潰,故B項錯誤;「完全喪失」表述過於絕對,故C項錯誤;由材料「會盟的主持者、參與者多為各諸侯國國君。諸侯之間的會盟不再經過周王的批准;沒有周王主持或參加的盟會幾乎連年不斷」可知,分封制遭到破壞急需建立新的統治秩序,故D項正確。

12.(2020屆山東青島高三上學期期初)《禮記·王制》記載:「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周人養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虞庠。」還規定,白叟五十歲以後,不再服勞役;六十歲以後免服兵役。並依據戶口冊核對老年人的家庭及其產業狀況,規定「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這說明秦漢之前的養老制度(  )

A.注重禮制和孝道 B.帶有宗法色彩

C.受儒家思想影響 D.重視禮法並施

解析:選A 根據材料「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虞庠」「白叟五十歲以後,不再服勞役……免服兵役」「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可知,秦漢之前的「養老制度」注重禮制和孝道,故選A項;宗法制為統治階級內部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政治制度,與分封制互為表裡,材料未體現,排除B項;儒家思想創始於春秋戰國,此為商周時期,排除C項;材料不能體現「法治」,排除D項。

二、非選擇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

13.(25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左傳·昭公》記載:「周有亂政,而作九刑。」關於「九刑」的具體規定,《左傳·文公》曾經提到「毀則為賊,掩賊為藏,竊賄為盜,盜器為奸」,觸犯這些規定的要受到懲處;《尚書·呂刑》記載西周時期的刑罰有墨、劓、刖、宮、大闢五種,稱為「五刑」,其具體條文規定達300多條。「刑罰世輕世重」則表明刑罰的執行時輕時重,因人因時而異,貴族中的親故勳戚可以減免,交納一定數量的罰金,也可以赦免。

——摘編自晁福林主編《中國古代史》

材料二 關於西周的歷史,羅香林認為:「他(周武王)把過去已被人滅掉的部落或諸侯之國重新建立起來。這在當時,曾得到大眾的擁護,是其獲得的第一步成功。第二步是完成了對亡殷的防範工作……第三步是以功臣開發邊區,『屏藩王室』而封建諸侯,這使親親賢賢的工作也隨之成功了。」王玉哲認為:「周武王東徵滅商後,曾經進行分封,在黃河流域各地區,廣建侯衛……但這次分封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東方還沒有平定下來,有些諸侯仍不能赴國……且埋下了政治的隱患。」

——摘編自羅香林《中國民族史》

和王玉哲《中國上古史綱》

(1)根據材料一,指出西周司法制度的特色,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成因。

(2)根據材料二,分析兩位研究者對西周歷史的認識。

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信息「具體條文規定」「因人因時而異」「貴族……可以減免」等概括即可;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制度和等級秩序的建立方面進行分析。第(2)問,由材料可知,兩位學者都肯定了分封制的重要地位,但羅香林強調分封在當時取得的成功,王玉哲強調分封的長遠影響。

答案:(1)特色:法律條文具體,刑罰體系完備;司法因人因時而異,立足於保護貴族利益,維護等級秩序。成因:西周建立了完備的政治制度和等級森嚴的禮樂秩序,注重維護貴族的利益和統治。

(2)二人都認為分封制是西周基本的政治制度,但二人對周武王分封效果的認識不同。羅香林認為周武王分封取得了成功,鞏固了西周的統治;王玉哲認為分封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並且留下了政治隱患。

14.(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與商王朝相比,西周的統治有其鮮明的特點:其一,重視國家的制度建設,包括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官制在內的「周禮」體系得以確立。古人喜歡用「周公制禮作樂」來表述……其三,政治疆域和文化影響區域大大拓展,這與「分封制」的大規模推行密切相關。可以說,這是一個神權下降、王權強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時代。

——劉芃、楊寧一《歷史學習精要》

從材料中提取相關信息,從一個角度自擬題目,並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史論結合。)

解析:注意所擬題目要緊緊圍繞材料,例如「西周的制度創新促使西周崛起」「西周的宗法制強化了王權」「西周的分封制鞏固了統治」等等。闡述要緊緊圍繞所擬題目,史論結合。

答案:示例

題目:分封制鞏固了西周的統治

闡述:分封制明確了周王權利和諸侯義務,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序列,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縱向聯繫;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分配國家政治權力,加強了諸侯國之間的橫向聯繫。分封制有利於周政治疆域的擴展和周文化的傳播,天下一家的民族認同、文化心理認同逐漸形成。

總之,分封制使西周的國家政權由鬆散走向嚴密,鞏固了統治,擴大了影響,是一種制度創新。

相關焦點

  • 二輪複習: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先秦時期)!
    1、中國古代史通常按政治、經濟、民族關係、對外關係、文化五大部分來梳理,且之間互為因果。先秦包括原原始社會、夏、商、西周和東周(春秋、戰國),經歷了三種社會形態。涉及原始社會的出現與發展及解體,奴隸社會的形成(夏)、發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會的確立(戰國)時期;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形態演變的根本原因。1、 政治方面:社會制度不斷進步(1)    原始民主制。
  • 同出一脈,卻又形態各異,先秦時期與古希臘時期的禮俗有何差別?
    從古至今,中國便是禮儀之邦,早在先秦時期,儒家就已經提出了以「禮」為核心的儒家思想,此後歷經數千年的歲月洗禮,延綿至今。古希臘時期,西方各大文明誕生的重要時期,禮儀習俗作為道德倫理中的重要部分,在古希臘文明中佔據著無比尊貴的地位。
  • 舌尖上的禮儀——先秦時期的飲食禮制
    回首千年,我們從諸多史料中可以看出,是先秦時期的祖先們制定了這套完整有序的飲食禮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傳承到了今天。在飲食禮儀初步定型的西周時期,雖然偶有戰爭和上層政治鬥爭,但天下大體上是穩定的,這為包括飲食禮儀在內的各種禮制提供了穩定發展的社會環境。
  • 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先秦時期的酒文化與飲食器具有何特點?
    先秦時期的飲食文化不能缺少酒。酒的釀造和飲用是先秦時期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酒的釀造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代文獻中有「儀狄造酒」的記載。在史前時期,採用的是野果和穀物自然發酵釀酒。酒麴的發明,是在夏商時期。河北蒸城太西村商代中晚期遺址中曾發掘出重達8.5公斤的人工酵母和規模宏大的造酒作坊,說明酒麴的發明最晚在商代。
  • 古希臘與中國先秦時期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存在著哪些差異?
    這些&34;收費授徒,以演講、修辭和訴訟為主要學習內容,以訓練人的思維方法、表達能力和政治才能為主要學習目的。他們遊歷各地,巡迴教授,教學形式多樣,生動活潑。隨著雅典奴隸主民主制初步建立,公民參加社會活動和政治活動的意識逐步增強,文化學校也應運而生。這些學校主要授課內容有文法、修辭學、邏輯學、天文地理等。
  • 先秦諸子周遊列國的政治文化意義
    但是,在本國政治劇變的背景下,伍子胥與孔子的經歷,與其說是周遊列國,還不如說是亡命之旅。  筆者所要論述的諸子周遊列國,並不同於以上三例中因出使、為質等公務,或為逃避政治變亂的出遊他國,而是具有明確的政治意圖的出行,即諸子士人為推行其學派的政治學說,主動行至他國,通過遊說論辯以博取君主的採納或任用。
  • 唐錦瓊:先秦時期水晶製品初探
    內容提要:我國先秦時期水晶製品的發展以春秋晚期為界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發現的水晶製品數量很少,分布極為零散;第二階段,春秋晚期水晶製品在北方地區開始大量出現,戰國時期已成為相對較多見的一類飾品。齊都臨淄地區是水晶製品使用的中心地帶。水晶製品以製作各類配飾為主。水晶的較晚使用可能與其物理特性及加工工藝相關。
  • 四川涼山發現先秦時期聚落遺址
    四川涼山發現先秦時期聚落遺址 (1/9) "← →"翻頁 > 12月18日,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通報,在成昆鐵路擴能工程(涼山段)施工紅線內,發現大量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的遺址和文物。
  • 淺談先秦時期飲食禮儀:勤儉節約不忘本,尊老愛幼是美德
    先秦時期,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個十分特殊的時期,這個時期雖然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是很多影響後世幾千年的思想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更是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孔子、孟子、老子、韓非子、墨子等各大思想家應運而生,形成儒家、法家、 墨家。
  • 【先秦國學】第二十九期:昭王南徵的故事
    第一、  就西周初年的政治格局而言,荊楚、淮夷、揚越地區是反周勢力盤踞得最根深蒂固的地區。第二、  荊楚、淮夷、揚越地區的許多諸侯國並非西周的中央政府所冊封,大多數都是商朝就已經存在的諸侯國。【先秦國學】第二十四期:彪炳史冊的召公【先秦國學】第二十三期:召公太保的分工【先秦國學】第二十二期:三監之亂的真相【先秦國學】第二十一期:三監之亂的前前後後【先秦國學】第二十期:周公的偉大政績【先秦國學】第十九期:姬旦不是雞蛋【先秦國學】第十八期:周武王的接班人
  • 荀子對先秦政治學說的理論創新-荀德麟
    荀子(約公元前313~約前238年),名況,先秦時期趙國人,其一生主要從事講學和著述。他熱心政治,十分希望自己的主張被當權者所採納,像孔子一樣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學說,希望施展政治抱負。他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祭酒,兩次出任楚國蘭陵令,政理民安。還到燕國、魏國遊歷,到秦國進行深入的政治考察,並於公元前247年回到趙國,被問政議兵的趙王尊為卿。
  • 先秦時期就有人為能工巧匠樹碑立傳,傳世奇書《考工記》
    《考工記》是先秦時期介紹手工藝發展成就的著作。先秦時期是指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前,由於這本《考工記》的創作年代實在無法考證,只能籠統歸入先秦這一歷史時期。《考工記》的內容很精簡,全書只有7000多個字,但其中包含的內容卻是五花八門。
  • 法術勢:先秦法家社會治理理論的內涵、政治傳播 特點及其現代價值
    一、「法—術—勢」:先秦法家社會管理理論的三個維度「法、術、勢」是中國先秦時期法家流派的中心思想。法家者乃西周以來當時社會上能為各國君王出謀劃策、建言獻策的謀士,他們正是馮友蘭先生提到的一班「方術之士」。
  • 廣東廣州黃埔沙嶺遺址發現先秦時期越人墓地
    【環球網文化頻道綜合】近日,廣州市黃埔區的沙嶺遺址東區發掘清理出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早商墓葬1座、灰坑41處、柱洞86處;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墓葬37座、溝3條;宋代墓葬1座、溝2條;明清時期墓葬15座,出土文物近百件。
  • 先秦時期的飯桌禮儀,充分印證了中華文明的一脈相承!
    先秦典籍中的飲食論在諸多方面反映了先秦時期的社會歷史面貌。在禮儀方面,它表現出一種敬天事神、尊親養老的模式;在政治上,它表現為一種治國之術、穩定邦國的手段;在實際應用方面,體現出了獨具特色、養生實用的功效;在人生理想方面,又表現出了知味品味、超越飲食的理想人格。可以說,所有這一切皆是先秦飲食論深厚而博大的體現。這篇聊一聊先秦時期日常飲食的禮儀。
  • 丁一川主講國子監大講堂第192講:《春秋》與《左傳》
    講在東城社區學院開講。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因此,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 先秦寓言和兩漢寓言
    先秦寓言:先秦是我國古代寓言產生和蓬勃發展的時期,其中戰國時代是寓言創作的黃金時代。戰國時代經濟的發展為寓言提供了物質基礎,政治鬥爭的形勢向寓言提出了社會的要求,思想解放的局面為寓言提供了適宜的環境氣候,"士"階層的形成為寓言準備了人才,正是這些條件促使寓言文學得到不斷發展,出現了空前的繁榮景象。當時的寓言作品集中在諸子散文裡,為闡述不同流派的哲理和政治主張服務,可稱為」哲理寓言「。
  • 文史哲趣味知識·甲子|先秦文學為源頭(文末福利)
    ,字面意思,就是先秦時期的文學,具體而言,先秦經歷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國等歷史階段。這一時期,複雜的社會背景孕育了繁榮的「先秦文學」。,原來社會地位較低的士,受到各諸侯統治者的重用,他們代表本階層或政治派別提出自己的主張;政治經濟大變動,導致貴族壟斷教育、學術的層面被打破,出現了「私人講學」。
  • 先秦諸子其實都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心
    春秋戰國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大動蕩時期。隨著周王朝地位下降,各諸侯國的勢力不斷坐大坐強,兼併戰爭越來越激烈。正像孟子所說的那樣:「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
  • 先秦兩漢時期家具——幾
    素幾,即以白色裝飾幾身,在先秦古籍文獻中,素色常指白色而言。《論語•吳語》有「素甲」,韋昭註:「素甲,白甲。」《周禮•春宮•中車》有「素車,以白土堊車也。」《說文解字》雲:"堊,白塗也。」據此,可言白色塗幾或以白色花紋裝飾的幾,皆為素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