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的飯桌禮儀,充分印證了中華文明的一脈相承!

2020-12-24 讀史品生活

飲食與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有著緊密的聯繫,從治國施政到個人養生,都離不開飲食。《韓非子·解老》曰:「人上不屬天,而下不著地,以腸胃為根本,不食則不能活。」

飲食本身似乎並無深奧的學問,飢求食,渴思飲,此為人類生存之基本需求,但作為文明時代的人來說,飲食的功能早己不單單用於果腹而己。中國聖賢設教把人生的傾洩導向於飲食,因此在這方面形成高度的發展。」

飲食除了滿足生理的饑渴之外,還有著更加豐富的內涵。先秦典籍中的飲食論在諸多方面反映了先秦時期的社會歷史面貌。在禮儀方面,它表現出一種敬天事神、尊親養老的模式;在政治上,它表現為一種治國之術、穩定邦國的手段;在實際應用方面,體現出了獨具特色、養生實用的功效;在人生理想方面,又表現出了知味品味、超越飲食的理想人格。可以說,所有這一切皆是先秦飲食論深厚而博大的體現。

這篇聊一聊先秦時期日常飲食的禮儀。關於這一時期人們日常生活的飲食之禮的記述,主要散見於《儀禮》、《禮記》中各個篇章,在《儀禮》一書中有「鄉飲酒禮」、「公食大夫禮」等,在《禮記》一書中有「曲禮」、「鄉飲酒義」等,這些都是專門闡述飲食禮儀的篇章。但就集中闡述日常食禮的具體規範而言,以《禮記·曲禮》最為突出。

1、

共食之禮是指與人共用食器時所應遵循的飲食規範,體現了尊敬與謙讓的禮節。孔穎達疏曰:「共食,謂同事聚居,非禮食則有同器食法,共食宜謙,不得厭飫為飽也。」

與人共用食器不要求吃飽,這是因為與人共食講究謙讓,並且由於「飯用手,澤手則汗生。」故吃飯時禁止搓手。接著,《曲禮》連續用了15個「毋」字對共食用餐的禮節做了說明,包括15種不合禮且有失威儀的行為。

這裡從兩方面對其做一番簡要的分析:一,共食中應表現出對共食者的尊敬,不要做出不雅的舉動。如「毋吒食,毋齧骨,毋反魚肉。」孔穎達疏曰:「吒食,謂以舌口中作聲,似嫌主人之食也。毋齧骨者,一則有聲,二則嫌主人食不足,以骨致飽,三則口唇可憎。毋反魚肉。謂與人同器,已齧殘,反還器中,為人所穢。」

進食時嘴裡發出聲音被認為是對主人不敬的表現,《論語》中也說要「食不語」,《書鈔禮儀部七》引鄭注曰:「為其不敬,明當食寢非言語時也。」同樣不敬的行為還有「刺齒」、「絮羹」、「歠醢」,孔穎達疏曰:「刺取齒間之留,為弄口,不敬也。」

鄭玄注曰:「絮羹,為其詳於味也。絮猶調也。」「歠者,嫌其味淡。」吃飯時不要為清理齒間殘留而剔牙,不要因為講究味道而自己給羹湯調味,不要因嫌味道清淡而像飲湯一樣飲醬,這些皆是不雅的舉動,是對主人不敬的表現。

另一方面,共食時要知謙讓與節制,不要與人爭食。其中,謙讓的飲食行為包括:「毋摶飯」、「毋固獲」、「毋嘬炙」。共食用餐時用手傳飯糰來吃,是爭食吃飽而非謙讓的表現。孔穎達疏曰:「取飯作摶,則易得多,是欲爭飽,非謙也。」

同樣,「固獲」、「嘬炙」也是不謙讓的行為,始終挑好吃的菜吃,或是吃烤肉因為貪心想多吃而一口吃一大塊,都是貪食的表現。此外還有「毋揚飯」、「飯黍毋以著」的規定,不能為了使熱飯涼快點而去播揚,吃黍時不要為了著急吃到而使用筷子,二者是貪快、爭食的行為,皆非謙讓。

另外節制的飲食行為還包括「毋放飯」、「毋流歠」,對於已經抓取的飯如果再放回食器中,或是喝湯喝個不停,就會顯得放肆。朱熹曰:「放飯,大飯,謂食之放肆而無所節;流歠,長歠,飲之流行而不知止也。」

在周代的飲食活動中,尊敬謙讓之風被完整地體現於這些禮儀之中,《禮記·鄉飲酒義》就明確說道:「尊讓、挈、敬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

這些食禮的規定說明,在與人共食中不追求口腹之慾,以求達到「敬慎威儀,以近有德」的標準,不但表現對共食者的尊敬,同時能夠體現自身謙讓與節制的良好德行。

2、

客食之禮指作為主要的客人出席宴請時所應遵循的飲食規範,通過飲食活動來履行禮儀,區別尊卑。開始用餐時,客人身份若低於主人,應當雙手拿著食物站立向主人致謝,當主人同樣起立回禮於客人時,客人方可坐下。

孫希旦認為「執食興辭者,惟降等之客耳」,這表明了對不同身份的客人所用的飲食禮儀是不同的。用餐過程中,客人如果給自己的飯菜加調味料,主人要表示自己不善於烹飪;客人如果單獨和醬,主人便要稱是家裡貧窮照顧不周,這是主人謙遜的表示。

「三飯,主人延客食胾,然後辯殽。主人未辯,客不虛口。」吃了三口飯後,主人請客人品嘗己經切好的肉,之後再請客人遍嘗菜餚。主人不先於客人嘗遍菜餚,客人不先於主人用酒漱口,可謂是「賓主相敬之道然也。」用餐結束後,「客自前跪,撤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興,辭於客,然後客坐。」客人要跪立起來將自己的飯食整理好交給僕人,這時主人要主動辭謝客人,之後客人方可坐下。至此,主人可宣告飲食活動結束。

整個主客飲食的過程正如《詩經·小雅·賓之初筵》中所描寫:「維其令儀。」主客雙方在宴飲中相敬守禮,又能不失各自威儀,並且在各自的禮儀程序中突顯和諧之德,體現飲食活動中主敬客、客尊主的尊卑禮儀。

3、

侍食之禮指作為非主賓的陪同客人出席宴請時所應遵循的飲食規範,體現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明確長幼有序的飲食次序。「侍食於長者,主人親饋,則拜而食;主人不親饋,則不拜而食。」

鄭玄注曰:「勸長者食耳。雖賤,不得執食興辭,拜而己,示敬也。不拜者,以其禮於己不隆。」陪侍長者吃飯,若主人向自己送食布菜,行拜禮而後再吃,若否,則不行拜禮就可取食。

如果陪伴長輩飲酒,長輩給自己斟酒,則要立刻起身拜謝後用雙手接酒,待長輩完成斟酒後才返回自己的原位喝酒,長輩沒有盡飲,晚輩不敢先喝。孫希旦曰:「愚謂此侍長者私飲之禮也。必拜受於尊所者,此蓋長者親酌而賜之,故於尊所拜受,不敢煩長者至己席前而授之也。」

這些禮節皆是通過具體的行為規範來體現晚輩對長輩的尊敬,《禮記》一書十分強調尊長的禮儀,如《鄉飲酒禮》中載:「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論語集注》曰:「杖者,老人也。六十杖於鄉,未出不敢先,既出不敢後。」

鄉人飲酒之禮,老者禮畢出,孔子從而後出。皇侃疏曰:「若飲酒禮畢,杖者先出,則同飲之人乃從之而出,故云杖者出斯出矣。」正體現了飲食禮儀中長幼有序的觀念。

其實,《禮記·曲禮》中對進食禮節的規定,並不是某種個人習慣,所謂「不學禮,無以立。」在飲食上的這些禮節能夠直接表明一個人的教養與修養,不學會這些食禮是無法立足於社會的。

飲食禮儀講究人的行為威儀,在威儀中又體現尊卑等級,要求各個階層的人們按照禮的規定從事飲食活動,從而符合各居其位而各顯其禮的禮節規範。這套飲食禮儀在先秦甚至後世都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孔子正是這套飲食禮儀的有力實踐之人,如《論語·鄉黨》中記載:「割不正,不食。」

割肉不正不吃。朱熹注曰:「割肉不方正者不食。」在禮的規定下割不正的肉也不食,如邢禺疏曰:「禮有正數,若解割不得其正,則不食也。」,食肉只取方正的肉,「則不正之割自不來前矣。」

從漢代的畫像石、畫像磚中所見的宴飲圖來看,這套禮儀亦被後世的人們普遍遵循著。這些關於飲食之禮的規定,連同其他禮儀一起,構築了一個敬讓有序、尊卑上下的禮制大網,不同地位的人格守飲食禮節,不敢有違。

撰稿/媛露【讀史品生活】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禮儀——先秦時期的飲食禮制
    中國是美食之國,也是禮儀之邦,當美食遇到禮儀,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飲食禮儀文化。這種遙隔千裡卻南北同俗的宴席禮儀從何而來?回首千年,我們從諸多史料中可以看出,是先秦時期的祖先們制定了這套完整有序的飲食禮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傳承到了今天。
  • 淺談先秦時期飲食禮儀:勤儉節約不忘本,尊老愛幼是美德
    先秦時期,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個十分特殊的時期,這個時期雖然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是很多影響後世幾千年的思想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更是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孔子、孟子、老子、韓非子、墨子等各大思想家應運而生,形成儒家、法家、 墨家。
  • 同出一脈,卻又形態各異,先秦時期與古希臘時期的禮俗有何差別?
    引言「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從古至今,中國便是禮儀之邦,早在先秦時期,儒家就已經提出了以「禮」為核心的儒家思想,此後歷經數千年的歲月洗禮,延綿至今。古希臘時期,西方各大文明誕生的重要時期,禮儀習俗作為道德倫理中的重要部分,在古希臘文明中佔據著無比尊貴的地位。由此可見,無論是東方的先秦時期,還是西方歷史上的古希臘時代,禮俗對於他們的而言,都是極為重要的東西。然而,不同的文化傳統、歷史環境總會孕育出別樣的禮儀習俗。
  • 王童: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特徵
    這一篇文章,這裡邊就有關於中華文明起源的這個理論模型。在這個繫辭當中,有這麼三個時期,孔子把這個上古時代分為三個時期向大家羅列:第一個時期,孔子講「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個庖羲氏又可以稱之為伏羲。
  • 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先秦時期的酒文化與飲食器具有何特點?
    先秦時期的飲食文化不能缺少酒。酒的釀造和飲用是先秦時期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酒的釀造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代文獻中有「儀狄造酒」的記載。在史前時期,採用的是野果和穀物自然發酵釀酒。酒麴的發明,是在夏商時期。河北蒸城太西村商代中晚期遺址中曾發掘出重達8.5公斤的人工酵母和規模宏大的造酒作坊,說明酒麴的發明最晚在商代。
  • 先秦時期的宗廟禮儀、殉葬制度、飲食等級禮儀及脫履上殿
    野史雜說之先秦禮儀。宗廟禮儀制度古代在宗廟祭祖,登山或設壇祭天。先秦(尤其周朝)天子的宗廟被稱作太廟,一般庶民就在堂屋祭祖,到南宋才開始出現家族祠堂。先秦的宗廟等級十分嚴格。《禮記.王制》中有記載:「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太祖,定為始封之君,如周公為魯國始封之君,姜太公、康叔、唐叔分別是齊國、衛國、晉國的始封之君。
  • 樊志民:激活中華農業文明蘊含的文化基因
    原標題:激活中華農業文明蘊含的文化基因(大家手筆)中華文明何以成為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而延續至今的文明?中華文明所具有的不同尋常的地方到底是什麼?回答這些問題,需要了解中華農業文明對中華文明長期發展的意義和價值。
  • 解「崑崙丘」之謎 專家學者齊聚山西晉城探討中華文明起源
    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先秦史學會、民族文學研究所、中科院地質所等20多家研究機構和10多個省市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研究崑崙丘文化,探尋中華文明起源。晉城市委副書記、陽城縣委書記姚遜表示,陽城處於華夏古文明、黃河文明、農耕文明的重要發祥區,文化積澱厚重,歷史遺存豐富。崑崙丘(析城山)是遠古名山,蘊藏著太多的中華文明起源密碼,揭秘崑崙丘(析城山)文化內涵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課題。希望專家、學者能為崑崙丘(析城山)文化研究把脈指路,為中華文脈溯源尋根鑄魂。
  • 孩子的飯桌禮儀,從家庭開始培養
    摘自:《給孩子的禮儀課》 作者:李詹我國是傳統的文明古國,也是歷史悠久的禮儀之邦,有著豐富而悠久的文化傳統,飲食文化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重視禮儀,當然也包括飲食禮儀。在成書於漢代的《禮記》中,就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意思是禮儀最初是從飲食中產生的)這樣的記述。在遠古時期,人們把黍米和肉塊烤熟以後再吃,並用手捧出坑裡的積水喝,這些都是最初的飲食禮儀。到了春秋時期,孔子說:「食不言,寢不語。」就是吃飯的時候不要說話的意思。孔子也說:「席不正,不坐。」說的是坐席不端正就不能坐。孔子還說:「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
  • 飯桌上的禮儀,都有什麼,有哪些講究
    飯桌上的禮儀,都有什麼,有哪些講究文/@成長新視點中國是禮儀大國,文明古國,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禮儀,講究文明,飯桌上也是如此。飯桌上的禮儀,主要有菜單選定、座次安排和進餐禮儀等三個方面。一、菜單選定。三、進餐禮儀。賓客至上,始終是社交禮儀的核心,在餐桌上更是如此。有客人在的時候,應注意與客人積極溝通,奉菜、敬酒等,以彰顯主人的熱情,及對客人的尊重。進餐保持禮貌,也是一種風度。進餐禮儀,有以客為尊、祝酒互動、注意形象和就餐結束等幾個方面。1、以客為尊。進餐時,應先請客人及長者動筷子。
  • 「文化」我們的節日:中華文明的價值表徵
    這就是以北鬥為核心的中華天文觀念的最早證據。這個時期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伏羲時代」或「易文化」時代。中國人以北鬥星為核心定天象方位並與太陽運動時間相印證的最早記錄和證明,在世界天文學史上有重大意義。中國唐代星象圖,描繪了在北半球所見到的夜空,圖下方為北鬥。
  • 金羊網評:善用禮儀文化 涵育文明新風
    「十四五」時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是促進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明顯提高。要求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範。禮儀與文明同源,對於規範人們的行為,提高社會文明風尚,推動社會文明得到提高有重要意義。禮儀也是培育新時代文明風尚的重要載體。
  • 做禮物、做衣服、搞玄學,小小蠶絲為何在先秦發揮大大作用?
    我國自古以來便是禮儀之邦,不管是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還是國家之間的交往中,禮儀都在其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由此發展而來的禮文化更是成為了我們中華文化中極其特殊的重要部分。而這樣的禮文化的起源更是源遠流長,,並已初步形成了原始但較為完備的禮儀制度。
  • 說文明話 行文明舉 做文明人——城南小學開展文明禮儀教育
    泱泱中華,禮儀之邦,文明作為中華民族之魂,千古流芳!作為新時代的少年兒童,更不能忘記傳統,應力爭做一名講文明、懂禮貌的中華好少年。為了進一步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城南小學於2020年9月14日開展了以「說文明話、行文明舉、做文明人」為主題系列文明禮儀教育活動。
  • 文投研學遊|走進中華始祖堂 探訪中華文明精神標識
    >親自觸摸文化 感受中華文明的魅力 黃帝陵中華始祖堂研學產品 TRAVEL中華始祖堂聯動黃帝陵景區開展追溯中華文明起源,探索黃帝文化脈絡。將課堂移到場館裡,不但結合教材重點知識講解,同時還提供互動體驗項目,如:文物尋寶探秘、古代祭祀禮儀體驗、「最初的中國」館內課、活字印刷體驗、姓氏打卡籤到等,啟迪學生思維、寓教於樂。讓學生在參觀中華始祖堂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能親自觸摸文化,感受中華文明的魅力。
  • 西周的文教事業,奠定中華文明古國的牢固根基
    91.6三禮-周禮、禮記、儀禮這裡要強調一下,《三禮》雖然是記錄中國先秦禮儀、禮法的重要典籍(主要是周代),但其成書時間多在漢代。三禮均是儒家經典,所以具有很強的儒家色彩,不少內容是經過儒家整理規範化的結果,並不能完全、準確地反映先秦時的禮儀全貌,但大部分內容還是可信的。
  • 【地評線】金羊網評:善用禮儀文化 涵育文明新風
    「十四五」時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是促進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明顯提高。要求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範。禮儀與文明同源,對於規範人們的行為,提高社會文明風尚,推動社會文明得到提高有重要意義。禮儀也是培育新時代文明風尚的重要載體。
  • 學術引領 | 歷史課標解析與史料研習叢書•中國古代史——早期中華文明
    2.夏代夏鼐在《中國文明的起源》(79—80頁,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一書中認為,中國的文明起源應該從殷墟文化向上追溯到鄭州二裡崗文化和比這更為古老的偃師二里頭文化,並且兩者是一脈相承的關係,至少在二里頭文化晚期已達到文明的階段。
  • 立德樹人 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創特色
    90%以上的學生參與了文明禮儀的養成教育。全市未成年人「防疫文明新八禮」漫畫版和常熟方言版增強了青少年文明禮儀教育的生動性。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文明禮儀養成教育有效增強了同學們「從小立志向,有理想,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努力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意識,青少年立德樹人、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實踐活動贏得了社會的廣泛點讚。
  • 中華禮儀用語大全(收藏)
    其中禮儀就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內容。文明禮儀,表達對別人的尊重,也有流露出自己的謙虛。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使用文明禮儀用語,可以彰顯文明,即使第一次交往,也往往會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正所謂「第一印象」。同時,使用文明禮儀用語,能夠增進人與人的感情。禮儀用語,有很大一部分我們是比較熟悉的,當然也有部分內容,我們比較生疏。這些禮儀用語屬於中華傳統文化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