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給孩子的禮儀課》 作者:李詹
我國是傳統的文明古國,也是歷史悠久的禮儀之邦,有著豐富而悠久的文化傳統,飲食文化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重視禮儀,當然也包括飲食禮儀。
在成書於漢代的《禮記》中,就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意思是禮儀最初是從飲食中產生的)這樣的記述。
在遠古時期,人們把黍米和肉塊烤熟以後再吃,並用手捧出坑裡的積水喝,這些都是最初的飲食禮儀。到了春秋時期,孔子說:「食不言,寢不語。」就是吃飯的時候不要說話的意思。孔子也說:「席不正,不坐。」說的是坐席不端正就不能坐。孔子還說:「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意思是說,同本族本鄉人一起吃飯的時候,要等老人離開以後,自己才能離開。由此可見,我國的飲食文化、飲食禮儀歷史悠久。
★小朋友吃飯的時候,應等長輩坐下後再入座。
★坐下後姿勢要端正,腳放在自己座位下不要亂動,以免踩到別人的腳,更不能隨意蹬踢。
★胳膊不要靠在桌子邊上,也不要把手放在鄰座的椅子背部。
★吃完飯後,要按順序離開餐桌。
按照就餐禮儀,在吃飯的時候,座次是有講究的。正如小江所說,正對著門口的位置是尊位,一般留給長輩、領導。另外要掌握一個規則:坐在主人的右側為尊,距離主人越近也就越尊貴。所以,一般情況下,主人應該坐在正對著大門的位置。
如果是比較正式的家宴,那麼,坐在首席的應該是家裡輩分最高的老人,坐在末席的則應該是輩分最低的,因為坐在門口,便於服務大家。
筷子是中國人就餐時最主要的工具,有別於西方的刀叉,裡面的門道可多了:
★在使用筷子前,要把它們整齊地擺放在飯碗的右側,吃完飯後要把筷子整齊地放在飯碗上正中的位置。
★筷子的正確使用方法應該是用拇指、食指、中指三個手指的前部共同捏住筷子的中上端。
★在使用筷子的時候,兩端一定要對齊,放下的時候不要讓它們交叉。
★不要把筷子插放在食物上面,不要拿著筷子在飯桌上點來點去;說話的時候應該把筷子放下,不要用筷子指向別人。
具體到孩子而言,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作為一個懂禮儀的小學生,千萬不要用嘴吮吸筷子,這樣既不衛生,也不禮貌,容易讓人反感。
★筷子是就餐工具,不要用筷子撓癢、梳頭。
★不要把筷子當作玩具,更不能用筷子去敲打桌子和碗。
★吃飯的時候,應該讓父母先動筷子,千萬不能看到自己喜愛的食物就大呼小叫。
一個周末,爸爸要出門參加一個宴會,明明非常想去見識一下,於是央求爸爸帶他去。爸爸經不住他的軟磨硬泡,終於同意帶他去參加宴會。明明從來沒有參加過這種大型宴會,所以他對宴會的一切都感到很好奇。
他看到桌子上擺著一盒牙籤,想也沒想就一下子把它們倒了出來,並在桌子上玩起了挑木棍的遊戲。爸爸正在和別人談話,過了一陣子才看到明明正拿著牙籤玩,趕緊制止了他,並嚴厲批評了他,之後讓他去洗手間洗一下手,準備吃飯。
明明被爸爸說了一頓,有些不高興:不就是一些牙籤嗎?至於批評我嗎?!不一會兒,明明怏怏地回來了,從桌子上拿起了一條餐巾就在臉上擦了起來。爸爸看到了,在一旁直搖頭。
我們從這個小故事裡,能看到明明有幾處不符合禮儀之處呢?相信聰明的小朋友早就看出來了。首先,明明不應該打開牙籤盒拿出牙籤玩,這非常危險,而且牙籤是入口的工具,用來玩耍會汙染牙籤;其次,從衛生間出來後,不應該用餐巾來擦臉,如果一時手邊沒有紙巾,他可求助爸爸幫忙找到紙巾,而不應隨便用餐巾來代替。
那麼,參加宴會還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首先,餐巾是用來防止弄髒衣服的,也可以用來擦嘴和手上的油漬,但是不能用整個餐巾來擦臉、擦鼻涕,更不能用餐巾去擦拭餐具。還有,要等大家都坐下以後,才能使用餐巾。把餐巾攤開以後,可以放在並靠的大腿上,不要系在腰帶上,也不要掛在領口上。吃完飯以後,要把餐巾疊好,不能揉成一團,也不要把它帶走。
其次,在食用龍蝦或燒雞等一些油膩性的食物時,往往會附帶一隻小水盂,其中可能會放一些花瓣。要記住這是洗手用的,千萬不要把它當成茶水喝掉。
再次,水杯主要是用來盛清水、汽水、果汁、可樂等飲料的,不要用它來盛酒和其他的食物。牙籤是飯後剔牙用的。記住儘量不要當眾剔牙,如需要,最好用一隻手掩住口部。不要用牙籤來扎取食物。
無論中西方任何場合的宴會,都有自己的規矩和流程,我們作為參與者,一定要「入鄉隨俗」,不能放任自我,給人留下粗魯、不懂禮貌的壞印象。
吃飯時的動作不要太大,以免碰到和你相鄰的人。要細嚼慢咽,這樣不僅有利於消化,同時也是餐桌上基本的禮儀要求。不要把食物大塊地往嘴裡填,更不能表現出一副狼吞虎咽的樣子。
如果嘴裡還有食物,儘量不要和別人說話。不要發出很大的響聲,例如喝湯的時候不要咕嚕咕嚕響,也儘量不要把餐具弄出太大的聲響。不要咳嗽、打噴嚏或打哈欠,更不要用手去嘴裡面亂摳。
在吃完飯以後,要特別注意一下自己的嘴角,檢查一下是不是有食物殘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