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飯桌禮儀,從家庭開始培養

2020-08-28 娛有理


摘自:《給孩子的禮儀課》 作者:李詹


我國是傳統的文明古國,也是歷史悠久的禮儀之邦,有著豐富而悠久的文化傳統,飲食文化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重視禮儀,當然也包括飲食禮儀。

在成書於漢代的《禮記》中,就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意思是禮儀最初是從飲食中產生的)這樣的記述。

在遠古時期,人們把黍米和肉塊烤熟以後再吃,並用手捧出坑裡的積水喝,這些都是最初的飲食禮儀。到了春秋時期,孔子說:「食不言,寢不語。」就是吃飯的時候不要說話的意思。孔子也說:「席不正,不坐。」說的是坐席不端正就不能坐。孔子還說:「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意思是說,同本族本鄉人一起吃飯的時候,要等老人離開以後,自己才能離開。由此可見,我國的飲食文化、飲食禮儀歷史悠久。

★小朋友吃飯的時候,應等長輩坐下後再入座。

★坐下後姿勢要端正,腳放在自己座位下不要亂動,以免踩到別人的腳,更不能隨意蹬踢。

★胳膊不要靠在桌子邊上,也不要把手放在鄰座的椅子背部。

★吃完飯後,要按順序離開餐桌。

按照就餐禮儀,在吃飯的時候,座次是有講究的。正如小江所說,正對著門口的位置是尊位,一般留給長輩、領導。另外要掌握一個規則:坐在主人的右側為尊,距離主人越近也就越尊貴。所以,一般情況下,主人應該坐在正對著大門的位置。

如果是比較正式的家宴,那麼,坐在首席的應該是家裡輩分最高的老人,坐在末席的則應該是輩分最低的,因為坐在門口,便於服務大家。

筷子是中國人就餐時最主要的工具,有別於西方的刀叉,裡面的門道可多了:

★在使用筷子前,要把它們整齊地擺放在飯碗的右側,吃完飯後要把筷子整齊地放在飯碗上正中的位置。

★筷子的正確使用方法應該是用拇指、食指、中指三個手指的前部共同捏住筷子的中上端。

★在使用筷子的時候,兩端一定要對齊,放下的時候不要讓它們交叉。

★不要把筷子插放在食物上面,不要拿著筷子在飯桌上點來點去;說話的時候應該把筷子放下,不要用筷子指向別人。

具體到孩子而言,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作為一個懂禮儀的小學生,千萬不要用嘴吮吸筷子,這樣既不衛生,也不禮貌,容易讓人反感。

★筷子是就餐工具,不要用筷子撓癢、梳頭。

★不要把筷子當作玩具,更不能用筷子去敲打桌子和碗。

★吃飯的時候,應該讓父母先動筷子,千萬不能看到自己喜愛的食物就大呼小叫。

一個周末,爸爸要出門參加一個宴會,明明非常想去見識一下,於是央求爸爸帶他去。爸爸經不住他的軟磨硬泡,終於同意帶他去參加宴會。明明從來沒有參加過這種大型宴會,所以他對宴會的一切都感到很好奇。

他看到桌子上擺著一盒牙籤,想也沒想就一下子把它們倒了出來,並在桌子上玩起了挑木棍的遊戲。爸爸正在和別人談話,過了一陣子才看到明明正拿著牙籤玩,趕緊制止了他,並嚴厲批評了他,之後讓他去洗手間洗一下手,準備吃飯。

明明被爸爸說了一頓,有些不高興:不就是一些牙籤嗎?至於批評我嗎?!不一會兒,明明怏怏地回來了,從桌子上拿起了一條餐巾就在臉上擦了起來。爸爸看到了,在一旁直搖頭。

我們從這個小故事裡,能看到明明有幾處不符合禮儀之處呢?相信聰明的小朋友早就看出來了。首先,明明不應該打開牙籤盒拿出牙籤玩,這非常危險,而且牙籤是入口的工具,用來玩耍會汙染牙籤;其次,從衛生間出來後,不應該用餐巾來擦臉,如果一時手邊沒有紙巾,他可求助爸爸幫忙找到紙巾,而不應隨便用餐巾來代替。

那麼,參加宴會還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首先,餐巾是用來防止弄髒衣服的,也可以用來擦嘴和手上的油漬,但是不能用整個餐巾來擦臉、擦鼻涕,更不能用餐巾去擦拭餐具。還有,要等大家都坐下以後,才能使用餐巾。把餐巾攤開以後,可以放在並靠的大腿上,不要系在腰帶上,也不要掛在領口上。吃完飯以後,要把餐巾疊好,不能揉成一團,也不要把它帶走。

其次,在食用龍蝦或燒雞等一些油膩性的食物時,往往會附帶一隻小水盂,其中可能會放一些花瓣。要記住這是洗手用的,千萬不要把它當成茶水喝掉。

再次,水杯主要是用來盛清水、汽水、果汁、可樂等飲料的,不要用它來盛酒和其他的食物。牙籤是飯後剔牙用的。記住儘量不要當眾剔牙,如需要,最好用一隻手掩住口部。不要用牙籤來扎取食物。

無論中西方任何場合的宴會,都有自己的規矩和流程,我們作為參與者,一定要「入鄉隨俗」,不能放任自我,給人留下粗魯、不懂禮貌的壞印象。

吃飯時的動作不要太大,以免碰到和你相鄰的人。要細嚼慢咽,這樣不僅有利於消化,同時也是餐桌上基本的禮儀要求。不要把食物大塊地往嘴裡填,更不能表現出一副狼吞虎咽的樣子。

如果嘴裡還有食物,儘量不要和別人說話。不要發出很大的響聲,例如喝湯的時候不要咕嚕咕嚕響,也儘量不要把餐具弄出太大的聲響。不要咳嗽、打噴嚏或打哈欠,更不要用手去嘴裡面亂摳。

在吃完飯以後,要特別注意一下自己的嘴角,檢查一下是不是有食物殘渣。

相關焦點

  • 想讓孩子不浪費?從家庭飯桌禮儀開始培養
    愛惜糧食應從娃娃抓起,節約意識應從小培養。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應該把愛惜糧食的種子紮根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讓孩子們從小就懂得一粥一飯來之不易。 最近,就有一位父親教育孩子節約糧食的視頻火了:視頻中,小女孩始終不願意把自己碗裡的飯吃完,浪費了糧食。父親嚴厲批評,並表示:「剩多少粒米飯,就做多少道題。」
  • 孩子飯桌上沒規矩怎麼辦?父母記住這三點,培養孩子餐桌禮儀
    還沒等到酒席正式開始,幾個菜剛剛上桌,李女士的兒子就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還擅自把喜歡的菜放在自己面前,絲毫不顧及旁人。酒席才進行了十幾分鐘,李女士的兒子就開始打起了響亮的飽嗝還吵著對媽媽說:「終於吃好了,快點回家吧!」同事都在場的情況下,李女士顯得非常難堪。
  • 還在忽視孩子的飯桌禮儀?看李嘉誠的請客吃飯,小細節大成敗
    發生了一件讓大夥記憶猶新的事:吃飯的時候,有一個小男孩非常喜歡扒拉菜,不管吃與不吃總是想把筷子伸進去戳一戳,沒一會,孩子又開始鑽在桌子底下玩,而他的媽媽跟沒事人一樣,只顧著和周圍的人聊天。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好習慣是通過長期以往的良好教育形成的。一頓飯的時間很短,但是通過簡單的進餐禮儀,就可以判斷出一個人的生活背景和教育環境。
  • 4歲兒子飯桌上翻菜,孩子飯桌上的小舉動,可能影響他一生的教養
    不僅是吃飯時的品德,連吃飯時的次序也會暴露家教,家庭中,按重要次序排列,首先是夫妻關係,然後才是親子關係。但很多家庭在吃飯的時候,總是將最好的食物給到孩子,而自己卻吃剩下的飯菜。長此以往,家裡就很容易出現「媽寶男」「啃老族」,甚至影響孩子一生的教養。
  • 應採兒因「餐桌禮儀」回懟朱丹,飯桌上的小細節,暴露孩子的教養
    規矩和禮儀還是有區別的,規矩通常是從外部約束孩子的行為,但是孩子內心不一定願意遵守;禮儀展現是一個人的思想水平和內在修養,是發自內心並符合自己品格的行為。孩子吃飯的表現,體現了家庭教養和性格習慣,對今後人際交往、生活和事業等方面都有長遠的影響。父母怎樣培養孩子的禮儀?
  • 一個孩子的家庭教養如何,就看他飯桌上的吃相,藏不住的
    文|好孕姐記得小時候吃飯,父母就教給我一大堆的餐桌禮儀。吃飯要坐在桌邊碗不能端到外面,夾菜不能亂翻不能站起來夾別人面前的菜,不能只吃飯桌上好吃的飯菜,吃完飯以後起身要擺好自己的凳子,飯前飯後打招呼。最開始的時候,我還不明白吃飯為什麼要這麼講究,難道是為了給自己找罪受。
  • 孩子的餐桌禮儀培養全攻略,一餐飯窺探你的生活教育背景
    當今時代的父母,很關心孩子的營養,也注意對孩子的教養,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輔導班。但是卻有很大一部分家長忘記了餐桌禮儀這一碼事情。其實,孩子吃飯時的表現是最能表現,家庭教養的。不止是孩子,還有很多大人,每個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有可能被別人注意到。所以,注意培養孩子的餐桌禮儀,顯得尤為重要。
  • 飯桌上中國孩子、美國孩子、韓國孩子的對比:這是家庭教育的差異
    中國的飯桌文化深入人心,飯桌禮儀更是是源遠流長。中國自古以來作為一個非常有家族觀念的民族來說,當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飯時,可以說有非常多的講究。餐桌是一家團聚的一個好地方,也是家庭成員之間聯絡感情的一次好機會。每到過節過年的時候家人們在餐桌上聊家常,一家人圍繞著飯桌,寓意著家庭和睦,團團圓圓,是家裡其樂融融的象徵。
  • 飯桌見人品:孩子將來有沒有出息,從飯桌上就能看出苗頭
    「飯桌見人品」更能體現中國人對吃的「崇敬」。同時,餐桌禮儀也是觀察一個人修養好壞的直接方式,人們通過「吃」來加深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了解。對父母而言,從小培養孩子的飯桌禮儀很重要,否則很容易影響孩子未來人際關係的交往。
  • 培養孩子餐桌禮儀,要從小學起,家長看完收藏
    現在很多家長都很注重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但卻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孩子的禮儀教育,特別是在餐桌禮儀。過去,中國人講究餐桌禮儀,尤其注重從小開始培養孩子,那為什麼現在大多數家庭都不那麼注重了呢?一日三餐是最普通的一件事,但同時也暴露了一個人的很多問題,飯桌上會顯示一個人的教養,也會凸顯出一個家庭的家教。家長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餐桌禮儀,不能因為太寵孩子而丟失了最基礎的東西。
  • 「家庭」飯桌上的教養,決定孩子將來的生活
    孩子媽媽像沒事人一樣,只顧著跟周圍的人聊天,仿佛沒有看到好幾個客人被孩子濺了一身的湯汁。雖然孩子很優秀,可從那以後,我給這對母子打上了沒教養的標籤。如果孩子不改變,將來很可能要絆倒在「教養」兩個字上。因為飯桌上的教養,決定了孩子將來的生活。
  • 餐桌禮儀從家庭開始培養
    愛惜糧食應從娃娃抓起,節約意識應從小培養。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應該把愛惜糧食的種子紮根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讓孩子們從小就懂得一粥一飯來之不易。最近,就有一位父親教育孩子節約糧食的視頻火了:視頻中,小女孩始終不願意把自己碗裡的飯吃完,浪費了糧食。父親嚴厲批評,並表示:剩多少粒米飯,就做多少道題。
  • 父母制定良好的家規,才能教育好孩子,好的家規可以從飯桌上開始
    讓孩子學會飯桌上的禮儀,這樣家長不但能教育好孩子,也能制定良好的家規。二、為什麼良好的家規要從飯桌上的做起?1、飯桌禮儀可以教會孩子學會尊重長輩在一些家教良好的家庭裡,我們總能這樣的現象:吃飯的時候,長輩沒入座前,孩子不會事先入座;長輩沒動筷子之前,孩子不會事先動筷子吃東西等等。
  • 飯桌上的中國孩子、美國孩子和韓國孩子,表現有何不同?值得深思
    從飯桌上的禮儀可以看出孩子的教養程度,孩子在就餐時講究良好的禮儀,不僅自身受益,也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會受到大家的喜愛。不過各國的「飯桌文化」各有不同,今天讓我們對比下中美韓三國孩子飯桌上的差異,看看孩子們的表現如何?
  • 從小培養寶寶餐桌禮儀,千萬別這樣餵飯,影響孩子一生
    在80年代末,同村一戶人家的家境很好,父親在車隊開車,母親在戲班裡是個臺柱子,家庭收入已達到萬元戶級別,這戶人家小孩也就八九歲左右,由於大人太溺愛太寵了,什麼都由著孩子的性子,不管什麼時候,不管什麼地點,只要有邀請到他父母吃酒席或是聚會等,死活都要跟上,結果每次都是把現場攪得亂七八糟,主家礙於面子又不好意思講,久而久之,一傳十十傳百,這孩子成了小鎮上的「名人」無人不知啊。
  • 李玫瑾:孩子4歲上飯桌就要立規矩!家長別讓寵愛壞了孩子的情商
    ,開始和大人一起吃飯時候,就要立規矩。飯桌上有規矩的孩子,將來做事就有規矩,而且眼裡有別人。」由於現在很多的家庭家裡就一個孩子,家裡的老人對待孩子那真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那照顧得可謂是無微不至,有什麼好吃的都要可著孩子來。
  • 一個孩子是否有教養,吃頓飯就知道了,飯桌教育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更多的父母關注培養孩子數學邏輯思維、英語聽說讀寫、語文的寫作和閱讀,往往疏忽了離自己最近的教養方式,家庭飯桌教育。世界頂級禮儀大師威廉·漢森說:「善於觀察的人,只用一頓飯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樣、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 孩子長大是否有出息,從飯桌的表現就能看出,這3種孩子難成大器
    ,孩子在飯桌上如果出現這幾種情況,家長就要注意教育了。,因此對於餐桌禮儀,家長應該提起重視。那飯桌上的禮儀,能夠教育孩子什麼樣的好品質呢?1.能夠讓孩子擁有家庭責任感家長可以在吃飯前,鍛鍊孩子提前準備好碗筷,或者把椅子擺放好。讓孩子參與到這個家庭活動中來,可以很好地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同時還可以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 飯桌上的教養,決定孩子以後的生活?優秀父母提前教會孩子3點
    飯桌上的教養,決定孩子以後的生活?優秀父母提前教會孩子3點餐桌禮儀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非常的重要,有的時候僅僅通過一頓飯就可以看出你的性格,你的生活背景,以及教育程度。一個人的餐桌禮儀和他小的時候受到教育有很大的關係,一個在餐桌上舉止非常粗俗的人,所反映出的不僅僅是他的一些不好的習慣,還有他父母的教育,以及家庭的素質。
  • 童憶園-飯桌上的教養,決定孩子將來的生活
    餐桌禮儀不雅的人,首先反映的不是他的惡習,而是他父母的教育、他所在家庭的整體素養。01父母的教育,決定孩子的教養周六和朋友吃飯,其中有對夫婦帶了個9歲的小男孩。即便這樣,我覺得,就憑孩子的表現和媽媽的態度,他將來恐怕要絆倒在「教養」兩個字上。因為飯桌上的教養,決定了孩子將來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