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年僅48歲,一985高校教授離世(附:高校教師身體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

2021-02-07 高校教師專業發展聯盟


據最新消息,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闕嶽,因病醫治無效,於1月14日凌晨在蘭州逝世。

闕嶽,1973年3月生,上海市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傳播學系系主任,人類學博士,歷史人類學博士後。香港中文大學AoE項目訪問學者,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第六屆傳播學訪問學者。香港中文大學-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開設課程:媒體與社會(本科),深度報導(本科);傳播社會學(學術型碩士)。研究方向:媒介技術發展與社會變遷,文化傳播,傳播史,健康傳播。曾主持多項國家級課題,出版多本專著,在中外學術期刊上發達大量優秀論文,並獲得多種各類獎項。

闕嶽教授千古

每次看到這樣的消息,都讓人感覺萬分的心痛,教授的逝世,令學術界感到惋惜。在惋惜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工作再忙,日子再累,也要合理的安排好自己,不要讓疾病或者傷痛到自己身上。畢竟沒有身體這個1,其他一切都是0啊。

延伸閱讀

高校教師身體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


隨著高校的連年擴招,高校教師教學、科研任務日趨繁重,工作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由於各種原因,教職工的健康狀況令人憂慮。各種疾病,特別是慢性病如高血糖、高血脂、心血管類疾病正向年輕化、惡性化發展。高校教師中不斷出現英年早逝的事例。國務院於1995年頒布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就明確提出:「積極為知識分子創造必要的體育健身條件,倡導和推廣適合其工作特點的體育健身條件,要特別重視對高級知識分子進行必要的健康檢查和體質測定工作。」到2030年,中年以上人口的死亡率將以每年4%的速度上升,死亡人數從500萬增加到1700萬,而這其中的1/3是早亡的中年人,而這1/3中的絕大多數是教師等腦力勞動者(教師博覽:教師健康狀況透視)。因此,關心高校教師的身體健康已成為現代社會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一、相關理論及研究


有關高校教師的健康狀況,國內進行了不少的研究。北京體育大學體育葛新《北京高校青年教師身體健康狀況與體育鍛鍊的研究》碩士論文,把北京高校青年教師這一特殊人群作為研究對象,了解其身體健康狀況和體育鍛鍊參與情況,並結合社會學有關理論對其進行分析研究,提出相應的建議。河北科技大學王志紅對該校教師的體檢狀況進行分析,得出健康狀況的調查得出被調查群體66%左右處於亞健康狀態。被調查群體常見疾病是咽喉炎、心血管、高血壓靜脈炎腰椎間盤突出症等。福建師範大學劉一平的《高校高職稱教師身體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中,分析提出影響教師身體健康的主要因素是「工作壓力大、家庭負擔重、不良的生活方式、健康意識單薄和缺乏體育鍛鍊」等。處於西部地區的高校中,系統研究高校教師的身體健康狀況的科研成果較少,僅僅是貴州師範大學的徐宏從體育的教育的角度,研究了教師健康的現狀,而關於影響教師健康狀況的因素的研究較少。


二、數據基本情況


2010年,在貴州大學開展了「高校教師身體健康狀況調查」,通過選取高校教師的作息時間、飲食習慣、體育鍛鍊的目的、時間、場所、內容等指標,設計了「高校教師身體健康狀況調查問卷」,對調查對象進行了問卷調查。採用分階段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從貴州大學法學院、經濟學院、管理學院、大外部、學生工作部及機械學院6個院(部),隨機選取150名教師作為調查對象,發放問卷150份,採用走進辦公室,現場收發問卷的方式。對於採集的數據,採用SPSS16.0對調查所取得的有效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50份,回收150份,回收率為100%,其中有效問卷145份,有效率為96.7%。對於收回的145份有效問卷中,沒有進行選擇的個別問卷項使用缺失處理。


在有效問卷的145份中,男教師和女教師的數量為71和74,分別佔總人數的49%和51%,雖採用隨機發放問卷的形式,但總體比例基本均衡。參加調查的教師主要集中在30-50歲,其中30-40歲的教師數量為77人,佔調查總數的53%,41-50歲的教師數量為38人,佔總數的26%,可見中青年教師是現在高校的骨幹力量。這些教師不僅承擔著教學骨幹的重負,也是科學研究的主力,但他們往往自視年輕,忽視必要的休息和體育鍛鍊,健康狀況不佳的情況比較嚴重。調查結果顯示,僅有28.1%的教師沒有任何疾病,而常見的病症主要是咽炎,佔總比例的46.88%,這主要是因為教師擔負著教學的重任,因而如何正確用嗓是大學教師需要注意的問題;而根據調查數據可以得到,高血壓、高血脂也是教師常見病中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男教師中有這兩種病症的有近三層,另外,還有27%的男性教師同時有兩種以上教師常見病。但是能關注身體健康,每年參加健康檢查的教師只有45%,有54%的教師不能保證每年身體檢查一次。原因在於個人不重視,再加上校方不組織任何形式的體檢,而副高以上職稱的老師才能享受省組織安排的每兩年一次的福利體檢。


調查顯示,自我感覺非常健康的僅佔6.9%,較健康的佔38.6%,認為身體健康狀況一般的46.2%,較不健康的佔5.5%,非常不健康的佔2.8%。採用相關係數分析得出,睡眠質量、每日工作時間、工作壓力、工作環境、胃口等因素與教師身體健康狀況較為相關。


三、調查結果分析


1.睡眠質量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由表1可以看出,睡眠質量對身體健康狀況影響較大,睡眠質量越好的教師自我感覺越健康。表中可以看出,睡眠質量非常滿意或者較滿意的自我感覺非常健康,佔樣本的50%。但是隨著睡眠質量滿意程度的降低,自我感覺身體健康狀況也越來越差。有69.6%對於睡眠質量較滿意的教師自認為身體狀況較健康;58.2%的對於睡眠質量一般的自認為身體狀況一般健康;而有75%的睡眠質量非常不滿意的教師認為自己身體非常不健康。


2.工作時間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在所調查的145分有效樣本中,每天工作8-10小時的教師有82人,佔總數的56.6%,其中,5.5%的教師認為非常健康、26.2%的教師較健康、22.8%的教師健康狀況一般、7%的教師認為較不健康、1.4%的教師認為非常不健康。而對於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的教師來看,有50%的教師對於自己的身體狀況較不滿意。


3.工作壓力與身體健康的影響


調查顯示,感覺工作壓力說不清的有43人,佔總數的29.7%;壓力不大的有32人,佔總數的22.1%;壓力大的有70人,佔總數的48.3%。有60%的感覺壓力不大的教師認為身體非常健康,感覺壓力大的教師中有87.5%認為身體較不健康,75%認為身體非常不健康。


高校教師肩負教育21世紀人才的重任,教學、科研、職稱評審對教師提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挑戰。本次調查對象中,具有講師職稱的有76人,佔總數的52.4%,具有副高職稱的有37人,佔總數的25.5%。講師和副教授作為高校的主要教師群體,主要是面臨著職稱晉升,故而壓力較大,也直接影響了身體健康。而面對壓力,15.9%的教師選擇運動的方式進行排解,16.6%的教師選擇傾訴(且多見於女教師),44.1%(近一半)的教師採取的是自己承受的方式。


4.工作環境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使用卡方檢驗得出,似然比卡方檢驗值為0.000,顯著小於0.05,說明工作環境與身體健康狀況具有顯著相關性。表2顯示,對工作環境比較滿意的教師身體健康狀況較好,45.5%的教師對工作環境比較滿意,這其中,對自己身體健康感覺非常健康、較健康、一般、較不健康的比例分別為70.0%、66.1%、31.3%、12.5%。而對工作環境非常不滿意的佔相對樣本數的50%認為身體非常不健康。調查顯示,良好的工作環境能促進身體健康,而不好的工作環境,如人際關係的緊張會妨礙身體健康。


5.日常飲食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因為本次調查是在貴州大學,貴州省盛產辣椒,且辣椒多香辣比較開胃,一般教師的口味都偏重,胃口較好。在問卷設計的五級層次的問題中,胃口很好、較好、一般、較差、很差的人數分別為34、68、38、4、1,佔總數的23.4%、46.9%、26.25%、2.8%、0.7%。但是在問及膳食均衡方面,僅有4.14%的教師非常注意膳食均衡,有44.14%的教師較注意,有41.38%的教師一般注意,所以提醒教師為了身體健康要注意日常的飲食和膳食均衡。


四、優化高校教師身體健康狀況的主要對策


通過對貴州大學6個院(部)150位教師的調查中可以看出,被調查對象的總體健康狀況一般,而與健康狀況相關的主要體現在睡眠質量、工作時間、工作壓力、工作環境、日常飲食等方面。針對以上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1.倡導積極的健康意識,增強鍛鍊,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學校應加強對教師全民健身生活方式的培養與指導,增強保健意識,改善生活習慣,形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日常生活有規律,減少熬夜次數;合理膳食、飲食有節、均衡營養;適當運動、堅持每日鍛鍊半小時;不抽菸、不飲酒或者少飲酒。


2.做好預防工作,建立健康狀況檔案,確保教職工身體健康


做好預防保健工作是現代醫學發展的需要,同時醫療保健需求也有新的變化,從被動型就醫轉變為主動型就醫。學校應根據《教師法》第二十九條將「定期對教師進行身體健康檢查,並因地制宜安排教師進行休養」落實到實處,保證教師每年至少一次體檢,並根據體檢情況,建立教職工的健康檔案,監控教職工的身體健康,確保教職工能根據自身情況,能及時就醫,降低重大疾病發生的機率。


3.改善工作環境,減輕工作壓力,減少職業病的發生


教師的工作以講課時間長、站立時間久、伏案時間多為主要特徵,同時由於教學任務重,科研壓力大,長時間的使用電腦等因素,咽喉炎、心血管、高血壓、腰椎間盤突出症等成為了教師常見的職業病。良好的工作環境能幫助教師緩解工作疲勞,減輕工作壓力,促進教師工作效率的提高。建議學校在每層樓設有教師休息室,讓教師在課間有休息、喝水的地方,這樣可以緩解上課的勞累,從而減少職業病的發生。


4.增加體育設施和器材的投入,為廣大教師參與鍛鍊提供前提條件


學校在體育設施和器材拖入往往考慮學生層面的較多,很少考慮到為教師提供合適的設施和場所,建議學校領導和工會增加教師健身器材的投入,建立校級教師健身活動中心,為教師鍛鍊提供必要條件。(作者:李慧,許菡若,陸衛群)

文章來源:校友圈,學院官網、微博、中外學術情報、中國大學教育等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刪除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掃碼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二十天內第三位,又一高校教師英年早逝,年僅44歲....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司佳女士,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11日16時46分在上海長海醫院逝世,年僅42歲。2006-2007年任賓夕法尼亞大學東亞系講師,兼任聖約瑟夫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2007年8月起任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2016年11月晉升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日,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官網也發布訃告,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高校特聘教授(東方學者)、同濟大學歸國華僑聯合會委員李斌於10月5日在同濟大學不幸離世,終年五十三歲。
  • 年僅44歲 | 又一高校老師去世,本月第3位離世年輕學者,均為人文社科領域
    > 3月11日,微信公眾號名為「PDCS安心曉屋」發布了一則訃告,訃告稱: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的副教授許思安,因病醫治無效,於3月9日21時在廣州逝世,享年44歲。
  • 烏魯木齊高校博士學位教師心理狀況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
    方法 採用整群抽樣方法,隨機從烏魯木齊高等院校中抽取5所高校,以5所高校博士學位的教師為研究對象,採用心理健康狀況測定量表(UPI)對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問卷調查。結果 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有效問卷529份,回收率為88.17%。
  • 2名年輕教授同天離世,最小年僅41歲,悲痛!
    疫情肆虐減小之際,卻有兩名高校教授離世,其中最小的一位年僅41歲,讓人悲痛。兩名離世的學者,並非同一所高校,一名是海南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林肇宏,另一名是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解玉峰。林肇宏,1978年7月出生,海南儋州人,黎族,3月1日因病搶救無效在海口逝世,享年42歲。
  • 高校教師身體「亞健康」的背後
    我沒有什麼特別的變化就是又老了一歲綠丞又長了一歲欠下的關愛又多了一歲 就是在夢醒時分會喃喃幾聲如果人生可以如果 就是只能一個人面對越來越多地失去我們的師長和故友就是這幾個部分少了你這個紐帶 總之,你還是放心吧我會不停地往前走
  • 半年十幾位中年教授猝逝的原因?
    一、慘痛2020年11月2日19時30分,北京理工大學機電學院教師李曉峰,因急性心肌梗死搶救無效,不幸於在北京市逝世,年僅41歲。2020年10月31日,長安大學研究生院教師孔維治因病情惡化,搶救無效去世,年僅44歲。2020年10月23日23時,安徽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張目強因病於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年僅44歲。
  • 薪酬水平對高校教師科研生產率的激勵——基於「全國大學教師調查」的實證研究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公立本科高校教師科研生產率的影響因素研究」 (15YJC880125);原文引用請下載:張和平,沈紅.薪酬水平對高校教師科研生產率的激勵——基於「全國大學教師調查」的實證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9(07):84-91.一、文獻回顧在現有文獻中, 探討高校教師薪酬與科研產出效率之間關係的研究非常少。
  • 痛心!年僅44歲,一高校教師英年早逝
    24日,安徽大學法學院網站發布訃告,該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張目強同志因病於2020年10月23日23時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年僅44歲。生前任安徽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安徽大學經濟法制研究中心研究人員。研究方向:國際貿易法、世界貿易組織法。中國國際經濟法學會理事,中國法學會世界貿易組織法研究會理事,安徽省法學會港澳臺法律研究會常務理事;合肥仲裁委員會仲裁員,安徽省律師協會涉外法律專業委員會委員。
  • 痛心!一高校教授跳樓身亡,校方回應!
    2021年1月18日,四川師範大學教授庹繼光從該校一棟教學樓跳下,經搶救無效離世。昨天(1月18日),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庹繼光墜樓一事持續引發關注。昨晚(1月18日)18時許,四川師範大學發布《關於文學院庹繼光教授墜亡的情況通報》。通報稱,當日8時許,該校文學院庹繼光教授在校內墜亡。經警方現場調查勘驗,排除刑事案件,具體情況正在進步調查中。通報表示,學校對庹繼光教授的不幸離世深感痛心並表示深切哀悼,向其家人表示誠摯慰問。
  • 年僅41歲,又一高校青年教師英年早逝,因急性心肌梗死搶救無效...
    2020年10月5日,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高校特聘教授(東方學者)、同濟大學歸國華僑聯合會委員李斌在同濟大學不幸離世,終年五十三歲。2020年10月11日,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司佳女士,因病醫治無效,於上海長海醫院逝世,終年42歲。2020年10月23日,安徽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張目強同志因病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終年44歲。
  • 中國大學教師發展狀況
    關鍵詞:大學教師;學術職業;發展狀況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沈紅(1956- ),女,湖北武漢人,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高等教育財政與管理,比較高等教育研究。
  • 頭條丨痛心!芒市一黨員幹部在邊境防疫一線離世,年僅32歲
    頭條丨痛心!芒市一黨員幹部在邊境防疫一線離世,年僅32歲 2020-11-13 20: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痛心!年僅44歲,又一高校教師英年早逝
    24日,安徽大學法學院網站發布訃告,該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張目強同志因病於2020年10月23日23時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年僅44歲。生前任安徽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安徽大學經濟法制研究中心研究人員。研究方向:國際貿易法、世界貿易組織法。中國國際經濟法學會理事,中國法學會世界貿易組織法研究會理事,安徽省法學會港澳臺法律研究會常務理事;合肥仲裁委員會仲裁員,安徽省律師協會涉外法律專業委員會委員。
  • 那個年僅26歲就成985副教授的女博士,卻因是「土博士」而被質疑
    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來了年輕人,年僅 26 歲的李晟曼在博士畢業後來到非金屬材料與工程系出任副教授。年輕、無留學經歷、拿到 985 高校副教授,一系列的標籤促成了李晟曼的走紅。,「文章也並不算頂尖出色」的她,能拿到 985 高校的副教授,難免有點讓人浮想聯翩。
  • 985高校的講師和普通高校的教授水平誰更強?評判標準差距懸殊!
    名校的門檻越來越高引發爭議的武漢大學2018年是武漢大學推出新進教師「3+3」考核制的首個考核期,結果第一批考核的119名新進教師僅有4人通過考核,被淘汰的新進教師變相地被裁員,當時引發網絡爭議,甚至很多人跑去水木清華論壇進行吐槽,似乎被沒有得到多少的同情,因為在清華和北大等名校,非升即走的淘汰模式早已實行了多年,而且越來越多的985高校採用這種淘汰制度,目前在高校人才競爭激烈的今天,想要在名校當一名講師都非常的不容易。
  • 高校教師勞動強度調查
    但由於高校教師屬於腦力勞動者,工作和生活的界限並不涇渭分明;同時由於他們需要不斷地對知識進行更新,工作的準備時間較長,因此高校教師這樣一個工作自由度和靈活度很高的群體,其累計工作時間可能很長。 本文以437名高校教師為調查對象,以他們的工作時間長短和時間分配為主線開展研究。結果顯示,高校教師每周工作時間超過《勞動法》規定的法定勞動時間的18.8%。
  • 年僅48歲,985高校教授離世|闕嶽|香港中文大學|蘭州大學|蘭州|新聞...
    據最新消息,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闕嶽,因病醫治無效,於1月14日凌晨在蘭州逝世。闕嶽,1973年3月生,上海市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傳播學系系主任,人類學博士,歷史人類學博士後。香港中文大學AoE項目訪問學者,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第六屆傳播學訪問學者。
  • 實證研究| 高校教師教學學術水平的實證研究 ——基於我國內地40所高校教師樣本(李志河 鍾秉林 等)
    為了較為全面地考察我國高校教師教學學術發展水平,提高研究的針對性和實證性,本文採用定量與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通過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以30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的40多所高校的12538名教師為研究樣本,希望可以回答以下三個問題:(1)目前我國高校教師教學學術水平總體發展狀況如何?(2)影響高校教師教學學術水平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42歲復旦教授離世,曾29歲即任副教授
    記者從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獲悉,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司佳女士,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11日16時46分在上海長海醫院逝世,年僅42歲。 1978年6月生於上海,2006年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職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2016年11月起)博士生導師,中國近現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方向。研究興趣還包括上海近代城市社會,出版史、文化史及閱讀史。
  • 痛心!54歲老師猝死辦公室:你的身體能撐到退休嗎?
    這個學生眼中的「開心果」,同事嘴裡的「小包車」,開朗樂觀健康陽光的數學老師,倒在辦公室。教師是一份非常神聖的職業,一直被賦予「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稱號。但現實情況是教師這個群體的光榮背後卻滿是心酸。根據有關調查統計顯示:我國人均壽命是75歲,而教師的平均壽命僅59.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