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帶領十人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十人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2020-12-19 小三君的家常

在中國封建王朝中,要說對功臣最好的,唐太宗李世民絕對排的上前三,跟隨他在玄武門之變中出死力的十大功臣,大多得以善終。

公元626年7月4日,是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中最玩命死磕的時刻,在這場決定了唐朝乃至中國千年歷史走向的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依靠殺戮和鐵血,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對於這場權力爭奪戰,後世的評價從未停止過,對李世民的在這場政變中的所作所為,也是看法不一,但不可否認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自此,開啟了對後世影響巨大的「貞觀之治」,讓大唐威名,萬國朝拜。

而在這場政變中,跟隨李世民的十大「從龍之臣」,他們的結局和下場,也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根據史料記載,參與玄武門之變的十大功臣分別是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瑾、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

「月四日,無忌與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人,入玄武門討建成、元吉,平之。」--《舊唐書》

李世民對這十個協助他奪得大位的「從龍之臣」自然是毫不吝嗇,封官嘉爵,大行賞賜,一時間,這幾位風頭無兩。

與其他帝王不同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對於功臣而言,還是相當不錯的,太宗一朝,基本上沒有出現「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這些功臣們在後期的結局,大多數還是以善終為主。

但其中一位,卻在太宗一朝,被抄家斬首,究其原因只能說不作不死。

功臣之首:長孫無忌。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長孫皇后正是長孫無忌的親妹妹,他不僅和太宗是親戚,更重要的是,他是整個事件的組織者和策劃者。

在玄武門之變發生前,太子李建成向唐高祖李淵進言,將秦王李世民府中的幕僚房玄齡、杜如晦逐出,李世民身邊的幕僚因此僅剩長孫無忌一人。

在這種情況下,長孫無忌依然堅定的支持李世民發動政變,讓原本十分猶豫的李世民有了信心。在政變中,長孫無忌組織策劃以及部署,為李世民能夠成功,奠定了後方穩固的基礎,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來講,玄武門之變的成功,長孫無忌居首功毫不過分。

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稱帝,對功臣進行表彰,長孫無忌為左武侯大將軍、吏部尚書,進封齊國公。並在設立凌煙閣後,將長孫無忌位列二十四功臣首位。

長孫無忌除了在玄武門之變中出謀劃策之外,還在貞觀一朝,多次展露出其非凡的軍事才能。徵討高麗時,長孫無忌親率萬名精兵負責斷後,將高句麗援軍歸路切斷,並迫降敵軍主帥,為大軍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終貞觀一朝,長孫無忌可謂是位極人臣,不僅是國戚,更是李世民最為依仗的謀臣,要文能文,要武能武,深得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就是長孫無忌在貞觀一朝地位的真實寫照。

但月盈則虧,物極必反,長孫無忌的位高權重,讓他變得逐漸自私自利,變得睚眥必報,這也為他日後悲慘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逝,臨終前,李世民遺命長孫無忌輔佐太子李治,李治繼位後,拜長孫無忌為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同時兼任揚州都督。

李治登基初期,長孫無忌是以元舅的身份輔政,只要是他的進言,李治一概優先採納,對於他這個舅舅,李治是極為信任,甚至有人向李治狀告長孫無忌謀反,李治審問都不用,直接以誣告之罪將其斬首。

兩朝元老,皇親國戚,位高權重,極受信任,這一切,都讓長孫無忌愈發的目中無人,在打擊異己上不遺餘力。永徽四年,唐高宗命長孫無忌主審房遺愛謀反一案,長孫無忌藉此機會,將與他在儲位之爭中有舊怨吳王李恪牽涉進來,誣告其參與了謀反,最終,房遺愛被處斬,吳王李恪也被賜死。

不僅如此,江夏王李道宗、駙馬都尉執失思力因看不慣長孫無忌的所作所為,向來與他不和,同樣也被長孫無忌安了個罪名,流放嶺南。

對於長孫無忌這種打擊異己、公報私仇的行為,唐高宗李治並非不知曉,但牽涉到長孫無忌位高權重,並在很多事上做的極為高明,因此,李治對這個舅舅也無可奈何。

真正讓長孫無忌和唐高宗決裂的,是源於高宗李治改立皇后一事。永徽五年,李治想廢黜王皇后,改立武昭儀,也就是武則天為皇后,但武則天的身份讓這件事比較難辦。畢竟他曾經是李治他爹李世民的妃子,立她為皇后,大臣們肯定是反對的。

為了達到目的,李治就把目光投向了百官之首,他的舅舅長孫無忌身上,只要他同意,下面的大臣也就不能說什麼了。

於是,李治與武則天,帶著禮物親自到長孫無忌的府上登門造訪,期間將這個意思說了後,長孫無忌卻「顧左右而言他」,李治最終怏怏而歸,也因此,武則天對長孫無忌懷恨在心。

不久後,李治不顧反對,強行將武則天立為皇后,同時,藉助這個機會,武則天的寵臣許敬宗彈劾長孫無忌意圖謀反,在李治的授意和武則天的運作下,長孫無忌最終被定罪,流放嶺南,最終被逼自縊而亡,其子孫親屬也被流放嶺南為奴。

長孫無忌在貞觀一朝,可謂是位極人臣,但長期的位高權重後,讓他滋生出目無一切的狂妄自大,尤其在打擊異己上,是長孫無忌一生的汙點,本該能成為兩朝元老的他,卻最終落了個被逼自縊、子孫流放的結局,實在是令人嘆息。

功臣第二:尉遲恭。尉遲恭是一員猛將,在玄武門之變中,李元吉就是被尉遲恭殺死的,並且,逼迫李淵退位,正是尉遲恭拎著李建成的人頭進行的。

尉遲恭本名尉遲融,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歸順李唐,賜名尉遲敬德,在李世民還是秦王的時候,就跟隨他四處徵討,包括平定王世充、竇建德等戰役中,尉遲恭勇冠三軍,立下了不少功勳。

而對於李世民的知遇之恩,尉遲恭也是誓死效忠,武德九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尉遲恭在混亂之中,截殺了準備逃跑的李元吉,並提著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級,前去「保護」唐高祖李淵,並迫使李淵寫下了立李世民為太子的詔書。

李世民登基後,將尉遲恭和長孫無忌列為首功,授予尉遲敬德右武侯大將軍頭銜,賜予吳國公爵位。還將李元吉的齊王府賞賜給了他,可以說,除長孫無忌外,李元吉是功勞最大的人。

尉遲恭有個缺點,就是性格魯莽,並且看到不如意的事情,必須要說出來,曾經他看到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的過失,就會不講情面直言指責,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這種魯莽的性格,差一點要了尉遲恭的命。貞觀六年,李世民設宴款待大臣,其中就有尉遲恭,尉遲恭在入座後,發現他的座位比較靠後,大為不滿,坐在他身後的任城王李道宗勸解他,反而被尉遲恭一拳打在眼睛上,差點將眼睛打瞎。

唐太宗李世民當即發火,對尉遲恭十分不滿意,並指責他「負功自傲」,要求他嚴格約束自己。一番話讓尉遲恭收斂很多,從此再也不敢狂妄,但仍舊讓李世民對他產生了一定程度的不信任。貞觀十三年,李世民召見尉遲恭,詢問有人狀告他謀反一事,尉遲恭憤慨的脫掉上衣,將滿是傷痕的上身露給李世民看,言語間極為悲傷,李世民因此大為感動,不再懷疑尉遲恭有反意。

貞觀十七年,李世民設凌煙閣,尉遲恭位列第七位,與長孫無忌等人的畫像,一同被懸掛在凌煙閣中。尉遲恭老年時期,十分迷戀金石之術,曾為此長期居家不出,不與外人來往。顯德三年(公元658),尉遲恭病逝在家中,享年七十四歲,算是善終而老。尉遲恭是李世民麾下一員不得多得的猛將,不管是為李唐江山,還是為李世民登基,都立下了汗馬功勞,但能徵善戰的同時,尉遲恭的魯莽,也是性格缺陷之一,這種低情商的行為,讓他差點丟了性命,不過,在他後期,懂得了低調行事,晚年時痴迷金石,也是為了遠離朝堂,避免招惹是非,這也是他能夠善終的主要原因之一。

功臣第三:侯君集。侯君集是十大功臣中,唯一一個在貞觀一朝被李世民誅殺的功臣,他被殺的原因,就是太作。侯君集很早就跟隨了李世民,在徵討四方時,也立下了不少戰功,玄武門之變中,侯君集率軍控制了外圍,讓李世民免除了後顧之憂。

讓侯君集真正的揚名立萬的,是在貞觀年間的討吐谷渾之役和徵高昌之戰。但在徵討高昌國時,侯君集未經請示,私自流放了一些囚犯,並將高昌國皇宮中的寶物據為己有,因此,在歸來後,被李世民問罪下獄。

出獄後的侯君集,認為唐太宗此舉是在侮辱他,因此心生不滿,與太子李承乾密謀謀反,但很快事情敗露,侯君集也因此被誅殺。

臨刑前,侯君集請求唐太宗赦免他的妻兒,李世民念在其曾經勞苦功高,答應了他的請求,將原本誅殺其家人的詔令改為流放嶺南,為侯君集留下了血脈。

侯君集是一個極為自大的人,尤其是在其取得徵討高昌國升級後,更為狂妄,李世民曾多次容忍他的錯誤,但他依舊不知悔改,反而更加狂妄,甚至公然和李承乾謀反,因此,李世民忍無可忍,最終將其處斬,可以說,侯君集的結局,完全是自找的。

功臣第四:張公瑾。張公瑾原是王世充部下,後歸順李唐,成為秦王府的幕僚之一,並在奪位之事上,給了李世民很多建議,逐漸被李世民信任。

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扔在猶豫不決,並要佔卜該事成功與否,張公瑾聽聞,將佔卜用的龜殼扔在地上,大聲對李世民說:「無論佔卜吉兇與否,難道就能夠因此停止行動嗎?」,這才讓李世民下定決心發動政變。

玄武門之變中,李建成、李元吉被殺,其部下薛萬刃等人慾衝破玄武門為李建成報仇,張公瑾憑藉一人之力,及時關住了大門,將敵軍阻擋在門外,最終敵軍不得不潰散,保證了李世民的成功,在當年七月,因功被李世民封為左武侯將軍,拜定遠郡公。

張公瑾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不僅在玄武門之變中出謀劃策,還在東徵突厥時,作為隨行幕僚,為統帥李靖提供了不少寶貴建議。

本應前途一片光明的張公瑾,卻在貞觀六年,病逝於任上,享年39歲。貞觀十三年,唐太宗追思張公謹舊功,追封他為郯國公。張公瑾是十大功臣中同樣得到善終的人,他的英年早逝,十分惋惜,如果他能多活些年,可能貞觀之治會更加昌盛。

功臣第五:劉師立。劉師立與張公瑾一樣,原本都是王世充的部下,王世充兵敗後,劉師立按罪應殺,李世民欣賞他的才幹,赦免了劉師立,並收為左親衛。

除了參與玄武門之變外,劉師立最大的功績就是平定了羅藝叛亂,劉師立與羅藝本是好友,因羅藝叛亂,劉師立親自帶兵將其平定。

但在叛亂平定後,朝中有人彈劾劉師立為羅藝黨羽,因此他被剝去官職,不久後,劉師立上表請求參與討吐谷渾,並立下降服大功。

貞觀十四年(640年),劉師立病逝,唐太宗李世民特賜諡號肅,並追贈豫州都督,凌煙閣建立後,續圖於閣內,算是善終。

功臣六:公孫武達。公孫武達是隋朝舊官,李淵起兵後,公孫武達主動前去拜見李淵,並加入秦王李世民的麾下。公孫武達一生都與突厥打交道,玄武門之變只是他的功績之一,他曾多次將突厥入侵打退,斬殺突厥人無數,保障了邊疆的穩定。

永徽年間,公孫武達病逝在任上,此時他仍在帶兵攻打突厥,可謂死得其所。公孫武達死後,唐高宗李治追贈其為荊州都督,並恩賜可陪葬在昭陵,諡號壯,也是十大功臣中善終之人。

功臣七:獨孤彥雲。獨孤彥雲是隋朝右衛大將軍獨孤楷之子,同樣也是玄武門之變中的功臣之一。李世民登基後,獨孤彥雲出任幽州都督、被封歷陽郡公,如果沒有意外,同樣也是一個冉冉升起的將星。但在不久後,獨孤彥雲攻打東突厥頡利可汗時,在戰場上不幸被敵軍擊殺,英年早逝。李世民念獨孤彥雲之功,將其選入昭陵陪葬,並續圖於凌煙閣,也算得上是善終了。

功臣八:杜君綽。杜君綽在玄武門之變後,被晉升為懷寧縣開國公,李治登基後,在徵討高句麗的戰役中,杜君綽出任遼東道經略大使,並協助蘇定方大敗高句麗軍,戰後,以功拜左領軍大將軍。

杜君綽是猝死在任上的,公元662年12月11日,杜君綽在上朝時,應該是突發疾病,死于禁廡之中。在他死後,唐高宗下詔追贈其為荊州刺史,諡曰襄公,並陪葬於昭陵。杜君綽的兒子杜延基,封上柱國。

功臣九:鄭仁泰。鄭仁泰也是在早期就跟隨李世民,是秦王府的心腹之一,唐初的幾場重要戰役,鄭仁泰基本上都有參與。玄武門之變後,鄭仁泰可謂是一路高升,李世民幾乎是隔著一段時間,就對他大加賞賜,官職達到了一年一變。當然,這個鄭仁泰的能力也分不開,不僅跟隨李世民徵討過高句麗,還曾親自平定了鐵勒四部的叛亂,是討平鐵勒這場著名的戰役的直接指揮官。

龍朔三年(663年),鄭仁泰去世於涼州,享年六十三歲,朝廷追贈其代州都督,陪葬昭陵,這也是善終之一。

功臣十:李孟嘗。李孟嘗原本在隋末跟隨王君廓起兵,在經人遊說下,李孟嘗加入秦王府,同樣也在前期的戰爭中立下不少功勞。玄武門之變後,李孟嘗因功封武水縣開國公,並在貞觀四年,跟隨李世勣在嘖北陰山大破突厥,受到李世民的賞賜。

唐高宗時期,七十四歲的李孟嘗在乾封元年五月,暴病死於長安靜安坊的府第,死後被唐高宗李治下詔追贈使荊州刺史,賜諡號襄,陪葬昭陵,同樣也是善終之人。

玄武門之變中,除了上述十位功臣之外,還有部分如房玄齡,杜如晦,程咬金,高士廉等人的參與,不過並沒有親臨現場,而是在幕後出謀劃策。

這十位「從龍之臣」在政變後,都獲得了應有的嘉獎和賞賜,除了長孫無忌被唐高宗李治賜死,以及侯君集因謀反被殺外,其餘的幾人都得以善終,這也說明了在大唐初期,尤其是在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對於功臣,是非常之好,同時,得以善終的幾位,在玄武門之變後,都參與了討吐谷渾、平吐蕃以及徵高句麗、突厥等重要戰役,更加顯示,大唐初期,李世民和李治,對於這些「從龍之臣」,是信任至極。

相關焦點

  • 李世民帶十人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十人最終是什麼下場?
    唐太宗也是中國歷史上明君的一代,他倡導的「貞觀之治」至今為人們所享受。但關於唐太宗一直有一個無法迴避的話題,就是他發動了「玄武門變」,殺死了自己的兩個兄弟,最終贏得了天下。唐太宗之所以能夠發動玄武門之變並取得勝利,與他的黨羽密不可分。今天,我們將盤點在玄武門變革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十位主要人物。
  • 唐朝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跟隨他的人,下場是什麼呢?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背負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罵名,成為他一生中的汙點。隋朝末年,隋煬帝昏庸無道,搞得民不聊生,引起農民起義,遍布全國。史書中記載到,當時遍布都是大大小小的起義軍,而李淵和李世民團夥就是其中一支。
  • 李世民的十位開國大臣,最後的結局都怎麼樣了?
    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為了爭奪皇位,殘害手足,在幕僚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府內長時間的籌劃之下,李世民在玄武門發動政變,為他登上皇位掃除了障礙。李世民上位以後,廣招賢才,大力發展農業,為後來的開元盛世打下了堅硬的基礎。現在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政變中立下大功的這十位大臣。
  • 玄武門之變:共有十位大臣參與,他們都有怎樣的結局?
    李世民之所以能順利登上帝位,全因在玄武門之變凱旋而歸,而這場巨變的參與者們——李世民親信加起來十人,那到底是哪十位呢?一、長孫無忌。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子,關係自然很好,他的妹妹便是有名的長孫皇后,玄武門之變他是主要推手,功勞居首,李世民登基後,成為至高無上的國舅,李世民對他是何其信任,死後還把兒子李治託付給他。後來因為他主張廢掉武則天這個皇后,遭到武則天的報復,無奈李治將他流放到黔州,最後被逼自盡,結局相當悽涼。
  • 玄武門之變是李唐的人倫悲劇,史學家:李世民被逼反抗,他做得對
    也許對於普通人而言,會覺得玄武門之變是十分殘忍甚至覺得李世民喪失人倫,殘殺兄弟,可是在史學家眼裡,雖然惋惜李建成,但都認為李建成比不上李世民,並且肯定李世民的做法,為什麼會這樣呢?我繼續仔細分析。
  • 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發動了第四次玄武門之變,李旦第二次當了皇帝
    唐朝總共發生了四次玄武門之變,第一次由李世民發動,殺死了太子李建成,逼退了高祖李淵,李世民當了皇上;第二次是在武則天后期,宰相張柬之發動,逼迫武則天退位,由唐中宗李顯復位;第三次是由李顯的第三子太子李重俊發動的,雖然殺了武三思武崇訓父子,但最後功敗垂成,自身被殺;最後一次的玄武門之變,是在唐中宗景龍四年(公元710年)由李隆基發動的。
  • 玄武門之變後,「太上皇」李淵的下場到底如何?你知道嗎?
    一說起大唐盛世、貞觀之治,那麼免不了要提起唐太宗李世民。然而說起李世民,則又不得不提起李世民為了奪取帝位而發動的那場「玄武門之變」。生在帝王之家,會發生兄弟鬩牆的事情可以說在歷朝歷代都不是新鮮事。武德九年六月初四,也就是公元626年7月2日,在這一天的清晨時分。
  • 李世民帶9人贏得玄武門之變,這9人都是誰,他們最後都封了什麼官
    作為一個大哥,長孫無忌在李世民統治期間擔任過各種職務。當然,他並不依賴於皇帝的裙帶關係。他一直在跟著李世民出生入死。他的生活也是一個傳奇,他的妹妹長孫皇后,使他成為宰相。又因他的外甥媳婦武則天而家破人亡。他的生活可以說是由兩個女人決定的。二.尉遲敬德。這不是漢人。他來自鮮卑。雖然他跟隨李世民時是以戰敗將軍的身份,但他也是皇帝的救世主。
  • 李世民本是一個溫良人,為何在權力爭奪中,發動玄武門之變呢?
    很多作品和記載中對於李世民的評價都是十分正面積極的,但是這樣一個被大家稱之為溫良的人,手上還是沾滿了別人的鮮血,本不是一個愛爭搶的人,為何在最後爭奪皇位的時候,發動玄武門之變,十分狠心地殺了自己的手足,成為唐代的一個皇帝呢?
  • 「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的兩位「門神」秦瓊敬德是如何分工的?
    老朽說事今天來跟大家說說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的兩位「門神」秦瓊敬德是如何分工的? 「玄武門之變」這段歷史,可以說是最驚心動魄的。而最主要的內容,當然是作為二皇子的李世民,殺害了自己的太子哥哥李建成還有親近太子的弟弟李元吉,然後成為了太子,兩個月後又即位當了皇上,成為了歷史上有名的唐太宗,還諦造了「貞觀之治」的大唐盛世。我們都知道秦瓊(秦叔寶)和尉遲恭(尉遲敬德)是李世民的兩員大將,也算是心腹,從李唐開始起事就跟著李世民一路過關斬將,所以這麼重要的「玄武門之變」也是少不了他們的份兒。
  • 李世民麾下秦瓊為什麼沒有參與玄武門之變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玄武門之變的那天早上,李世民唯一的亮點,就是一箭射死了自己毫無準備的哥哥。在這之後,或者是因為眼看著自己親生哥哥死於自己箭下的強烈刺激,李世民的表現就和沙場之上百萬軍中的英明神武判若兩人了。他甚至不能駕馭好他的坐騎,被飛跑的戰馬扔了下來,差點兒被自己的弟弟勒死。
  •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為什麼向李淵要「跪而吮上乳」?
    玄武門之變後,在《資治通鑑》中記載「世民跪而吮上乳,號慟久之。」這個說法僅僅在《資治通鑑》上有,為什麼李世民會選擇「跪而吮上乳」呢?首先來說「玄武門之變」,其實完全是李世民自己一手導演的宮廷之變,在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帶領自己的一班親信,埋伏在玄武門附近,等到將要進宮的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進入自己埋伏圈之後,將其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家人也沒有倖免,連自己的親侄子都沒有放過,但李世民走到自己父親面前卻做出了詭異的動作,就是「跪而吮上乳」,
  • 玄武門之變,「超男皇帝」李世民的「黑歷史」
    更重要的是,李世民本身就是皇子、秦王,起點太高,導致論功行賞時,已有的官職和爵位都無法反映李世民的勞苦功高。最後他得到了一個亙古未有的官職:天策上將。李世民的功勞越大,就有人越緊張。2最緊張的人,當屬太子李建成。按理來說,李建成作為太子,理應為諸皇子之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當然也就應該具備一些其他皇子所沒有的特權。
  • 玄武門之變為何李世民勝出?並非偶然,看看雙方的班底就知道了
    前言:玄武門之變,看上去是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三兄弟之間的爭鬥,實際上不單純是三兄弟的爭鬥,而是兩個集團之間的鬥爭,即李世民一方的秦王集團和李建成李元吉一方的東宮集團之間的鬥爭。但是這些人大多沒有什麼名氣,有人可能會說,因為李世民是勝利一方,所以李建成的的人當然不為後世所知,應該說有這個因素。但是李世民奪取政權以後,對東宮集團的人一概不予問罪,其中的人不少還受到重用,比如魏徵和王珪後來都做了宰相。
  • 玄武門之變事非偶然,李世民得勢的動因,不操天下神器
    這已危及了李建成,李建成非得跟他鬥狠了,否則不僅繼承皇位有礙,即使將來繼承皇位,也是不穩。但是,李建成並非採取徵服人心的方法和李世民鬥狠,卻採取了違了人願的挖人方法,將尉遲恭下獄,將程咬金外放康州刺史,又將房玄齡、杜如晦控制住。
  •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強佔了弟媳齊王妃,為何不敢對太子妃下手?
    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李世民強佔了自己的弟媳齊王妃楊氏,但是卻不敢對太子妃鄭觀音下手。那麼,唐太宗李世民既然都敢民強佔了自己的弟媳齊王妃,為什麼他就不敢對太子妃下手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其中的秘密。玄武門之變唐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爆發,秦王李世民誅殺了自己的長兄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事後,木已成舟,唐高祖李淵也無可奈何,也不能收拾自己的兒子李世民,準確是此時的李淵已經被架空了,最後李淵被迫選擇了退休,讓位給自己的兒子李世民,李世民如願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 玄武門之變如何評價,為什麼說這可能是最好的結果?
    政治鬥爭的殘酷性,沒什麼好說的,必須死一個,央視製作的紀錄片激變玄武門把這事兒前前後後說清楚了。基本上就是這樣了。一段冰冷又血腥的宮廷政變,也是一次冰冷又血腥的手足相殘。偉人的誕生,往往伴隨著火與血的淬鍊。歷史上殺兄弟爭皇位的不少,南北朝遍地都是,為啥大家都關注李世民的宣武門之變?
  • 玄武門之變後,年近60的李淵9年間瘋狂生育30人,李世民相當頭疼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了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並逼得父親李淵退位,這真是證實那一句話「人心不狠,地位不穩」。 所以,李世民也顧不得什麼手足之情,他選擇先發制人,一手策劃了驚世駭俗的玄武門之變,他選擇自己為自己考慮,不惜殺掉自己的親生兄弟,如果親爹李淵當時不同意退位,那他就很有可能弒父
  •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弒兄逼宮,本意原是弒父奪位?
    無論是正史還是揣測推理,對於「玄武門之變」這一歷史上的關鍵節點,都值得我們去推敲其目的。作為李世民當時的角色,功績顯著,勢力龐大,被其父和其兄長所逼得已經是進退兩難,然而最初李世民的目標是先要殺死兄長然後自然而然地受封太子嗎?
  •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幹了一件無恥的事情,連史書都不好意思記載
    這期間,則免不了手足相殘,聽起來就讓人覺得心寒,而這種事情真實發生的時候,更是讓人不寒而慄。說到歷史上比較出名的手足相殘的事件,那就不得不提到玄武門之變了。 626年的初夏時節,唐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門發起政變,將屠刀砍向了自己的親兄弟們,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先後被其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