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三寬家長學校」是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事業發展中心主辦的「家校社共育實踐區」的核心課程,由三寬家長教育科學研究院獨家研發,2017年9月15日起在全國首播,經過2017—2020三個學年的運行,已迭代升級至2—4.0版。
三寬家長學校項目自開播以來深受政府、學校、老師以及家長的歡迎,是給全國家長教育的及時雨,同時也對學校的家長學校建設提供了系統的課程資源。為滿足更多家長體驗三寬家長學校的學習課程,「成都關工委」微信平臺即日起推出8節公開課,供大家參考學習。
第七課
如何判斷孩子當前的心理健康狀態
本期教師:鞏大會
三寬家長學校項目特聘講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教育與發展心理學碩士,擅長解決青少年的人際交往障礙、問題家庭的個案指導與家長自我成長等方面的輔導與治療。2010年作為青海省玉樹抗震救災心理援助小組成員,受到青海省教育廳的表彰獎勵。
心理健康
每年的開學季,都有很多孩子因為不願去學校被家長帶去看心理諮詢師,似乎只有孩子不去上學了,家長才會意識到孩子出了問題。去不去上學成了評價孩子心理健康的唯一標準,這種現象本身就值得警惕。
心理健康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抑鬱、焦慮、強迫症都和心理健康水平有關。在談到心理健康的時候,家長們總是露出一副茫然的表情,言語裡都是孩子挺好的,孩子沒問題。那麼這些看似正常的孩子,心理發展真的正常麼?孩子的內心是否像他們的身體一樣健康呢?
心理健康是動態的,指的是在一段時間內能夠維持的水平,包括健康、不健康和變態人格。心理健康或者不健康都屬於心理正常的範疇。心理正常的人如果在生活中遇到的刺激性事件,情緒低落的持續時間通常不會超過1個月,一般自己就可以將情緒化解掉。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遇到的各種煩惱也屬於心理正常的範疇。與之相對的是心理異常,比如變態人格、確診的神經症和其他各類神經障礙。心理異常就需要到醫院求助精神科大夫或心理醫生。
可以從三個方面去判斷一個人是否心理異常,又叫病與非病三原則。
1. 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統一原則
2. 精神活動的內在協調性原則
3. 個性穩定性原則
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統一原則指的是一個人所認知的世界與真實世界是否一致。心理異常的人會產生一種幻覺,認為有人在暗中議論自己,更離譜的還會感到自己收到了來自外星的信號。與心理正常的人相比,心理異常的人缺乏自制力,意識不到自己與其他人的區別。
精神活動的內在協調性原則是指個人的心理反應與所發生的事件相對應。普通人在考試之前會感到緊張,但心理異常的人非但不緊張,反而很開心。這種反常表現就可能是由於精神活動的內在協調性被打亂。
個性穩定性原則是指一個人的性格不會輕易改變,能夠貫穿始終。如果一個外向的人突然變得消沉,並且沒有足以改變性格的重要事件發生,這種性格上的巨大轉變可能就意味著心理異常。
還可以通過神經症判斷一個人是否心理異常。神經症相較於心理變態和人格障礙症狀要輕,神經症患者有起碼的自制力,沒有幻覺和妄想。
神經症的診斷標準,低於3分不屬於神經症;4-5分屬於疑似神經症;6分以上是確診神經症。
小學生心理健康
小學生心理健康主要表現在不牴觸去學校、願意參加集體活動、可以正常與人交往,並且自我意識發展良好,既不自我貶低、壓抑,也不過度自負,能夠正確評價自己。初步具備自控能力,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有強烈的探究欲,人際關係和諧,行為方式符合年齡特徵。
當小學生出現行為改變,比如逃課、厭學、小動作增多、長時間的走神、沉默、迴避某些場所或某些人、極端的言論、成績大幅度下降等;或者出現情緒改變,比如暴躁易怒、無原因的哭泣、恐懼、長時間的情緒低落、心事重重,這時就需要專業醫生的幫助。
中學生心理健康
正常的智力是中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表現。智力是一種綜合性因素,同一個班級或者學校裡的學生並不會表現出太大差異。天才或者智力不完善的同學只是極少數。
心理健康的孩子情緒穩定,對事情有適度的反應,並且具有與自己年齡特徵相符的心理和行為。樂觀是中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喜怒無常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盲目地自慚自愧,怨天尤人,也都屬於情緒不良。
心理健康的孩子擁有和諧的人際關係,善於理解、尊重、信任和幫助他人,以真誠、謙讓的態度發展和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樂於與人交往。通常,這樣的孩子也具有良好的氣質、完善的性格、健全的人格、較高的能力;具有正確的動機、廣泛的興趣和堅定的信念。能夠適應社會、學習和生活的各種變化。
中學生處於身體發育的第二個高峰期,此時孩子的身體發育促使其對異性開始產生朦朧的好感。心理健康的孩子能夠正確把握這種與異性交往的度,能正確認識和理解自己生理和心理的發展特點,正確對待自己的性意識和各種信息。
心理健康與否沒有絕對的界限,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心理健康的孩子隨著時間、環境的變化,心理也會發生變化。對一般性刺激,比如丟了錢,影響一般不超過一周。如果時間過長,依靠自己和家庭均無法排解,則需要專業醫生的幫助。如果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涉及道德層面,導致孩子不斷自責,則要引起家長的警惕。還有些孩子會將一件普通的事情泛化和變形,擴大事件的影響,被一些小事影響生活和學習。如果孩子有這種表現,就需要家長帶孩子去諮詢專業醫生。
針對孩子心理狀態的有效措施
針對孩子的心理狀態,家長可以採取一些有效措施,維護孩子健康的心理。
第一,接納孩子的情緒變化。家長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切身去體會孩子的情緒,也就是與孩子共情。
第二,構建和諧的家庭關係。和諧的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決定了孩子的心理感受。夫妻關係是家庭關係的基礎,和諧的夫妻關係讓孩子感到安全,和諧的親子關係讓孩子有被愛的感受。
第三,採取規律的生活方式。引導孩子學習時間管理,給孩子建立時間觀念,規劃好每天固定的時間做相應的事情,以此避免拖延,並養成自律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第四,適度的體育運動。根據孩子的身體狀態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例如跑步、跳繩等。運動不僅可以提升身體素質,還可以鍛鍊孩子的毅力,通過精神層麵塑造孩子的個人品質。
第五,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製作快樂清單,寫出自己期待發生的事。積極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對別人給予自己的幫助要心懷感恩。
第六,團結、友愛的同學關係。鍛鍊孩子的傾聽能力,使孩子能夠理解別人的心理感受。對交友問題,要讓孩子明白,好的朋友需要從品德、個性等方面綜合考量,而不是費心討好。同時也要做最好的自己,打造屬於自己的專屬名片,比如運動達人、慷慨大方、乾淨整潔。對於家長,既需要了解孩子的朋友圈,但又不能對孩子交友選擇過多幹涉,更不能輕易評論孩子的朋友。
第七,尋求專業的幫助。如果需要求助專業人士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可以向學校的心理老師諮詢,也可以去醫院諮詢專業的心理醫生。
責編:成都市關工委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