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一個育兒節目,一個媽媽帶著三個孩子。
一家中三個孩子,最讓我心疼的是大姐。她不過還是個小學生,卻要承擔起家中洗衣、洗碗、拖地以及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而她的媽媽卻總是用一種命令式的語氣和責備的口吻和這個大女兒說話,仿佛大女兒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理所應當。相反,在刷碗的時候,忘記刷鍋,卻還要接受批評責備。
而媽媽在對孩子頤指氣使的時候,哪裡還記得,她不過是一個十幾歲小學生。
懂事的孩子往往更讓人心疼,而大女兒就是「懂事的孩子」的代表。
面對媽媽拋來的任務和指責,統統一應俱收,不反駁,不抗爭,仿佛早就已經習慣了這種畸形的相處模式。她說:「媽媽照顧弟弟妹妹很累了,我能幫著分擔的就多分擔點」。
久而久之,她媽媽已經習慣了她這種懂事,她這種付出,所以也便不以為然,甚至認為理所當然。
因為從小是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的,所以和媽媽不是很親近,所以大女兒不敢提要求,害怕自己在媽媽眼裡變成一個不懂事的孩子,從而討厭她。所以她只能讓自己「懂事」,以這種「卑微」的姿態,企圖獲得媽媽的愛和關注。
但是孩子的懂事,不該是父母來衡量是否喜歡孩子的標準。允許孩子適當的胡鬧,才能讓家庭更有愛。
相較於大女兒的懂事,二女兒簡直是個混世魔王,完美地演繹了什麼叫做「會哭的孩子有糖吃」。
媽媽一個人帶三個孩子,精力自然有限,但每個孩子都想要得到媽媽的愛與關注。大女兒選擇的方法是乖巧懂事的「靜」,而二女兒恰恰相反,選擇的是坐地打滾的「鬧」。
然而這一招,卻毫無意外地奏效。
每次媽媽忙著帶弟弟,沒有時間顧及妹妹的時候,妹妹就會鬧翻天,坐在地上撒潑打滾,用盡一切辦法來吸引媽媽的注意力。甚至在媽媽不理會她的哭鬧時,直接坐在地上尿尿。
看到這一幕,我整個人都驚呆了。而媽媽的反應卻是在笑,然後抱起二女兒去換褲子,讓大女兒來擦地。二女兒這一招,瞬間讓自己變成了整個家庭的中心,家中所有的人都開始圍著她轉了。而她也輕而易舉地獲得了媽媽的關注。
當孩子在哭鬧時,家長往往會為了平息孩子的哭鬧,而選擇妥協,可這也恰恰中了孩子的下懷。如此一來,相當於給了孩子一個正強化,孩子會認為方法奏效,在再次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會選擇同樣的方式作為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此便會形成惡性循環。
懂事兒的孩子可以學會適當的哭鬧來緩解自己的壓抑,但哭鬧一旦過頭,便會變成無理取鬧。而面對這種無端的哭鬧時,家長不應該採取息事寧人的態度,而是要冷處理,讓孩子意識到,這個行為是錯誤的,避免再犯。
男人經常會對女人說:「你不說,我怎麼知道你要什麼!」
其實這句話並不全是男人開脫的說辭,而是真實存在的思想之間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在父母與孩子之間同樣存在。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眾生活瑣事,不可能將全部時間用來猜測你的心思。你不說,他人便以為你不需要,而你不需要的東西,又何須給你。
對於大女兒來說,她想要媽媽的愛,想要媽媽的關注,甚至她可能想要一個娃娃,但是她的沉默和乖巧,卻恰恰讓她的媽媽認為,她並不需要這些,所以也就吝嗇給予她這些。
學會提出你的要求,讓別人了解到你的需求,才能給予你,你真正需要的那些。
我是,講故事也聊成長,歡迎關注我,歡迎將你的故事講給我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