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手機是每個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隨著這些年智慧型手機的崛起CPU的性能成了大家關注的對象。不管你用的是什麼品牌的手機都離不開這個絕對核心—中央處理器。而不論是蘋果家的A系列處理器還是高通的「驍龍」,再或者華為、三星的「麒麟」和「獵戶座」等等,都離不開臺積電這個代工廠。有好奇的小夥伴肯定要問為什麼臺積電這麼強呢?聽我來給你科普一下臺積電的「前世今生」!
臺積電全稱「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臺積電其實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公司是個妥妥的80後,在1986年這一年由臺灣的工業技術研究院與荷蘭的飛利浦電子公司籤約合資成立半導體製造公司,由時任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張忠謀帶著一群以本院為主的工程師一同籌辦,而研究院的半導體技術則主要來自1970年代中期。而這個公司的成立是由臺灣省財政部門出資1000萬美元的RCA技術移轉計劃。臺積電成立後,張忠謀遂出任董事長。1997年臺積電到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以TSM為代號開始掛牌交易。
誕生
董事長張忠謀開創晶圓代加工模式,新穎的模式成了臺積電的殺手鐧,而在公司創立之初張忠謀就立志要讓臺積電成為「世界級」公司。
涅槃
新的模式並不被業界所認可,並且這個時候正是半導體行業的蕭條時期,公司一開始面臨諸多困境和壓力,而這一切在臺積電拿到英特爾認證之後迎來了轉機。
新生
2000年隨著「網際網路泡沫」的破滅,全球半導體行業受到重創,但是危機之中,公司表現強勁,保持盈利狀態,並利用充足的現金流做到產能擴張,技術工業也逐步取得領先地位
騰飛
如今臺積電市場份額已達到半壁江山,而第二名份額連10%都達不到,名冠第一毫無疑問,其他公司難以望其項背。
有著張忠謀個性特點的以高目標為導向的奮進文化,保證了企業技術和生產的持續領先。成功的經營帶來充沛經營現金流,支撐高額的資本開支,形成規模優勢累積的正向循環。利用製程領跑優勢和激進的折舊政策,在無設備折舊成本的情況下,打價格戰阻擋追趕者,維持領先優勢。無疑臺積電的成功是不可複製的,臺積電的成功經驗可能並不適用於當前行業環境。在將來不管是技術還是生產工藝,臺積電會在領頭的位置很長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