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又退一群,全球軍控再受挫(環球熱點)

2020-12-11 金融界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俄羅斯用於履行《開放天空條約》的圖214ON飛機。資料圖片

據《華盛頓郵報》報導,當地時間11月22日,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羅伯特?奧布萊恩發表聲明稱:「自美國通報退出《開放天空條約》決定已過去6個月。從此刻開始,我們不再是這個條約的締約國。」俄羅斯外交部對此發表聲明稱,美國退出《開放天空條約》既不利於歐洲安全,也不利於美國自身及其盟友的安全。俄羅斯將密切關注並分析該條約其他成員國的言行,並根據俄自身和盟友的安全利益做出相關決定。

繼退出《中導條約》後,美國此次「退群」再次對全球軍控局勢帶來挫傷,引發國際社會擔憂。

美國強勢退群

今年5月21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一份聲明中指責俄羅斯違反《開放天空條約》,稱美方將向所有籤約國遞交退約決定通知,並在6個月後正式退出這一條約,除非俄方能重新履行這一條約。

美國對俄羅斯違反條約的指責主要集中於具體飛行規定。據外媒報導,美國對俄羅斯拒絕使用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邊界上空10公裡長的空中走廊表示不滿,對俄羅斯有關加裡寧格勒州上空飛行距離限制在500公裡範圍內的規定也不滿意。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奧布萊恩認為《開放天空條約》是「過時的、有利於對手、但損害美國安全的條約」。

俄羅斯對此回應,俄承認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是獨立國家,根據條約規定,偵察飛行不得在距非締約國邊界10公裡內的範圍進行,俄執行的正是這一要求。俄羅斯有關加裡寧格勒州上空飛行距離限制在500公裡範圍內的規定,與美國對阿拉斯加的規定是相對應的。俄外長早先也曾指出,即便有這種限制,西方夥伴的偵查仍可以覆蓋加裡寧格勒州90%的範圍。在美國提出「退群」後,俄羅斯表示,美方的指責沒有根據。美方就繼續履行《開放天空條約》提出的條件「絕對不可接受」。此後幾個月,俄羅斯多次呼籲就《開放天空條約》舉行平等對話,但美國始終沒有予以積極回應。

《開放天空條約》籤署於1992年,2002年起生效。締約國可按規定對彼此領土進行非武裝方式的空中偵察。該條約是冷戰結束後重要的信任建立措施,有助於提升透明度和降低衝突風險。美國、俄羅斯和大部分北約國家籤署了這一條約。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根據條約內容,各締約國能夠對彼此領土進行「非武裝」的空中偵察,以收集與其軍事力量和活動有關的數據。不過,任何國家都要在開展偵察行動72小時前提交申請,還要在行動前24小時提交飛行路線,被偵察國家軍事人員須陪同偵察過程。

美俄互信削弱

「美國退出《開放天空條約》,與美現任政府頻頻『退群』的總體外交政策有關;更深層的原因在於,美國締結條約時考慮的政治和技術因素都發生巨大變化。」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軍控與國際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滕建群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分析,政治層面,冷戰結束後,美國企圖將俄羅斯融入自身勢力範圍,因此積極推動條約籤署;如今,美俄兩國關係惡化,政治互信基礎削弱。技術層面,當時美國對於原蘇聯的監控側重於對來襲飛彈的預警,在地面監視方面相對較弱,因此美國希望通過開放天空飛行活動,加強對俄羅斯的偵查和監視。如今,美俄間偵查監視的技術手段差距拉大。冷戰結束後,美國大力發展包括「天基紅外衛星」在內的對地監控系統,美國對地面目標的識別率已在米級以內的水平。美國已不需要通過該條約進行偵察。

據俄新社報導,俄羅斯與締約國的合作仍在繼續。7月起,俄羅斯在丹麥、法國、捷克、匈牙利、芬蘭和德國上空進行了偵察飛行,而且德國還允許俄羅斯飛越美國駐歐洲最大的基地拉姆施泰因上空。法國、德國和羅馬尼亞則在俄羅斯上空完成了聯合飛行。

滕建群表示,目前俄羅斯仍然留在條約中,一方面顯示出其尊重條約的多邊主義框架,佔領道義制高點;另一方面對其他條約參與國提出具體的要求和限制,如條約的歐洲締約國允許俄羅斯繼續飛越美國在歐洲的軍事基地,歐洲締約國不向非成員國的第三方國家(包括退約後的美國)移交其偵察飛行的相關資料。

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國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安德烈?巴克利茨基認為,儘管美國退約帶來了一些不確定性和風險,但繼續留在條約內對俄羅斯更為有利。一方面,歐洲的軍事設施更靠近俄羅斯邊界,這是令人不安的一個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在同北約對話與合作基本為零的情況下,該條約有助於解決俄羅斯同北約國家接觸線沿線相關的一系列歐洲安全問題。

多邊機制受挫

對於美國的「退群」,《開放天空條約》34個締約國中多數國家都表示反對。德國外交部長馬斯表示,德國對於美國退出《開放天空條約》「深感遺憾」,德國針對該條約的立場沒有改變,德國依舊將其視為軍控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利時、捷克、芬蘭、法國、德國、義大利、盧森堡、荷蘭、西班牙和瑞典10個歐洲國家此前也在聯合聲明中表示,《開放天空條約》是「信任建立框架至關重要的部分」,10國將繼續執行條約。

滕建群分析,《開放天空條約》的歐洲締約國主要分為兩大類型,一類是如波羅的海國家、羅馬尼亞等「新歐洲國家」,它們唯美國馬首是瞻,可能跟隨美國退出條約,但受美國國內政治影響,目前這些國家對於退出條約態度較為謹慎。另一類是德國、法國、英國等傳統北約成員國,遵守條約有利於它們與俄羅斯保持軍事互信透明,保持與俄羅斯的穩定關係符合其切身利益,因此這些國家普遍態度鮮明地表示將信守條約。

美國《大西洋》月刊在一篇題為《「美國優先」如何變成「美國獨行」》的文章中寫道,美國的單邊主義行徑迫使其盟友的態度發生改變,顛覆了他們長期以來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同盟的信念。有分析人士認為,喪失條約的限制後,美俄可能進一步增加猜疑,加劇兩個大國間的緊張對峙局面,造成多邊機制進一步崩塌,甚至直接影響到國際安全,帶來更大的風險。

「《開放天空條約》主要涉及軍事互信透明領域,美國『退群』在美俄兩國戰略互信方面造成破壞和衝擊,令美俄關係雪上加霜。」滕建群認為,美國此舉還將繼續削弱美國對於盟國的掌控能力,這種單邊做法傷害了歐洲國家的安全利益,美歐間的離心傾向可能大增。作為條約曾經的主角,美國的退出,可能削弱條約的活躍程度,大幅降低條約的執行效率,同時對全球軍控戰略互信領域的合作和努力帶來負面影響。

相關焦點

  • 國際觀察|又退一群,美國再損軍控體系
    分析人士指出,美國單方面「退群」再度凸顯其執意推行單邊主義、不斷逃避國際責任的行徑,損人不利己,給國際軍控體系和全球安全帶來嚴重威脅。這是5月21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拍攝的白宮。破壞軍控體系美國盟友中有很大一部分並不支持美國退約。此前,英國、德國和法國等多次表示希望美國能留在條約中。北約也發表聲明說,考慮到當前國際安全環境,將繼續堅定支持加強國際軍控、裁軍和防止核擴散。
  • 美國退約損害國際軍控體系
    【時事觀察】美國退約損害國際軍控體系在決定退約半年之後,美國於11月22日正式退出《開放天空條約》。俄羅斯隨後表示,將視條約其他成員國的言行並根據本國利益來做出相關決定。在分析人士看來,美國退約是對國際軍控體系的又一打擊,將進一步損害美俄之間的軍事互信,威脅地區和全球安全。美國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22日在社交媒體上發表聲明說,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奧布萊恩表示,自美國通報退出《開放天空條約》決定已經過去6個月,美國現在不再是該條約的成員國。
  • 美國又要「退群」 國際軍控危矣
    來源:海外網美國的「退群」把戲再次上演。美國國務院近日發表聲明稱,將向《開放天空條約》其他締約國發送退約決定通知。此舉引發各方對國際軍控體系進一步瓦解的擔憂。一段時間以來,面對國內輿論的批評,美國政府在對外關係中作出一種強硬姿態,希望轉移國內視線。此次威脅退約也是其強硬表現之一。」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勇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當前,美國已不再依賴空中偵察來獲取軍事情報,衛星偵察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且美國與俄羅斯相比有更明顯的優勢。美國希望借退約提高要價,對俄羅斯進行威脅,進而顯示自己對國際事務的掌控權。
  • ...熱點:「退群」上癮,美國突然關閉「開放天空」,再損國際軍控體系
    其中,最值得點讚的是朝鮮,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書面採訪時,朝鮮中央緊急防疫指揮部成員、國家衛生檢疫院院長樸明守表示,全球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朝鮮尚未發現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朝鮮抗疫成功之處在於高層重視並及早開展嚴格防疫措施。
  • 美國擬退出《開放天空條約》此舉將重創國際軍控體系
    本文轉自【中國軍網】;原標題:美擬再退約重創國際軍控體系綜合外媒報導,美國務院5月21日發表聲明稱,鑑於莫斯科方面長期存在「違約」行為,美將向《開放天空條約》各締約國遞交退約決定通知,並正式進入為期半年的退約過渡期
  • 環球深觀察丨美澳聯手 國際軍控問題面臨更多不穩定因素
    美國和澳大利亞正聯手加緊研製高超音速飛彈。 近年來,美國帶頭發展高超音速武器,又頻頻退出相關軍控條約,嚴重影響全球戰略穩定。 來自美國和英國的防務專家近期呼籲美國在亞太地區保持克制,並直言「美國的種種所為,給國際軍控事業帶來了不可逆的負面影響」。
  • 美國務院稱「中國共產黨破壞國際法治」,華春瑩:建議環球時報弄個...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盼盼】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1月4日主持外交部例行記者會。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提問,美國國務院3日發推特稱「中國共產黨破壞國際法治」,推文並附了一個網頁連結,名為「中國共產黨威脅全球和平與安全」,請問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 再退一群!美國退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
    再退一群! 「我要明確的是,此舉不是我們在人權承諾方面的退卻,恰恰相反,我們這麼做正是因為自己的承諾不允許我們再留在這個虛偽自私的組織,該組織是對人權的嘲諷啊。」 hypocritical [,hɪpə'krɪtɪkl]:虛偽的 self-serving:自私自利的,謀取私利的 mockery ['mɑkəri]:嘲弄,笑柄 不過,美國「退群」將使以色列陷入尷尬……此前,美國一直是以色列在人權理事會的主要辯護者。
  • 獨家丨外交部軍控司司長:美國不斷退約嚴重損害國際安全環境
    【環球網軍事報導 特約記者 楊鐵虎】11月13日,外交部軍控司司長傅聰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2020年歐盟軍控與防擴散研討會時表示,當前形勢下,國際社會應努力維護現有的軍控條約體系,推進國際軍控與防擴散進程健康發展,促進共同和普遍安全。
  • 美軍控特使稱北約盟國也支持美國將中國拉入軍控談判
    【環球網軍事報導】據俄羅斯衛星網10月21日報導稱,美國總統軍控事務特使馬歇爾∙比林斯利日前表示,北約盟國也支持美方提出的旨在讓中國加入軍控談判的觀點。另據早前報導,美方軍控談判代表還曾聲稱俄羅斯也「希望」中國加入所謂的「三邊軍控談判」,然而此舉很快就遭到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駁斥。
  • 「這樣的把戲很沒意思」(環球熱點)
    日本《讀賣新聞》8月4日報導稱,美國國防部長埃斯帕8月3日就《中導條約》失效後全面研發中程飛彈問題表示,準備在亞太地區部署中程飛彈。埃斯帕的表態主要意在與中國對抗,日本也有可能成為考慮部署的對象。對此,中國外交部軍控司司長傅聰表示,中國不會對美國在亞太地區部署陸基中程飛彈「袖手旁觀」,如果美國採取措施,中方將被迫採取反制措施。
  • 想退就退了!美國已退出巴黎氣候協議,川普給繼任者留下地雷?
    美國總統川普一直是相當不安分的,在上任之後一直在折騰各種情況,特別喜歡搞退群的事情,基本想退就退了!別說廢除核軍控條約,連巴黎氣候協議都退,沒有美國不敢搞的事情。所謂的巴黎氣候協議是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通過,2016年4月22日在紐約籤署的氣候變化協定,為2020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安排,已有197個國家籤署。現在至少有135個國家已正式批准該協議。
  • 「支持美國的要求」!挪威外交官堅稱中國應加入軍控協議
    隨著中國等國家的崛起,世界格局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美國在軍事上原本擁有著的優勢正在快速減少,而且由於美國常年在海外有著龐大的軍費開支,需要維持整個由美國所構建的國際秩序,美國已經失去了一部分競爭力,在未來,中國綜合實力的快速提升是令美國最為擔憂的一點。
  • 俄否認與美就軍控條約延期達成共識,拉夫羅夫:華盛頓和江湖騙子沒...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俄羅斯已就延長核軍控條約與美達成某種協議是胡說。」俄美就核軍備控制談判的進展發表了非常矛盾的聲明。美國總統軍控問題特別代表馬歇爾·比林斯利13日宣稱已就此與俄達成某種協議,但這一說法遭到俄副外長裡亞布科夫14日的斷然否認。
  • 起底美國破壞全球環境治理(環球熱點)
    不久前,中國外交部網站發布《美國損害環境事實清單》和《美國損害全球環境治理報告》兩份文件,用事實和數據還原美國在環境治理領域的斑斑劣跡,直接戳破美國一些人「賊喊捉賊」的把戲,給美國某些政客的無理指責以有力反擊。
  • 挪威外交官強調中國地位,卻「支持美國的要求」:中方加入軍控
    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將於2021年2月5日到期,美俄兩國在今年舉行了數次會議,對條約延期以及未來核軍控協議框架進行討論和談判,期間美國多次帶上中國,要求美俄之間的核軍控協議要加上中國,對此中方多次表明立場,中國和美俄兩國的核武器不在一個量級,無意加入雙邊軍控核談判。
  • 美國又要退群,歐洲軍事不穩?每日一問:美聯儲...
    美總統自2016年上任至今,差不多4年的時間,在上任前就經常會對他公司的人說:你被炒魷魚了;而上任後,他就變成,我要退群了。這不,他又要退群了。據路透社當地時間5月21日報導,川普政府官員透露,川普將於5月22日宣布退出《開放天空條約》,並於6個月內完成退出。  該條約旨在減少軍事誤判導致戰爭的風險,美國於2002年加入。美方認為俄羅斯違反規定,因此表示將退出條約。
  • 美國退出《開放天空條約》,下一個要退的群是哪一個?
    《開放天空條約》(Open SkiesTreaty),退!儘管是半年前就已經定下的事,可當退約日到來的時候,該條約的籤署國所見,仍是美國的一去不回頭,這時候,遺憾是肯定的。依據這一2002年生效的條約,締約國可對其他締約國的全部領土進行空中非武裝偵察,以核查對方執行國際軍控條約的情況。
  • 環球深觀察丨軍事挑釁+政治挑撥 美國政客選前狂打「俄羅斯牌」
    近期,美國除了不斷派遣軍機飛臨俄羅斯邊境襲擾和試探外,又有了更具戰略色彩的新動作。據美國「防務新聞」網站報導,美國空軍全球打擊司令部司令蒂莫西·雷近日宣稱,未來與俄羅斯等對手可能發生的戰爭威脅著美國的生存,因為這些對手已經擁有現代化的核武器。為了跟上步伐,美國需要通過開發新技術來使其轟炸機、潛艇和洲際彈道飛彈系統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