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國民政府遷往臺北

2020-12-18 騰訊網

薩沙歷史上的今天。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第二次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從成都遷往臺北。

蔣介石曾經對孫子說:我們終究要回大陸去的。就算爺爺回不去,你也要回去的。

自從敗退臺灣以後,蔣介石就一直籌劃反攻大陸。

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國光計劃了。該計劃從1961年到1972年積極籌劃,最後並沒有實行。

其實,稍微有常識的人,都不會認為反攻大陸會成功。

李彌曾經說過:依靠臺灣那麼點大的地方,想要反攻大陸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我為什麼不贊成從金三角撤軍?就是因為臺灣太小。用1個省去對付大陸30多個省,想要打贏是無稽之談。

自然,蔣介石也明白這個道理,仍然制定了反攻的計劃,希望未來出現有利時機。

1950年韓戰爆發,由於金日成自不量力的軍事冒險,導致朝鮮人民軍在仁川登陸以後崩潰。中國志願軍大舉進入朝鮮,同聯合國軍激戰。

似乎這是臺灣的好機會,然而島內的局勢不穩定、經濟陷入困境,連自保都沒有把握。

蔣介石認為解放軍在3年內如果強行攻臺,他是無力對抗的,臺灣肯定完蛋。

聽到韓戰爆發的消息,正在吃飯的蔣介石激動的雙手顫抖,雞湯撒了一地。

韓戰等於救了臺灣,美國也開始增強對臺灣的援助。

不過,戰爭結束以後,解放軍得到大量的蘇聯軍事援助,又建立了現代軍工體系,軍事力量今非昔比。

臺軍的空軍優勢基本喪失,海軍方面略有領先。

而美國只是希望扶持臺灣來牽制大陸,並不希望臺軍發動反攻。所以,美國限定的共同防禦區只包括臺灣本島。

這種情況下,從1955年開始,首先是一江山島戰役被解放軍攻佔,上校指揮官王生明不願意撤退,引爆手榴彈自殺。

隨後的大陳島也肯定守不住,被迫帶著1萬多居民一同撤退到臺灣本島。解放軍登陸大陳島時,聲稱只找到一位老人和一條狗。

美國強行要求臺灣,不得進行任何形式的反攻,不然就會取消經濟援助和軍事保護。

這種情況下,蔣介石仍然秘密制訂反攻計劃,1956年著名的陸軍副總司令胡璉上將,擔任凱旋計劃的負責人,這就是反攻計劃。

1957年,臺灣又建立「中興計劃室」。

1958年,金門炮戰爆發,美國認為大陸存在主動進攻的可能,態度開始有所轉變。

這種情況下,1961年,臺灣國防部開始在臺北縣三峽鎮(今新北市三峽區)成立「國光作業室」。

這個計劃仍然對美國進行隱瞞!

為什麼突然將規模擴大?

主要是大陸出現三年饑荒,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甚至連中南海食堂的供應標準都急劇降低。蔣介石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希望趁機進行反攻。

但是,國光計劃並沒有執行。

原因也不複雜。

饑荒並沒有波及解放軍,仍然保持四五百萬規模。

而當時臺軍只有幾十萬人,就算全部出動,面對數量絕對優勢的解放軍,也是兇多吉少的。

不過,國光計劃還是花費了很大力氣,包括「敵前登陸」、「敵後特戰」、「敵前襲擊」、「乘勢反攻」、「應援抗暴」等五類二十六項作戰計劃。

主動方向為福建,採用軍艦運輸大量部隊進行登陸作戰。

由金門、澎湖都是重要的中轉基地,首先將主力部隊運到這裡,隨後進行攻擊。

有意思的是,所有計劃的第一個攻擊目標,都是廈門。

蔣介石的計劃中,廈門是重要的前進基地。

在1963年,蔣介石曾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希望從金門零星炮擊廈門,引起解放軍大面積炮戰,以此為藉口敷衍美國方面,再開始全面登陸作戰。

然而,參謀總長彭孟緝上將認為,目前攻擊廈門必須以金門支點。

解放軍對於金門國軍動向非常警惕,一旦有大部隊上島,難以隱藏行蹤,必然遭到密集炮擊。對照著金門炮戰的強度,小小的金門容不下這麼多部隊,島上幾個師會有很大傷亡。

無奈之下,蔣介石放棄了這次反攻計劃,轉而考慮在汕頭登陸。

不過,臺軍高層認為在汕頭登陸的難度更大。缺少中轉基地,還需要航行10多個小時,很容易被解放軍軍艦和飛機發現。

於是,只得又退回考慮佔領廈門。

即便能夠佔領廈門,解放軍也不發動反攻,想要維持在廈門的幾十萬大軍,都很難辦到。畢竟廈門和臺灣相距一百多公裡,時有大風大浪,海上運輸困難。

況且,60年代臺灣經濟並不好,軍費不多。

行政院長陳誠坦誠向蔣介石匯報,臺灣目前經濟實力只能堅持3個月到6個月。

解放軍甚至不用進攻,只需要拖住國軍,熬上幾個月就可以獲勝。

而三五個月,想要佔領中國這麼大的地區,基本是不可能的。

正面攻擊計劃,基本都不可能成功,蔣介石又開始希望特種作戰。

1961年,國防部情報局局長葉翔之開始策劃「海威」行動,即將特種作戰、情報人員空投到中國大陸秘密行動。蔣介石認為:「如果空投3000-5000人的突擊隊,斷然可以在大陸點燃推翻暴政的革命運動。」

到了1962年,廣東出現大逃港,幾天內有10多萬人試圖逃港。蔣介石認為時機已經到了,希望立即執行空投計劃。

臺軍缺少足夠的飛機和登陸艇。於是,蔣介石希望美國提供5架C-123運輸機、16架B-57轟炸機、25艘坦克登陸艇。美國方面沒有公開拒絕,卻反覆拖延到半年後。

這一時期,大陸方面再次收到情報,在福建集中了60萬大軍。

顯然,計劃沒開始就失敗了。

蔣介石不死心,從12月起還是執行了預定計劃,先後有9支小股部隊空降到廣東,後來又有2支遊擊隊在附近沿海登陸。

這些部隊就像將雪投入火爐一樣,大部分人從此沒有了音訊。

大陸的資料顯示:從1962年10月至1965年1月,「共殲滅國民黨武裝特務40股,594人」。

到1965年,參與「海威」行動的1800名國軍,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生還。

1964年大陸的原子彈實驗成功,美國認為臺灣已經不可能反攻大陸成功。

中情局的官員甚至當面告訴蔣介石:解放軍已經準備了30枚原子彈對付臺灣,但美國方面認為最多15枚就夠了。此時觸怒解放軍,是很愚蠢的事情。

蔣介石內心認可這種觀點,仍然不願意放棄國光計劃。

時任陸軍總司令羅列上將跟蔣介石坦承,陸軍戰力根本還沒準備好,結果下場是被調到中國磷業公司當董事長。

1965年,蔣介石決定再試一試。6月 27日,他前往黃埔軍校,召集高級軍官下達了反攻命令。

這些軍官表示無條件支持,全部留下了遺書。

8月6日,海軍劍門、章江軍艦執行攻擊前的準備工作,運輸偽裝成解放軍的特種部隊7人,準備登陸進行滲透。

沒想到,情報再次洩密。

解放軍魚雷艇在東山島海域進行伏擊,這就是著名的八六海戰。

結果劍門、章江兩艘軍艦都被擊沉,導致近200人死亡。其中7名特工僅有1人跳海後,僥倖被路過的外籍商船救起。

此戰打傷了解放軍2艘護衛艇和2艘魚雷艇,顯然臺軍大輸特輸了。此戰說明臺軍海軍已經沒有太多優勢,海軍總司令劉廣凱隨後引咎辭職。

幾個月後,崇武以東海戰爆發,海軍又損失一艘軍艦。

這兩次海戰失利,幾乎宣判了國光計劃的死刑。

連制海權都無法保證,臺軍絕對不可能獲勝。

同時,蔣介石懷疑身邊高層親信中,有大陸的臥底。

蔣介石日記1965年7月16日寫到:「近日回憶大陸失敗情形,最令我愧悔無涯者,以當時參謀部長不負責任並信任劉斐為作戰次長,被『共匪』滲透利用以致軍事崩潰之慘狀者。……其次為徐蚌會戰前,杜聿明當時在檢討計劃後,對我單獨談話似有有言說不出之苦……」

這種情況下,反攻機密無法保證,還怎麼開戰?送死嗎?

同年10月1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到:「只要有復興中華民國之基地,強固不墜,則『共匪』之恣睢滅裂,自取滅亡荒謬行徑,未有不被我消滅也。如果今日無此基地屹立存在,則海內外之人心與亞洲之局勢,又誰能控制『共匪』之侵略與暴行如今日乎。」

可見,蔣介石認為反攻已經很難成功,開始考慮只是保住臺灣。

1972年7月20日,國光作業室被裁撤。

蔣介石迫於現實放棄了反攻大陸計劃,內心深處卻並不是這樣。

蔣介石在1972年以後,身體老邁,患上了心臟病。

在第一次心臟病發垂危,彌留中的蔣介石,喃喃自語念著什麼。

揣測他是留給蔣經國或者其他親友什麼私人的遺囑,跟隨他幾十年的副官翁元,耳朵貼上去傾聽。

讓翁元震驚的是,蔣介石說的卻是這麼一句話:反攻大陸,救中國!反攻大陸,救同胞!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相關焦點

  • 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國民政府遷往臺北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蔣介石反攻大陸不是說說而已:1949年12月7日第二次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從成都遷往臺北。蔣介石曾經對孫子說:我們終究要回大陸去的。就算爺爺回不去,你也要回去的。
  • 1962年中印戰爭,美國積極慫恿蔣趁機反攻大陸,蔣介石只說一句話...
    蔣介石自從1949年敗退大陸後,「反攻大陸」這個口號便成了國民黨政府從1949年遷臺至1980年代常見的政治口號。1961年,在蔣介石的統籌下,國民黨政府推出了所謂的「國光計劃」,7月11日,蔣介石在日月潭召見「參謀總長」彭孟緝及「副參謀總長」馬紀壯時表示:「建設臺灣為的是反攻大陸,否則我可以不幹。當前革命形勢對我有利,過去在臺12年,雖有機會,但沒有現在的形勢有利,再不奮鬥打回去,則決回不去了。」
  • 蔣介石倉皇辭廟,極為悲摧的一年
    此時退縮在廣州的蔣介石雖然明智地取消了原定轟炸天安門的計劃,但仍在研究部署「保衛華南」的作戰方針。10月14日廣州失守後,「國民政府」被迫遷往四川;蔣介石隨即趕赴重慶,在山城度過了他63歲的生日。窮途末路之際,蔣介石拋出了在西南同人民解放軍持久作戰計劃,確定「以機動防禦配合遊擊作戰,進行持久抵抗,爭取時間,等待國際事變」的應變方案。
  • 大陸核試爆後,蔣介石是怎麼向臺灣人交待的……
    消息傳到蔣介石耳朵裡,他十分震驚。他分析了各方,特別是從美國傳回的各種情報,認為大陸還沒有研製核武器的能力,但各種傳聞卻對臺灣人心和他天天叫喊的「反攻大陸」甚有影響。1963年11月12日至22日,國民黨在臺北舉行第九次代表大會,12日的開幕式由蔣介石親自主持,陳誠代表國民黨中央作政治報告。
  • 蔣介石在大陸掌權期間,國民政府出了多少位行政院長?他們是誰?
    眾所周知,蔣介石從1928年掌權後,當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國民政府首腦,那麼在大陸的這段時期國民政府出了多少位行政院長呢?這個職務類似總理一職,在國軍中地位不凡,那麼,從蔣介石真正掌權開始,到底什麼人擔任過這個職務?
  • 1962年,美國讓蔣介石趁著中印戰爭之際進攻大陸,蔣介石果斷拒絕
    蔣介石在1949年就被我軍打的逃到臺灣,「反攻大陸」這四個打字幾乎成了國民黨政府每天都要提上一提的口頭禪了。到了1961年,在國民黨政府的討論中,國民黨指定了一個計劃——「國光計劃」,當年7月,蔣介石會見臺軍的「參謀總長」彭孟緝及「副參謀總長」馬紀壯時對二人說:「把臺灣建設好就是想要反攻大陸,你們一定要建設好軍隊。
  • 蔣介石當年為何選擇撤退到臺灣?最後帶走了多少金銀珠寶?
    對蔣介石而言,國庫的黃金就是其日後立足臺灣、「另起爐灶」的本錢,所以必須早做準備。 1948年11月底,蔣介石密令財政部長俞鴻鈞,要求他在一周內,將國庫的一半黃金運到臺灣,之後於1948年12月1日,海軍艦艇「海星號」等軍艦,就帶著260萬兩黃金、400萬枚銀元,悄無聲息地駛向了臺灣基隆港。
  • 1949年,蔣介石在大陸最後一次閱兵,一個徵兆預示國民黨氣數已盡
    蔣介石喜歡搞閱兵式,一則可以壯觀瞻,振軍威,鼓士氣,二則可以凸顯領袖地位,有利於搞個人崇拜,所以,從擔任黃埔軍校校長到病逝臺灣的漫長歲月裡,擔任閱兵式的大閱官一直是蔣介石生活的一部分
  • 1975蔣介石離世,毛主席說了三個字,眾人不解其意
    1948年末到1949年初,解放戰爭進入了最後階段。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這三大戰役,歷時 142天,蔣介石部隊被殲的總數為154萬多人。解放戰爭猶如風捲殘雲一般橫掃中國大地,而蔣介石只能一步步敗退。
  • 國民黨中蔣介石的五虎上將、八大金剛和十三太保都是誰, 結局如何
    「幹將」陳誠陳誠是蔣介石的親信,也是自黃埔軍校成立後蔣介石執政的心腹之一,有小委員長之稱,陸軍一級上將。「中華民國國軍」內部由陳誠領導的派系亦有土木系之稱。陳誠曾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中國遠徵軍司令長官、參謀總長和海軍總司令的職位,後雖蔣校長去臺灣,曾擔任副總統,於1965年3月5日,因肝癌去世臺北,終年67歲。
  • 1949年哪些人能夠去臺灣?
    至晚在1948年10月,陳誠被任命為臺灣省政府主席時,蔣介石已有意將臺灣作為日後退守之地。除軍隊之外,中央研究院是蔣介石最先指示遷臺的機構。國民政府撥款三百萬,作為中研院的應變經費。但中研院成功遷臺的僅總辦事處、歷史語言研究所和數學所,其他12個自然科學研究所與社會學所,都選擇留在了大陸。
  • 揭秘:1949年國民黨政權撤離大陸的始末
    1月19日,南京政府外交部通知各國使館,遷往廣州;26日,行政院政務會議決定:政府「遷地辦公」。明故宮機場的飛機,不停地為各國使館和政府各部門的搬遷穿梭飛行。21日,國民黨中央黨部由南京遷穗;2月5日,國民黨行政院開始在廣州辦公。接著,南京政府各院、部、會、處的負責人,都紛紛抵達廣州。
  • 劉統:1949——共產黨「趕考」與國民黨「搬家」
    1949年3月29日,蔣介石率家人於溪口舉行清明掃墓,此為蔣最後一次在故鄉進行清明掃墓。1949年春,勝利者齊聚北平,萬眾歡騰。而蔣介石只有黯然歸鄉,攜妻祭祖(如圖)。1949年1月1日,蔣介石發表元旦文告,承認「戡亂」的失敗,轉而呼籲和平。
  • 圓山飯店60年:蔣介石昔日「反攻」要地今迎陸客
    圓山飯店60年:蔣介石昔日「反攻」要地今迎陸客 2012年02月22日 09:3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60個年頭,飯店推出系列慶祝活動:展示蔣介石夫婦生活用品、陳列飯店收藏的珍貴文物、推出兩款壽宴等,人們在回顧飯店歷程的同時,也感受到了臺灣60年的歷史變遷。
  • 1949年,蔣介石是如何從成都離開大陸去臺灣的?
    1949年12月12日凌晨,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的起義通電傳入黃埔樓。通電如雷貫頂,驚得蔣介石從床上跳了起來。晨曦中,已聞遠處傳來隆隆解放炮聲,蔣介石癱倒在床上。蔣介石及其侍從人員不得不作出了馬上離蓉的決定,著手在選定具體時間等技術細節上絞盡腦汁。
  • 「國光計劃」塵封50年後曝光 披露反攻大陸秘辛
    中新網3月26日電 臺灣軍方公開塵封近半世紀的最高機密「國光計劃」:1961年4月1日,臺灣軍方在偏僻的臺北縣三峽地區成立「國光作業室」,動員「三軍」207位菁英秘密研擬對大陸進行軍事反攻的作戰計劃,歷經10年,終因客觀形勢不利以及慘重傷亡,完成的26項作戰計劃從此靜靜地躺在軍方保密櫃裡。
  • 揭蔣介石百萬黃金運臺之謎 鼓浪嶼輾轉臺灣
    A 黃金運臺 線路之謎1948年11月30日晚 ,上海外灘發布戒嚴,海關總署緝私艦海星號在緊急動員狀態下,悄悄開往中國銀行碼頭。黃澄澄的金塊在10個月內分海空兩路陸續撤離上海。1948年12月24日,黃金撤出上海的消息已甚囂塵上。
  • 民國秘史:蔣介石最愛的別墅美廬,和他最神秘的官邸士林官邸!
    7月17日,蔣介石發表了名為《對時局的聲明》的演講,首次表明了國民政府抗擊日寇的決心,其中有一段頗為著名的話:「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日寇的戰火使蔣氏夫婦別離「美廬」9年之久,1946年7月14日,他們夫婦重返夏都聲山,重又住進令他們魂牽素繞的「美廬」別墅。
  • 中印戰爭爆發時,美國勸說「反攻大陸」,蔣介石為何拒絕
    作者:王德華1960年10月18日和19日,在中印邊界的東西兩線,印軍持續向中國邊防哨所發動炮擊。印軍「裡窩那計劃」開始實施,中印戰爭全面爆發。在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中將的率領下,我5萬官兵在東、中,西近600公裡的防線上同時發動猛烈反擊。
  • 1949年,國民黨將領吳奇偉和平起義,主動留在大陸的結局怎麼樣?
    廣州是中國近代革命的發源地,1926年,廣州國民政府誓師北伐,北伐一路進展順利,在1927年攻打下武漢後成立武漢國民政府。1927年4月,蔣介石另立南京國民政府,寧漢分裂。1927年9月,寧漢合流,國民政府也變成了我們熟知的南京國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