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帝國墳場」的稱號可不是白來的,蘇聯是上世紀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之一,在軍事力量絕對碾壓阿富汗的情況下,阿富汗面對蘇聯軍隊的入侵,堅持了近十年,讓蘇軍傷亡五萬餘人,最後被迫撤軍阿富汗,這對蘇聯而言毫無疑問是沉重的打擊,但是蘇聯的解體並不是因為某一場戰爭失利造成的。
在冷戰開始後,美蘇兩極對抗,兩個陣營都想要儘可能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可以說二戰結束後到蘇聯解體,世界上的區域戰爭背後都可以看到美蘇兩國的影子,蘇聯入侵阿富汗就是蘇聯政府想將自己的勢力通過阿富汗往中東擴張的一步棋。同樣的事情其實美國政府也一樣在幹,當時伊朗,伊拉克等國也有美國人的支持。
有意思的是不論是蘇聯還是美國,他們在這一區域培植傀儡政權的計劃,幾乎都以同樣的腳本最終走向了失敗,當扶植起的傀儡政權控制住了國內形勢後,也必然將會走向失控,阿富汗的達烏德政府就是蘇聯扶植起來的,隨後又被蘇聯人支持塔拉基推翻了,因為有了達烏德的前車之鑑,塔拉基老實多了,但是塔拉基執政不行,最後死於一場政變。
阿富汗新上臺的阿明政權並不願意繼續當蘇聯的跟班,於是蘇軍大舉入侵阿富汗,雖然阿明政府最終被推翻了,但是蘇聯的入侵行為也遭到了阿富汗人民的頑強抵抗,長達十年的時間裡,蘇聯和阿富汗的拉鋸戰開始了。阿富汗國土面積65萬平方公裡,80%的地區是高山叢林,這有利於阿富汗人民開展抗蘇聯入侵的遊擊戰。
在阿富汗人民的頑強抵抗下,蘇聯軍隊陷入了泥潭,始終無法徹底消滅阿富汗的武裝力量,面對阿富汗遊擊隊的襲擾,蘇軍不斷有士兵在阿富汗傷亡,每年還得支出大筆的軍費,國際形勢也出現了劇變。
蘇聯在史達林時代結束後,對東歐各國一直採取非常強勢的態度,這些加盟國的發展方向全由蘇聯中央來決定,也就造成了各加盟國發展不均衡的問題,給蘇聯內部埋下了隱患。1985年,戈巴契夫入主克裡姆林宮,蘇聯的對外政策發生改變,從激進對抗轉向通過和談放下成見。
蘇聯政府由於制度問題,政府內部貪腐現象也很嚴重,導致很多百姓對政府十分不滿,在戈巴契夫執政期間,又因為長期的不平衡發展,蘇聯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危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通過各種基金會,非政府組織對東歐的滲透,蘇聯內部意識形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矛盾不斷加劇,各加盟共和國相繼發生了反蘇運動,或是政變,1991年蘇聯解體,華沙組織條約解散。
所以阿富汗戰爭雖然對蘇聯國內產生了一些影響,但是蘇聯政府推行的政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蘇聯的圍追堵截,採取各種手段進行絞殺,這才是導致蘇聯最後走向解體的主要原因,和阿富汗的關係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