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春期與青春期心理輔導概論
青島巾幗力量教育諮詢有限公司表示青春期是學生人生發展的必經階段,這一階段是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與性發育發展的關鍵期,也是從幼稚的個體走向成熟完整的人的過渡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個體的生理髮育基本完成;心理及智力發育逐漸完善、成熟;性情緒、性情感體驗逐步生成;自我個性、人生觀與價值觀也將基本奠定。
青春期輔導就是要在這一成長的關鍵期理解、引導與幫助青少年,幫助他們應對種種壓力與挑戰。運用心理輔導的理論與技術,通過小組輔導、個別輔導、心理輔導課程、家庭心理輔導及學校綜合活動等形式,使青少年形成積極的自我認識、自我接納與自我調節,完成自我同一性發展,促進心理健康與人格的和諧發展,為青少年的健康發展與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常見青春期心理問題分析
青春期輔導需要從理解青春期常見的心理問題出發,主要體現在學生身心發展的不平衡與不成熟帶來的內心衝突上。
1.身體發育帶來的焦慮心理。
一是個體性發育時間差異的壓力。身體發育的變化具有極大的個體差異性。早熟的女孩可能8歲(二年級)就開始發育,10歲(四年級)就達到初潮。而發育晚的女孩可能11~12歲(五年級)才開始發育,15~16歲(高一年級)達到初潮。也就是說當發育早的女孩已經結束了青春期的發育高峰,可能發育晚的女孩還沒有開始。男孩也同樣如此。作為一種成人化的象徵,青少年會好奇也會互相比較生殖器的發育程度,打探彼此月經是否來潮或是否出現遺精。晚發育的青少年,會對自己的發育時間與發育進度產生深深的焦慮與擔憂:我為什麼發育得這麼慢、我是不是不正常、我會不會永遠矮小、我的月經什麼時候來……同樣,早發育的青少年(尤其是女孩),也會迎來困擾,同伴們可能會給其取上帶有性色彩的綽號。
二是過度關注體像的心理。隨著青春期自我意識的不斷增長,青少年開始關注自我以及過度關注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但在激素水平及荷爾蒙的變化下,青少年會出現一些體像上的發展尷尬,如青春痘問題、身高問題、體重問題、聲音變化問題、第二性徵出現問題等。過度關注體像發展的青少年則容易出現自卑、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因此,青少年期的自我評價普遍低於兒童期與成人期。
2.性別角色認同帶來的迷茫心理。
心理學研究將性別角色類型劃分為:雙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未顯示明顯性別類型)四種類型。兒童及青少年的性別角色發展是一個變化發展並逐漸趨於穩定的過程,直接影響青少年的整體發展。
龔茜的關於我國中學生的性別角色發展現狀調查中顯示,初中與高中學生的未分化、雙性化比例各約佔三成(未分化略高於雙性化性別),顯著高於男性化和女性化。
雙性化的性別角色認同,具有較高的自尊、較少的心理疾病、較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是最為理性的性別發展模式。但調查中未分化性居於四種類型的首位,它是最不穩定與心理健康水平最低的一種類型,卻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究其原因,越來越多元的價值取向使青少年擴大了自由選擇的權利,也帶來了新的困惑和衝突。部分青少年完成了這種性別角色認同,走向更有力的雙性化角色。而另一些青少年則顯得迷茫,在性別同一性發展上產生遲緩,推遲對性別的信念,這也反映了自我意識的薄弱。同時,在性取向與性認同的選擇上(排除先天基因的影響),一些青少年在不良環境、社會輿論、傳媒及獵奇心態的驅使下,傾向於非主流文化,甚至產生性別認同混亂的心理。
3.青春期情感帶來的困惑心理。
青春期情感表現出複雜的特點,並存在極大的個體差異性。既有在中學階段兩性戀愛只存在於想像的情況,也有性行為上初試雲雨的個案。2018年,上海地區1800名中學生的調研中(《上海市青少年性傳播疾病早期預防策略的研究項目》),17.0%的初中生表示談過戀愛,最親密的接觸方式多表現為擁抱和拉手。高中生比例為34.5%,多為接吻和擁抱。性行為,初中生發生比例為1.7%,高中生為2.3%。
青春期情感困惑主要表現有:盲目戀愛心理、情感受挫後不理智心理、性恐懼與性衝動心理。
王亞平等人的調查顯示,中學生戀愛動機中,真正出於愛情因素而戀愛的中學生僅佔7.2%。大多青春期戀愛的盲目性表現突出,其中戀與愛的成分偏少,情感宣洩、流露與表達的成分偏多。以遊戲型戀愛、友情型戀愛、短期型戀愛為主要表現形式。
青春期的心理特點表現為多重矛盾性、獨立性與依賴性、成人感與幼稚感、開放性與封閉性、渴求感與壓抑感、自製性與衝動性,情緒容易出現兩級化,情感體驗尤為強烈。因此,在面對青春期情感時,他們容易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往往不能很好的處理情感問題,產生諸多情感困惑——暗戀、失戀、多角戀愛、不理智性行為等。這一時期,又是他們發展自我同一性的關鍵時刻,如果被情感問題困擾與受挫,容易引發自我懷疑與自我否定,產生自卑與自毀情緒。青春期的「閉鎖心理」,又會使得心理壓力過大卻無法發洩,嚴重時產生輕生心理。
恐懼是青春期異性交往中存在的一種較普遍的心理反應。青少年在異性面前表現出一定的不安和拘謹,是正常的反應。但有些青少年卻表現出過度的緊張和恐懼,嚴重的甚至害怕看到異性,只要有異性在場,或與異性目光接觸,就會局促不安、心慌意亂。在現實生活中,一些青少年如果在早期的生活經歷中,遭受過性騷擾與性侵犯等,則會引發對於性的恐懼心理,形成心理障礙。
性衝動也是青春期不可迴避的心理表現。處於青春期的男女非常容易衝動,而且常常不考慮後果。在同異性的交往中,他們很難完全從性本能的衝動中解脫出來,聽到會激發性興奮的語言,看到或觸到異性的性感部位,甚至聞到異性身體散發的氣味,都會引起不同程度的衝動。這本身並不是下流無恥的事情,但是如果控制不好,就可能導致過度手淫、思想沉淪、侵犯性的性衝動(行為過激、語言粗俗下流、性騷擾等)。 4.自我發展帶來的叛逆心理。
青春期的叛逆心理表現為對家庭、學校,甚至社會的牴觸、反向情緒。他們會批判或否定父母、學校教育及教育制度、社會現象及制度。過度關注負面事件,或消極看待社會事物。這即是青少年批判性思維能力發展的表現,也是性發育與成熟帶來的身心需求。發展心理學奠基人何林渥斯在1928年就提出,青春期「若能擺脫家庭成為自由而獨立的人就好了」。叛逆心理是一種擺脫權威成為獨立人的內在衝動。加之,傳統教育與青少年不同的價值觀、社會輿論媒體多元價值的引導,也加劇了叛逆心理與行為的發生。
三、青春期輔導的目標
一個人性觀念的形成與他對於自我、他人(班級與家庭)、社會與自然的理解息息相關。因此,我們以性教育為核心,試圖從自我認識、班級與家庭(他人)意識、社會性道德與倫理及自然生命四個維度,參照發達國家的經驗和現階段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來設定青春期輔導的目標。
小學低年段:認識自己的性別,遵守社會基本性別規範。了解家庭生活故事,感受父母的愛與家庭的重要性。認識生命的起源,了解生命的獨特性與珍貴性。學會與同學、老師友好相處。學習如何對待陌生人與提高防範意識。
小學中高年段:認識青春期生理知識,了解自身身體變化的情況和有關問題,並懂得正確認識和對待這些生理變化。認識青春期初期的心理發展,懂得如何使自己的心理保持健康狀態,養成良好的心理衛生習慣。進行恰當而廣泛的異性交往,尊重異性,互相欣賞,建立和維持良好的異性同伴關係。提高防禦性侵害的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
初中年段:認識青春期生理知識與心理發展,消除性不安心理,學會正確認識與疏解青春期煩惱,並懂得必要時求助;了解性道德、性倫理與性法制觀念。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情緒體驗與表達,學習有效情緒管理與調控。倡導恰當而廣泛的異性交往與尊重平等的兩性社會觀念。建立對自己行為負責與自我控制的觀念,把握與異性的交往尺度。提高應對處理與屏蔽不良性信息的能力。積極引導與教師及父母進行溝通,正確面對逆反情緒。防禦性侵害與自我保護。
高中年段:認識性心理的發展,掌握對待與個人的生活方式有關的性煩惱的方法,必要時懂得求助。理解人的性的多面性和個人差別,形成健康積極的婚戀觀,建立正確的性道德、性倫理與性法制觀念,進而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理念。了解自我生殖保健,明白性病、毒品與墮胎等的危害及其他與性有關的社會問題。學習避孕知識,重視貞操觀念。提高抵禦社會不良性信息的能力。防禦性侵害與自我保護。
四、青春期輔導的策略
由於青少年在個體發育及心智成熟度上的嚴重差異以及青春期話題本身的敏感性與私密性,青春期輔導可以採用多樣化的輔導方式來實現。包括心理輔導課程、校園心理輔導活動、課堂心理輔導、個別輔導、團體輔導、家庭及社區教育等形式,需要輔導者根據不同的青春期學段發展目標與學生的個體情況,決定適用的範圍。
而青少年叛逆、閉鎖、複雜矛盾的心理卻可能使青春期輔導變得更加困難。要實施一個有效的,被青少年接受的輔導,就需要注重青少年的輔導差異性,具體表現在:
1.輔導者需要建立和諧的輔導關係。
青春期的輔導者必須與青少年建立一種和諧的輔導關係。其中,尊重青少年的想法是異常重要的。澳大利亞心理學者凱思琳·熱爾達與大衛·熱爾達在《青少年心理輔導》一書中提出,青少年輔導者需要具備5點個人特質:對年輕人的發展過程有完整的了解;能夠聯結自己的內在青少年;能夠鼓勵和尊重個性化;正面評價;能夠很容易地與青少年溝通並產生共情。
2.朋輩輔導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青春期的同伴影響力顯著超過父母與教師。青少年更願意在遇到困難時尋求同伴的幫助。而同伴的一言一行也容易成為他們內心矛盾困擾的源頭。因此,在學校中形成朋輩輔導的氛圍與隊伍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建立青少年心理社團,使青少年更容易從同伴身邊獲得青春期的輔導知識,通過心理沙龍、心理劇、藝術性表達、心理活動宣傳月、心理測試等方式,從同伴處學習並增進自我認識與自我調節能力。輔導者更多的起到培訓、組織、引導與協調的角色。
3.採用青少年的溝通方式。
德國波恩大學心理研究學者Seiffge-Krenke與Rotenberg的研究表明,青少年通常採用如下溝通方式:正面的評價他人的外觀,包括外貌、行為、裝飾和物品。使用直接的封閉性問題來獲取信息;表露自身的信息並假設他人也會自我表露;肯定他人的觀點;適當使用讚美;直接表達喜歡或不喜歡。在他人講述故事時,配合併誇大他人的情感表達;經常離題,後又返回;主導談話主導權;給予並接受建議。在青春期的輔導中,輔導員適度回到自己內在的青少年,採用他們的溝通方式會使輔導更加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