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菌群的又一功能:調控交感神經的活動

2020-12-17 BioArt生物藝術

撰文 | 陳文強(哈佛醫學院博士後)

責編 | 兮

腸道菌調控宿主機體功能的研究一直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最近這幾個月來的主要進展包括,連續多篇Nature文章報導的腸道菌膽汁酸代謝物調控宿主免疫功能【1-3】,以及報導腸道菌代謝產物影響他汀類藥物療效【4】(詳見BioArt報導:特別關注Nature | 他汀類藥物治療或可阻止腸道菌群失調)或增加心血管事件風險【5】。此外,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和大腦存在著緊密聯繫,這也促生了一門新興研究領域——腦腸軸。腸道菌調控神經系統功能的主要研究進展包括,腸道菌代謝物在小鼠自閉症模型【6】或恐懼記憶消退【7】中扮演重要角色,此外,腸道菌還可生成神經遞質來調控宿主線蟲的行為【8】。這些研究均揭示,腸道和大腦的聯繫具有重要生理意義。

腸道和大腦的聯繫不僅能調節小腸組織的局部活動,還能監測腸道微生物及膳食含量的變化【9】。然而,到底哪種信息可以將腸道微生物的狀況遞送給中樞神經系統,進而調節腸道生理,一直以來是一個未解的科學問題。外周神經系統中,自主神經系統(也稱植物神經系統) 由交感神經系統、副交感神經系統組成 (亦有教科書將腸神經系統歸為自主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系統可支配平滑肌和多個腺體,從而調控內臟功能。對於消化系統而言,腸神經系統 (enteric nervous system) 是主要的內在神經系統 (intrinsic nervous system) ,被譽為機體的「第二個大腦」【10】

外周組織相關神經元主要根據胞體的位置進行劃分,可分為內源性 (intrinsic) 及外源性(extrinsic) 組織相關神經元,前者的胞體在組織內,而後者的胞體在組織外。外源性腸相關神經元 (extrinsic enteric-associated neurons, eEANs) 包括感覺傳入及自主傳入兩部分,可同時感受多處小腸狀況,並將信息傳遞給組織,與內源性腸相關神經元 (intrinsic EANs, iEANs) 共同調節腸道功能。這一生理過程是如何受到中樞神經系統精準調控的呢?

為回答這一問題,2020年7月8日,來自美國洛克菲勒大學Daniel Mucida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Nature雜誌在線發表題為Microbiota modulates sympathetic neurons via a gut-brain circuit的研究論文,通過使用揭示中樞和外周聯繫的神經環路研究技術,揭示了外源性腸相關神經元在識別腸道菌及其代謝物的作用。

首先,為鑑定eEANs神經元的胞體所在,研究人員使用逆行示蹤工具CTB注射於小腸不同節段,並分離上遊感覺結節神經節、背根神經節 (DRG) 及腹腔上腸繫膜神經節 (CG-SMG) 的細胞(圖1a)。隨後通過使用翻譯核糖體親和純化技術比較SPF及無菌小鼠的結節神經節的轉錄組,研究人員鑑定出了無菌小鼠相關的富集基因及通路,並發現無菌小鼠的CG-SMG神經元具有高水平的活動性。這一結果提示腸道菌的缺失能導致腸-外源性交感神經活動的顯著增加(圖1 i-j)

圖1. CTB逆行示蹤鑑定出投射至小腸的腸交感神經元

那麼,哪一類特定的腸道菌能介導CG-SMG神經元活動性的抑制呢?為回答這一問題,研究人員使用特定的腸道菌操控策略,將SPF小鼠的糞便轉移給無菌小鼠,發現CG-SMG神經元活動性水平可恢復正常,而使用廣譜抗生素耗竭腸道微生物能增加CG-SMG神經元活動性,這些結果均提示腸道菌能調控腸外源性交感神經元活動性(原文圖2)。而這些被腸道菌激活的腸外源性交感神經元是否直接投射到小腸呢?研究人員在FosGFP小鼠上使用逆行示蹤,並結合廣譜抗生素來激活神經元活動性,發現投射交感神經元與cFos具有較大程度的共定位,提示抑制腸道菌可激活投射到小腸的交感節神經元。隨後,研究人員也鑑定了短鏈脂肪酸 (SCFAs) 及其他腸道相關的代謝物、激素因子作為腸交感神經激活調控因子的機制 (詳見原文補充數據圖3-4) 。

既然鑑定出了CG-SMG交感神經元的活動性能被腸道菌耗竭所激活,那麼上遊存在哪些特定神經元調控交感活動性呢?使用跨多級突觸的偽狂犬病毒 (PRV) 逆行示蹤工具,研究人員鑑定出了多個投射到小腸的腦幹核團(圖2),並推測GABA能抑制性神經元及穀氨酸能興奮性神經元可能主要參與腸交感神經元的調控。結合PRV示蹤與特定神經元螢光標記的轉基因小鼠,研究人員鑑定出巨細胞神經元大部分為GABA能投射,而外側巨細胞旁核 (LPGi) 及腹外側延髓頭端 (RVLM) 神經元為穀氨酸能投射。鑑定出這些腦幹核團投射的性質是後續功能操控實驗的重要基礎。

圖2. 偽狂犬病毒逆行示蹤技術鑑定出投射至小腸的腦幹核團

腸交感神經的支配對於控制腸道血流流速、腸蠕動性及上皮細胞分泌具有重要意義【11】。為研究上遊腦幹核團調控腸交感神經元的功能,研究人員使用FosTRAP小鼠結合偽狂犬病毒工具來標記抗生素耗竭後被激活的神經元,確定了LPGi及RVLM腦幹核團可以被腸道菌耗竭所激活。使用化學遺傳技術 (DREADDs) 操控腦幹核團的這些神經元可直接調控腸交感神經活動性,表現在激活這類神經元可減緩腸運輸及糞便排出。這一實驗證明LPGi及RVLM腦幹核團的穀氨酸能神經元可驅動腸交感神經活動性,並減緩腸運輸。研究人員還鑑定出了其他腦幹區域,主要包括背測迷走神經複合體 (DMV、NTS、後級區等)。

最後,研究人員通過抑制結節神經節和背根神經節活動性來操控腸道傳入神經元的投射,發現背根神經節的感覺傳入神經元不是腸道菌耗竭所主要激活的神經元。對結節神經節的轉錄組分析表明編碼Nav1.5通道的基因Scn5a在結節神經節的神經元中富集,這也被後續其他實驗所佐證。因此,研究人員通過化學遺傳技術、示蹤技術、損毀技術及轉錄組分析共同證明了存在特定的迷走傳入神經元來驅動腸交感神經活動性。有意思的是,在腦幹核團LPGi及RVLM注射偽狂犬病毒,研究人員意外發現了這些腦區接受來自結節神經節的投射,證明了「腸–腦–腸」環路的存在 :腸道微生物及其代謝物可調控腸交感神經元的激活,而特定腦幹感覺核團可整合腸道特定刺激。

圖3. 使用多級示蹤技術鑑定出了「腸–腦–腸」環路的存在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一些列功能、環路及基因表達研究,證明了外源性腸相關神經元在識別腸道菌及其代謝物的作用,其中,腸道菌組成的改變足以激活腸投射神經元(圖4)。此外,交感神經系統所釋放的信號也可影響基因轉錄水平的改變。未來進一步的研究需要闡明CG-SMG神經節對其他靶器官如脾臟、胰腺及肝臟等的調控機制。

圖4. 存在感受腸道菌的環路,可控制投射至腸道的交感神經活動性

相關焦點

  • 腸道裡的醫學未來:利用腸道菌群的治療前景
    這種治療手段指的是,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腸道,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腸道菌群。 這其實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公元前4世紀,中國醫書中就有使用糞便製劑治療胃腸道疾病的記錄 。
  • 丁酸梭菌可調控腸道菌群並抑制腸道腫瘤的發展
    導讀 腸道菌群失調與腸癌密切相關。在結直腸癌(CRC)患者中,可以觀察到產生丁酸的細菌顯著減少。但是,產生丁酸的細菌影響癌症發展的機制並不明確。本文章中,通過用丁酸梭菌幹預高脂飲食誘導的Apcmin/+小鼠,以及結直腸癌細胞,研究丁酸梭菌對腸道腫瘤的影響。
  • 水產動物腸道功能介紹及腸道菌群的作用
    水產動物腸道功能介紹及腸道菌群的作用出處:惠盈動保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15-10-16 15:25:00一、水產動物消化系統與陸生動物的區別與陸生動物相比,水產動物具有消化器官短、簡單、消化酶活性差,食物在腸道停留時間比畜禽短等特點。消化道與體長之比為,豬為14、雞10、牛25、羊27、鰱魚6、草魚3、鯉魚2.5和蝦0.85。除了少數肉食性魚類有胃,鯉科魚類都無胃。因此,相對於陸生動物而言,許多水產動物的腸道承擔著既消化又吸收的雙重功能。
  • 腸道菌群能影響肺部健康?
    腸道菌群能通過腸-肺軸參與調控肺部多種疾病,包括病毒性肺炎、哮喘、肺結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2017年Nature Medicine發表了《A curious connection: Teasing apart the link between gut microbes and lung disease》一文。
  • 腸道菌群與疾病
    ,引起併發症甚至發生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2)間接作用 正常菌群一方面可促進免疫器官的發育成熟,如無菌雞小腸和迴腸部體淋巴結較普通雞小4/5,而暴露於普通條件下飼養2周後,免疫系統就與普通雞相近[7]。另一方面,刺激宿主產生免疫及清除功能,如加強抗體產生.刺激吞噬細胞功能和增加幹擾素產生等[4]。
  • 腸道菌群調節腸道平衡的新機制
    腸道菌群調節腸道平衡的新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2 13:11:30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Vassilis Pachnis和Yuuki Obata合作的最新研究發現通過微生物群進行神經元編程可調節腸道生理
  • 腸道菌群與人體代謝
    腸道菌群在宿主營養、作息甚至基因的限制下直接參與人體代謝,與人類共同進化[4],通過多種途徑同腸道黏膜相互作用,在整個生命周期中參與膽汁酸膽鹼代謝,與肥胖、糖尿病、過敏等代謝類疾病密切相關[3],且具有免疫調節等功能[5]。目前可以在了解腸道菌群與微生物代謝機制的基礎上通過益生菌和益生元修飾腸道微生物群等方式保障人體健康[6]。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腸道微生物作為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微小生命體對人類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大量研究表明腸道菌群與肥胖、糖尿病、肝臟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腸易激症候群、炎症性腸病、慢性腎病、愛滋病、過敏性溼疹、消化道癌症、自閉症、抑鬱症及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病相關,已經成為一系列代謝性疾病防控的新方向。下面就腸道菌群的分布、分類、功能與疾病關係等方面進行介紹。
  • 調理好腸道菌群隨時可「瘦身」
    9月18日,上海市科協第十二屆學術年會綜合學術研討會——腸道微生物群與健康專場在科學會堂召開,來自臨床研究、基礎研究的老中青三代專家學者濟濟一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探討關於腸胃的那點事兒。有專家在會上稱,研究表明減肥完全可以通過對腸道菌群的合理調理實現。 「現在已經有足夠多的證據告訴我們,腸道菌群中某些關鍵的細菌種類,在肥胖的發展過程中起著病原和病因學的作用。
  • 腸道菌群失調對人產生的情緒影響巨大
    大腦分泌的5-羥色胺只佔全身的5%,而95%的5-羥色胺都是在腸道裡合成的。美國加州理學院的傑西卡.亞諾(Jessica Yano)等人在2015年《細胞》雜誌上發表論文,他們發現某些腸道細菌可以產生5-羥色胺,這些腸道細菌可能會對人類情緒以及抑鬱症的控制等方面產生較大的影響。
  • 大腦與腸道的對話橋梁「腸腦軸」
    現代科學帶來的顛覆性認識——大腦的功能,至少有一部分是受腸道和微生物控制的!但是仔細一看,居然是一副大腸,還布滿了微生物~諸多文獻已經報導了腸道菌群失調會對我們的身體產生許多不良反應,促進了人類許多慢性和急性疾病。那麼腸道菌群究竟是通過什麼樣的形式和手段來影響宿主的呢?其中一種重要的途徑就是——腸腦軸。
  • 腸道菌群失調推動結直腸癌的發生
    正常情況下,腸道菌群在促進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維持腸道正常生理功能和調節免疫等機體功能中發揮重要作用。腸道菌群失調可導致宿主生理功能的改變,從而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失調與結直腸癌之間的關係,結直腸癌組織及鄰近黏膜通常發生明顯的菌群失調。現在,一些與結直腸癌發生相關的關鍵細菌也逐漸被揭示出來。 具核梭桿菌 具核梭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厭氧菌。
  • 綜述|腸道菌群影響糖代謝的因素及機制進展
    研究表明,T2DM患者的腸道微生物不僅表現出更高菌群濃度,並且在結構及功能上均異於正常人,其中與血糖正常者相比,糖尿病前期患者有5個菌屬及36個分類單元的豐度差異明顯,在菌屬水平,梭菌的豐度顯著下降,薩特氏菌屬和鏈球菌屬的豐度顯著增加[11-12]。
  • 深度解析 | 腸道菌群與慢性肝病,肝癌|慢性肝病|腸道菌群|微生物群...
    本文帶你詳細了解肝病與腸道菌群:肝臟,作為第一個接觸微生物產物進入門靜脈循環的器官,可能受到腸道微生物群及其變化的多種影響。腸道微生物群的成分或代謝物通過各種機制與肝臟相互作用。肝臟中產生的膽汁酸(如膽酸和鵝去氧膽酸)與葡萄糖醛酸酶結合。一旦分泌到十二指腸腸腔,腸道菌群代謝和解共軛,產生尿膽原(排洩)和初級膽汁酸被吸收和循環。膽汁酸還通過內在的微生物調節活動來控制和影響菌群。
  • 腸道菌群與結核桿菌感染相關的研究進展
    腸道菌群參與人體多種生理活動,並與多種疾病發生有關。腸道菌群與呼吸道疾病,尤其是與結核病之間的研究頗受關注。研究證實腸道菌群失調可影響宿主對結核分枝桿菌的易感性,感染結核分枝桿菌會導致宿主腸道菌群的改變。兩者通過宿主免疫反應、腸道菌群代謝產物等相互影響。因此,本文就結核桿菌感染與腸道菌群的關係及相關作用機制等進行綜述,為結核病治療提供新思路。
  • 腸道菌群與常見肝臟病
    肝臟與腸道有著共同的胚胎學起源,二者在結構和功能上有著天然廣泛的聯繫,腸道血液回流形成門靜脈系統進入肝臟,構成肝臟80%的血供;腸源性毒素如內毒素脂多糖(1ipopolysacchafide,LPS)和腸道菌群產物需要肝臟依賴其固有免疫系統發揮防禦作用;肝臟調節代謝和免疫應答,又通過膽汁分泌和腸肝循環影響腸道功能。
  • 腸道菌群與脂質代謝
    腸道菌群參與宿主的許多生理和病理過程,包括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某些營養物質和藥物化合物的代謝、宿主免疫的發育、腸道炎症狀態等等。腸道菌群失調與多種人類代謝性疾病有關,比如肥胖、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那麼,腸道微生物是否參與調節脂質代謝呢?
  • 腸道菌群與潰瘍性結腸炎
    本文重點介紹腸道菌群在UC的變化以及益生菌在UC中的應用。關於IBD發病機制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遺傳易感性、免疫異常、腸道菌群改變。近來愈來愈多的研究認為IBD可能主要由遺傳易感體質決定,免疫調節紊亂是關鍵的直接發病機制,腸道菌群是這種免疫損傷過程的重要激發因素,環境精神等因素可能是發病的誘因,這一觀點得到 大多數學者的支持。本文重點介紹腸道菌群在UC的變化以及益生菌在UC中的應用。
  • 海棠酵素:具有改善腸道菌群等益生功能
    酵素作為一款新型的發酵食品,眾多酵素產品的功能特性、發酵過程的控制尚不清楚。目前,對其發酵理論研究、生產工藝研究和功能作用機制的研究也較少。一方面,由於目前多數酵素產品採用自然發酵,其生產工藝和發酵菌種容易受到環境條件的影響,導致產品的品質和質量不穩定,因此對酵素髮酵過程中微生物菌相的分析及對發酵微生物的了解就顯得非常重要。
  • 腸道菌群在腦功能和情緒調節中發揮重要作用
    這些發現表明健康的腸道菌群有助於正常的大腦功能,這些發現發表在2020年12月11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宿主和腸道菌群是具有互利相互作用的系統的一個很好的例子。最近的觀察還揭示了情緒障礙與腸道菌群損害之間的聯繫。巴斯德研究院、CNRS和Inserm的一個科學家聯盟證明了這一點,他們確定了腸道菌群與氟西汀(fluoxetine,商品名:百憂解,一種常用抗抑鬱藥)的功效之間的相關性。抑鬱症是世界範圍內導致殘疾的主要原因,但其中一些控制抑鬱症的機制仍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