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內容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假期去表哥家玩,已經六歲多的侄子讓我見識了什麼叫「媽霸」。侄子不管幹什麼,總不能離開媽媽,一天家裡不停地循環著「媽媽……媽媽……」
期初表嫂也樂得享受這種「被需要」,甚至曾經以表面看似無奈實則蘊含自豪的口吻暗戳戳的炫耀:「哎,只要稍微離開娃,他就瘋狂尋找我,這小東西好像一塊膏藥哦!」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表嫂也意識到一些問題,某些端倪就漸漸顯現出來。孩子對媽媽毫無「敬畏」,每次他做錯事,如果是爸爸管教,就會一臉委屈的找媽媽哭訴。表嫂有時候心一軟,就會自然地站在孩子這邊,說一些「孩子還小,慢慢找辦法教育吧」 「不是什麼大事,不要對她這麼兇」之類的話。表嫂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深深地檢討了自己之前跟孩子的相處方式,也正在下意識地與孩子保持適當的「感情距離」。媽媽對孩子的愛,似乎再怎麼多也不過分,但當一位媽媽無限靠近一個孩子的時候,這些愛的背後,卻潛藏著某種危險。
母親過於寬宥最容易失去原則,讓孩子掌握了免於責任的「竅門」。甚至漸漸產生:「在媽媽面前可以無法無天」、「媽媽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心態。有很多媽媽,本意是幫助孩子,件件小事都要操心,但誰說這些操心不是不放心和控制呢——「你照我說的做,我就沒那麼焦慮了。」但照媽媽說的做,並不是孩子的本意,媽媽事事操心,孩子處處遷就媽媽!想改變和控制一個成年人是一件非常難的事,但孩子就不一樣。他們從小就以媽媽為偶像,媽媽說什麼都對,如果媽媽生氣了,那一定是自己做錯了什麼事?
如果一個家庭中,媽媽覺得跟所有的關係都不舒服,除了和孩子的這份關係,那麼很可能的是,這份關係中,孩子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在綜藝節目《我家那小子》裡,演員朱雨晨跟媽媽愛與控制的故事,讓很多人揪心。參加這檔節目錄製時,朱雨晨已經39歲,已近不惑,但還是孑然一身。問起原因是,媽媽堅定地認為:男女分工不同,女人就應該做賢妻良母。不僅對朱雨晨的生活起居照顧到細緻入微,更對未來的兒媳婦要求苛刻。朱雨辰並不是大家理解的媽寶男,他有自己的主見,能理智地跟媽媽溝通,事業上的事情也處理得也很好。但他面臨困境是:他無法改造媽媽,又實在心疼媽媽,只好犧牲自己。
在控制型媽媽眼裡,孩子永遠是一個沒辦法照顧自己的懦弱個體。而為了配合媽媽,孩子真的願意把自己的人生都捨棄,他真的可以為了媽媽,把自己變成那個懦弱的人。有個鄭國人,想去買一雙新鞋子,他事先量好了自己腳的尺碼,然後把這個尺碼記了下來。到了集市,挑好了鞋子,才發現:「我忘了帶尺碼。」就返回家中拿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他最終沒有買到鞋子。
每個媽媽都有一個對於理想孩子的「尺碼」,或者劇本人物,有多少媽媽按自己的「尺碼」養孩子,而不是孩子本身。我們總是一邊說小孩子大腦還沒有成熟,等成熟了再決定就來不及了,一邊按照自己腦子裡的劇本人物去對號入座,於是幹預不斷、控制不斷……事實上孩子並沒有那麼糟,只是我們一直不能接受真實的他。不是心理緊繃、時時警戒,隨時進入找孩子錯的戒備狀態,生怕孩子受傷害、走彎路、不上進、誤入歧途。這種內心的恐慌,就表現為處處控制,根底裡是對自己教育能力的不自信,或者無法承受孩子行為可能帶來的負面後果。
真正強大的媽媽,是孩子內部世界的定海神針,敢於相信孩子,能擔住孩子可能的失誤。當孩子遇到打垮自己的事時,仍然冷靜、溫和,讓孩子獲得非常塌心的感覺。
「為母則強」的強,本質上指的是「內心強大、包容、有力量」,這種強,絕不是虛張聲勢的控制。社交媒體常常寫「喪偶式」育兒這個話題,寫盡了媽媽一個人帶孩子的種種委屈和無耐,於是在很多家庭,老公真就成了那個被「喪偶」的存在。夫妻矛盾越來越大,關係越來越疏離,媽媽和孩子反而成了「相依為命」的人。精神分析有一個說法:
男孩是踩著父親的「屍體」長大的,一個男孩要成長為一個男人,最重要的就是向自己的父親認同。對父親的仰視、崇拜、敬畏,不敢超越、打敗父親,是男孩必不可少的成長方式,只有被父親接納和認同,跨越了父親這一「關」(「屍體」的真正含義),男孩才能真正成長為男人。在家庭排序中,夫妻關係一定大於親子關係。聰明的媽媽一定不會自己和孩子「結盟」,把老公排除在外。
【免責聲明】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站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部分文章為轉載,並不用於任何商業目的,我們已經儘可能的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