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一個好孩子呢?
在小的時候,可以自己吃飯,自己穿衣,不會大哭大鬧,做一個「乖寶寶」。
再大一些,好的學習成績,不和「壞」孩子一起玩耍,不早戀,不沾染壞習慣,考個好大學,做一個別人家的孩子。
等到畢業了,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結婚,生孩子,贍養老人,做一個全方位的孝子賢孫。
這,似乎就是一個好孩子的標準。
準確的說,是父母親們對於孩子們定義的「好孩子」的標準。
可這些,似乎並不能說服孩子們,所以,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想法。
有這樣一個帖子,一個媽媽因為高三的女兒學習成績退步,把女兒從初一寫到高三的小說創作靈感燒毀掉。
事後,女兒絕食,並一直拒絕與媽媽溝通。
從初一到高三,六年的積累,一夕之間毀於一旦。
而媽媽也是在女兒絕食、拒絕交流之後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要尋求幫助。
「我知道我做的不對,但是我都已經燒了,這也是她成績下降了還記記記的原因啊,我該怎麼辦?」
如我直言,我完全感受不到這個媽媽的歉意,我只是從其中感受到了「哎呀,我道歉,事情趕緊過去吧」「我都道歉了,她怎麼還不原諒我」。
光是看文字,我就已經感覺到了窒息,一個完全不明白自己錯在哪裡的家長,只是單純為了解決自己的「困境」,提出求助。
她不會想到,自己的舉動給女兒造成了多大的傷害,也不會想著去溝通,去體會女兒的心情,更談何彌補。
而女兒只是因為有了自己的愛好,有了自己的隱私,便成了一個「叛逆期、不體諒媽媽」的「壞小孩」。
而女兒六年的夢想和堅持,在媽媽看來,不值一提!
很多時候,家長們都在說:「你要做個好孩子,你要聽爸爸媽媽的話。」
可是,更多的時候,是我們和家長的思維並不在一個維度上面,
於是,我們開始嘗試溝通。
在芒果TV自製的《少年說》,這個傾聽少年人的訴說的節目中,有這樣的一個讀初一的13歲女孩。
這個熱愛寫作的女孩,從三年級開始寫小說,到那個時候已經寫下了56本小說,30多萬字。
得益於寫小說的原因,這位姑娘的文科成績一直都不錯。
但是,在一個放學回家的路上,從未幫忙拎過書包的爸爸拿起了書包。
卻在下一瞬打開書包,翻出裡面的小說,甚至在回到家後,闖進了臥室,也闖進女孩辛勤積攢的「小說窩」裡。
然後,女孩「小說窩」的所有小說,那一筆一字寫出的56本小說,30多萬字全部撕碎。
同樣摧毀的,還有女孩的夢想和靈魂。
30多萬字,可能很多人不能一下子體會這些字的含義。
作為一個文字工作者,我最能體會這種感覺,有次文章沒有保存,結果電腦一跳,我大半天的工作都需要重新開始。
然而,這樣的傷害,在爸爸看來,並不重要。
「等到數學上去,再商定一下,能不能繼續」
就像寫小說是她的靈魂一樣,數學也是她的弱項。
就像她自己說的:「其實我也特別想學好它,但是我就天生長了一顆文科的腦子。我就特別難去學懂一些關於數學的知識。」
她也曾自卑於自己的數學天賦:「我就覺得我可能一輩子努力,都追不上他們了。」
對於女兒這樣的求救,爸爸卻只是隨口一句淡淡的鼓勵。
「別人能行,你也行」
「我相信你,爸爸相信你」
那個一直都在臺上微笑的女孩,卻在爸爸說完這句話後,再也忍不住的淚崩。
這樣的眼淚讓人心酸,或許她早已明白會是這樣的結果。
但還是鼓足了勇氣去溝通,希望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可以從父親那裡獲得理解。
然而她並沒有得到她想要的結果。
節目觀察員陳銘說出了很多網友們的心聲:
30多萬字的東西把它撕了,任何理由都不可能,無論它影響了什麼。我認真地把這30萬字,看一遍我都來不及。
是啊,這位爸爸永遠也不會明白,女兒失去了什麼,自己又失去了什麼。
一句「先把寫作放一下,把成績提上去」越發顯得30多萬字一文不值。
但就像爸爸說的,「等到成績上去,再看看能不能繼續(寫作)」。
我想,最大的可能也會是:看吧,都是寫小說造成的成績下滑,我撕你的小說真的撕對了。
這個世界上,最難的一個詞大概就是感同身受了。
正因為沒有,才顯得尤為珍貴。
記得以前看過的一個視頻:
一家人圍著飯桌在開開心心的吃飯,期間問起小朋友的夢想。
小朋友說:「長大了,我想做一名醫生。」
家裡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很開心,都在議論著醫生好啊,待遇好,社會地位高,工作體面啊等等等等。
等到他們說完,小朋友卻疑惑的說:「醫生不是可以治病救人的嗎?」
對於很多的父母來說,夢想和靈魂其實並不重要,你的成績、你的朋友、你的人生,只能作為一個他們的期望而存在。
甚至,在很多的時候,在我們想要推心置腹的和家長交流的時候,就會被家長發現你潛藏著的「叛逆」,最後不歡而散。
很多人會說,那是我們時代不一樣,所接受的教育不同,所接觸的事物不同,所以,自然就存在著兩代人之間的代溝。
但其實不是,如果你真的曾經為了你的夢想、你的思想自由去掙扎過,你就會發現,這並不是代溝,這只是一種不平等的對話和溝通帶來的消極影響。
似乎因為是個孩子,就永遠無法進行平等的對話,家長們就一定要掌握住家庭的話語權。
明明他們也不是不講理的父母,但卻總是在你試圖講道理的時候,被認為那是「頂撞、不孝」,甚至是「白養了你」,這樣的誅心之言。
漸漸的,我們與父母之間的話語越來越少,明明心裡惦記著,卻總不想開口說話,或者說不懂得如何去開口。
甚至,在後來,連吵架都變成了一種奢侈。
有時候會想,或許按照父母的期望生活也未必不好。
從小時候開始做一個乖寶寶,聽爸爸媽媽的話,不哭不鬧不撒嬌,努力學習,遵守紀律,成績或許不好,但絕對不能差。
就這樣作為一個「別人家的孩子」,一路長大。
不必交什麼貼心的朋友,因為時間要用來學習,不看什麼課外圖書電視,因為時間要用來學習。
等到高考的時候,「為你好」的父母終於想起來徵詢著你的意見,但你似乎也沒有想法。
在漫長的生活裡,你似乎喪失了思考與選擇的能力,或許你也同樣喪失了喜歡一樣的東西的能力。
或許,你還可以選擇另一種生活。
聽著父母的教誨,但也保持著自己的熱枕,在自己的世界和認知裡形成一定的思維邏輯模式,對於所接觸的信息,也選擇性的接受與自己有用的東西,摒棄掉自己的不需要的部分。
這個時候的你,大概率會成為家長眼裡的「叛逆期的壞孩子」。
但這並沒有錯,他們嘴裡的「為你好」並不能讓你擁有真實的自己,你應該端正自己的態度,做自己的主人。
但我們更希望的是,家長們也可以不要把意識強加於孩子,可以讓他們擁有自己獨立的靈魂和人格。
現在家時親情推出家庭教育書單,在孩子的教育上,為他們的夢想護航。
《你會鼓勵孩子嗎——引導孩子成才的100種方法》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未經雕琢的美玉,用欣賞的暗示、讚賞和鼓勵就能讓他閃閃發光。
這本書的核心價值:不要指示孩子按照父母的意願去做什麼,而是要讓孩子自己去積極努力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家長要做的就是去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去告訴孩子做得好,發在哪裡;做得不足,不足在哪裡。
《欣賞說NO的孩子》
以前的教育書籍,都把父母定位於教育者,把孩子定位於受教育者,一個主動,一個被動,涇渭分明。
《欣賞說「NO」的孩子》的獨特之處在於,力圖模糊父母與孩子的界限,強調父母要回歸童年,把自己當作孩子,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與孩子共同成長。
《父母親影響力》
這本書通過近50位名人年少時的家庭教育經歷,以及他們與父母間的精彩互動故事,希望幫助天下父母們理清這樣的觀念:單純的「教」很難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因為「教」只能是一時一事,而無法做到一生一世。同時,還希望告訴父母的是,家長不能僅僅想著如何改變孩子,而是應該嘗試著改變自己。
我們更希望,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過這種傷害的大孩子們,可以有一個和家庭,和自己和解的機會。
《壞孩子》
該小說從主人公的少年時代寫起,採用第一人稱敘述了主人公牛立人所經歷的一系列事件。而這一系列事件,均離不開本書標題所點出的「壞」字。正是在這樣的人生經歷中,本書主人公在不斷地成長。
與《麥田裡的守望者》相似,本書也有憤怒有焦慮,同時又對人物內心有著深刻細膩地剖析與描繪。最終都指向了一個少年的內心情感,同時又有著對外部社會的現實投影。希望本書也能給無數彷徨的青年以心靈的慰藉。
《與往事握手言和,對未來溫柔以待》
人心猶如一座房,舊事堆積太多,就會散發腐朽的氣息。人成熟了,就要學會釋懷,清除一下「往事垃圾」,神清氣爽地待未來。
無論走到生命的哪一個階段,都該喜歡那一段時光,完成那一階段該完成的職責,順生而行,不沉迷過去,不戚戚地恐懼未來,生命這樣就好。
《我在》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這三個問題是我們人類終極的人生追問。本書以「我在」為主題,圍繞工作,表達,社會事件的反思、關係這五個方面。
展開對自我的追問和探索,形成本書的五個章節:我「做」故我在,我「說」故我在,我「思」故我在,我「覺」故我在,「我們」在故我在。
作者希望,讀者可以在閱讀中,通過作者的自我剖析和探索,開啟一扇和自我對話的窗口。
評論或私信,免費領取書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