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說》中,有一位剛上初中的女孩說自己特別喜歡文學,從小學三年級的時候自己就一直在堅持寫小說,到了初中為止基本上已經寫了有30萬字。
因為對文學的敏感度,所以文科成績一直以來也都還不錯。
但是自己對數學不太感冒,有些偏科,所以即使語文很好,但是綜合成績加起來也不是很高。
那麼作為這個女孩的家長,肯定是擔心她學習不好會考不上好的高中。那麼有一次在接女兒放學的時候發現女兒的書包中有小說。
於是就認為女兒數學成績不好、偏科都是寫小說害的,甚至還衝到了女兒的分房間,將女兒從小到大寫的30萬字的小說全都給撕碎了,甚至課外書也不讓孩子讀了,全都給封了起來。
父親在聽到女兒講述這件事情之後,並沒有認為自己錯做了,他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女兒好,希望她將來能夠考一個好的大學。
在這位父親看來,這件事情自己沒做錯,只是女兒現在還小,還不理解自己的苦衷而已。
語文更多的是運用發散性思維,而數學更多的是需要運用到邏輯思維。孩子的邏輯思維不好,那麼不讓孩子運用發散性思維,邏輯思維就好了?
有多少孩子到了報考專業的時候仍然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有什麼特長,想要從事什麼職業?而這位女孩很幸運,她在小時候就發現了自己的愛好、特長。
家長從小就問孩子有什麼夢想,告訴孩子有熱愛的才有努力的目標。那麼這個女孩有了她的夢想,家長卻親手將夢想熄滅。
其實很多大人都會站在這位爸爸的在這一方,認為孩子現在就應該以學業為重,等考上了好大學,那麼想怎麼寫就怎麼寫!
但是等到孩子上大學,已經是6年後的事情了,孩子是否還能對寫小說抱有激情?文筆6年不鍛鍊,寫出來的文字是否還優秀?家長們似乎從來沒想過。
才華不是一直都在原地等著孩子的,如果不抓住了,那麼才華就溜走了。小時候才好的天賦如果不堅持鍛鍊,那麼依舊會泯然眾人矣。
而且家長們,等到孩子上了大學,難道不會說,小說寫寫就行了,還是選一個穩定點的專業,畢了業好找工作?然後說,這都是為你好!
等孩子工作了,工作忙起來了,下了班就想放空腦袋休息一下,然後才開始和孩子聊起當年往事,你小時候不是可以喜歡寫小說了嗎?現在怎麼不寫了?
現在有多少孩子就連寫800字的作文都覺得困難,而這個女兒能寫30萬字,可見其文採卓越。這難道不是這個孩子的一筆巨大的財富?難道家長不應該重視孩子的這個特長,好好培養嗎?
家長將孩子以往的小說都撕了,難道能夠阻止孩子腦海中新的想法迸發嗎?
堵不如疏,這個道理,從大禹治水的時候就驗證了,幾千年前的道理,到現在依然有很多家長不了解。
孩子花費在小說上的時間精力過多,以及數學成績不是很好,難道這些不是應該和孩子溝通,然後協調,讓孩子自己發自內心的覺得:我可以寫小說,但是數學成績的提高也很重要。應該協調好好寫小說佔自己的一天時間的比例,以及多花一些時間攻克一下數學。
而且,這位爸爸的手段是不是過於激烈了。縱使不支持孩子寫小說,也不該將孩子30萬字的手稿全都撕碎。
這些文字和真正出版的小說相比或許還稚嫩,但是是和照片一樣,都是孩子成長的印記。多年後翻看的時候,也會從中收穫感動。
而且這位爸爸,將女兒的30萬手稿撕了,其實教育孩子的成分有多少,而發洩自己的怒氣的成分又有多少呢?
教育孩子,尤其是處在初中青春期階段的孩子,家長靠武力、靠專權其實從來就沒有成功過。這樣的做法只能激起孩子的叛逆心,以及拉遠自己和孩子之間的距離。
孩子上大學前,喜歡寫小說,會耽誤學習,不許寫!喜歡畫畫,會耽誤學習,不許畫!喜歡跳舞、會耽誤學習,不許跳!
為了孩子的學業、將來、前途好,所以將孩子所有佔用了學東西時間愛好全都砍掉,讓孩子一心一意的去學習。
然後讓孩子選擇一個你認為好的專業,好的工作職位。
那麼孩子這一生,究竟是孩子的夢,還是你的夢?
而且家長們似乎忘了,讓孩子好好學習。上好大學,其實不就是希望孩子能夠從事自己所熱愛的事業,成為一個眼裡有光的人嗎?
那麼怎麼反而把孩子眼裡的光親自摧毀了呢?
孩子上學期間,是應該以學業為重,但是家長也一定要讓孩子保有孩子自己的愛好,這是孩子的財富,家長引導得當,這也是孩子學習的動力。
教育孩子,從來都不是靠「不許」、「不行」、「不可以」、「我不讓」,而是疏通、是引導。
這裡是全職寶媽曉曉,幫你挖掘最有意思,最有科學依據的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