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時候,班上有個學習很厲害的同學,每次考試成績都在年級前三名。
有一天老師在課堂上又表揚了他一番,並把我們批評了一頓,說,你看人家,昨天晚上學習又到兩三點,再看看你們,要是有他一半的努力,成績也不會差,別人能學習那麼晚,為什麼你們不能做到?
聽這話的意思是,晚上學他一樣學習到很晚,就可以取得好成績了。
人的差別在於每個人所經歷的和他做的思想不一樣,結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於是,原本睡得早的同學,硬是逼著自己學習到凌晨,有的同學晚上太累睡著了,被蠟燭把衣袖燒了半邊,有的同學更是天亮才在桌子上醒來。
那一段時間,為了高考,這樣的情況一直繼續著,後面的考試結果卻大不如意。而再一次被批評的我們,卻是不夠努力,為什麼同樣是人,別人學習那麼晚成績好,而你們就不行。
後來才明白,別人的經歷真的不可複製,同樣是人,同樣的時間,同樣在努力,卻千差萬別。
心理學上把模仿別人的行為,稱為「榜樣作用」。樹立榜樣無可厚非,但也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
他成績好,你可以學他少參加其他活動,把重點放在學習上;他作文好,喜歡看世界名著,你也可以一樣。
有些人專注力的時間在晚上夜深人靜時候,這個時候的他學東西快,記憶也強,但他中午必須深入睡一個多小時。但你卻不同,你不能熬夜,一旦睡晚了,第二天都沒精神,這時候就不要學別人「努力」,結合自己情況,做出最適合的作息時間。
榜樣只能是借鑑,卻不能模仿。
在靖港古鎮,在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開始各自的作業,這是一門戶外寫生課。
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很多人會把那些成功的名人當做榜樣。名人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他們有值得讓我們學習和借鑑的地方。
有些人卻誤以為他們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他們所經歷的東西跟別人不一樣。
有人從小就給別人放牛,吃不飽,睡不暖,卻在後來的經商取得了一番大作為。以他為榜樣的某些人,覺得自己之所以不成功,是因為沒有像他一樣有過這一段放牛的經歷。於是特意去鄉下買了幾頭牛來養,到最後,結果並沒有什麼起色。
「你可以拷貝我的模式,卻不能拷貝我的苦難。」馬雲這樣說道。
模式可以複製,可以借鑑,但苦難卻是相對個人的,每個人在經歷中得到的教訓和思想都不一樣,這也是人與人的差別所在。
正如學習別人放牛一樣,別人在放牛時候思考的是堅韌,忍耐,學習;而你,只是在放牛。
歷史上有個很經典的模仿別人行為的例子:東施效顰。
《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矉其裡,其裡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裡。其裡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西施胸口痛,皺著眉頭在村裡面走路,而被同村的一個長相比較醜的女人叫東施的看到了。她想,人人都說西施長得美,是不是我像她一樣,那麼別人也就覺得我美了?
當她看到西施皺著眉頭在走路,便模仿她的樣子,皺著眉頭捂著胸走路。
東施效顰比喻模仿別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醜。
可不知這樣一來,人人反而躲著她,富人看到她馬上關上大門,窮人見了帶著妻兒躲開她。
東施只知道西施皺眉頭很美,卻不知道皺眉頭為什麼會美。
這個典故也說明一味的模仿卻自己都弄不明白的事。
同樣是人,別人可以,你為什麼不可以?形容別人不上進,或者恨鐵不成鋼會被人常常這樣說。
別人可以,你不可以,這些有很多原因在裡面,不是所有人都能隨隨便便成功,它包含了運氣、思想、和各種各樣的因素。
就拿小事來說,別人可以明天早上4:00起床,你可以嗎?
當然。
但是別人每天早上4:00起床,這就需要很大的毅力來支持了。
在學習上,家長和老師應引導孩子,根據他自身的特點調整學習,而不要一味去把他和別人相比較。
「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
在古人的經驗中,就得出能成功必然需要的因素很多。
能夠看到差距,這是好事,不服輸的精神可以支撐你奮起直追,結合自己的方法和經驗,取得成功。
在網上看到過一個笑話,說是在街頭採訪中,採訪者問被採訪的:
「你是單身嗎?」
「是的。」
「別人都有女朋友,你為什麼不找一個女朋友?」
「那我問你,你喜歡清華北大嗎?」
「喜歡,怎麼了?」
「喜歡那你為什麼不去讀呢?」
在教育孩子時,有人也經常拿自己的孩子或家人跟鄰居做比較。
「你看某某某,學習多努力,你怎麼就不行?」
「你看隔壁王師傅,一天可以打十畝田的農藥,還能把雜草清除,你為什麼做不到!」
「之前安裝時候這套家具就是別人從樓下扛上來的,比你個子還小,為什麼搬家你扛不下去?」
…
愛情應該在於相愛的彼此,不要拿另一半和別人做比較。
我只想說,別人跑步經常拿獎,你怎麼拿不到,別人打球能進球隊,你為什麼不能?
不說職業差別,就算是同一個班出來的同學,畢業後也大不相同。
「同樣是人,別人能做到,你為什麼做不到?」
別人能做到的,要想想自己怎麼做才能達到,看到差距,把這句話當做激勵,不服輸的精神,結合自己情況而努力,這樣差距才越來越小,而不是一味去模仿和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