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上觀新聞
臺灣地方派系、樁腳文化錯綜複雜、盤根錯節,在政治領域更出現了培植派系的情況——不少縣市首長當選後即開始物色人選,以求卸任後能夠繼續維持影響力。
這一現象在單一政黨長期執政的縣市尤為明顯,不過結果卻大相逕庭。就以今年的「九合一選舉」為例:新北市長朱立倫支持的副市長侯友宜成功獲得國民黨提名;前臺北縣長蘇貞昌輔選「子弟兵」吳秉睿參選新北市不僅未能成功,最後還要親自參選;嘉義縣長張花冠支持的縣民意機構負責人張明達未獲提名;高雄市長陳菊培養的三位副市長均宣告失敗。
蘇貞昌不僅失敗還要自己上戰場
作為全臺第一大票倉,新北市的選情自然引起兩黨纏鬥,此前,藍綠在新北市都連續執政過十幾年,雙方互有勝負。國民黨方面,新北市長朱立倫早在四年前就曾考慮過直接參選2016年地區領導人,對於副市長侯友宜的培養應該從那時起就已經開始。侯友宜在2014年「九合一選舉」前後就開始不斷勤跑基層,四年下來已經非常熟稔,派系基礎也比較鞏固。因而,在今年的國民黨黨內初選中,無論是回鍋參選的臺北縣(新北市前身)前縣長周錫瑋,還是被媒體點名的各種小區域的政治實力派,都很難與侯友宜一拼。
民進黨籍吳秉睿是新北十二個區域民意代表中的一個,對於其他十一個選區並不熟悉,仰賴於前臺北縣長蘇貞昌的幫忙才能迅速了解選情。吳秉睿為人相對比較孤傲,人緣並不好,在跑其他選區時甚至都沒有七十歲的蘇貞昌勤快。因此讓不少泛綠選民覺得,「這哪裡是吳秉睿要選,這是蘇貞昌要選」。另外,吳秉睿還失言不斷,負面新聞迭出,民調始終輸給侯友宜。最後,在蔡英文的親自幹預下,吳秉睿被勸退,輔選的蘇貞昌則變成了主將。
相較於其他幾位老縣市首長只是支持的候選人沒能出線,蘇貞昌則是一把年紀還得親自參加選舉。相對來說是任務最重、壓力最大的一個。
陳菊連續三次以失敗告終 不過張花冠比她更慘
高雄、嘉義兩地「綠化」已久,民進黨長期執政,甚至「提名即當選」。
2006年,時任高雄市代理市長葉菊蘭因未繳黨費不能參選,陳菊從臺北南下參選高雄市長,因民調勝過剛當選民意代表不久的管碧玲而獲得民進黨提名。陳菊從當選時起就注意物色能夠守住高雄的人選。不過,陳菊培養的前兩任副市長民調都未能贏取管碧玲,這兩人還在蔡英文執政後先後出任公營事業董事長。最後,陳菊只能選擇轉任民意代表的前副市長劉世芳出馬。劉世芳資格很老,曾官至行政機構秘書長,在副市長任內也輔助陳菊辦好了城市論壇、世界運動會。不過,劉世芳不太習慣在媒體面前曝光,上政論節目時表現平平,在立法機構的人緣也一般,又有「世芳扯鈴」——她曾質疑抖空竹(扯鈴)是中國文化,推廣扯鈴是在幫大陸統戰——的負面新聞,未能完成陳菊夙願。最終,屬於「英派」的陳其邁在民進黨初選中勝出。
嘉義縣方面,現任縣長張花冠與前任縣長陳明文都出自國民黨地方派系,倒戈到民進黨後更顯得惺惺相惜。陳明文在任時,更是不顧民進黨地方勢力的不滿,強推張花冠參選。儘管一度情同一家,兩人最終還是圍繞政治利益分配、接任人選等問題鬧得不可開交,甚至對簿公堂。最後,兩人推出了不同的人選。張花冠選擇的是縣民意機構負責人張明達。張明達為人通融,又有全縣知名度,易於獲得泛藍的支持。
陳明文則推舉當局農業部門副負責人翁章梁回鄉參選。翁章梁知名度並不高,早年只是擔任過縣社會局長,而後都是在嘉義以外打拼,但翁章梁出身於民進黨「學運世代」,也因此獲得了相同出身的桃園市長鄭文燦、臺中市長林佳龍的站臺輔選,最後成功翻轉選情,獲得民進黨的提名。身為現任縣長的張花冠對於下屆縣長的人事安排喪失了話語權,也就索性什麼都不管,老老實實做完任期。相比同樣由對手接任的高雄市長陳菊升任地區領導人官邸秘書長,張花冠的境遇更慘。
賴清德最投機取巧
還有一種情況是臺南市,臺南前市長賴清德展現出超然之姿,未明確力挺特定候選人,他的競選班底也分散到各個候選人中間,一直到選情大概明朗時,賴清德的重要輔選幹部才全部進駐到民調居於第一的黃偉哲團隊中。賴清德對於黃偉哲的支持也就逐漸公開。
對於輔選團隊來說,「老闆」任期屆滿走人,但是很多地方樁腳還要繼續選舉,選擇民調最高的才是最保險的。又由於黃偉哲沒有派系支持,若與賴清德所在的新潮流繫結盟更有利於迅速上手、培養自己的班底;新潮流系也可以藉此穩住在臺南的實力,尋求東山再起。
相較於其他幾個,賴清德及其團隊多方下注,是最投機取巧的一個。
覺得不錯,打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