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故事:
某家麵館,是小城東頭最有名的麵館,靠著祖上流傳下來的古法做面發家,子孫代代相傳。老街人看到這代掌勺兼老闆都笑嘻嘻地打招呼:「多做一碗吧,饞面嘍。」老闆也笑:「三六九,年年有,祖宗的老規矩俺可不敢改了!餓餓吧,明天再來。」

這家面做起來可不容易!挑麥,磨粉,和面,醒面,一絲不苟,拉麵才筋道。少了步驟,面就不好吃了。
祖上說,烹小鮮如治大國,一日賣兩頓,一頓36碗上等面,就保得麵館不衰。祖宗規定的數量不光是為了討個吉利,也是經過實踐得來的,一個人不急不忙,一天頂好才能做出72碗上等面來。
可是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打算。老闆有個獨子,腦子靈光,很早就跟爹學手藝,比他爹還要強一分。兒子認為,有自家的百年招牌,一天做出多少碗就能賣出多少碗去。他不顧爹的反對,在城中央開了家分店。果然,生意紅紅火火,一天賣幾百碗。後來有一回,一個城裡謀生計的老街人點了碗分店的面,才吃了一口,就擱筷了,咂咂嘴說不比老街的麵筋道。

漸漸消息傳開,兒子的生意淡了。大凡吃了城中面的,都來了老街,而吃了老街的,卻再沒回到城中麵館。
兒子又回到了老街,又開始做面了,一天72碗,跟他爹一樣。麵館名聲越傳越遠,一碗麵是別家三四倍價錢,但小麵館生意仍然紅火,門外經常排長龍隊。
那年爹病了,他把兒子叫到跟前,說:「再去給老子做碗面吧!」

兒子端著面回來,爹捧在手裡,對著光瞧了瞧。麵條精細圓潤,色澤細亮,挑起一筷子,吸上一口,面質輕柔,鮮香可口。老頭兒眯著眼,長噓口氣,「就是這個樣。」隨即倒在了一邊,手中那碗卻端端正正,滴湯不灑。
做生意最難的是堅守初心。生意人要守的不是老規矩,不是招牌,而是味道,是品質,是良心。一天72碗面的生意,靠的就是這個,才做紅火的!

做生意不用良心做,時間久了,誰買你的帳?要想做好生意,就得本本分分,不搞噱頭。所謂日久見人心,做人、做事和做面一樣,得守好底線,腳踏實地,才能獲得大家的認可,獲得大家的口碑,才有了長久立足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