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成功構建新一代的企業架構,企業應首先做好新一代企業架構的頂層設計,認真分析企業現有架構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按照新一代企業架構的要求,繪製新一代企業架構圖,明晰新一代企業架構的實現路徑。
新一代企業架構頂層設計,主要分為需求分析、總體設計、路徑規劃三大主要階段,下面我們來逐個深入探討。
1、新一代企業架構需求分析
新一代企業架構,是混合多雲IT架構為基礎,以開放平臺業務架構為核心的企業架構。企業在構建新一代架構前,應該分別從這兩方面的需求,對企業現有架構展開深入的分析。
一是分析企業業務架構。首先通過綜合評估企業現狀,分析業務需求,對標業界實踐等任務,發現業務價值,找準業務架構轉型突破口,其主要工作包括現狀與問題調研、業務需求理解、業界最近實踐對標、技術發展趨勢分析以及業務轉型的價值發現等。
全面分析企業當前業務,分析企業當前業務體系中存在的重複流程、重複環節,分析業務體系的各個各個主題域是否存在通用、共性的業務內容,特別是各個業務條線的業務支持中,是否有重複、共性的工作內容,梳理當前業務架構,是否能實現業務與業務的無縫銜接和實時交互,是否具有開放性、平臺化的特徵,對企業當前業務架構,開展一個徹底的排查和梳理,形成一個準確的評估結果。
二是分析企業IT架構。全面了解企業當前IT系統整體情況,了解企業「上雲」的基本情況,掌握企業當前單體系統或者微服務框架系統的基本情況,了解從單一、單雲系統和架構,認真評估企業IT架構的整體情況,了解從企業當前架構,向新一代開放、混合雲架構轉變的基本方法路徑,是現有架構進行優化調整,還是按新一代企業架構的方式,進行徹底重構。
全面分析當前IT架構體系,是採用單體架構,還是多系統運行的架構,是否進行了服務化改造,當前IT系統建設,是否存在重複建設的情況,企業上雲,能否滿足業務敏捷需求和數據安全需求。技術架構,能否支撐快速擴張的業務需求,能否保障業務的安全運行;應用架構,是否能夠敏捷開發、快速迭代,是否能夠實時響應業務變化需求;數據架構,是否能夠實現開放共享、互聯互通,數據融合是否能夠適應業務融合分析應用的需求,數據價值,是否可以充分、重複的開發利用,對企業當前IT架構,進行全面的分析排查,對比新一代混合雲架構,找到存在的差距和問題。
2、新一代企業架構設計原則
新一代企業架構,是對企業傳統架構的一次全面重塑,在頂層設計中,企業需要遵循以下設計原則:
一是從「求穩」到「求穩也求變」的原則。混合多雲架構之所以能讓企業的創新戰略更快速地落地,是因為它包含了兩個或更多的私有雲和公有雲,實現了一種獨特 的融合,使得企業能夠將工作負載部署到最合適的環境中。
公有雲更適合於要求高度靈活的前臺工作負載;私有雲更適合要求高度安全的任務關鍵型工作負載;傳統IT 環境適合於本質上不需要利用雲優勢,而需要專用計算資源的工作負載。
可見,混合多雲融合了「敏態」和「穩態」,讓「靈活性」和 「安全性」可以兼得。研究發現,大規模採用完整混合多雲平 臺技術和運營模式所創造的價值,要比「單一平臺,單一雲供應商」方法高出2.5 倍。這一點已在多個行業的 30 多家企業中得到證實。
混合雲可以提供一種量身定製的解決方案,內部私有雲經過優化,可以實現更高的運營持續性、穩定性、安全性;而外部公有雲可以提高速度和敏捷性,幫助豐富客戶互動體驗。
二是從「單一」到「開放」的原則。開放式的架構不僅支持工作負載在內部環境、私有雲和多雲環境之間遷移,還支持按需在不同供應商的雲環境之間遷移。這可以讓企業能夠訪問任何平臺的物聯網數據和設備,實現數據的無縫銜接,支持核心工作流變得更為智能;並且能夠隨時隨地擴展
具體來說,企業需要在四個層面建設開放性:
首先是應用層面的開放性:藉助微服務,可將應用分解成多個單獨使用的服務,例如面向 在線零售商的庫存、運輸和會計服務,以便各工作團隊能夠並 行處理。藉助容器,則能夠以可移植的方式將多個微服務捆綁 在一起,無需任何修改,就能輕鬆將這些微服務部署到任何雲中並自動運行。
通過這樣的開放性,可以屏蔽底層技術差異,提供通用能力支持,整合雲上應用系統,助力業務流程優化,實現數據認知創新,確保雲上安全合規。並隨著生態系統的發展移動應用和數據,實現輕鬆擴展,以供開創性平臺上的任何參與者使用。
其次是研發層面的開放性 :企業應該建立面向混合多雲環境下的 DevOps,而非單一環境 的 DevOps。同時,關注開發和運維的深度融合,將場景化的 AI 融入到管理流程中,建立全局組織流程體系,實現持續性的開發,作為項目制研發的常態補充。開放式的架構不僅支持工作負載在內部環境、私有雲和多雲環境之間遷移,還支持按需在不同供應商的雲環境之間遷移。
再者是企業層面的開放性:伴隨著企業建立數位化平臺和流程能力,企業內 IT 組織的定 位也應隨之轉變。過去的定位更多是內部運維或服務支撐, 現在需要轉變為混合多雲的服務中心,未來還需要有一個更遠大的理想,即成為企業數位化能力的管理中心。例如,目前很多銀行都成立了創業型的金融科技公司,在混合多雲開放性的支撐下,對泛行業輸出能力,加速銀行智慧轉型。
最後是生態層面的開放性:為了確保開創性業務平臺可組合,智能工作流實現動態化, 企業希望開放所有選項,包括向生態系統開放,建設泛行業生態平臺(如開放銀行、工業網際網路、出行服務平臺、採銷平臺等)。開放平臺和開放軟體支持可移植性、互操作性並能形成規模。這樣可防止任何單一供應商一家獨大。
三是AI賦能的原則。用開放性構建AI 賦能的混合多雲 。企業在構建開創性平臺和智能工作流的過程中,會將各種業務活動遷移至雲環境中。
然而,多個單一的雲環境會增加數 據孤島,這種情況將嚴重影響業務響應能力和敏捷性,會讓企業數位化轉型止步不前。而混合多雲開放式的架構可以解決這個難題。
AI,藉助邊緣計算,將雲功能部署到數據所在的任何位置,實現AI 規模化應用,將AI作為一種底層技術能力,融入到各個業務流程、業務場景中,實現AI與人的協同共生。
3、新一代企業架構總體設計
新一代企業架構的頂層設計,就是制定架構轉型的總體框架和發展路徑,是企業架構全局有效協同的必要基礎。頂層設計可以明確長期目標,形成完整的架構體系,在企業內統一思想,統一目標,解決企業架構轉型的整體性、協作性、可持續性問題。
新一代企業架構的總體設計,也分為業務架構總體設計和IT架構總體設計。
一是企業業務架構總體設計。在對企業現有業務架構進行綜合評估分析的基礎上,企業應對業務內容、業務流程和業務步驟,按照業務主題域、業務條線、業務模塊的方式,來形成企業業務體系架構圖,按業務價值,繪製業務關係地圖。
在客戶體驗上,企業應將外部客戶和內部員工,同樣視為客戶,制定全面的客戶體驗系統。分析當前業務流程,按客戶旅程,研究客戶旅程的各個業務場景,依據不同業務場景,制定客戶體驗優化設計方案。
在價值發現上,企業應重新審視業務價值鏈,圍繞業務價值創造,而非業務價值鏈,來分析和梳理產生業務價值、創新業務價值的各個業務場景、業務流程、業務環節,形成企業級的業務價值地圖,建立企業級業務價值體系,按企業價值域、價值鏈、價值點,來重構企業價值創造體系,實現企業價值體系的平臺化迭代創新。
在業務服務上,企業應分析當前業務體系,有哪些是共性的業務,把各業務線中相同的核心邏輯抽取出來,通過抽象設計,實現通用化,共同服務於所有業務線的需求,將各個業務場景、業務環節中的需求,進行服務化拆分,形成微服務體系,將鬆散的微服務體系,向共享型的服務體系轉換,推動業務中臺的形成。
二是企業IT架構總體設計。在形成IT架構總體的設計思路後,企業應立即著手,對企業技術架構、應用架構、數據架構進行全面的調整和重構。
在技術架構上,實現從單一架構,向混合多雲架構的轉變,構建兩個或更多的私有雲和公有雲的混合雲架構,廣泛藉助人工智慧、機器視覺、物聯網、區塊鏈等內外部技術能力,建立技術中臺,形成企業數位化的底層技術支撐能力。
在應用架構上,企業應依據業務架構的模塊化業務內容,對應用進行服務化的拆分,將共享通用服務進行抽離,建立企業服務總線,建設應用服務中臺,對服務進行統一的管理,並依據業務變化,對相應服務進行獨立的敏捷開發,構建強大的應用服務能力。
在數據架構上,搭建企業級的數據湖,建立企業大數據平臺,依託業務架構,建設企業級數據中臺,建立以數據湖為數據原料支撐,以大數據平臺為數據能力支持,以數據中臺為數據價值發揮的新型數據架構,強力支持各項業務的實時數據應用需求。
作者:張金星
美城互聯創始人
數字轉型專家,智慧企業導師
曾任世界五百強、大型央企、國企數位化轉型專家
長期從事國內外大型企業數位化轉型研究和實戰
深度參與華為、海爾、美的、阿里、京東等企業數位化轉型課題
全面掌握新一代ICT技術在企業系統化應用的理論、方法及價值實現路徑
主持開發了打通城市生活、消費、商業、產業、政務等全鏈路的數字開放平臺
構建了從數字轉型的管理諮詢、技術應用到數字運營的一站式智慧生態服務平臺
本文為作者原創稿件,未經作者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複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