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有機會傾聽某大師的講課,他在講如何教育孩子時和我們分享了一個小故事。
她的女兒身上有很多缺點,這令他和妻子都很頭疼,後來他想出了一個辦法。
一次,他問女兒:&34;女兒想了想,想出五點來。他很遺憾地說:&34;
等他幾天後出差回來,妻子先是迎過來說:&34;他走進女兒的房間一看,好嘛,女兒總結了幾十個自己的優點,都寫成很大的字並貼了一牆。
&34;
這位大師笑了笑勸妻子:&34;
自從看到女兒自己標榜的優點,他就不斷強化:&39;勤勞&34;於是,女兒聽了誇獎更加勤勞起來,在這之前,她可是吃了飯就去看動畫片的,從來不會管飯後的事。
幾個月之後,女兒果然名副其實地擁有了牆上自己所列出的全部優點,人也變得更自信了。
其實,這個聰明的爸爸是通過先讓女兒有了自我認知—協調與認知不一致的行為—確定自我認知這樣一個過程來讓女兒獲得更多美好的品質。這個過程的主體一直是自己的女兒本身,沒有通過父母過多的外部幹涉(除了適時適當的誇獎),就輕鬆地改掉了身上的很多缺點,父母樂得輕鬆。而且這個過程中,女兒一直是用積極的眼光來看自己的,改變也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的。
孩子是怎樣發生這種轉變的呢?她的內心經歷了怎樣的轉變過程呢?&34;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這個現象。
人是萬物之靈,似乎可以主宰一切,但現實並非如此。衣服是人穿的,有時卻反過來,人卻被衣服穿了,比如狄德羅,就曾被一件睡袍脅迫。
18世紀法國有個哲學家叫丹尼斯·狄德羅。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羅非常喜歡。可他穿著華貴的睡袍在書房走來走去時,總覺得家具不是破舊不堪,就是風格不對,地毯的針腳也粗得嚇人。於是,為了與睡袍配套,舊的東西先後更新,書房終於跟上了睡袍的檔次,可他卻覺得很不舒服,因為&34;。
兩百年後,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朱麗葉•施羅爾在《過度消費的美國人》一書中,把這種現象稱作為&34;,亦可稱作為&34;,也就是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上平衡的現象。
這種情況用在消費領域可以這樣理解:當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總傾向於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上的平衡。因此,這種情況也叫&34;。
&34;可以帶來積極的結果,也可以帶來消極的結果,這在於&34;的好壞。好的&34;可以促進我們為之配套而產生一系列好的或者對我們成長有利的行為表現,而劣質的&34;可能使得我們的行為走向倒退。
上面的女兒,因為有了各種優點的&34;,激發了她自我轉化的內在動機,使她主動地改變自己的行為與之相配套。
從更深的層次來講,上文中的爸爸牢牢把握了心理學的一個理論,那就是認知失調論。
認知失調理論是費斯廷格提出的一種理論。費斯廷格認為,個體關於自我、環境和態度對象都有許多的認知因素,當認知因素出現&34;的關係時,個體就會產生認知失調。失調認知對個體的意義越大,即失調的認知成分多於協調的認知成分,則認知失調的程度越大。當認知失調給個體造成心理壓力,引發不舒服的感覺,此時,個體就會產生消除失調、緩解緊張的動機的想法,人就會採取多種多樣的方法,達到認知協調的平衡狀態。
每個人都有渴望贊同、渴望賞識的精神需要,家長應該學會&34;孩子。&34;是一個人精神生命的陽光、空氣和水分,&34;理念下的教育強調的是接納,是寬容,是和諧,是幸福。
從人的心理發展來看,幼年時期父母對孩子的評價至關重要,因為年幼的兒童沒有自我評價的能力,對於自我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對他的態度從而內化為自我的評價。這樣的評價往往會對孩子產生重大的影響。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著誤區,當看到孩子的優點、長處,他們往往喜在心裡,不動聲色,而對孩子的缺點和錯誤,動輒批評、指責,甚至懲罰。他們沒有認識到,沒有肯定和賞識,孩子就會在抱怨與指責中喪失自尊與自信。自卑的感覺可能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同樣來說,一次表揚,也很可能改變孩子的一生。當我們不再吝惜讚美之詞,肯定孩子的長處,放大孩子的優點,樹立孩子的自信,用肯定和賞識開發孩子的創造力、加速孩子的成長,孩子就會在肯定和賞識中變得越來越好。
沒有失敗的孩子,只有失敗的老師、家長。每個孩子都有他的長處,做家長的要善於發現和放大孩子身上的優點、亮色。
有一位學者曾經呼籲:&34;
事情都帶有兩面性的,如果您的孩子敢於頂撞您,那除了說明他沒有禮貌之外,也說明他擁有不畏權威的勇敢精神;如果您的孩子總是固執己見,那除了說明他有點&34;之外,也說明他能堅持自己的主見;如果您的孩子總愛欺負別人,那麼除了說明他不懂得尊重別人,社交方式需要改善之外,也折射出他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如果您的孩子總受別人的欺負,那麼除了說明他性格上有些懦弱之外,也很有可能是因為過於善良,不願傷害別人……
孩子不是沒有優點,是父母不善發現。當你看到一點點他的優點,及時給他披上一件積極的&34;,激發孩子自我轉變的內在動機,就會使其主動實現良好的與之配套的行為。因為,每個人都傾向於選擇積極的自我,當一旦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外界又繼續強化鞏固的時候,在認知和行為不協調的壓力下,他的那些不適宜的行為就會自然地消失而轉變成與積極的評價相一致的行為。
一位十分窮困潦倒的青年,流浪到巴黎,他找到父親的朋友,希望他能幫自己找一份謀生的差使。
&34;父親的朋友問他。
青年羞澀地搖頭。
&34;
青年還是不好意思地搖頭。
&34;
青年窘迫地垂下頭。
&34;
父親的朋友接連地發問,青年都只能搖頭告訴對方——自己似乎一無所長,連絲毫的優點也找不出來。
&34;
青年羞愧地寫下了自己的住址,急忙轉身要走,卻被父親的朋友一把拉住了:&34;
把名字寫好也算一個優點?青年在對方眼裡看到了肯定的答案。
哦,我能把名字寫得叫人稱讚,那我就能把字寫漂亮;能把字寫漂亮,我就能把文章寫得好看……受到鼓勵的青年,一點點地放大著自己的優點,興奮得他腳步立刻輕快起來。
數年後,青年果然寫出享譽世界的經典作品。他就是家喻戶曉的法國18世紀著名作家大仲馬。
教育家周弘說:&34;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每個父母都是農民,我們怎樣對待孩子,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命運。如果家長都能像鼓勵大仲馬的這位伯樂一樣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將其放大,就能有效促進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潛力,不斷發展各種能力,成為生活中的成功者。孩子樹立了自信心,對自己有了正確的認識,就不會終日懷疑自己,懷疑自己的能力與價值。家長善於放大孩子的優點,就是讓孩子確信他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裡,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結果,給孩子機會讓他們自行選擇、決定,使之看到正確結果,這才是培養和鍛鍊孩子成長成才的正確方法。
家長的積極評價會讓孩子內心的&34;的自我評價覺醒;而孩子在家長負面評價的作用下,只會在&34;的意念中沉淪。
實際上,不是好孩子需要賞識,而是賞識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好;不是壞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壞孩子越來越壞。
從學生的成長過程來看,無論是好的行為還是不良的習慣,都可以找到引起這一行為的一件睡袍,教師應為學生準備幾件有價值的睡袍,如果我們給孩子的是劣質的睡袍,那麼你就別想孩子的行為有多高尚,如果我們給孩子們的是有價值的睡袍,那麼孩子們會努力配置好的習慣。
賞識要注意分寸,不要沒有根據地賞識孩子,稱讚孩子,這樣也不會讓他們樹立起真正的自信,誇獎和賞識一定要根據孩子真實而具體的表現,並注意一定要及時強化,才能起到積極的效果。
作為教師或者家長,都應該多給學生一些有價值的睡袍。
1. 積極的眼光看待學生。
教育的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很多時候我們缺乏教育的耐心,我們會覺得孩子笨,孩子不聽話,甚至冷嘲熱諷,其實你有沒有想過,無形中,你製造了一件劣質的睡袍。這樣的教育對提升孩子各項能力均無益處。正如暗示效應和羅森塔爾效應認為的那樣,當你用積極的言行、積極的行為引導學生時,學生就會朝你希望的那樣發展。
2. 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教育者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學生。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但是我們也要做學生的榜樣。如果我們自身都不能很好的管控自己,沒辦法給學生提供一個相對理想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學生又怎麼能為這樣的環境配置一個&34;呢?正如一個母親自己都不愛乾淨,整天穿的髒兮兮的,卻要求孩子愛乾淨,這其實挺難的。
可是,有時候,我也會想,學生真的需要這些嗎?會不會華而不實?會不會光顧著配套,而忽略了自己的初衷呢?正如狄德羅本人一樣,其實最後他的感覺並不舒服,我們不能&34;。
所以,或許我們也要有辨別能力,減少對不必要東西的過分追求,正如斷舍離理念倡導的,減少不必要的雜念,專注內心真正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