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賞識還想成功?悄悄帶你了解"配套效應",幫助孩子心理"復位"

2020-08-02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一次,有機會傾聽某大師的講課,他在講如何教育孩子時和我們分享了一個小故事。

她的女兒身上有很多缺點,這令他和妻子都很頭疼,後來他想出了一個辦法。

一次,他問女兒:&34;女兒想了想,想出五點來。他很遺憾地說:&34;

等他幾天後出差回來,妻子先是迎過來說:&34;他走進女兒的房間一看,好嘛,女兒總結了幾十個自己的優點,都寫成很大的字並貼了一牆。

&34;

這位大師笑了笑勸妻子:&34;

自從看到女兒自己標榜的優點,他就不斷強化:&39;勤勞&34;於是,女兒聽了誇獎更加勤勞起來,在這之前,她可是吃了飯就去看動畫片的,從來不會管飯後的事。

幾個月之後,女兒果然名副其實地擁有了牆上自己所列出的全部優點,人也變得更自信了。

其實,這個聰明的爸爸是通過先讓女兒有了自我認知—協調與認知不一致的行為—確定自我認知這樣一個過程來讓女兒獲得更多美好的品質。這個過程的主體一直是自己的女兒本身,沒有通過父母過多的外部幹涉(除了適時適當的誇獎),就輕鬆地改掉了身上的很多缺點,父母樂得輕鬆。而且這個過程中,女兒一直是用積極的眼光來看自己的,改變也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的。

不會賞識還想成功?悄悄帶你了解"配套效應",幫助孩子心理"復位"

01 &34;

孩子是怎樣發生這種轉變的呢?她的內心經歷了怎樣的轉變過程呢?&34;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這個現象。

人是萬物之靈,似乎可以主宰一切,但現實並非如此。衣服是人穿的,有時卻反過來,人卻被衣服穿了,比如狄德羅,就曾被一件睡袍脅迫。

18世紀法國有個哲學家叫丹尼斯·狄德羅。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羅非常喜歡。可他穿著華貴的睡袍在書房走來走去時,總覺得家具不是破舊不堪,就是風格不對,地毯的針腳也粗得嚇人。於是,為了與睡袍配套,舊的東西先後更新,書房終於跟上了睡袍的檔次,可他卻覺得很不舒服,因為&34;。

兩百年後,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朱麗葉•施羅爾在《過度消費的美國人》一書中,把這種現象稱作為&34;,亦可稱作為&34;,也就是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上平衡的現象。

這種情況用在消費領域可以這樣理解:當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總傾向於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上的平衡。因此,這種情況也叫&34;。

&34;可以帶來積極的結果,也可以帶來消極的結果,這在於&34;的好壞。好的&34;可以促進我們為之配套而產生一系列好的或者對我們成長有利的行為表現,而劣質的&34;可能使得我們的行為走向倒退。

上面的女兒,因為有了各種優點的&34;,激發了她自我轉化的內在動機,使她主動地改變自己的行為與之相配套。

不會賞識還想成功?悄悄帶你了解"配套效應",幫助孩子心理"復位"

從更深的層次來講,上文中的爸爸牢牢把握了心理學的一個理論,那就是認知失調論。

認知失調理論是費斯廷格提出的一種理論。費斯廷格認為,個體關於自我、環境和態度對象都有許多的認知因素,當認知因素出現&34;的關係時,個體就會產生認知失調。失調認知對個體的意義越大,即失調的認知成分多於協調的認知成分,則認知失調的程度越大。當認知失調給個體造成心理壓力,引發不舒服的感覺,此時,個體就會產生消除失調、緩解緊張的動機的想法,人就會採取多種多樣的方法,達到認知協調的平衡狀態。

不會賞識還想成功?悄悄帶你了解"配套效應",幫助孩子心理"復位"

02給孩子積極的&34;,學會&34;孩子

每個人都有渴望贊同、渴望賞識的精神需要,家長應該學會&34;孩子。&34;是一個人精神生命的陽光、空氣和水分,&34;理念下的教育強調的是接納,是寬容,是和諧,是幸福。

從人的心理發展來看,幼年時期父母對孩子的評價至關重要,因為年幼的兒童沒有自我評價的能力,對於自我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對他的態度從而內化為自我的評價。這樣的評價往往會對孩子產生重大的影響。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著誤區,當看到孩子的優點、長處,他們往往喜在心裡,不動聲色,而對孩子的缺點和錯誤,動輒批評、指責,甚至懲罰。他們沒有認識到,沒有肯定和賞識,孩子就會在抱怨與指責中喪失自尊與自信。自卑的感覺可能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同樣來說,一次表揚,也很可能改變孩子的一生。當我們不再吝惜讚美之詞,肯定孩子的長處,放大孩子的優點,樹立孩子的自信,用肯定和賞識開發孩子的創造力、加速孩子的成長,孩子就會在肯定和賞識中變得越來越好。

沒有失敗的孩子,只有失敗的老師、家長。每個孩子都有他的長處,做家長的要善於發現和放大孩子身上的優點、亮色。

有一位學者曾經呼籲:&34;

事情都帶有兩面性的,如果您的孩子敢於頂撞您,那除了說明他沒有禮貌之外,也說明他擁有不畏權威的勇敢精神;如果您的孩子總是固執己見,那除了說明他有點&34;之外,也說明他能堅持自己的主見;如果您的孩子總愛欺負別人,那麼除了說明他不懂得尊重別人,社交方式需要改善之外,也折射出他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如果您的孩子總受別人的欺負,那麼除了說明他性格上有些懦弱之外,也很有可能是因為過於善良,不願傷害別人……

不會賞識還想成功?悄悄帶你了解"配套效應",幫助孩子心理"復位"

孩子不是沒有優點,是父母不善發現。當你看到一點點他的優點,及時給他披上一件積極的&34;,激發孩子自我轉變的內在動機,就會使其主動實現良好的與之配套的行為。因為,每個人都傾向於選擇積極的自我,當一旦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外界又繼續強化鞏固的時候,在認知和行為不協調的壓力下,他的那些不適宜的行為就會自然地消失而轉變成與積極的評價相一致的行為。

一位十分窮困潦倒的青年,流浪到巴黎,他找到父親的朋友,希望他能幫自己找一份謀生的差使。

&34;父親的朋友問他。

青年羞澀地搖頭。

&34;

青年還是不好意思地搖頭。

&34;

青年窘迫地垂下頭。

&34;

父親的朋友接連地發問,青年都只能搖頭告訴對方——自己似乎一無所長,連絲毫的優點也找不出來。

&34;

青年羞愧地寫下了自己的住址,急忙轉身要走,卻被父親的朋友一把拉住了:&34;

把名字寫好也算一個優點?青年在對方眼裡看到了肯定的答案。

哦,我能把名字寫得叫人稱讚,那我就能把字寫漂亮;能把字寫漂亮,我就能把文章寫得好看……受到鼓勵的青年,一點點地放大著自己的優點,興奮得他腳步立刻輕快起來。

數年後,青年果然寫出享譽世界的經典作品。他就是家喻戶曉的法國18世紀著名作家大仲馬。

教育家周弘說:&34;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每個父母都是農民,我們怎樣對待孩子,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命運。如果家長都能像鼓勵大仲馬的這位伯樂一樣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將其放大,就能有效促進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潛力,不斷發展各種能力,成為生活中的成功者。孩子樹立了自信心,對自己有了正確的認識,就不會終日懷疑自己,懷疑自己的能力與價值。家長善於放大孩子的優點,就是讓孩子確信他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裡,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結果,給孩子機會讓他們自行選擇、決定,使之看到正確結果,這才是培養和鍛鍊孩子成長成才的正確方法。

家長的積極評價會讓孩子內心的&34;的自我評價覺醒;而孩子在家長負面評價的作用下,只會在&34;的意念中沉淪。

實際上,不是好孩子需要賞識,而是賞識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好;不是壞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壞孩子越來越壞。

從學生的成長過程來看,無論是好的行為還是不良的習慣,都可以找到引起這一行為的一件睡袍,教師應為學生準備幾件有價值的睡袍,如果我們給孩子的是劣質的睡袍,那麼你就別想孩子的行為有多高尚,如果我們給孩子們的是有價值的睡袍,那麼孩子們會努力配置好的習慣。

不會賞識還想成功?悄悄帶你了解"配套效應",幫助孩子心理"復位"

03賞識要注意的事項

賞識要注意分寸,不要沒有根據地賞識孩子,稱讚孩子,這樣也不會讓他們樹立起真正的自信,誇獎和賞識一定要根據孩子真實而具體的表現,並注意一定要及時強化,才能起到積極的效果。

作為教師或者家長,都應該多給學生一些有價值的睡袍。

1. 積極的眼光看待學生。

教育的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很多時候我們缺乏教育的耐心,我們會覺得孩子笨,孩子不聽話,甚至冷嘲熱諷,其實你有沒有想過,無形中,你製造了一件劣質的睡袍。這樣的教育對提升孩子各項能力均無益處。正如暗示效應和羅森塔爾效應認為的那樣,當你用積極的言行、積極的行為引導學生時,學生就會朝你希望的那樣發展。

2. 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教育者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學生。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但是我們也要做學生的榜樣。如果我們自身都不能很好的管控自己,沒辦法給學生提供一個相對理想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學生又怎麼能為這樣的環境配置一個&34;呢?正如一個母親自己都不愛乾淨,整天穿的髒兮兮的,卻要求孩子愛乾淨,這其實挺難的。

不會賞識還想成功?悄悄帶你了解"配套效應",幫助孩子心理"復位"

可是,有時候,我也會想,學生真的需要這些嗎?會不會華而不實?會不會光顧著配套,而忽略了自己的初衷呢?正如狄德羅本人一樣,其實最後他的感覺並不舒服,我們不能&34;。

所以,或許我們也要有辨別能力,減少對不必要東西的過分追求,正如斷舍離理念倡導的,減少不必要的雜念,專注內心真正的想法。

相關焦點

  • 雙十一前,了解這個心理效應,能讓你省錢
    什麼是鳥籠效應鳥籠效應的發現者是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1907年,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同時退休。有一天, 他們兩個人打賭。 詹姆斯說:"我有個辦法,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的。"卡爾森根本就不相信說:"我不會養鳥的,因為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養一隻鳥。"
  • 運動鑄就強大心理素質,動因體育呼籲社會幫助青少兒心理「復位」
    ,更重要的是能夠幫助他們養成獨立的思維意識,增強抗壓能力、自信心等綜合素質,而讓孩子走出家門,加強運動鍛鍊,則有助於減少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但是,後疫情時代,關注青少兒心理健康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通過科學、合理的運動幫助青少兒心理健康「復位」才是重中之重。
  • 給孩子多一點賞識,少一些打擊!
    父母心中對於孩子的定位,對孩子的態度,孩子非常在乎,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很大!父母平時要給孩子多一點賞識,多一點正面評價,對孩子發出「你很棒!你一定行!」的正面信息,那樣會使孩子對自己越來越有信心。反之,如果家長總是對孩子批評打擊,或者過於擔心和保護,從而向孩子發出「你不行!你是個笨蛋!」之類的負面信息,那麼時間長了,孩子會真的認為自己不夠好,認為自己一定做不到。
  • 孩子膽小不敢前進,巧用馬太效應,幫助孩子克服畏懼心理
    孩子膽小不敢前進,巧用馬太效應,幫助孩子克服畏懼心理孩子們的性格雖然有天生的因素,但也會受到環境的影響。有些孩子很有自信,對某件事可以無憂無慮地做好。但是有些孩子很膽小,不敢上前,遇到困難時不知所措,也有依賴父母的幫助的情況。
  • 打擊孩子沒有用,了解羅森塔爾效應,積極暗示才能幫助孩子成長
    執筆:曉陽定稿:西西 孩子總有能力不足的時候,而當父母看到孩子能力不足時,總會想通過打擊孩子的方式,使得孩子浴火重生。其實這樣的做法本來就是不應該的,因為越是打擊孩子,越是會讓孩子的處境變得被動。有很多孩子正是因為帶有著一些消極的心態,所以說做事的時候會顯得十分不順利,這也是父母造成的一個惡果。因此,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千萬不要選擇去打擊孩子,這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沒有任何利益處的。我們應該懂得用積極的暗示來帶領孩子走向成功,因為從羅森塔爾效應中可以清楚的展現到積極暗示的好處是有很多的。
  • 賞識 ≠ 一直誇獎,你真的會賞識自己的孩子嗎?
    現在許多家長教育孩子的心理有些錯位,不是用賞識的目光去看待孩子的優點,而是用挑剔的眼光找孩子的毛病。最可怕的是用別人家孩子的長處,去比較自己孩子的短處,越比較越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  其實,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沒必要總去和別人家的孩子比,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進步,你就應該祝賀他,這就是母親對自己孩子的賞識。
  • 一個神奇的心理效應:讓孩子徹底愛上學習
    家長應該從這點出發,幫助孩子找到他們的興趣愛好,重新勾起孩子的好奇心。一個孩子從小就不喜歡吃飯,爸爸為了讓孩子吃飯,絞盡腦汁,於是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他準備了一個椰殼,並且將椰殼切成兩半,用作孩子吃飯的碗。孩子換了這個好玩的「碗」,果然愛上了吃飯。這個現象就稱為「椰殼效應」。要想孩子養成好的習慣,則需要父母不斷正向引導。
  • 孩子總畏畏縮縮沒自信?「暈輪效應」了解一下,幫助孩子添信心
    不僅無請好這一實驗充分說明著裝真的很重要,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好的著裝更容易得到關注,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幫助。如果孩子不注意衣著打扮,在同樣的機會面前,別的孩子得到相應的幫助,自己往往容易被忽視,想想孩子是怎樣的心情? 人都是視覺動物,在路上看到衣衫襤褸的孩子,很多人都是側目而過,心想這孩子可千萬別沾上我。
  • 孩子總說"我不行",父母巧用"歸因效應",幫助孩子走向成功
    同事說,孩子雖然成績很優異,平時在家裡也是乖巧的那種,可是,卻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遇到問題想都不想一下,就直接說要放棄了,每次鼓勵孩子去做,總是會以&34;&34;來拒絕。有一次,同事在商店買了一副模型回家,希望跟孩子一起拼起來,想著可以親子互動,又可以藉機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在拼模型的過程中,還可以發散孩子的思維,誰不知孩子在開箱的時候,就已經說他要放棄了。
  • 影響你生活的心理效應
    影響你生活的心理效應1、野馬效應吸血蝙蝠吸取野馬的血為食,但所吸的血量極少,遠不足以使野馬死去,野馬的死因是暴怒和狂奔。因芝麻小事而大動肝火,以致因別人的過失而傷害自己。很多時候,我們要想明白到底為了什麼而生氣和焦慮,不要因別人的過失而傷害自己。
  • 孩子總是情緒不定?了解「鐘擺效應」,幫助孩子告別不良情緒
    父母需要正確利用「鐘擺效應」來幫助孩子改善和告別不良情緒。三、父母應該怎樣利用「鐘擺效應」幫助孩子改善和調節不良情緒1.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孩子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自控力的發展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還不夠成熟,需要父母的引導和培養。
  • 越禁止越叛逆,了解「白熊效應」你就不會再命令孩子「不要」了
    老李說:「儘管宏亮這孩子以前沒有亂塗亂畫的毛病,為了保證新房整潔,從開始裝修我就告誡宏亮不要亂塗亂畫,還給他做了示範。哪成想這孩子居然這麼叛逆!」大家應該有同感,生活中這樣的事還真不少。我們越是命令小孩子不要幹什麼,往往他就越執意做什麼。
  • 人們的心理總趨向於配套與合一,調皮鬼不會一直調皮下去
    結果洋洋大為感動,主動向老師道歉認錯;老師則因勢利導,告訴洋洋:「其實你有很多優點,比如見義勇為、熱愛勞動、具有很強的組織能力,像上次由你發起的籃球比賽,得到了同學們的一致好評。這些老師都是看在眼裡的,老師想讓你來當咱們班的紀律班長呢!你回去想一想,看採用什麼方法能把班級的紀律管理得更好,想出一個方案給我,好嗎?」
  • 明白邊際效應遞減 家長和老師才能明白對孩子的善良必須帶點鋒芒
    我一直是賞識教育的大力推崇者,尤其欣賞周弘老師《賞識你的孩子》中的賞識理念。幾乎每一次家長會,我都會大張旗鼓地號召家長疼愛孩子、賞識孩子。受到家長賞識的孩子,也比較乖巧,比較懂事,也比較爭氣,我們的班級也由年級墊底慢慢上升為優秀班級。但經過一個長達三個多月的漫長假期,好像一切都打回了原形。
  •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和老師!高明的賞識教育方法
    周弘老師還把這種教育方法引入到健全孩子的教育實踐中,讓許許多多所謂「差生」、「後進生」又重新找回了「好孩子」的自信,讓很多陷入教育困惑的父母重新走上了快樂家教的道路。賞識教育創造的奇蹟,被國內外近千家新聞媒體爭相報導,周弘老師的賞識教育著作風靡全國。那麼賞識教育到底是怎樣教育孩子的?
  • 賞識 ≠ 一直誇獎,有多少媽媽真心賞識過自己的孩子? 盧勤談家教
    然而,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多少媽媽真心地賞識過自己的孩子? 要用賞識的目光去看待孩子的優點,而不是用挑剔的眼光找孩子的毛病現在許多家長教育孩子的心理有些錯位,不是用賞識的目光去看待孩子的優點,而是用挑剔的眼光找孩子的毛病。最可怕的是用別人家孩子的長處,去比較自己孩子的短處,越比較越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
  • 孩子越努力成績越差?了解「羅森塔爾效應」,幫助孩子獲得進步
    我們能找出很多種孩子成績不好的原因,大多和孩子的學習能力有關,而且很少有人會考慮到孩子的心理問題。當你對孩子寄予厚望,堅信孩子能夠做得很好,並且向孩子表示了自己對他們的信心之後,孩子們就會充滿自信。可當你覺得孩子不行,一味在否認他們的時候,就會發現孩子越來越差,這就是心理學中的"羅森塔爾效應",也叫"皮格馬利翁"。
  • 孩子偏執、不聽話?了解「阿倫森效應」,孩子會逐漸理解你
    導讀:孩子偏執、不聽話?了解「阿倫森效應」,孩子會逐漸理解你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偏執、不聽話?了解「阿倫森效應」,孩子會逐漸理解你!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賞識教育」不僅是誇獎孩子,家長一個期待的目光,能讓他更優秀
    此前,一名來自農村的女孩,因為大學畢業多年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便與母親發生了不少爭執,女孩選擇了離家出走,但是這一走便沒有再回來。女孩在與母親發生爭執的時候說道:你從來都沒有誇過我。,不能把失敗或成功的原因歸結於孩子先天的能力。
  • 賞識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你何愁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換言之,表揚孩子努力,他們會更努力,而智商或可隨之增加。而你僅僅表揚聰明,孩子會把所有的問題,成就都歸結為自己的智商,這反而會減少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得他們自己心理變的脆弱。這就是智商打敗情商的奇特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