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看了一篇文章——《教養是一個人最好的名字》。
文章的題目乍一看就很吸引人,再仔細深入研讀,發現其中的確蘊涵了做人的道理。
文章開頭講述了一個故事:在一個秋風習習的夜晚,郭德綱家的柿子樹葉子落盡,紅紅的柿子就像院子裡升起的燈籠。很快,就有喜鵲登枝,一口一口地啄食柿子。家中小兒急了,不由分說,就去驅趕。郭德綱看到,急忙攔阻,道:「別這麼獨,讓它吃!」他對兒子說:「人的一生很長,不差這一個柿子吃。而這隻喜鵲這輩子頂多吃這麼一個柿子。看它有東西吃,也是種快樂。」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會聽到很多父母這樣教育孩子,要做一個有教養的人,那樣才會受到別人的尊重。言傳身教,眾人皆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給孩子做出表率。
一、不要在不經意間給孩子傳遞負能量。
為人父母者難免會經歷人生坎坷。
然而,當有些人在面對坎坷時經常是束手無策,畏縮不前,認為一切都是命運的捉弄,生活毫無樂趣而言。活著就好,不論生活質量。遇到不值得發怒的事情非要一爭高下,表現出極度的無理和蠻橫。這些負面情緒和人生態度猶如一劑毒藥,慢慢侵入孩子的大腦,深入骨髓,腐蝕善良的童真。
在孩子們的眼裡,世界如此不公,與其抗爭,不如安逸地逃避。孩子會漸漸地長大,他們要獨立面對周遭的世界。一旦它們形成了錯誤的人生觀,父母再想反思或者更正他們的言行,簡直就是難上加難。
因此,教養無從談起。
二、懂得教養是文化和品德的修養過程。
眾所周知,禮貌是外在的、表面的,它是經過訓練和刻意就可以裝出來的;而教養與之截然不同,它是發自內心的表現。因為,它是一種由環境、教育和經歷等結合而成的內在素質。一個人有禮貌,被人誇讚,但可能他的內在自私或者虛偽。但如果一個人有教養時,他的外在行為、內涵和道德品質都是極佳的。
它所反映出來的是一個人內在的人格魅力,這才是真正有教養的表現。
不論在任何場合,人們所表現出來的謙恭有禮和優雅淡定,都被看作是有教養的一種表現。
很多時候,人們不去追逐潮流,沉澱下來,心緒就會變得平和,帶給周圍人的一種感染就是——喜歡和這種有教養的人共處。
三、教養是為人準則和處世規矩。
真正有教養的人不會輕易丟掉做人的尊嚴和別人的信任,因為他思慮周全,行事謹慎,絕不做逾越道德底線的事情。
他在面對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時,從不盛氣凌人,高高在上。他在面對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時,從不刻意討好,卑躬屈膝;更不會對別人取得的成就嗤之以鼻,甚至嫉妒憎恨。
他堅信,自己永遠抱著一種陽光的心態,面對生活,面對一切美好的人和事物。內心充滿陽光和快樂的人,始終面帶微笑,從容不迫。
教養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自覺。有教養的人會具有一種臨危不亂的沉穩和一份禁得住誘惑的堅持,不被環境所左右,堅信陽光總在風雨後。
教育孩子做一個有教養的人吧!
別讓他們輸在道德的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