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哪吒,如何成了道教神仙?說說哪吒形象的產生與演變

2020-12-17 史海爛柯人

「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是誰只有我自己說了算。」一夜之間,畫著煙燻妝的娃娃火爆了朋友圈。誇張的造型,走心的特效,加上對經典故事的改編,幾句比較「燃」的經典句子。這部國產動漫在這個夏天可謂火了一把,上映一個星期就賣了十多億的票房。微信裡總有朋友曬影評和電影票,甚至也有把頭像改成了這個造型誇張的哪吒。誰的童年裡沒幾個經典的人物?除了孫悟空,哪吒也是這樣一類。對於哪吒的形象,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從上海美術廠鬧海的小童,再到《西遊記》裡和孫悟空打架的神仙,還有八零後、九零後熟悉的香港拍的陳浩民「噴火娃」、和小豬熊一起玩的小英雄……以哪吒為原型的故事可算不少了,那麼哪吒到底是哪來的?歷史上有沒有這個人呢?

佛門護法神——最早的哪吒形象

記得剛識字的時候,總覺得哪吒這個詞有點拗口,明明是「哪」怎麼念這個音。沒錯,這個特殊的讀音反映了一個事實——哪吒也是舶來品,是從梵文Nalakūvara(或Nalakūbala) 翻譯過來的,也叫那羅鳩婆、哪吒俱伐羅等等。

唐代沙門釋惠琳編纂過一本《一切經音義》,考訂了許多佛門的經典,其中就有兩卷關於哪吒的經——「哪吒俱缽羅求成就經一卷和哪吒太子求成就陀羅尼經一卷。」可惜的是,這兩卷書在編《大藏經》就已經找不到了。

不過大藏經裡的其他地方也或多或少地提到了哪吒,例如《地藏菩薩本願經》說「二列鬼王號」有「阿哪吒王,大阿哪吒王」,《不空索神變真言經》裡也有「哪吒鳩缽羅藥叉大將」的說法。

這時的哪吒是北方毗沙門天王的太子,持金剛杖、三戟,護衛佛法,懲治邪惡。所以他的形象是兇神惡煞,三頭六臂、甚至是八臂。《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云:「哪吒太子手捧戟,以惡眼見四方」。畢竟兇惡的形象才更能顯出勇猛有力,更符合打擊邪惡保衛世人和佛法的護法形象。

這麼一個佛教的人物,在唐代就傳入了中國。除了上述經文的記述外,還有小故事。例如《高僧傳·道宣》中就曾記到,唐朝道宣律師晚上在長安西明寺走路,不慎跌倒在地。忽然有個少年上來扶他,道宣感到很驚奇,問他是什麼人,怎們晚上在這個地方?那少年答說他不是常人,而是毗沙門天王之子哪吒,書中還說哪吒曾向道宣律師奉獻了一顆佛牙。

而哪吒析骨肉還於父母的說法,在中國禪宗的經典《五燈會元》裡就有記載了。其中《遂州圓禪師法嗣》中說「哪吒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後現本身,運大神力,為父母說法。」就是這樣的。

小說形象——從佛到道的變身

真正令我們熟知的哪吒形象,明明是玉皇大帝手下的天庭猛將。熟悉中國文化的朋友都知道,玉皇大帝是不折不扣的道教人物。那麼哪吒是什麼時候從佛教系統,站到了道教的隊伍裡呢?這從《西遊記》、《封神演義》裡就能看出大概來。

明代綜合了古代經典、民間傳說的小說盛行,神魔一類的題材也比較受歡迎。《西遊記》就是這其中的佼佼者。

在《西遊記》裡,哪吒不僅是三壇海會大神,而且不再是兇神惡煞的形象,而是變成更容易被人們接受的面容姣好清秀的孩童了。以至於和孫悟空打架的時候,被孫悟空嘲笑說:「小太子,你的奶牙尚未退,胎毛尚未乾。」

值得一提的是《西遊記》裡的哪吒,仍然和佛教密不可分。比如第八十三回中說「佛正與眾菩薩講經,只聞得幢幡寶蓋有人叫道:『救命!』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將碧藕為骨,荷葉為衣,念動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西遊記》裡的佛教有著超然的地位,不僅唐僧師徒要去西天取真經,連哪吒的重生也是佛祖所救。

不過,到了《封神演義》裡,哪吒則變成了徹徹底底的道教人物。《封神演義》裡,哪吒是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的弟子靈珠子轉世,受道教教主元始天尊的符命,轉世為姜子牙的先行宮,輔佐其討伐紂王,滅商興周。而且哪吒的降生也很接地氣。首先是其母懷胎三年零六個月,夢見道人送子,然後哪吒降世時,一團紅光,香氣瀰漫,生來就能行走說話。這種天降靈異的出場方式在中國的帝王名臣裡並不稀奇,可謂做了地地道道的中國化處理。

不僅如此,《封神演義》裡哪吒的重生也是道教的太乙真人所救,與佛教無關係。第十四回裡將這個過程寫得栩栩如生:「太乙真人叫金霞童兒:『把五蓮池中蓮花摘二枝,花葉摘三個來。』童子忙碌取了荷葉、蓮花,放於地下。真人將花勒成瓣兒,鋪成三才,又將荷葉梗兒折成三百骨節,三個荷葉,按上中下,按天地人。真人將一粒金丹放於居中,法用先天,氣運九轉,分離龍、坎虎,綽住哪吒魂魄,望荷蓮裡一推,喝聲:『哪吒不成人形,更待何時!』只聽得響一聲,跳起一個人來,面如傅粉,唇似塗朱,眼運精光,身長一丈六尺,此乃哪吒蓮花化身。」天地人所代表的三才,離龍、坎虎所代表的八卦,再加上金丹、童子,哪吒重生的過程充滿了濃濃的道教色彩。

外來的哪吒,有了個本土化的親爹——李靖的封神之路

哪吒雖然是外來物種,但卻在中國本土化的過程中,被民間傳說給找了個爹,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陳塘關總兵李靖。有趣的是,這個哪吒的父親李靖也是經歷了佛道之間的身份轉變。不同的是,李靖是實實在在的中國歷史人物。

李靖本是唐代的開國元勳,官拜右僕射衛國公。唐高祖曾稱讚說「李靖是蕭銑、輔公祏膏肓之病,古代名將韓信、白起、衛青、霍去病,沒有一個能比得上李靖!」

這麼一個立下赫赫戰功的人,在宋代就已經被神化。據《舊唐書》等記載,李靖是「九霞仙人」,會「九天玄女戰法」,而且民間已經建有祭祀李靖的廟宇。「九」、「仙人」等表明,此時的李靖是不折不扣的道教人物。

到了元代,李靖就成了佛門的天王了。如《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平話後集》中《鬼谷下山》就有這麼一句話:「獨孤角獨戰四將,五匹馬混戰,如黑煞真武賢聖鬥毗沙門託塔李天王」

有觀點認為,毗沙門信仰是經西北的于闐、敦煌之路傳入內地的,而李靖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渾的戰功也多發生在西北,自己本身又是西北人(陝西三原),加上唐末西北邊地喪失、民不聊生,自然寄希望於這位戰果顯著的名將。況且李靖本名李藥師,而佛教中又有藥師佛的存在,這在某種程度上為他走向佛教神話起到了推動作用。不過明清之時的各種小說中,李靖又和哪吒一起回到了道教的仙班中。成為玉皇大帝手下的一員猛將。

時代背景——不能忽視的佛道融合

哪吒從佛教到道教的角色轉化,不能武斷地歸為《西遊記》、《封神演義》等小說的作用,但這類明清的小說卻反映了當時的一個社會大背景——佛道融合。

佛教傳入中土之後,經歷了一個適應中國的本土化過程。其表現之一就是與民間的信仰、祭祀相適應。而中國民間的信仰本就是多元的、不排他的,甚至是「管用我就信」。所以「仙佛合宗」的形式在中國很常見。佛教的觀音菩薩、彌勒佛與道教的財神、土地公毫無違和地出現在同一座廟裡。而民間在祭拜道教的神仙、甚至是自家祖先時,也會使用「阿彌陀佛」這樣的佛教用語。至於外國發生的那些激烈的、極端的宗教衝突,在中國基本是見不到的。

明清之時,宋明理學得到發展,尤其是心學吸納了許多宗教中唯心主義的成分。而民間世俗生活的發展,導致民間信仰的理想化、世俗化。佛道的融合體現在了小說中,在世俗中的界限本就沒有那麼分明,到哪吒、李靖的身上也是兼有佛家和道家的影子。

總而言之,哪吒這一形象經過歷朝歷代的演變之後,已經不再是原來乾巴巴的外來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接地氣的為我們熟知的中國本土少年。哪吒的本土化與身份的構造,也是我們歷史文化的一個縮影。動畫作品同樣如此,從建國初的老電影,到少兒頻道的小哪吒,再到如今十分火爆的煙燻妝,時代的印記濃濃。不過,亦仙亦魔的哪吒,倒是越來越受人喜歡了。

參考資料:

1.李小榮:《哪吒故事起源補考》,《明清小說研究》,2002年第3期。

2.劉文剛:《哪吒神形象演化考論》,《宗教學研究》2009年第3期。

3.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編著:《俗語佛源》(增訂版),北京:中西書局,2013年。

相關焦點

  • 「娃娃神仙」哪吒的故鄉在四川江油?
    哪吒即指以儺叱驅趕鬼神,擁有毫無阻擋之威力與戰無不勝之意義,他叱吒風雲,代表著至高無上的神威。(一)哪吒的來歷哪吒是佛教人物,出自於佛經故事。據佛教典籍《佛所行贊》記載:「毗沙門天王,生那羅鳩婆,一切諸天眾,悉皆大歡喜。」那羅鳩婆是哪吒的梵文全名,也譯為「哪吒俱伐羅」。
  • 歷史上有沒有哪吒這個人?哪吒是真實存在的嗎?
    很多人了解哪吒則是在封神演義一系列影視作品中了解到他的。裡面他和他爹娘之前割肉還母的故事體現了哪吒的擔當。不過當時可是十分討厭哪吒的父親李靖的,覺得他自私自利,不過長大以後就理解了。   姜子牙,唐僧,武王,紂王,妲己等等人物都有歷史原型,那麼歷史上有沒有哪吒這個人呢?
  • 龍的含義:《哪吒鬧海》中的中華文化與道教元素
    是道教中十分重要的一位神明,其道行高深,神通莫測,又被稱作「道教的幽冥教主」。電影《哪吒鬧海》中,太乙真人頭戴道冠、身披大氅,看起來十分的瀟灑飄逸。他傳授了哪吒道術與各式各樣的神兵仙器,並讓已經「削骨還父、銷肉還母」的哪吒重生,變成「藕霸」,這讓哪吒在與「四海龍族」的鬥爭中所向披靡。
  • 道教赫赫有名的中壇元帥哪吒三太子,哪吒由來和信仰你了解嗎
    道教赫赫有名的中壇元帥哪吒三太子,哪吒由來和信仰你了解嗎?說起哪吒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中壇元帥哪吒三太子,是中華文明史上世代相傳的道教神祗(道教護法神)。哪吒信仰興盛於道教與民間信仰;在道教被尊稱為「中壇元帥、通天太師、威靈顯赫大將軍、三壇海會大神」等;尊稱太子爺、三太子、善勝童子。玉帝命池永鎮天門。其信仰,在海峽兩岸和東南亞地區廣為傳承。
  • 你家鄉怎麼讀「哪吒」?在中國文字記載中,最早出現在唐代
    最近,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熱映,不僅刷國產新動畫片票房成績,經由自來水傳播,也引爆傳統文化相關話題。不僅各種方言中「哪吒」如何讀引發討論,大熱天俏皮的「哪吒頭」也走紅。
  • 哪吒為什麼喜歡把手插「兜」裡?電影裡的哪吒為啥有點醜?
    其實,影片中許多看似「惡搞」的設計都是有考究的,接下來就請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哪吒是男是女?哪吒並不是中國原創的神仙,最早關於哪吒的傳說來自古波斯和古印度教的神話,是以「努扎爾」(Nuzad)和「那吒」(梵語:Nalakūvara)為原型,加工改撰而成的宗教神仙。
  • 哪吒在封神演義和西遊記,有哪些形象?剔肉還父,降妖除魔孩童神
    剔肉還父,降妖除魔孩童神,玉皇大帝戰將人們認識哪吒主要是從《封神演義》和《西遊記》兩本著作中獲知的,而這兩部書都是明朝人寫的,哪吒的形象自從隋唐引進中原後,是以佛教中護法神的身份出現的,經歷宋元時期哪吒故事的初步發展,到了明代哪吒的形象才完全定型,在宋元時期,明清時期哪吒的形象變化很大。我們來了解下,哪吒在各個不同時期的形象。
  • 農曆九月初九哪吒神誕日,他肉身成聖后成為中壇元帥,負責什麼
    重陽節,道教定每年的九月初九為哪吒誕辰。關於哪吒的生平經歷,大家都已經很熟悉,不再贅述。這篇文章要講解的是,哪吒在《封神演義》以後,據說肉身成聖,那麼他在神仙體系中是怎樣的存在?有著什麼樣的神稱?可能很多人並不了解。
  • 八卦:說說那些娘化的神仙
    佛教自漢明帝起就由白馬傳經傳入中國,道教直到東漢末年才由張天師的五鬥米教始創,此時佛教已經在中國傳播了一百多年,加上之前在印度的傳播,積累了大量的吸引信徒的經驗。起初中國老百姓對這些橫眉怒目的神仙和嗡媽咪的咒語很不感冒,又難看又聽不懂,所以在信眾中很難流行。
  • ——從哪吒的源頭說起
    其實,我們只消從哪吒的源頭和其演變來理一遍,就能得出結論,所謂「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是完全站不住腳的。通說上,哪吒起源於印度佛教,關於哪吒最早的記載,可見於北涼《佛所行贊·第一生品》,其中說:毗沙門天王生那羅鳩婆。這裡的那羅鳩婆,也可譯作「那吒俱伐羅」,乃「一切諸天眾皆大歡喜」之意,這便是後世所稱的「哪吒」,其父親是大名鼎鼎的毗沙門天王。
  • 神秘的法寶風火輪:除了哪吒,道教的這兩位神將也有這件法器
    哪吒是道教的一位護法神,被道教尊奉為「中壇元帥」、「威靈顯赫大將軍」、「三壇海會大神」等稱號,玉帝敕封其為「三十六員第一總領使」,作為天帥統領永鎮天門。哪吒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他身著紅肚兜、脖子繫著混天綾、手拿乾坤圈、腳踏風火輪。
  • 中壇元帥太子爺:威震天下的哪吒
    自唐宋以來,本為佛教之護法的哪吒,即開始融入中國傳統的信仰之中,成為道教神系中一位重要神靈。在四川境內即有著不少的宮觀祀祭哪吒,說明早在宋元之際哪吒的信仰就己流行巴蜀。隨著《西遊記》《封神演義》等神魔小說在社會的廣泛傳播,哪吒更以其少年英武的形象深入人心,成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尊神。
  • (揭秘)哪吒,究竟是少年英雄,還是紈絝子弟?
    最初,哪吒是頗具爭議的為純粹的佛教人物,唐代佛教經典中「哪吒」常作為佛教的經咒。而且要釐清哪吒的形象演變史,必須從他的老爹說起。哪吒的老爹眾所周知就是神話人物中的「託塔李天王」但是其是民間演繹強行捆綁了李靖和託塔李天王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人物。李靖是唐朝著名的開國名將,為唐王朝的建立和發展立下了赫赫戰功,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 三壇海會大神哪吒,手心的字是誰寫的,跟太乙真人沒關係
    在西遊世界中,除了唐僧師徒四人外,還有很多神仙被大家熟知,比如「三壇海會大神」,也就是「哪吒」在中國古典神話中有一定的影響力。 在《封神演義》中有詳細的介紹,同時也提到了哪吒的師父「太乙真人」,當時哪吒「割肉還母,剔骨還父」,是太乙真人用蓮藕代替肉身,讓哪吒得以重生。
  • 《哪吒之魔童降世》:這部國產動畫,值得「吹」
    哪吒形象的演變細心的觀眾會發現,從中國誕生的亞洲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1941)起,到2019年初好評如潮的《白蛇:緣起》,中國動畫片的發展始終在中國古代神話和傳說中汲取營養,「西遊宇宙」「封神宇宙」「白蛇宇宙」等,是影視劇開發重要的創意源泉。
  • 影評:《哪吒之魔童降世》
    ●角色的顛覆與改編●哪吒,這一勇猛的形象可追溯到佛教中的護法神明,由梵文名「那羅鳩婆」、「那吒」等音譯而來,屬印度佛教中的夜叉神,肩負著護衛佛法、驅除在佛教傳入中國後,隨著宋元雜劇的興起與成熟,哪吒形象走下神壇,成為具有鮮明中國民間色彩的神話人物;在佛教的道教化過程中,哪吒逐漸演化為佛道融合的孩童天神,尤其是在盛行於明代的神魔小說《西遊記》中,吳承恩融入了大量的想像和虛構,從身世、外貌到兵器等完整化了哪吒形象;經過多個朝代的不斷演繹,哪吒故事更加完備,更在《封神演義》中達到了創作頂峰。
  • 從「鬼王」到「魔丸」,歷經3次變革,還原最真實的英雄《哪吒》
    有人要問了,哪吒他爹不是李靖嗎?還真不是,在西域佛教中,毗沙門天,是佛教裡的護法四大天王之首,他的第三個兒子叫那羅鳩婆,梵文Nalakuvara,也叫「那吒俱伐羅」,這就是為什麼哪吒叫「三太子」,人家老爸是天王啊。
  • 看過《哪吒》電影的我問問你, 「哪吒」這倆字到底怎麼讀?
    佛教裡「那吒」是四大天王中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之子,是佛教護法神之一,職責是護衛佛法、掃除邪惡、保護世人。出處是在唐代印度來華譯經的名僧不空大師(公元705年~公元774年)翻譯的《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中:「即擁遣第三子那吒捧行莫離其側。」
  • 《非人哉》:「COS達人」哪吒扮演過的六個角色,你還記得多少?
    哪吒本來是以波斯中的神話人物「努扎爾」和佛教護法「那吒」為原型加工而來的宗教神仙,最初從古波斯拜火教傳到印度,隨後從古印度佛教傳到中國,興盛於道教和民間信仰,從唐末開始到現在,已經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大流量明星人物。
  • 哪吒之魔童降世:被命運左右又反叛命運的熊孩子——哪吒
    【文章轉自某公眾號文章,已獲授權】周末,小編看了《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點映,內心只有四個字想說:國漫牛【嗶——】!我們撇開唯美的場景、生動的表情等技術優點、也先不談劇情連貫、笑點不尷尬等劇本優點,重點來說說主角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