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心銘: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道德教育?

2020-12-16 人民網

當前學術理論界正在圍繞我國社會現階段的道德狀況問題展開討論。《求是》雜誌今年第1、4、7期連續發表3篇署名「秋石」的文章,做了深入闡述。筆者認為,關於在現實道德問題不同觀點的爭論背後,往往可以看到觀察道德問題的不同思想理論和方法。研究道德現狀及對策問題,必須堅持正確的立場和科學的方法。同對於道德現狀的判斷相比,這是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例如,以往一個時期中,存在著一種以批判「德育政治化」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德育非政治化」的觀點,我們在當前的討論中也聽到了它的回聲。「德育非政治化」的觀點從兩方面表現出來,一是主張「德育」只能是「道德教育」,必須排除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否則就是 「德育的政治化」;二是表現於對 道德教育的看法上。

一、 道德教育不能離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這個核心

1.道德教育必須服務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對我國現階段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最完整的概括和整合。黨中央反覆強調,必須把它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貫穿現代化建設的各方面。這一體系包括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多方面內容,正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我國現階段需要什麼樣的道德教育的問題,應該放到這個體系之中,與整個體系相聯繫來理解。這個體系的核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必須始終圍繞著這個核心展開,道德教育作為其中的一部分,也決不能離開這個核心。

道德作為社會上層建築中意識形態的構成因素之一,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所決定,並同以政治為核心的上層建築的整體緊密關聯。我們遵循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原則來研究當前中國的道德問題,就應該這樣提出問題:現階段中國社會中存在著哪些類型的道德?我們應該大力倡導的是哪種類型的道德?認真觀察現實中極其豐富、複雜的道德現象,無論是從社會實際生活中的道德實踐或從學術觀念層面反映實踐的道德理論來看,都不難發現,當代中國仍然存在著封建的、資產階級的和社會主義的三種類型的道德。它們產生於不同時代的社會經濟關係和歷史條件,在現實社會中處於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的發展趨勢,發揮著不同的社會作用,彼此間存在這樣那樣的複雜關係,並非是各自以單純的形式存在而比肩並列的。但不容置疑的是,它們都是現階段中國社會中仍然存在和起作用的道德。既然現實存在的不是某種單一的而是具有不同社會屬性的不同類型的道德,那就不能不看到,我們所要大力提倡和建設的,並非是具有不同社會屬性的所有道德,也不是什麼超越一切社會的「一般道德」或「道德一般」,而是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機構成部分的道德。

自從1982年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30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高舉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面旗幟前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集中體現了當代中國的指導思想、發展道路、共同理想、社會制度和基本實踐,因而成為凝聚力量、指引人民前進的旗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主題,因而也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成為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包括道德教育的核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當代中國的基本社會制度,是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建立在它們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的一整套制度體系。因此,它首先是一種基本的經濟關係,同時又包括建立在這種經濟關係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識形態、思想文化,是由這些因素構成的有機統一的整體。我們所要建設和發展的道德,就是作為其中的一個構成因素而存在和起作用的社會主義道德,而不是別的什麼道德。

但是,一個時期以來,在有些關於道德教育的論著中發出這樣一種聲音:我國教育方針中關於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規定,是「德育政治化」的典型表現,它造成了學校德育的最大弊端。其理由是:它不能與國際「接軌」,導致了理論上的混亂;教育應該是「中性」的,不能為哪個階級、哪個政黨培養接班人,只能為社會培養公民,培養接班人的教育與現代社會民主政治發展的大趨勢背道而馳;人民有權選擇自己的道德,過自己的道德生活,不需要統治階級的政黨來領導。這裡傳出一個明確的信息:他們要求道德教育不得具有社會主義的內容和性質,要求我國道德教育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分離,而去與國際「接軌」。

雖然以理論形態明確表達出這類觀點的論著尚不多見,但人們不難看到這種思想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影響和表現,系統論證這種觀點的著作竟獲得優秀成果獎的事實也提醒我們,其影響不可低估。在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用來衡量道德現狀的尺度中,在關於道德教育的內容、方式、發展方向的議論和訴求中,不難看到這樣那樣的離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這個核心去談論道德問題的現象。因此,當前很有必要重提唯物史觀關於道德問題的根本立場、觀點和方法,重提黨中央關於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根本要求,領會其精神實質,從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明確道德建設和道德教育中的一些基本問題。

黨和國家歷來強調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共中央2001年9月印發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把「公民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規定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綱要》要求在公民道德建設中把這些主要內容具體化、規範化,「使之成為全體公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2007年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提出:「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發揮道德模範榜樣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這些論述明確指出了「社會主義思想」、「愛社會主義」的思想在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包括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要求將其貫穿到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徳等各個領域之中。這就要求我們,道德教育必須緊緊圍繞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這個核心展開,而決不能離開這個核心。

2. 道德原則和道德要求歸根到底都是從人們的利益中引申出來的,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是當代13億中國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所在。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核心的道德建設的原則和要求,既因其符合社會客觀規律和中國國情而具有歷史必然性、科學真理性,又因其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具有價值立場、價值觀上的正當性、合理性,因而具有最深厚的群眾基礎和現實的可行性。在不同歷史時代和不同社會制度下,由於存在某些共同的社會歷史背景,如私有財產、市場經濟、公共生活秩序等,也會有共同的或多少一致的道德觀念、道德規範,但道德原則和道德要求就整體而言在本質上是不同的甚至是對立的。在現實社會中,主張實行超越一切社會制度屬性和階級屬性的「中性」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與國際「接軌」,本身就是一種非科學的提法。那種認為只有遠離社會主義思想、訴諸「普世價值」和「普世倫理」才能提升道德教育實效性的主張,是基於錯誤的歷史觀和道德理論誤診了當前中國社會中道德問題的病因和性質,開錯了藥方,只能導致削弱和破壞社會主義的道德建設。

相關焦點

  • 教育時評:孩子們需要什麼樣的「道德與法治」
    原標題:教育時評:孩子們需要什麼樣的「道德與法治」   中小學生的政治課本要改了。讀到這個消息,我的第一反應是從記憶庫中檢索當年的政治課印象,然而腦海中卻一片茫然。今天使用頻率極高的公民、權利、法治等概念,在當時完全沒有多少認知。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先讓我們來看看什麼是快樂。美國教育家卡耐基說:「如果我們有著快樂的思想,我們就會快樂……用快樂、樂觀、豁達的胸襟去面對人生吧,我們的人生就永遠是快樂的。」快樂是一種感覺、一種生活態度。快樂需要我們自己持續不斷地追尋,快樂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非物質化的一種快感。現在的很多家長以為在物質層面能給孩子多少就給多少,這樣孩子就會快樂,其實,這真是走入了誤區。
  • 吳彥:我們這個時代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法學教育?
    所以對於任何一名致力於教育的學者來講,反思教育的性質、目的與內容永遠都是必要的,甚至是迫切的。對於法學教育來講,情況亦是如此。法學教育到底是何種性質的教育?它與我們現在時常談及的通識教育到底有何種關係?法學教育到底應當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應當設置什麼樣的課程才更有利於我們去培養這樣的人才?所有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在思考法學教育時必須且必然要面對的。
  • 百年教育,德育為先:新時代,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德育?
    培養有理想,有道德的、能扛起責任的三好青年一直是教育工作的重點內容,從小學開始,便有了「榮譽標兵」的評選稱謂活動,這些獎勵機制在不斷鼓勵著孩子們積極向上,發奮學習,在新時代的教育背景之下,德育愈發的被各中小學開始重視,我們有著高尚的德育目標,不少教職工的工作計劃之中都會寫著「德育為首
  • 我們為什麼需要德育?淺析加強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道德,作為一種美德,它可以時刻調節著我們與其他人之間的關係,與此同時,道德作為現代社會公德之一,它能夠教育人們造福於後世,加強自身對自我的認知,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的承擔。雖然道德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研究道德,並進一步將其運用到現實生活之中,便能夠解決很多事情,生活自然也就更加美好,社會更加和諧。新時代,我們為什麼需要德育?加強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又有哪些重要性呢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良善的良師道德是後天養成的合乎行為規範和準則的東西。
  • 從女兒的一篇作文說起: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教育方式?
    01各種教育方式女兒的這篇作文讓我想到一個問題,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去教育我們的子女?(3)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相對,是培養孩子們的綜合素質和全面發展,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我們之前提倡德智體美勞綜合發展,就是素質教育的一種提法。比如閱讀理解是素質教育,背誦古詩是應試教育;鍛鍊身體是素質教育,學習技能是應試教育;培養樂感是素質教育,訓練指法是應試教育;推理棋局是素質教育,記憶棋譜是應試教育。
  • 人教社舉辦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中小學(中職)道德與法治(思想...
    人教社舉辦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中小學(中職)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教材研究基地啟動儀式暨交流研討會 2019-12-30 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網站   2019年12月23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變革?
    但是從全球範圍看,許多國家的教育卻步履蹣跚:許多孩子依然生活在概念化抽象化的書本中,對飛速變化的世界無動於衷。  在智能化時代,我們的工作需要什麼樣的新本領? 在知識界,Alpha Go的深度學習、自我進化將導致預測、決策都在智能化……  人機共存的新生活在內容與方式上有何變化,對未來的人們來說,適應這些新變化,又需要什麼樣的新能力? 對於這一切,我們的教育還思考得太少,探索和實踐得更少。  學校教育脫離現實,和數位化時代要求日益相悖  現實已變,我們的學校教育卻在脫離現實。
  • 我們需要提倡什麼樣的師德
    我寧願相信他們所說的都是為了宣傳的需要而進行了藝術的誇大和虛構,可這種想法無疑是對他們可貴的付出的玷汙和褻瀆。    我們不禁要問:這就是我們所要提倡的教師的工作方式和生活狀態嗎?這就是我們一貫持有的教師師德的標尺嗎?是不是教師只有犧牲了健康、家庭、親情這些大家視如珍寶的東西之後,才能獲得社會和大眾的認可?
  • 我們為什麼需要道德
    道德是人聰明、完善之本,也是社會和諧、發展之基  人與社會為什麼需要道德?我認為,在社會生活中,道德是客觀存在的,道德是人聰明、完善之本,也是社會和諧、發展之基。首先,通過研究道德,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問題就能深一個層次,所以,倫理道德是一門能讓人更聰明的學問;其次,要從根源上解決社會存在的各種不和諧,也就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需要弄清楚「應然」的問題,道德就是在講「應該怎麼樣」。  不懂道德就是不懂生活,也就不會生活。為什麼這麼說呢?不講道德,人當然也能活,但是,講道德可以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
  • 我們的教育需要樹立什麼樣的質量觀?
    殘酷的應試,老師們嚴酷地打磨著每一件 「產品」,在政府、社會、家長的綜合壓力和學校聲譽、名利的驅使下,應試成為教育的全部,人們帶著血絲的雙眼緊盯的只是分數和升學率,至於孩子們是否真實,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樂,孩子們未來人生怎樣,沒有人去想,也一概不管,最需要「以人為本」的領域,卻最不拿人當人!
  • 王石川: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公眾人物?
    說明雖然當下社會價值日趨多元,但人心中自有恆定的價值標準和樸素的道德判斷,人們對是非曲直和妍媸美醜有著公正的區分。公眾人物的一言一行都被公眾所關注,甚至會被放大,正因為如此,他們更應該謹言慎行,表裡如一,時時刻刻注意做好公眾的表率。6月5日7時5分,中央電視臺著名播音員羅京的人生落下了帷幕。羅京英年早逝的消息傳出後,不僅其同仁表達了嘆惋和悲痛之情,無數世人也通過種種方式奉上哀悼之意。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幼兒園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幼兒園 2017-12-07 16:33 作者:賈冬婷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7年第50期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老師!
    「教育、教師和教學」這「三教問題」中,教師應該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畢竟他是教育的承載者,教學的執行者。無論是中小學還是大學,人們始終都對名校趨之若鶩,原因就是這裡集中了當地最好的教育資源和最有名的老師。教育搞好了,受益最大的都是我們普通老百姓!因為我們的很多官員和富有者,他們有得是辦法把孩子送到名校、送到國外接受教育。
  • 我們要什麼樣的教育
    現在的教育太可怕了,學生除了為考試拿結果,別的什麼都不幹了。我在小學的時候,有春季長跑,秋季運動會,跳大繩比賽,小繩比賽,毽子比賽。體育課還踢足球,教我們打籃球。每年還有一次文藝匯演,學校經常組織看電影,主要都是愛國主義電影,培養我們從小愛國。
  • 康德論道德教育
    假如人沒有接受道德教育的稟賦的話,則情況應當相反,一切善良意志都將是假的,人們只是為了某種利益而表面上遵守著道德法則,但隨時準備拋棄它。也許我們會把道德法則作為我們行動的一面旗號,但並不是出於主觀的動機或意向,因此,我們雖然在行動上合乎道德法則,但這些行動並沒有道德性,只是合法性。
  • 【他山之石】康德論道德教育
    假如人沒有接受道德教育的稟賦的話,則情況應當相反,一切善良意志都將是假的,人們只是為了某種利益而表面上遵守著道德法則,但隨時準備拋棄它。也許我們會把道德法則作為我們行動的一面旗號,但並不是出於主觀的動機或意向,因此,我們雖然在行動上合乎道德法則,但這些行動並沒有道德性,只是合法性。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遊學
    然後,我們承諾營員,在接下來的一周裡,擁有一段不一樣的旅行。我們沒有說但心裡給自己一個目標,你們自己也會不一樣。我們對營員的態度是發現與改變,這,不就是教育嗎?營員基本來自核心城市的豐裕家庭,除了重點學校學習,各種課外學習必定也少不了,但有一半的營員還無法自信、完整地自我介紹。
  • 劉作 | 論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
    然而它不是教育的全部,一方面,技能是多種多樣的,什麼樣的技能對孩子是合適的,這在於他對幸福的理解;另一方面,技能也需要受到道德性的限制,沒有這種限制,越熟練的技能作惡越大。所以,技能性的培養只是教育的一個階段。目前,很多家長很焦慮,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孩子上很多輔導班。孩子們很辛苦,家長也很累。
  • 疫情之下的道德教育:反思與重構
    疫情作為一場公共危機,考驗著公民的道德水準,挑戰著社會的倫理與道德。回應疫情對社會倫理與道德的挑戰,構建倫理與道德的新內容、新體系,是後疫情時代面臨的新問題,需要我們作出回答。本期「學人坊」對話四位教育學者,共同探討疫情下的道德教育。記者:人們都說,抗疫是最好的教育課堂。對此,我們該如何理解?黃向陽:新型冠狀病毒在全球肆虐。有哪個人和家庭不提心弔膽提防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