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學術理論界正在圍繞我國社會現階段的道德狀況問題展開討論。《求是》雜誌今年第1、4、7期連續發表3篇署名「秋石」的文章,做了深入闡述。筆者認為,關於在現實道德問題不同觀點的爭論背後,往往可以看到觀察道德問題的不同思想理論和方法。研究道德現狀及對策問題,必須堅持正確的立場和科學的方法。同對於道德現狀的判斷相比,這是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例如,以往一個時期中,存在著一種以批判「德育政治化」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德育非政治化」的觀點,我們在當前的討論中也聽到了它的回聲。「德育非政治化」的觀點從兩方面表現出來,一是主張「德育」只能是「道德教育」,必須排除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否則就是 「德育的政治化」;二是表現於對 道德教育的看法上。
一、 道德教育不能離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這個核心
1.道德教育必須服務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對我國現階段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最完整的概括和整合。黨中央反覆強調,必須把它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貫穿現代化建設的各方面。這一體系包括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多方面內容,正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我國現階段需要什麼樣的道德教育的問題,應該放到這個體系之中,與整個體系相聯繫來理解。這個體系的核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必須始終圍繞著這個核心展開,道德教育作為其中的一部分,也決不能離開這個核心。
道德作為社會上層建築中意識形態的構成因素之一,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所決定,並同以政治為核心的上層建築的整體緊密關聯。我們遵循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原則來研究當前中國的道德問題,就應該這樣提出問題:現階段中國社會中存在著哪些類型的道德?我們應該大力倡導的是哪種類型的道德?認真觀察現實中極其豐富、複雜的道德現象,無論是從社會實際生活中的道德實踐或從學術觀念層面反映實踐的道德理論來看,都不難發現,當代中國仍然存在著封建的、資產階級的和社會主義的三種類型的道德。它們產生於不同時代的社會經濟關係和歷史條件,在現實社會中處於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的發展趨勢,發揮著不同的社會作用,彼此間存在這樣那樣的複雜關係,並非是各自以單純的形式存在而比肩並列的。但不容置疑的是,它們都是現階段中國社會中仍然存在和起作用的道德。既然現實存在的不是某種單一的而是具有不同社會屬性的不同類型的道德,那就不能不看到,我們所要大力提倡和建設的,並非是具有不同社會屬性的所有道德,也不是什麼超越一切社會的「一般道德」或「道德一般」,而是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機構成部分的道德。
自從1982年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30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高舉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面旗幟前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集中體現了當代中國的指導思想、發展道路、共同理想、社會制度和基本實踐,因而成為凝聚力量、指引人民前進的旗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主題,因而也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成為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包括道德教育的核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當代中國的基本社會制度,是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建立在它們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的一整套制度體系。因此,它首先是一種基本的經濟關係,同時又包括建立在這種經濟關係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識形態、思想文化,是由這些因素構成的有機統一的整體。我們所要建設和發展的道德,就是作為其中的一個構成因素而存在和起作用的社會主義道德,而不是別的什麼道德。
但是,一個時期以來,在有些關於道德教育的論著中發出這樣一種聲音:我國教育方針中關於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規定,是「德育政治化」的典型表現,它造成了學校德育的最大弊端。其理由是:它不能與國際「接軌」,導致了理論上的混亂;教育應該是「中性」的,不能為哪個階級、哪個政黨培養接班人,只能為社會培養公民,培養接班人的教育與現代社會民主政治發展的大趨勢背道而馳;人民有權選擇自己的道德,過自己的道德生活,不需要統治階級的政黨來領導。這裡傳出一個明確的信息:他們要求道德教育不得具有社會主義的內容和性質,要求我國道德教育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分離,而去與國際「接軌」。
雖然以理論形態明確表達出這類觀點的論著尚不多見,但人們不難看到這種思想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影響和表現,系統論證這種觀點的著作竟獲得優秀成果獎的事實也提醒我們,其影響不可低估。在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用來衡量道德現狀的尺度中,在關於道德教育的內容、方式、發展方向的議論和訴求中,不難看到這樣那樣的離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這個核心去談論道德問題的現象。因此,當前很有必要重提唯物史觀關於道德問題的根本立場、觀點和方法,重提黨中央關於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根本要求,領會其精神實質,從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明確道德建設和道德教育中的一些基本問題。
黨和國家歷來強調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共中央2001年9月印發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把「公民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規定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綱要》要求在公民道德建設中把這些主要內容具體化、規範化,「使之成為全體公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2007年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提出:「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發揮道德模範榜樣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這些論述明確指出了「社會主義思想」、「愛社會主義」的思想在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包括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要求將其貫穿到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徳等各個領域之中。這就要求我們,道德教育必須緊緊圍繞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這個核心展開,而決不能離開這個核心。
2. 道德原則和道德要求歸根到底都是從人們的利益中引申出來的,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是當代13億中國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所在。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核心的道德建設的原則和要求,既因其符合社會客觀規律和中國國情而具有歷史必然性、科學真理性,又因其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具有價值立場、價值觀上的正當性、合理性,因而具有最深厚的群眾基礎和現實的可行性。在不同歷史時代和不同社會制度下,由於存在某些共同的社會歷史背景,如私有財產、市場經濟、公共生活秩序等,也會有共同的或多少一致的道德觀念、道德規範,但道德原則和道德要求就整體而言在本質上是不同的甚至是對立的。在現實社會中,主張實行超越一切社會制度屬性和階級屬性的「中性」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與國際「接軌」,本身就是一種非科學的提法。那種認為只有遠離社會主義思想、訴諸「普世價值」和「普世倫理」才能提升道德教育實效性的主張,是基於錯誤的歷史觀和道德理論誤診了當前中國社會中道德問題的病因和性質,開錯了藥方,只能導致削弱和破壞社會主義的道德建設。